蔡建平
?
語用得體原則與非得體語言的順應
蔡建平
(上海理工大學外語學院,上海 200093)
跨文化交際一旦發(fā)生,就存在著因文化差異所產(chǎn)生的言語交際是否得體評判標準的非一致性,所謂的非得體語言的產(chǎn)生也就在所難免,然而卻違背了語用得體原則。維索爾倫(Verschueren)語用學順應性理論的提出,引導人們?nèi)ダ斫獠⒔忉屢蛭幕町愒斐傻慕浑H中非得體語言對傳統(tǒng)語用得體原則違背的可能性,甚至合理性。據(jù)此指出跨文化交際中非得體語言使用的現(xiàn)象,分析了產(chǎn)生的原因并提出具體順應策略:心理順應、環(huán)境順應、動態(tài)順應。
得體原則;非得體語言;語言順應;順應策略
關于跨文化交際中的禮貌原則,前人做了大量研究。美國語言哲學家Grice早在1967年就提出了“合作原則”。20世紀80年代,英國語言學家Leech在Grice“合作原則”的基礎上,從修辭學、語體學的角度出發(fā),提出了“禮貌原則”,其中包括得體準則、慷慨準則、贊譽準則、謙虛準則、一致準則和同情準則。
我國一些學者在承認Leech的“禮貌原則”重要意義的同時,進一步探討了禮貌原則與得體準則的關系,質(zhì)疑兩者之間的上位和下位問題,指出該理論的一些缺陷和不足,認為禮貌行為只是得體原則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進而提出了一個更高的語用策略——“得體原則”,并進一步解釋:“合作原則”和“得體原則”是分工合作、相互補益的。可以看出,無論是Leech的“禮貌原則”中的“得體準則”,還是我國學者所提出的“得體原則”,均是在承認Grice“合作原則”之基礎上提出的一個補救策略,其目的就是最大程度保證人們的言語交際處于最佳狀態(tài)。
但是,人類社會文化的多元化導致了事物得以恰當處理的復雜性、艱難性。在實際交流過程中,情況錯綜復雜,何謂得體?怎么實現(xiàn)得體?具體的實施方略是什么?筆者試圖以比利時國際語用學學會秘書長Verschueren的語言順應理論為指導,做出分析并提出個人的淺薄之見。
言語交際得體是交際言行的一種禮貌行為,是語言交流的恰當表達。何謂得體?語用上的“得體原則”是指說話要看時間,看場合,注意說話對象,兼顧社會文化規(guī)范和制約,說出恰到好處的話語,以便達到最佳的交際效果。
但是,言語交際一旦發(fā)生在跨文化活動中,交際得體很難全部完美實現(xiàn),因為交際一開始就存在著因文化差異所產(chǎn)生的得體表現(xiàn)的失衡性和得體標準的非一致性。首先,當本族各種風俗習慣在交際中得到體現(xiàn)時,異族的必然會全部或部分被掩蓋(除非此境中兩者的風俗習慣完全一致),反之一樣,初始就形成一種不平衡的交際勢態(tài);其次,由于對得體承載的內(nèi)涵理解不一致,所以把握得體的評判標準也不一致,這是文化差異使然。賈玉新認為,西方文化的得體準則主要是指人們在實施請示、命令、警告、建議、勸告等指示性言語行為時慣常遵循的準則,其目的是盡量減少語力的強迫性(imposition)或減少對別人消極面子的威脅。而中國乃至東方文化的得體準則內(nèi)核強調(diào)的是卑己尊人,主要表現(xiàn)在許諾、提供服務或幫助、給出保證等承諾性言語行為中。即使用在指示性言語行為方面,中西文化差異幾乎沒有言行得體的可比性,因為中國傳統(tǒng)等級差異觀念根深蒂固,按社會身份的高低、長幼、貴賤、男女不同等等去行事,很多指示性言語行為被公認為名正言順,合情合理,指示者不會造成對接受者的面子威脅。反之,違反這些社會規(guī)則,會受到社會譴責,被認為無禮逆人。生活中此類例子比比皆是,尤其是在中國農(nóng)村。在很多方面,中西兩種文化有著不同的禮貌得體評判標準和實現(xiàn)方略,這里不再展開贅述。
漢文化中的“禮貌”植根于儒家“禮”的傳統(tǒng),強調(diào)“貶己尊人”和“中庸”,提倡謙虛;而西方文化深受西方自由平等思想傳統(tǒng)的影響,強調(diào)個人價值,提倡個人的自信和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此外,西方人所持有的獨立自我觀具有相對獨立和固定的內(nèi)核,因此,西方人在交際中注重個人隱私和獨立,總是從個體主義立場出發(fā),強調(diào)個人的面子;而中國人持有的自我觀具有依附性,這種自我觀沒有相對穩(wěn)定的內(nèi)核,要依照自我和他人的關系而定,只有當自我被放在適當?shù)纳鐣P系中才會有意義,因此,漢文化人非常重視個體與團體的關系,交際中往往從集體主義文化觀出發(fā),強調(diào)群體的面子。中國文化自我觀的另一個依附性特點是遵守近親準則,通過問寒問暖、尋問對方私事或毫無保留地披露自己的私事,縮短和對方的橫向距離,把對方定位在與交際主體關系相對親近的位置,以示禮貌。如兩位熟知的大媽見面時,其中一位會這樣說道:
“大妹子,你家女兒有沒有找到對象?如果沒有,我?guī)退榻B一個?!?/p>
這種在西方人認為是粗暴干預他人隱私的言行,漢文化體現(xiàn)的卻是兩人之間的親近關系和禮貌行為。
言行是否禮貌、交際是否得體還會受到其他許多不同社會文化因素的制約,諸如習俗、話題、國情、對象、語言環(huán)境、語言習慣等等。這些都是語言運用的條件,也是得體原則執(zhí)行的條件,不同文化對此執(zhí)行的標準會有很大差異。
(一)言語交際得體含義
通常來講,言語交際得體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1. 言語時間
言語得體具有時間性。事過境遷,語義轉(zhuǎn)換,時間氧化了很多言語,許多過去的時髦得體語言轉(zhuǎn)變?yōu)楝F(xiàn)在的過時或貶義語言,至少在部分群體中如此。例如,早些年人們對飯店、賓館等服務性行業(yè)的年輕女士統(tǒng)稱為小姐,當時是一種時髦、禮貌的稱呼,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小姐的社會內(nèi)涵意義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具有貶義,因此,現(xiàn)在很多人把這些工作人員稱為“服務員”。如果還叫她們小姐,有的女士至少在心里感到不愉快?!巴尽边@個詞曾被廣泛通用,以表達人們之間純潔的友誼關系,但是近些年該詞在部分群體中的含義發(fā)生了變化,被認為是“同性戀”的意思,現(xiàn)在如果在某些群體仍用這個詞稱呼的話,就會顯得很不得體。
2. 言語場合
特定的場合往往需要特定的話語,如果不看場合胡亂套用一些話語,就會鬧笑話。如有一位新郎在結婚宴請客人時,發(fā)表這樣一席客氣并試圖幽默的講話:“由于鄙人年輕,初次結婚,缺乏經(jīng)驗,接待不到之處,請大家多多包涵?!瓪g迎大家提出寶貴意見,以便下次改正……”誰聽了這番話都不免發(fā)笑,當然不是因為新郎的幽默,而是因為新郎不合特定場合的客套語。
3. 言語對象
做到“看人說話”或“見什么人講什么話”。交流對象之間的關系應該考慮進去,如同事、朋友之間的平等關系,領導和下屬之間的上下關系,長輩和晚輩之間的長幼關系,親屬之間的血緣關系,男士和女士之間的性別關系、本族與外族的民族關系等因素,雙方關系不同,語言的使用也應有所不同。如有可能,甚至可以考慮言語對象的好惡、文化水平、背景知識、理解能力、心理需求等,盡可能有的放矢、話語貼切。
4. 言語的社會文化規(guī)約
遵循社會文化規(guī)約至關重要,它是衡量不同文化環(huán)境中同一言語是否得體的標尺。如“謙虛”一直是漢民族強調(diào)的美德,如果在漢文化環(huán)境中你欣然接受他人對你的贊揚,沒有謙虛的言語,你的言論是失體而不是得體,因為你違背了“謙虛”在漢文化環(huán)境中交際時它所承載的社會文化規(guī)約。而同樣的贊揚處在西方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中,欣然接受就成為得體行為,“謙虛”的言語卻被認為不得體。
(二)語言順應理論對言語得體原則的深化
然而,Verschueren從語言特性角度進一步揭示出交際過程中語言使用的復雜性,提出語言順應理論,深化了文化意義上的語言交際得體原則。他認為,交際者使用語言的過程是基于語言內(nèi)部原因和語言外部原因,語言的使用是“一個不斷地選擇語言的過程,不管這種選擇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也不管它出于語言內(nèi)部的原因還是出于語言外部的原因”。并指出語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夠在語言使用過程中做出恰當?shù)倪x擇,是因為語言具備三個特性:變異性(variability)、商討性(negotiability)、順應性(adaptability),而語言的順應性“能夠讓語言使用者從可供選擇的項目中作靈活的變通,從而滿足交際需要”。語言順應特性可以從四個方面完成語用描寫和語用解釋:語境關系順應、結構客體順應、動態(tài)順應和順應過程特性。Verschueren認為語境最重要的特點是隨著交際的發(fā)展而不斷更新,而不是在交際之前就已經(jīng)給定,強調(diào)它是一種發(fā)展的、動態(tài)的語境。
傳統(tǒng)意義上的言語得體原則強調(diào)的是時間、地點、對象、社會文化規(guī)約,這些僅僅是語境的情景要素,是人們在會話交際中進行語用推理的重要依據(jù)。而Verschueren卻強調(diào)了交際中的動態(tài)語境觀,動態(tài)順應則是其語用學理論的核心,語境關系順應和結構客體順應只有在動態(tài)順應過程中才具有意義。
毋庸置疑,在以英語為交際語言的跨文化交流中,英語語言系統(tǒng)的語用和社會文化因素作用的語用都應引起人們的研究與重視,最大程度服從英語的語用原則,克服違反英語習慣的語用失誤。但是,“在現(xiàn)實的跨文化交際中,那些因受漢文化影響而顯得‘不地道’的英語會不可避免地大量存在”。也就是說,在跨文化交際中非得體語言的產(chǎn)生是必然的。
(一)“不地道”英語的討論
在跨文化交際活動中除了要遵循語言規(guī)則,更重要的是遵循文化規(guī)則。在日常交往中,各種文化人都是遵循著既定的文化規(guī)則,沿著各自的文化軌跡運行著。正因為這樣的自然規(guī)律,跨文化交際中不同的兩個文化規(guī)則的沖撞亦然存在,而受文化支配的沖撞性“不地道”語言現(xiàn)象在所難免,任何人也阻止不了它的出現(xiàn),只是出現(xiàn)頻率多少和表現(xiàn)程度大小不同而已。
所謂的地道語言,是指語言在使用中其內(nèi)在結構和文化內(nèi)涵都要達到被使用語言的母語化。在中國文化氛圍中完全使用絕對地道的英語不太現(xiàn)實,而對那些帶有漢語文化痕跡的中國英語一概加以排斥或否定,略顯偏頗。有時帶有文化痕跡的“不地道”表達卻能起到地道表達所不能表達的語言效果,尤其是受文化環(huán)境或國情背景的影響,有時很難用一個非常確切的外語對應詞來表示本族文化中想要表達的事物。
例如,2008年12月18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紀念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大會講話中,連續(xù)用了三個“不”: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講話中的一句北方方言“不折騰”,難倒了國內(nèi)外媒體界的雙語精英,如何準確翻譯“不折騰”成為當時熱門話題。有趣的是,在12月30日國務院新聞辦的發(fā)布會上,現(xiàn)場翻譯干脆根據(jù)漢語拼音譯為“bu zheteng”。事后,中國媒體在報道中贊揚一番,說“bu zheteng”或許將成為英語當中的專屬名詞。2010年1月,“不折騰”被收入上海譯文出版社新編的《漢英大詞典》,譯為avoid self-inflicted setbacks或don’t stir up turmoil。
三個字的譯法折騰了半天,折騰出了一個“bu zheteng”。中國人為英語增加具有漢文化痕跡的詞匯,之前早已有先例,如cheongsam(旗袍)、fengshui (風水)、kungfu(功夫)、kowtow(磕頭),甚至long time no see(很久不見)等等,也在悄然被接受。再如對宇航員的叫法,美國的叫“astronaut”,前蘇聯(lián)的叫“cosmonaut”,2003年以后航天詞庫中又新增“taikonaut”(源自“太空”的漢語拼音taikong),指代中國的宇航員。一個國家國力增長,或受關注的程度增加,有些所謂的不地道表達就有可能融入英語語言中,就有機會為英語詞庫做貢獻,“不地道”將會逐步變?yōu)榈氐?。“從宏觀的角度來看,語言的發(fā)展和語言的動態(tài)變異是語言使用中的一個值得注意的現(xiàn)象。比如借詞,最初可能只是個別人說話時的語碼轉(zhuǎn)換現(xiàn)象,但被人們重復使用多了,它就會作為外來詞而被吸收,甚至最終進入語言規(guī)范”。
(二)“不地道”語言及其產(chǎn)生的原因
所謂“不地道”語言主要是指外族人因外語語用能力有限,或者指外族人因其母語文化和外語文化之間存在差異而導致的言語行為不標準或不準確。衡量言語行為是否“地道”以及程度大小是以交際語言的使用規(guī)則、文化規(guī)則為尺度??偟膩碇v,導致“不地道”言語行為發(fā)生是因為違背了語用得體原則,但具體因素很多,至少以下幾個方面是它產(chǎn)生的主要原因。
1. 國情背景與話題
當交際雙方談的話題與中國有關時,極有可能會涉及一些我有你沒有的信息,造成交際雙方的國情背景共享信息不對等,語言使用的母語方大腦中缺乏話題內(nèi)容的感性認識。如“三個代表”、“四個現(xiàn)代化”、“小康水平”、“精神污染”等,這些語言內(nèi)涵對不了解中國國情的人來說是一頭霧水,而中國人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用一些英語詞語表達這些內(nèi)容,因而具有漢化味道的英語就出現(xiàn)了:
three represents; four modernizations; fairly comfortable standard of living; spiritual pollution.
再如,中國“文化大革命”的發(fā)生,導致陌生的外國人不能理解這樣的中國英語:
My father was held in the cowshed then because he was considered as a capitalist-roader.
中國的機構體制改革形成激烈的工作崗位競爭,因此也產(chǎn)生了符合國情的英語表達:
She had to work hard in order to keep her iron rice bowl.
2. 文化背景
文化背景的涉及面很廣泛,比如交際雙方的年齡、性別、民族、社會地位、風俗習慣以及相互關系等,這些都有可能影響到話語的表達。言語行為的內(nèi)容包括稱呼、邀請、感謝、問候、祝賀、恭維、請求、道歉、拒絕等等,交際中“不地道”的言語行為極有可能發(fā)生。如舊友相見時給予對方一番恭維:
You haven’t changed so much.
You have recently put on weight.
一頓豐盛餐飲之后,客人向主人表示感謝:
I’m sorry, I have brought you so much trouble.
I don’t expect you can make such a nice dinner.
I’m sorry to have troubled you so long.
3. 場合或環(huán)境
通常情況下,語碼轉(zhuǎn)換受“入鄉(xiāng)隨俗”的制約,本土說話人的外語言語行為時而不夠“地道”,但語言使用的本族人仍能接受。如一位美國客人到中國國內(nèi)一家服裝專賣店購物,剛一進門,店主就立刻笑迎并熱情搭訕:
What do you want, please?
Do you have a smoke?
此時,那位美國顧客并沒有表現(xiàn)出不高興的樣子,反而面帶微笑向他示意點頭并指向想要購買的商品??腿嗽谛袆由夏軌蚪邮艿曛鳌安坏氐姥孕小保蛟S認為此事發(fā)生在漢文化環(huán)境中是正常的。另外,盡管有一些國內(nèi)商店或單位的英語名稱、商品英語名稱、某些英文廣告等,由于表達“不地道”而鬧出不少笑話,但卻滲透出外國人感到陌生的漢文化英語特征,使人感覺情在理中。
4. 本族文化色彩
本族文化色彩體現(xiàn)在固定的“俗話說、常言說”或一些成語方面,其寓意表達很難靠簡短的幾個詞語完美完成,交際中僅僅使用其字面意思,容易造成對方誤解或不理解。如:
The monk may run away, but the temple can’t run with him.
Don’t touch a tiger’s back side!
另外,受文化支配形成的詞義對等理解的思維模式,也會妨礙語言的準確表達。如:
The old teacher felt happy for her peaches and plums are all over the country.
I’m sure you understand my problems.
5. 交際對象
在漢文化環(huán)境中,人們交往時講究“看人說話”或“見什么人講什么話”,比較顧及個人與交流對象之間的關系,如前文曾提到的平等關系、上下級關系、長幼關系、血緣關系、性別關系等,雙方關系不同,語言的使用也有所不同。這種在漢文化交際語境中以交際對象為參照來選用語言的習慣,套用在跨文化交際語境中,難免造成不同文化規(guī)則的沖撞,產(chǎn)生出“不地道”的語言表達,會使對方產(chǎn)生困惑,甚至不高興。如面對一位外籍女士,一句對其具有幽默的恭維,使她笑不起來:
You are great as a woman, because women can hold up half of the sky.
而對一位上了年紀的外國老人,漢文化意義的尊敬、關懷表達反而會引起對方的不愉快:
You are old, so you should have a rest and let me do it.
即使你的交際對象與你的關系比較平等親近,下面的一句隨意問話也不夠恰當,雖然這句話在中國的朋友、同事之間顯得那么輕松自然:
Hello, Mr. Smith, who are you waiting for?
在具體的跨文化交際中,必然涉及到語言層面、社會和現(xiàn)實環(huán)境以及交際雙方的社會關系和背景等復雜情況,雙方都要盡可能從各個方面調(diào)整自己,以最大程度順應另類文化人。從某種意義上講,此類文化人最好跨入彼類文化人的運行軌道行進。為了取得交際成功,交際者應以Verschueren提出的語言順應理論(語境關系順應、結構客體順應、動態(tài)順應及順應過程特性)為指導,“雙方必須求得認知心理平衡,讓自己的語言順應環(huán)境,并根據(jù)環(huán)境來順應語言”,“這種語言順應策略尤為重要,人們的語用移情有時甚至可以容忍相互間的唐突與失言”。對于時而發(fā)生的非得體語言現(xiàn)象,具體可以采用以下順應策略。
(一)心理順應
在跨文化交際中,存在著“意義產(chǎn)生的過程中語言交際角色所處的地位及其作出語言順應的心理。不同的言語在交際者的心目中并非占有同等重要地位的,這里有社會的因素,也有認知的因素”。對于非得體語言的順應體現(xiàn)在母語方如何容忍和接受外語方所表達的話語,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交際環(huán)境中。
1. 交際雙方處在語言使用的母語國家
如果交際雙方處在母語國家環(huán)境中,作為講外語一方力求認知心理平衡,服從入鄉(xiāng)隨俗的社會制約,處處以當?shù)匚幕?guī)則為言行尺度,言談盡量得體,避免出現(xiàn)語用方面的失誤。而作為母語方,理解別人試圖說什么的一個重要因素集中在移情方面,就是設身處地感受別人的處境,從而產(chǎn)生情感共 鳴。心理順應是一個認知的過程,是指交際雙方在交流過程中達到心理的移情。心理移情以另類文化人的文化標準作為解釋和評價這類文化人的行為,移情能力將直接影響著交際的成功與失敗。隨著移情的到位,消除心理方面的困惑和偏見,產(chǎn)生順應的心理,從而在交際時采用語言順應策略。它可以容忍因文化差異所造成的相互間的語言失禮或錯位,使人們在“不地道”的表達時而出現(xiàn)的語言環(huán)境中繼續(xù)交際而不感到尷尬。
2. 交際雙方處在語言使用的外語國家
當交際雙方處在語言使用的外語國家中,身處本土而使用外語的人與身處異國他鄉(xiāng)卻使用母語的人交流時,本土人同樣需要做到心理上的移情,盡自己所能用準確的外語表達自己的思想。但表達時很難做到百分之百的“地道”,尤其交談的內(nèi)容涉及到所在國家的國情或歷史文化,就更難在語用各個層面表達完全“地道”,此時,成功的交際就要依賴于語言使用的母語人在心理上的移情作用。他們身在他國,同樣受著入鄉(xiāng)隨俗的制約,尊重當?shù)貒榕c文化理所當然,對于本土人的“不地道”表達,比起在自己國家聽到外族人的“不地道”表達更應容忍或接受,在心理方面做到順應。
(二)環(huán)境順應
在心理移情的支配下,環(huán)境亦可對交際雙方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Verschueren把語境分為交際語境和語言語境,前者由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組成,后者也稱語言信息通道(linguistic channel),指語言在使用過程中根據(jù)語境因素而選擇的各種語言手段。筆者在此討論的環(huán)境,是指交際中的交際氛圍對交際所產(chǎn)生的影響及應該采取的順應策略。環(huán)境之所以對人們的交際言行產(chǎn)生影響,首先是由于人們在某種環(huán)境下發(fā)生了心理變化,人們比較敏感和介意具體場合中言行的恰當性,因此形成環(huán)境對言行產(chǎn)生某種約束力。通常情況下,非母語方以母語方的文化或風俗習慣為標準,言行盡量得體。入鄉(xiāng)隨俗的精髓是服從所處物理環(huán)境的文化規(guī)則,語言層面是否到位或“地道”,則處于次重要的地位。母語方應積極創(chuàng)造語言交際氛圍,在不影響交際繼續(xù)情況下,忽略非母語方在交際中時而出現(xiàn)的語言錯誤,認可和接受非得體語言所表達的真實意圖,以語用移情去消除外語人認知失調(diào)感,激勵他們敞開思想,自由表達,以使交際最大程度獲得成功。
如果語言環(huán)境造成禁錮外語人的非得體語言使用,使他們在心理上感到壓抑,其語言表達的“張揚性”就會被扼殺,交流將會處于消極狀態(tài),必然影響交流順利進行。
(三)動態(tài)順應
動態(tài)順應是Verschueren語用學的理論核心。這一理論與Sperber和Wilson的關聯(lián)理論非常接近,都是強調(diào)語境不是事先給定的,而是交際人的聲音提供一種刺激信號改變了認知環(huán)境,才使某些事實顯現(xiàn)起來。這里談到的動態(tài)順應是指交際者隨著語境的變化,不斷調(diào)整自己,順應地與各語言符號完美結合在一起。也就是說,交際中的心理順應和環(huán)境順應必須通過動態(tài)順應才能被激活,必須在動態(tài)順應過程中才具有意義。在跨文化交際中,所有的語言使用都要發(fā)生在具體的動態(tài)順應過程中,從交際雙方對語言的選擇到語碼的轉(zhuǎn)換,交際中語言的發(fā)展變化以及語言的變異等。
動態(tài)順應過程涉及到策略能力,而策略能力實施的前提是雙方的交際能力,包括認知能力、情感能力、行為能力、語用能力和情節(jié)能力等。交際能力是動態(tài)順應的能力基礎,而策略能力則是動態(tài)順應的實施方法或手段。交際中因某種能力,尤其是語言或語用能力不足,難以順利達到交際目的或造成交際言語不得體時,可以采用的補救方略有:語碼轉(zhuǎn)換策略(code switching)、近似語策略(approximative strategy)、合作策略(cooperative strategy)、非言語策略(nonverbal strategy)等,其中,合作策略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實踐已經(jīng)證明,以母語為英語的絕大多數(shù)人樂意采用合作策略,顧及到異族文化的特征、話題環(huán)境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等因素,能夠接受具有中國特色的英語表達。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跨文化交際中不得體語言的使用是不可避免的,采用恰當?shù)捻槕呗詫⒉粫恋K雙方交際的繼續(xù)。順應策略是雙層面的,包括語言系統(tǒng)和文化背景;順應策略是雙向的,包括交際雙方的言行。
在跨文化交際中,盡管人們傾向于用自己的價值觀念作為判斷事物的標準或準則,但是,交際雙方除了明顯的語言差異和某些文化差異外,更多的是文化本身缺乏明確清晰的結構,它的含糊性、近似性、可變性,促使不同文化在不自覺中相互滲透和吸收,而跨文化交際的不斷擴大和深入將更加促使不同文化的相互融合,以利于交流的相互順應。
[1] 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8.
[2] 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7: 292-295.
[3] 何自然.認知語用學[M].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6: 479-480.
[4] 何自然.跨文化交際中的語言“離格”現(xiàn)象芻議[C]//論文選萃.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7: 160, 158.
[5] 何自然, 于國棟.《語用學的理解》——Verschueren的新作評介[J].現(xiàn)代外語, 1999, (4): 429-435.
[6] Samovar L A, Porter R E, Jain N C. Understand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 Belmont, Californi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 1981.
[7] 姜望琪.當代語用學[M].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
The Pragmatic Principle of Appropriateness and Adaptation Strategies in Inappropriate Language Use
Cai Jianping
(,,,)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appropriate linguistic forms are probably used due to the cultural difference which brings about the different criteria for the appropriateness in language use. The seemingly inappropriate language may violate the traditional pragmatic principle of appropriateness to a certain degree. However, Verschueren’s 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 guides us to understand the probability of such phenomenon.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Verschueren’s adaptation theory, cites some so-called unidiomatic expressions to analyze the reason for their occurrence, and suggests some adaptation strategies in the seemingly inappropriate language use: mental adaptation, environmental adaptation and dynamic adaptation.
;;;
1009-895X(2011)04-0272-06
中國分類號:H030
文獻標志碼:A
2011-09-25
蔡建平(1952-),男,教授。研究方向:語言與文化、英漢語言對比研究。E-mail: caijianping102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