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河南科技學院圖書館,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3)
期刊工作是集服務性和學術性于一體的知識服務活動,一向被視為是圖書館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環(huán)境下,數字化、網絡化期刊的優(yōu)勢已日益凸現(xiàn),在此基礎上的個性化服務也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
高校集中了一大批名望高、造詣深、影響大的專家學者,大多為研究生導師和學科帶頭人。他們需要的是科研學術性強,理論性強,能夠反映某一領域最前沿,代表國內外最新發(fā)展動態(tài)的文獻信息。因此,這部分用戶不僅需要某一特定的文獻,或特定文獻中的篇章甚至一段話,同時還需要信息服務部門對知識和信息進行二次開發(fā)、提煉后的增值信息,甚至是某一知識領域、某一單元的信息。該群體的信息需求呈現(xiàn)出高層次、高品位、精品化、權威性的特點。
高校教師為了更好地適應教學和科研工作,他們需要的是本專業(yè)或與本專業(yè)相關的最新參考資料,有關學科的課程建設、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保障等信息。該群體需要的信息具有高、精、尖、準的特點,并喜歡自己去搜集資料。在開展課題研究方面,則更需要本專題相關的前沿文獻信息,針對性強,且范圍比較固定。另外,大部分年輕教師都在攻讀碩士、博士學位,所以對英語、計算機等考試用書的需求也占一定比例。他們的現(xiàn)代化應用技術和教學手段相應高超,教學與科研手段比較先進。
研究生是高校圖書館中重要的用戶群。該群體在導師的指導下,有目的有組織地對某一領域開展科學研究,他們對學科前沿、尖端、新知識及專業(yè)性強、專門化學術信息需求強烈,尤其是對學術研究和撰寫本專業(yè)學術論文方面的文獻信息資料需要,具有目的性、學術性、實用性的特點。因此,該群體需要的是與某一專題有關的書刊信息,包括原始文獻資料的復制和二次文獻的開發(fā)、期刊文獻的最新報道等。
本科生是高校用戶中最龐大的群體,不同專業(yè)、不同學科、不同年級、不同階段,其需求范圍大不相同。隨著網絡技術的普及,本科生的信息需求呈現(xiàn)多樣化、范圍廣的特點。本科生在校期間要經過計算機、大學英語四、六級、研究生入學等各項考試,這期間借閱信息資料還具有集中性的特點,有時許多用戶都來借閱同一類期刊,這類書刊就顯得更為緊張。
新生入校不會利用圖書館,具有盲目性和從眾行為。老生由于具備一定的專業(yè)基礎知識,開始向專業(yè)的縱深方向發(fā)展。畢業(yè)生即將面臨就業(yè),他們更需要擴大知識面,以便更好地適應社會。
高校圖書館的用戶群體不論是學生、教師還是科研人員,其期刊需求都具有專業(yè)性、學術性和個性化的特點,而傳統(tǒng)期刊服務的工作重心始終放在文獻加工、整理和保存上,用戶服務工作也是常規(guī)的、淺層次的被動服務,缺乏按用戶類別特點及其不同需求提供不同服務的理念和機制。
圖書館服務在高校中受客觀因素的影響,服務方式相對單一、封閉,在高校學科建設、專業(yè)建設和課程建設的迅速發(fā)展情況下,用戶的科研能力不斷增強,科研水平不斷提高,其信息需求越來越復雜,而圖書館又未能建立起暢通的信息供需渠道,對用戶的調研不夠深入,對用戶的個人信息、閱讀心理、檢索水平、專業(yè)特長、科研需求等信息了解不夠。在此情況下,期刊工作者坐等用戶上門,不能開發(fā)出對口急需的信息產品。
高校圖書館期刊個性化服務與普通的信息服務的根本區(qū)別在于服務對象專一,服務課題專深,服務要求高。其服務質量的高低關鍵取決于期刊工作者的專業(yè)知識和研究能力。然而,當今高校圖書館的期刊工作者知識面狹窄,知識結構不合理,普遍缺乏課題所涉及的學科知識,缺乏開展信息參考咨詢、網絡檢索、信息分析、定題服務的技能。
“用戶第一,服務至上”作為圖書館服務宗旨,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文明進步,其內容也需要不斷更新充實。衡量一個圖書館期刊服務優(yōu)劣的標準,不再是為用戶提供了哪些服務,而是通過圖書館的服務,用戶得到了什么。期刊個性化服務是為用戶提供個性需求的服務,其本身就是“以用戶為中心”服務理念的體現(xiàn)。因此,高校圖書館要真正做到個性化服務,就必須將 “以用戶為中心”作為服務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并真正貫徹到服務系統(tǒng)的各個方面。對用戶的需求要主動地進行分析,提供具有針對性、智能性、靈活性的定制服務。同時還要加強服務反饋工作,為今后進一步開展個性化服務提供依據。
為了開展期刊個性化信息服務,應實行學科館員制。以院系為單位分配學科館員,以學科為單位開展服務,職責需要擴展,目標需要寬泛而多元,將信息服務輻射到全校各院系教師身邊,成為教學科研的有力助手和尖兵。其服務工作重點是輔助教學和引導科研、參與課程大綱及教學計劃設計、提供教學參考資料目錄、輔助或承擔本學科文獻檢索課教學、提供本學科前沿信息動態(tài)等。同時要以主動服務、熱情溝通、快速反饋以及較高的查準、查全率,為教學和科研創(chuàng)造極大的方便和快捷。
期刊資源建設是期刊個性化服務的基礎,除了根據本校專業(yè)設置和學科發(fā)展購買包括紙質資源和電子資源外,還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調整和優(yōu)化刊藏結構:(1)自建期刊資源,結合學校重點學科的研究方向,整合館內已有的期刊資源,建立相關的專題數據庫。(2)與院系合作共同開發(fā)建設期刊數據庫。將本校的特色期刊資源整合到圖書館,使圖書館真正成為全校的文獻服務中心。(3)與其他高校圖書館合作共建共享期刊資源。(4)網絡資源的固化,利用各種搜索引擎在互聯(lián)網上查找各類相關信息,將檢索到的有用信息,有針對性地加以分析、整合、歸類,形成圖書館自身的館藏資源,以網頁或數據庫的形式發(fā)布給用戶。通過以上途徑完成期刊資源服務體系的構建,為個性化服務提供保障。
對專家用戶采取定制式服務,首先,該群體對某一領域最尖端、最前沿的問題,包括知名人士都具有深入的了解,所以對一篇有影響的文獻資料、熱點問題、一本書的出版都非常關注,所以,館員應該采取“首問責任制”的方式,為他們提供“一站式”服務,減少用戶查找資料的時間。其次,這類用戶借書,一般都是指定的一本書,這就需要館員非常熟悉館藏資源,將書刊直接提供給用戶,如果館內缺藏,則應向采編部門提供急購信息,或者通過館際互借方式在最快時間內提供給用戶。第三,應建立專家?guī)?,由學科館員負責對應的院系,建立重點學科信息導航系統(tǒng)。建立重點學科專題數據庫和高校特色數據庫為他們提供定時服務、定題服務、推介服務、上門服務、查新服務、代檢代查服務等,對于國家重點科研項目,可以采取跟蹤服務,及時提供專題資料和參考文獻索引,提供知識服務,從課題立項到成果鑒定,自始至終,深入其中。
高校教師承擔著培養(yǎng)國家高層次人才的重任,高校圖書館應主動為教師提供特色服務。不僅通過紙質載體向教師提供與其教學相關的方法、理論、課程設計等文獻資料和科研專題文獻資料,而且通過網絡或電子型載體為教師提供學科發(fā)展、變化等動態(tài)信息。通過豐富的館藏資源建立學科專業(yè)信息指引庫,盡可能提供足夠的信息資源為教師利用,借助現(xiàn)代化服務平臺和館員的專業(yè)知識,為教師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務,提高服務效率。另外,可以為教師提供書刊預留服務。為教師借書創(chuàng)造方便,圖書館可以預留、登記、送書,減少教師的等待時間。
對于研究生用戶群,他們具備專業(yè)基礎,而且有一定的科學研究的能力。所以,圖書館員應為該群體提供高質量、高層次的個性化服務。針對研究生撰寫的論文,圖書館員在熟悉館藏情況下,把與專題有關的文獻資料提供給用戶,供其參考。如果館內沒有,應通過館際互借、購買電子版、遠程復制等方式滿足他們的需求。同時要提供期刊信息通報、索引、文摘等二次文獻以及專題綜述、圖書評述等三次文獻服務。建立最實用最適合本校師生的本館特色數據庫,提供其所需信息,建立研究生信息資源庫,加強專業(yè)性、學術性參考書的館藏建設,提高研究生文獻保障率。在導師為研究生布置的參考文獻中,圖書館只有100%的入藏,才能更好地保障研究生的科研工作順利進行。
學生用戶需要圖書館員在閱讀目的、內容、方法、檢索技能、查找資料技能等方面給予幫助和指導。對待新生,由館員進行入館培訓,介紹圖書館的館藏資源、利用的渠道、服務原則、借還制度,宣傳如何利用圖書館,如何檢索文獻和查找資料,電子閱覽室的使用等,使新生對圖書館有所了解,并推薦適合新生閱讀的書刊,使新生少走許多彎路。對待高年級學生,圖書館應結合專業(yè)特點,適時揭示館藏專業(yè)書刊,供他們自己選擇。對待畢業(yè)生,圖書館要負責到底,延伸提供擇業(yè)信息服務。此外,要對書在館卻找不到的現(xiàn)象提供登記、查詢、回復服務,并要在網上開展各庫室館藏資源介紹、新書通報、預約、續(xù)借、催還等業(yè)務,設立意見箱、薦書專欄等反饋措施,了解用戶需求。定期開展文獻檢索講座,組織形式多樣的讀書活動,開展閱讀比賽、專題演講會、座談會、充分調動學生利用館藏資源,形成愛讀書、讀好書的良好風氣。重視對本科生弱勢群體提供特殊服務,在經濟、學習、心理、行為等方面給予弱勢群體關心和幫助,使弱勢群體同樣享有平等服務。
[1]劉崇學.網絡環(huán)境下期刊工作個性化服務研究[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0(7).
[2]周春玲.高校圖書館用戶需求特點與個性化服務[J].圖書館學刊,2008(2).
[3]楊濤,曹樹金.用戶對數據庫個性化服務功能利用研究——以《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為例[J].圖書情報工作,2007(5).
[4]賈二鵬,尹遠明.國內外全文數據庫個性化服務比較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9(9).
[5]張玲,黃國彬,劉雁.數據庫個性化服務功能比較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