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育 霞
(山東大學(xué) 文史哲研究院,山東 濟南 250100)
陶淵明詩歌中的道教意象論略
劉 育 霞
(山東大學(xué) 文史哲研究院,山東 濟南 250100)
東晉時期,道教神仙思想對陶淵明產(chǎn)生了較大影響。他在詩文的創(chuàng)作中塑造了仙境、仙人、仙樂、仙藥等道教意象。這些意象折射出陶淵明對道教神仙思想的自覺服膺。
陶淵明;詩歌;道教意象
陶淵明生活的東晉社會喪亂弘多、禮樂掃地,很多知識分子不滿于現(xiàn)實,轉(zhuǎn)而到神仙道教中尋找精神寄托。就陶氏家族與道教的關(guān)系來說,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叔父陶淡均為天師道徒。《晉書·陶侃傳》記載:“侃少時漁于雷澤,網(wǎng)得一織梭,以掛于壁。有頃雷雨,自化為龍而去。又夢生八翼,飛而上天,見天門九重,已登其八,唯一門不得入。閽者以杖擊之,因墜地,折其左翼。及寤,左腋猶痛?!盵4]1779《異苑》中也有關(guān)于陶侃神異事跡的記錄,稱其因相貌不凡而引起仙人王子晉的關(guān)注,并且得到廁神“后帝”的提點:“陶侃曾如廁,見數(shù)十人,悉持大印,有一人,朱衣、平上幘,自稱‘后帝’,云:‘以君長者,故來相報。三載勿言,富貴至極?!┍闫?,旋失所在。有大印作‘公’字,當其穢處。《雜五行書》曰:‘廁神,后帝也?!背酥猓稌x書》中記錄陶侃子孫名字有綽之、襲之、謙之,等等。陳寅恪曾精辟論斷曰:“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為名者頗多,‘之’字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盵5]108由此可見陶侃與道教關(guān)系非同一般。
陶淵明的叔父陶淡更是雅好仙道。《晉書·陶淡傳》記載:“淡幼孤,好導(dǎo)養(yǎng)之術(shù),謂仙道可祈。年十五六,便服食絕谷,不婚娶。家累千金,僮客百數(shù),淡終端拱,曾不營問。頗好讀《易》,善卜筮。于長沙臨湘山中結(jié)廬居之,養(yǎng)一白鹿以自偶。親故有候之者,輒移渡澗水,莫得近之。州舉秀才,淡聞,遂轉(zhuǎn)逃羅縣埤中,終身不返,莫知所終?!盵4]2460作為執(zhí)著的修道之人,陶淡隱居山林,與鹿為伴,終身不娶。陳寅恪依據(jù)陶淵明的家世傳統(tǒng),認為其思想上“保持陶氏世傳之天師道信仰,雖服膺儒術(shù),而不歸命釋迦也”[5]196。
考察交游情況,亦可見道教對陶淵明影響的痕跡。《晉書·陶淵明傳》曰:“以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盵4]2416陶淵明任江州祭酒時,江州刺史為王凝之。眾所周知,王氏家族世代信奉天師道,王凝之是虔誠道教徒的代表,就此來看,陶淵明受王凝之影響當合乎情理。另外,陳舜俞《廬山記》記載有:“流泉匝寺下,入虎溪,昔遠客至此,虎輒鳴號,故名焉。陶元亮居桑里,山南陸修靜亦有道之士,遠師賞此二人,與語合道,不覺過之,因相與大笑,今世傳三笑圖,蓋起于此?!盵6]585陶淵明與著名修道者慧遠、陸修靜交游論道,思想受到啟發(fā)與影響,亦屬自然。
由于上述種種因素,陶淵明對仙道之說并不陌生,其在詩文創(chuàng)作中對道教相關(guān)典故的運用也往往順手拈來、渾然天成。道教仙境、仙人、仙樂、仙藥等因素,均在其詩文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陶淵明筆下關(guān)于生命苦短的惆悵、長生不死的夢幻與前人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耙簧鷱?fù)能幾,倏為流電驚”(《飲酒》其三),“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游斜川序》)。時光匆匆流逝,令其焦慮;死亡不能逃避,令其恐懼?!叭松苹没K當歸空無”(《歸園田居》之四)等等,都是類似主題的反復(fù)詠唱。正是在這種人類戀生畏死本能的支配下,陶淵明的詩文流露出對生命的強烈依戀和對長生不死的傾心渴慕?!罢煞蛑舅暮?,我愿不知老。親戚共一處,子孫還相?!?《雜詩八首》其四),“世短意常多,斯人樂久生”(《九日閑居》)。除此之外,憑借天才的想象,陶淵明通過虛構(gòu)與仙人同游、漫步仙境、服食仙藥、欣賞仙樂的生活,實現(xiàn)了對無常生命的僅有安慰。
一、奇幻華美的仙境意象
陶淵明筆下瑰麗奇幻的神仙境界,主要表現(xiàn)在《讀山海經(jīng)》組詩中。《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記載:“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后,有大山,名曰昆侖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處之。其下有弱水之淵環(huán)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此山萬物盡有。”原本如此面目猙獰的險山惡水,卻被詩人著以瑰麗華美之色,既有秀麗霞光,又有婀娜群山,如在《讀山海經(jīng)》“其二”中,詩人寫道:“玉臺凌霞秀,王母怡妙顏。天地共俱生,不知幾何年。靈化無窮已,館宇非一山。高酣發(fā)新謠,寧效俗中言!”“其三”中又有:“迢迢槐江嶺,是為玄圃丘。西南望昆墟,光氣難與儔。亭亭明玕照,洛洛清淫流。恨不及周穆,托乘一來游?!惫馊A秀美的昆侖山,因為玉石、清流,而更加璀璨炫目。這些如夢如幻的仙境,寄托了作者對理想世界的期盼與向往。在《讀山海經(jīng)》“其七”中,陶淵明還寫道:“粲粲三珠樹,寄生赤水陰。亭亭凌風(fēng)桂,八干共成林。靈鳳撫云舞,神鸞調(diào)玉音。雖非世上寶,爰得王母心?!痹娙艘贿吿摌?gòu)華美的瓊樓玉宇,一邊描繪“靈鳳撫云舞,神鸞調(diào)玉音”的神仙聚會場面,譜寫了仙、凡之間融洽和諧的樂章,凸顯了全詩羨仙、升仙的主旨。
[例 10]He turned to look at her.He said sourly:“You look such aneat littlethingand look at what you write.”
在描繪仙境方面,陶淵明的另一創(chuàng)舉在于虛構(gòu)了一個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這里“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桃花源記》)。這處所在,既充滿生活氣息,又彌散神仙味道,恰如人間仙境,恬淡神秘令人向往。所以,在《桃花源詩》中,陶淵明發(fā)出“借問游方士,焉測塵囂外。愿言躡清風(fēng),高舉尋吾契”的感慨。有學(xué)者認為,陶淵明筆下桃花源的原型實際上就是道教的茅山洞天[7]。
二、長生不死的仙人意象
在陶淵明《讀山海經(jīng)》組詩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神仙形象首數(shù)“西王母”。據(jù)《山海經(jīng)·海內(nèi)北經(jīng)》記載:“西王母梯幾而戴勝杖,其南有三青鳥,為西王母取食。在昆侖虛北?!薄蹲x山海經(jīng)》“其五”中則有:“翩翩三青鳥,毛色奇可憐。朝為王母使,暮歸三危山。我欲因此鳥,具向王母言。在世無所須,惟酒與長年?!边@首詩寄托了詩人與世無爭、無所欲求、濁酒陪伴、安度長年的愿望,雖寥寥數(shù)筆,卻借助青鳥意象將西王母威嚴端莊的形象勾勒出來。
早在《漢武內(nèi)傳》等作品中,已有關(guān)于西王母神仙形象的生動描繪?!爸炼?,忽天西南有白云起,郁然直來,遙趨宮庭間,云中有簫鼓之聲,人馬之響。復(fù)半食頃,王母至也??h投殿前,有似鳥集,或駕龍虎、或乘獅子、或御白虎、或騎白麌、或控白鶴、或乘科車。群仙數(shù)萬,光耀庭宇。既至,從官不復(fù)所在,唯見王母乘紫云之輦,駕九色斑龍,別有五十天仙,側(cè)近鸞輿,皆身長一丈,同執(zhí)彩毛之節(jié)、金鋼靈璽、帶天策,咸往殿前。王母唯扶二侍女上殿?!曋赡曦υS,修短得中,天姿掩藹,云顏絕世,真靈人也”。比起此類細膩、華美、富麗堂皇的描摹,陶淵明筆下的西王母顯得簡約而威嚴,讀者分明能感到詩人對西王母虔誠的尊崇與畏懼。
除了西王母之外,王子喬、赤松子等以養(yǎng)生著稱的仙人也是陶淵明喜歡謳歌的對象。如《述酒》中有:“王子愛清吹,日中翔河汾。朱公練九齒,閑居離世紛。峨峨西嶺內(nèi),偃息常所親。天容自永固,彭殤非等倫?!边@首詩分別涉及了仙人王子喬吹笙的故事與陶朱公范蠡練九齒養(yǎng)生的故事,同時還涉及了傳說黃帝時期的術(shù)士天老、容成,以及長壽八百歲的彭祖,字里行間流露出對神仙長生不死的艷羨之意。又如《連雨獨飲》中有:“世間有松喬,于今定何間。故老贈余酒,乃言飲得仙。試酌百情遠,重觴忽忘天。”詩人感嘆世間有神仙的傳聞,卻不見他們的影子,想要尋到神仙芳蹤,或許借酒可得。
三、艷麗空靈的仙樂意象
除了仙人、仙境等意象,陶淵明詩文中還有不少關(guān)于仙樂意象的描寫,如《擬古》其五:
東方有一士,被服常不完。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辛勤無此比,常有好容顏。我欲觀其人,晨去越河關(guān)。青松夾路生,白云宿簷端。知我故來意,取琴為我彈。上弦驚別鶴,下弦操孤鸞。愿留就君住,從令至歲寒。
陶淵明虛構(gòu)了一位的隱士形象,他與青松白云為伴,通過辟谷服食,“常有好容顏”。對于這樣一位神仙似的人物,詩人流露出極大的欽慕,聽其所奏之樂,如鳳鳴九霄,頓感清邁超俗,滌蕩心胸。
陶淵明還在詩歌中多處詠唱身處世外仙境、與清琴雅樂朝夕相伴的神仙生活:“斯晨斯夕,言息其廬?;ㄋ幏至校种耵枞?。清琴橫床,濁酒半壺。黃唐莫逮,慨獨在余?!?《時運并序》其四)在《桃花源詩》中有:“童孺縱行歌,班白歡游詣?!薄蹲x山海經(jīng)》“其七”中又有:“靈鳳撫云舞,神鸞調(diào)玉音。雖非世上寶,爰得王母心?!边@些動人的音樂具有濃厚的神仙氣息,既華美艷麗,又純凈空靈,使神仙歡愉、凡人忘憂。
此外,陶淵明還為后世提供了另一種特殊的神奇仙樂的范本?!端螘ぬ諠搨鳌酚涊d:“潛不解音聲,而畜素琴一張,無弦,每有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貴賤造之者,有酒輒設(shè),潛若先醉,便語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將候潛值其酒熟,取頭上葛巾漉酒,畢,還復(fù)著之?!盵8]2288《晉書·陶潛傳》云:“性不解音,而蓄素琴一張,弦徽不具,每朋酒之會,則撫而知之,曰:‘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4]682后世文人往往將無弦琴與陶淵明一并謳歌,抒寫其瀟灑自如、悠然忘情的飄逸形象與神仙之姿:“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無弦,誰酒用葛巾。清風(fēng)北窗下,自謂羲皇人?!?李白《戲贈鄭僳陽》)
四、引人入勝的仙藥意象
道教名目繁多的服食養(yǎng)生活動在陶淵明詩文中亦有著鮮明體現(xiàn),其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服食意象有菊、芝等。如《飲酒》其七曰:“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詩人盛贊菊花酒為“忘憂物”。在《九日閑居》中,詩人自序曰:“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于言?!北砻髟娙擞蟹尘栈ú⑴c酒同食之習(xí)。詩人還寫道:“酒能祛百慮,菊解制頹齡。”說明服食菊花是出于祛病延年的目的。在《贈羊長史》中,陶淵明描述了另外一種道教徒推崇的服食對象:紫芝。詩人寫道:“路若經(jīng)商山,為我少躊躇。多謝綺與甪,精爽今何如?紫芝誰復(fù)采,深谷久應(yīng)蕪?!痹娙藢⒆现ヅc隱者修道養(yǎng)生聯(lián)系起來,使其成為塑造人物至關(guān)重要的意象。
菊、芝作為服食對象由來已久,葛洪在《抱樸子內(nèi)篇》“仙藥”中,對二者有詳細系統(tǒng)的記載:“南陽酈縣山中有甘谷水,谷水所以甘者,谷上左右皆生甘菊,菊花墮其中,歷世彌久,故水味為變。其臨此谷中居民,皆不穿井,悉食甘谷水,食者無不老壽,高者百四五十歲,下者不失八九十,無夭年人,得此菊力也?!盵9]205他明確指出菊花作為古代仙方的一種:“仙方所謂日精、更生、周盈皆一菊,而根、莖、花、實異名,其說甚美。而近來服之者略無效,正由不得真菊也?!盵9]206葛氏還將“芝”列為僅次于“丹砂”“黃金”“白銀”的仙藥,并寫明“五芝者,有石芝,有木芝,有草芝,有肉芝,有菌芝,各有百許種也?!盵9]197
除上述植物外,《讀山海經(jīng)》組詩中還涉及不少人間罕見的服食對象。如“其四”曰:“丹木生何許?乃在峚山陽。黃花復(fù)朱實,食之壽命長。白玉凝素液,瑾瑜發(fā)奇光。豈伊君子寶,見重我軒黃?!睋?jù)《山海經(jīng)·西山經(jīng)》記載:“峚山其上多丹木,員葉而赤莖,黃華而赤實……丹水出焉……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揚揚,黃帝是食是饗。是生玄玉?!ぶ駷榱?,堅粟精密,濁澤有而光。五色發(fā)作,以和柔剛。天地鬼神,是食是饗;君子服之,以御不祥。”在陶淵明筆下,昆侖山仙境的神樹靈草,被加以濃墨重彩地修飾,丹木、黃花、朱實、白玉無不光彩熠熠、幻妙驚艷。又如“其八”曰:“自古皆有沒,何人得靈長?不死復(fù)不老,萬歲如平常。赤泉給我飲,員丘足我糧。方與三辰游,壽考豈渠央!”這首詩則出于《山海經(jīng)·海外南經(jīng)》:“不死民在其東,其為人黑色,壽(考),不死?!惫弊⒃唬骸坝袉T邱山,上有不死樹,食之乃壽。亦有赤泉,飲之不老。”[10]81陶淵明發(fā)揮了天馬行空的想象,細膩描摹出服食赤泉神水和員丘山的不死之樹,凸顯出它們長生不死、飛登升仙的奇效。
早在漢末《古詩十九首》中即有“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驅(qū)車上東門》),可見當時社會流布著樸素的羨仙思想,以及想通過服食以求長生不死的求仙行為。三國時期,曹操父子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游仙詩,寄寓著尋求仙藥、與仙人同游、長生不死、建功立業(yè)的渴望與追求。如曹操《秋胡行》其二:“愿登泰華山,神人共遠游。經(jīng)歷昆侖山,到蓬萊,飄遙八極,與神人俱。思得神藥,萬歲為期?!辈苤病讹w龍篇》有:“我知真人,長跪問道。西登玉臺,金樓復(fù)道。授我仙藥,神皇所造。教我服食,還精補腦。壽同金石,永世難老。”魏晉之際,政治高壓令人窒息,道教神仙思想成為世人尋求精神安慰的避難所。阮籍、嵇康等有不少關(guān)于尋訪神仙、精神不死、肉體飛升、養(yǎng)命保生的佳作。如阮籍《詠懷》五十八有:“危冠切浮云,長劍出天外。細故何足慮,高度跨一世。非子為我御,逍遙游荒裔。顧謝西王母,吾將從此逝。豈與蓬戶士,彈琴誦言誓?!憋怠队蜗稍姟酚校骸帮h搖戲玄圃,黃老路相逢。授我自然道,曠若發(fā)童蒙。采藥鐘山隅,服食改姿容。蟬蛻棄穢累,結(jié)友家板桐?!?/p>
至?xí)x,隨著道教教義的發(fā)展完善、神仙理論家們的鼓吹宣傳以及道教自身實力的壯大,相關(guān)的故事傳說逐漸成為文人靈感的源泉和取材的寶庫。張華作《博物志》,“考驗神怪及世閑閭里所說”。陸機有《列仙賦》、《前緩聲歌》,虛構(gòu)出神仙悠游自得的生活。陸云亦創(chuàng)作大量盛贊神仙的作品:《郊間人》、《王子喬》、《玄洛》、《九嶷仙人》、《大勝山上女》、《李少君》、《梅福》、《張招》、《左元放》、《劉根》、《黃伯嚴》、《費長房》、《何女子》,等等。石崇在《思歸引》序中說道,“又好服食咽氣,志在不朽。傲然有凌云之操?!敝毖圆恢M自己篤信神仙道教之趣,并將幻想的神仙仙境建造為現(xiàn)實中的金谷園,以期享受神仙般的生活。王羲之家族世代信奉天師道,與此相關(guān)的傳世美談更是不計其數(shù)。兩晉時期,不少文人不同程度上受到道教思想的影響,甚至還或多或少有過修道的經(jīng)歷。生活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陶淵明很難不受到熏染與影響。恰如陳寅恪所說,“蓋《穆天子傳》《山海經(jīng)》具屬道家秘笈,而為東晉初期人郭璞所注解,景純本是道家方士,故篤好之如此,淵明于斯亦習(xí)氣未除,不覺形之吟詠,不可視之偶爾興懷”[5]204。
雖然陶淵明渴望延年益壽、羽化登仙,對于幻化的種種神仙傳聞也不無羨慕之意,但他對于長生不死之說卻又有著較為理性的認識,知道其不現(xiàn)實性。所以,詩人一邊寄養(yǎng)生夢于仙境、仙人、仙樂、仙藥,一邊又吟唱著:“自古皆有沒,何人得靈長?”(《讀山海經(jīng)》其八)“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促?!?《挽歌》其一)這是陶淵明思想高出時人之處,也是我們聯(lián)系道教意象,對其詩文內(nèi)涵進行觀照的意義所在。
[1]黎靖德.朱子語類[M].北京:中華書局,1986.
[2]真德秀.跋黃瀛甫擬陶詩[G]//真文忠公文集:卷36.四部叢刊本.
[3]袁行霈.陶淵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9.
[4]房玄齡.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5]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6]張舜俞.廬山記[M].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3.
[7]張松輝.桃花源的原型是道教的茅山洞天[J].宗教學(xué)研究,1994(2).
[8]沈約.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9]王明.抱樸子內(nèi)篇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5.
[10]郭璞.山海經(jīng)[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責(zé)任編輯海林]
I206.2
A
1000-2359(2011)02-0167-04
2010-12-25
河南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11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