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芳
潰瘍性結腸炎系指原因不明、非特異性的大腸炎癥。病變主要限于大腸黏膜與黏膜下層,臨床表現(xiàn)有腹瀉,黏液膿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等癥狀,近年來發(fā)病率較高。藥物保留灌腸是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主要治療方法,但傳統(tǒng)的保留灌腸法,存在著灌腸時插管深度不好掌握、藥物在腸道內保留時間短、反復插管及肛管硬度造成黏膜的二次損傷、藥液外溢的缺陷,影響了治療效果,造成患者不必要的身心痛苦。為避免此類事件發(fā)生,促進患者潰瘍性結腸炎早日愈合,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改進。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0-04~10在筆者所在科住院的潰瘍性結腸炎需保留灌腸者56例,均為輕、中度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其中男27例,女29例;年齡20~65歲。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 28例;試驗組男 15例,女 13例,年齡(41.6±5)歲,病程(3.6±1.7)年,病情屬輕度17例,中度11例,病變累及直、乙狀結腸16例,左半結腸5例,右半結腸7例;對照組28例,男 12 例,女 16 例,年齡(40.8±6)歲,病程(3.3±1.4)年,病情屬輕度15例,中度13例,病變累及直、乙狀結腸12例,左半結腸8例,右半結腸7例,全結腸1例。兩患者在病情、病程、年齡等方面比較無顯著性差異。
1.2 方法
1.2.1 試驗組 按照馬曉霞等《循證護理在潰瘍性結腸炎保留灌腸患者中的應用》的觀點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灌腸技術。
1.2.1.1 肛管的選擇 用16~18號一次性硅膠導尿管代替肛管灌腸,具有對直腸黏膜刺激小,無損傷,使藥物保留時間延長等優(yōu)點。
1.2.1.2 插管的深度 根據(jù)結腸鏡檢術所提示的病變部位而定肛管插入深度(直腸7~12 cm;乙狀結腸15~20 cm;全結腸30 cm)灌腸,肛管可達乙狀結腸或直腸中段等部位,避免了藥物直接流入直腸,刺激直腸引起排便反射。
1.2.1.3 灌腸液的溫度 藥液溫度與腸腔溫度接近,一般為37~38℃,此溫度可減少藥物對腸道的冷熱刺激,不易引起便意,利于藥物保留。
1.2.1.4 體位 根據(jù)病變部位灌腸后不斷轉換體位(直腸取左側臥位-俯臥位-仰臥位;乙狀結腸取臀部抬高10 cm左側臥位;全結腸取臀部抬高10 cm左側臥位-俯臥位-胸膝臥位-右側臥位),轉換體位時速度宜慢,以一種臥位保持1 min左右,轉換體位時防止墜床。利于藥液與潰瘍面廣泛接觸,延長藥液在腸腔內存留時間,達到藥液最有效的吸收和利用。
1.2.1.5 流速 直腸及乙狀結腸部位炎癥,注藥速度25~30 ml/min,能均勻覆蓋病灶,降結腸以上部位炎癥,注藥速度以1 min之內注完為宜。
1.2.2 對照組 灌腸方法完全按照教科書選擇一次性硅膠肛管20號,灌腸液溫度38℃,插入深度15~20 cm,體位取左側或右側臥位,速度均于2 min內灌入。
兩組灌腸所用藥物一樣,均用激素、錫類散、柳氮磺吡啶加入100 ml生理鹽水中,每晚1次,7 d為1個療程,每1個療程結束后休息2~3 d,共3個療程。其余治療兩組相同,均予柳氮磺吡啶片1.5~3.0 g/d,分3~4次口服。
1.3 觀察指標
1.3.1 腸鏡積分 按潰瘍性結腸炎結腸鏡下診斷標準,主要觀察結腸黏膜的充血、水腫、糜爛、潰瘍等,以病變部位顯著處輕糜爛、潰瘍無或散在分布、數(shù)量≤3個,周邊輕度紅腫記1分;中等充血、水腫、中等糜爛或伴出血,潰瘍散在分布>3個,周邊明顯紅腫記2分;重度充血、水腫,重度糜爛,觸之明顯出血,潰瘍分布多,表面布滿膿苔,周邊顯著紅腫記3分。
1.3.2 病理分級積分 按潰瘍性結腸炎病理組織學分級標準進行病理記分。0分:黏膜固有層無中性粒細胞浸潤。1分:黏膜固有層有少量中性粒細胞(<10個/高倍視野)浸潤,累及少量隱窩。2分:黏膜固有層有多量中性粒細胞(10~50個/高倍視野)浸潤,累及50%以上隱窩。3分:黏膜固有層有大量中性粒細胞(>50個/高倍視野)浸潤,伴隱窩膿腫。4分:固有層明顯急性炎癥伴潰瘍形成。
1.3.3 療效判定 臨床痊愈:臨床癥狀消失,結腸鏡或X線鋇劑灌腸檢查腸黏膜僅有輕度炎癥反應及部分假性息肉形成。有效:臨床癥狀減輕,結腸鏡或X線鋇劑灌腸檢查腸黏膜病變有所好轉。無效:臨床癥狀和結腸鏡等檢查無效。
1.3.4 患者滿意度 患者灌腸時感覺舒適無痛苦為滿意,患者感覺疼痛等不適為不滿意。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試驗組28例,臨床痊愈4例,顯效9例,有效13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3%。對照組28例,臨床痊愈3例,顯效7例,有效11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75%。試驗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在病變累及左半結腸或右半結腸的患者中,試驗組的總有效率是75%,對照組的是44%。
2.2 兩組治療前后腸鏡檢查結果和病理檢查結果比較 治療結束3個月后有33例(試驗組19例,對照組14例)患者接受了腸鏡復查和病理活檢。兩組治療后腸鏡檢查結果和病理檢查結果較治療前明顯改善,治療后試驗組腸鏡積分21分,對照組腸鏡積分29分,在病理檢查結果上無顯著差異。
2.3 患者滿意度 試驗組滿意26例,不滿意2例;滿意率93%。對照組滿意17例,不滿意11例;滿意率61%。
潰瘍性結腸炎病因至今還未完全明確,一旦確診,需要長期藥物保留灌腸治療,給患者帶來身心痛苦。本文顯示試驗組用一次性硅膠導尿管代替肛管灌腸,具有對直腸黏膜刺激小,無損傷,使藥物保留時間延長等優(yōu)點。根據(jù)結腸鏡檢術所提示的病變部位而定肛管插入深度灌腸,肛管可達乙狀結腸或直腸中段等部位,避免了藥物直接流入直腸,刺激直腸引起排便反射。根據(jù)病變部位灌腸后不斷轉換體位利于藥液與潰瘍面廣泛接觸,延長藥液在腸腔內存留時間,達到藥液最有效的吸收和利用。只要掌握了以上灌腸技巧,就能大大減輕患者的痛苦,提高潰瘍愈合,縮短病程,收到較好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