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雪揮
1905年初,流亡日本的陳天華去橫濱拜見了梁啟超——這個過去被他斥之為“最輕最賤”的改良派領(lǐng)袖,此后,兩人又多次互通書信。
這是一場不尋常的交往。一個是被公認的“革命黨之大文豪”,一個是素有影響力的?;庶h魁。雖然是短暫相會,梁啟超卻“敬其為人”。他曾在陳天華自殺后說,當世諸君子中,能懂得陳天華的,“不若吾真且深”。
陳天華,字星臺,是膾炙人口的《猛回頭》《警世鐘》的作者。在書中,陳天華痛陳亡國滅種的危機,寫道:“要?;实?,這時候可以保了,過了這時沒有皇了;要革命的,這時候可以革了,過了這時沒有命了!一刻千金,時乎時乎不再來,我親愛的同胞,快醒!快醒!不要再睡了!”
這兩本書均在1903年出版,當即風靡中國,尤其在長江沿岸各省最為流行。宋教仁曾在日記中記錄:“倒臥于席上,仰天歌陳星臺《猛回頭》曲,一時百感交集,歌已,不覺凄然淚下,幾失聲?!彼谄浜蟮磕铌愄烊A的文章《烈士陳星臺小傳》中稱:“近年革命風潮簸蕩一時者,皆烈士提倡之也。”黃興當年在湖南、湖北策劃武裝起義時,就曾大量翻印該書,大規(guī)模散發(fā),為辛亥革命在武昌引爆,埋下了火種。
1904年底,由于參加黃興領(lǐng)導的未遂長沙起義遭到搜捕,陳天華不得不東渡日本避難。他進入法政大學,開始研讀西方近代政治社會學說。這些學說,沖擊著陳天華的思想,但是一路挫敗,也使得他懷疑這在中國能否實現(xiàn)。
由于為國家和民族的前途日夜憂心,陳天華“情緒悲觀,神色憔悴,每與友人提及天下大事,都未語淚先流,有時幾乎整天淚眼不干”。
“迷路的同志”
1905年的陳天華,就是在這樣苦悶的心境下,與梁啟超會面的。2006年南京大學青年學者、《陳天華評傳》作者牛力評論:“梁啟超的改良主義與國家主義顯然影響了陳。這些影響表現(xiàn)在陳天華不久后寫作的《要求救亡意見書》以及此后陳天華思想的深層痕跡中?!?/p>
《要求救亡意見書》的寫作與1905年初危急的東北局勢有關(guān)。
當時正值日俄戰(zhàn)爭,這場爭搶在華勢力范圍的廝殺就在中國東北境內(nèi)進行,清政府沒有能力約束交戰(zhàn)雙方,只好宣布“局外中立”。1905年1月,日本《萬朝報》刊登了一篇文章,預(yù)言中國即將被瓜分,這在中國留日學生中引起了騷動。
陳天華當即撰寫了《要求救亡意見書》,要求滿清政府實施憲政、救亡圖存。他提出,應(yīng)當實行變法,早定國是,予地方以自治之權(quán),予人民以自由、著述、言論、集會之權(quán)。同時,國民應(yīng)當承擔當兵、納租稅、募公債、為政府奔走開導的義務(wù)。
陳天華進而決定身體力行,預(yù)備拼將一死,去北京上書。這在留日學生中引起了軒然大波。
“如果大呼反清革命的《猛回頭》《警世鐘》作者,竟要在北京紫禁城的丹墀下三跪九叩,吁請清朝皇帝恩準立憲,這無疑是給垂死的清朝政府注射了一針興奮劑,必將給革命事業(yè)造成極大損害?!敝袊F(xiàn)代史研究著名學者陳旭麓、費成康1985年撰寫的《鄒容和陳天華》一書如是評論。
黃興、宋教仁等“決心幫助這位一時迷路的同志”。他們責備他受到?;庶h的策動,改變了革命宗旨,堅決反對他北上請愿。
經(jīng)過革命友人反復勸說,也因為受到日本警署傳喚,在內(nèi)外壓力下,陳天華放棄了上書請愿的念頭。
“在近代中國那個激蕩的變革時代,生活在其中的人面臨著錯綜復雜的選擇: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革命與改良、激進抑或保守……這使得人的思想和取向也表現(xiàn)得‘流質(zhì)易變,很容易陷入彷徨和矛盾之中。”牛力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牛力認為,陳天華在1905年初的思想波動,與大環(huán)境的改變有關(guān)。日俄戰(zhàn)爭爆發(fā)后,實行立憲的日本最終戰(zhàn)勝了實行專制的俄國,極大地刺激了1904至1905年間中國立憲思潮的興起,清廷也不得不擺出了維新立憲的姿態(tài)。此間就有楊度等一些有革命傾向的青年也開始轉(zhuǎn)向立憲救國。
陳天華無疑也卷入了這股時代潮流,雖然沒有就此轉(zhuǎn)換到改良派的立場,但他越來越注重國民性的改造,意識到文明有序的革命需要培養(yǎng)出高素質(zhì)的國民才能完成,而不是單純推翻滿清政府就能達到。
陳天華對清政府其實也并未抱有太多的幻想,他仍舊異常抑郁。
在一次留學生的餞別會上,陳天華邊哭邊陳述波蘭、印度亡國的原因,認為中國實在是匯集了這些國家的弱點,難以計數(shù)。說到傷心處,“忽然大哭一聲,仰倒在地,口沫交流”。在座的人先是大吃一驚,而后又一起相對痛哭。
陳天華甚至產(chǎn)生了寧愿死也不愿意目睹中國亡國的悲觀想法,他對友人說:“吾實不愿久逗此人間世也。”
共和理想國
1905年7月28日,陳天華與革命領(lǐng)袖孫中山見面了。陳天華衷心欽佩孫中山,盛贊他“是吾四萬萬人之代表也,是中國英雄中之英雄也”。
陳天華的絕望心情為之而一振。他在革命黨人中力主追隨孫中山,并成為了中國同盟會的發(fā)起人之一。
在同盟會籌備會上,孫中山草擬了一份盟書,大家公推黃興與陳天華二人審定,確定了盟書誓詞為:“××當天發(fā)誓:驅(qū)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quán)。矢信矢忠,有始有卒,有渝此盟,任眾處罰。”
眾人簽署完盟書后,孫中山和各會員一一握手慶賀。忽然,房屋后面的木板倒塌。孫中山立即說:“這是顛覆滿清的預(yù)兆!”會員們鼓掌歡呼。
陳天華還積極參與草擬同盟會會章,幾乎天天和黃興一起前往孫中山駐地,共同研究革命問題。
這一時期,陳天華意氣風發(fā),“與數(shù)月前整天淚痕不干的情形相比,判若兩人”。他再度被磅礴新生的革命氣象激發(fā)出創(chuàng)作熱忱。
1905年11月,對近代中國產(chǎn)生重大影響的《民報》正式在日本東京創(chuàng)刊。孫中山親自撰寫了發(fā)刊詞,提出了著名的“民族、民權(quán)、民生”訴求?!叭裰髁x”第一次見諸報端,有關(guān)民主革命的重磅文章也隨之一氣拋出。
創(chuàng)刊號共刊載17篇文章,陳天華一人就占了7篇之多。據(jù)《中國新聞周刊》記者查閱《民報》創(chuàng)刊號及1928年由民智書局出版的《陳天華集》,這些文章包括:《記東京留學生歡迎孫君逸仙事》《論中國宜改創(chuàng)民主政體》《中國革命史論》《怪哉上海各報館之慰問出洋五大臣》《今日豈分省界之日耶》等。
陳天華的共和思想日益明晰。在1903年寫作《猛回頭》時,他還有著強烈的排滿思想。到1905年初,又一度幻想過君主立憲。而在1905年末,陳天華成為了民主立憲思想的播火者。他明確提出,中國人民推翻腐朽的清朝政府后,所能建立的“最美最宜之政體”,就是共和政體。
在其小說《獅子吼》中,陳天華描畫了一個令人怦然心動的共和理想國。在他的幻想中,甚至看到了一本金字標題的《共和國歲計統(tǒng)計》:“全國大小學堂三十余萬所,男女學生六千余萬。陸軍常備軍二百萬。預(yù)備兵及后備兵八百萬。海軍將校士卒共一十二萬。軍艦總共七百余支。又有水中潛舫艇及空中戰(zhàn)艇數(shù)十支。鐵路三十萬里,電車鐵路十萬里。郵政局四萬余所。輪船、帆船二千萬噸。各項稅銀每年二十八萬萬圓。”
“取締規(guī)則”
1905年底,陳天華關(guān)于民主共和的思考達到巔峰之際,他的生命卻因為一個偶發(fā)事件走向終結(jié)。
日俄戰(zhàn)爭結(jié)束后,戰(zhàn)勝國日本要求清政府從速轉(zhuǎn)讓沙俄在東北強租的土地、鐵路、礦藏等,作為交換,日本政府于11月2日頒布了“取締規(guī)則”,即《關(guān)于清國人入學之公私立學校之規(guī)程》,約束留日學生參與反清政治活動。
該規(guī)程其實還有“規(guī)范學制、完善教育”的積極一面。當時約有一萬多中國留學生涌入日本,其中約有三千多人“欲進校而不能”“欲歸國而不可”,只好在社會上閑游。一些野雞學校乘機牟利,“受到日本各界嚴厲指責”。當時的留學生魚龍混雜,少數(shù)人常?!俺鋈胗诰茦羌损^”,毀壞了中國留學生的形象。
但“取締規(guī)則”頒布后,因為干涉了中國留學生的行動,遭到了強烈反對。其整頓留學教育的積極意義被湮沒了。
陳天華起初對此尚能保持冷靜。雖然他也覺得該規(guī)程是“剝我自由,侵我主權(quán)”,但他同時也認為,“日本政府對其本國教育秩序進行規(guī)范是無可指責的,而且從《規(guī)程》所列內(nèi)容來看也是符合實情的”。
他并不贊成罷課這樣的群體政治活動,擔心留學生不能統(tǒng)一行動,貽人口實,還拒絕了宋教仁約其撰寫文章支持留學生運動的要求,表示不愿意“徒以空言驅(qū)人發(fā)難”。
但另一方面,他又深深被留學生的熱情所感染。
牛力認為,陳天華始終將中國的未來寄望于“中等社會”,主張通過中等社會對下等社會的教育、領(lǐng)導,來完成革命救國。而當時的留學生群體,就是陳天華心目中的“中等社會的中堅力量”。雖然對留學生的素質(zhì)低下他也有諸多批評,但總是希望能有所改觀。
不幸的是,陳天華擔憂的狀況果然出現(xiàn)了。留學生內(nèi)部意見混亂,行動散漫,留日學生總會干事楊度不再出面,推給干事曾鯤化,曾亦不肯擔負其責。當時肄業(yè)于日本實踐女校的秋瑾無奈痛哭了一場,痛斥中國人辦事虎頭蛇尾,表示此后不愿意再與留學生共事了。
大規(guī)模的抗議行動仍在進行中。12月7日,《朝日新聞》報道:“東京市內(nèi)各校之清國留學生八千六百余人集體停課?!痹搱笤u論:“此蓋由于清國留學生對文部省命令之解釋過于偏狹而生不滿,以及清國人特有之放縱卑劣性情所促成,惟其團結(jié)之力則頗為薄弱。”
《朝日新聞》對中國人的輕蔑言辭極大地刺激了陳天華的神經(jīng),但這又并非空穴來風。悲觀憤懣的陳天華于當天寫下了著名的《絕命辭》,希望以死勸誡國人,“堅忍奉公,力學愛國”。
陳天華之死
1905年12月,陳天華走過了一整年的疾風驟雨,還是在日本東京大森海灣蹈海,結(jié)束了自己30歲的年輕生命。
《民報》第二期刊登《祭陳星臺先生文》稱:“物以極而必返,情以真而忍去。”
“取締規(guī)則”風波其實并非陳天華赴死的真正原因。在《絕命辭》中,他極為理智、冷靜地表示:“鄙人死后,取締問題可了則了,切勿固執(zhí)?!彼忉屪约旱膭訖C:“恐同胞之不見聽而或忘之,故以身投東海,為諸君之紀念?!?/p>
南京大學的青年學者牛力在《陳天華評傳》中詳細探尋了陳天華自殺的復雜緣由。
陳天華的性格中,有著與生俱來的悲觀。好友徐佛蘇描述他:“其情形終日如怨如慕,其言論終日如泣如訴,不曾見有眉目清爽之時?!彼喿x史書讀到奸佞擾亂朝綱、外族侵略中華,會一連幾天悶悶不樂。
這種性格或者與他家庭貧困、早年生活孤寂有關(guān)。陳天華10歲時,母親在貧病中去世,他小小年紀就不得不在鄉(xiāng)間提籃叫賣,幫人放牛。因為早期沒有受過系統(tǒng)教育,他的文章中常常有別字。
但他的郁郁寡歡、情緒的悲喜無常,固然與性格有關(guān),但同時也是因為,他不幸生在了一個內(nèi)憂外患不絕、新舊顛覆糾結(jié)的年代。晚清中國之弱,“牽動了他對時局的無窮憂慮”。
陳天華反對空談救國,認為在亡國滅種的關(guān)頭,以死來“打救同胞出水火,這方算是大英雄,大豪杰”。他在《絕名辭》中直白:“鄙人志行薄弱,不能大有所作為。將來自處,惟有兩途:其一則作書報以警世,其二則遇有可死之機會則死之。”在他的著作中,表示自己赴死決心的有10余次,鼓吹他人舍死救國的也有30余處之多。
曾有人勸陳天華早日成家,他表示“匈奴未滅,何以家為”。他并不稀罕尋常的嫁娶,而是期望著遭逢女中豪杰的珍奇緣分。他曾自信地表示:“有了加里波的,自然有瑪列儂(加里波的是19世紀的意大利民族英雄,瑪列儂是他的妻子)?!钡麤]有能夠等到他的“瑪列儂”。
12月7日,陳天華為過世的父親寫了《先考寶卿府君事略》,記述窮困的父親曾慷慨捐出半年薪金、幫助鄰居避免賣妻償債的故事。他留言給好友,將這篇文字收入其文集,并放在第一篇。
陳天華的曾祖父、祖父、父親都是三代獨子,他唯一的大哥又因殘疾沒有后代,他一旦身死,便意味著陳家這一支血脈的中斷。他想以文章傳世的辦法,彌補自己對父親的愧疚。
12月8日一早,陳天華了結(jié)了國事家事,從容出門,面朝大海,寧靜地結(jié)束了他的1905年。
(本文參考了朱慶葆、牛力著《鄒容、陳天華評傳》、陳旭麓、費成康著《鄒容和陳天華》、民智書局《陳天華集》、羅宗濤著《作獅子吼——陳天華傳》等書。)
猛回頭(1903年)(節(jié)選)
列位!你看于今那個不贊道,法蘭西的民主自由的福?誰曉得他當二百年以前,受那昏君賊官的壓制,也與我現(xiàn)在—樣。法蘭西通國只有中國一二省大,卻有十三萬家的貴族,都與那國王狼狽為奸,把百姓如泥似土的任意凌踐。當明朝年間,法國出了一個大儒,名號盧騷,是天生下來救度普世界的人民的,自幼就有扶弱抑強的志氣。及長,著了一書,叫做《民約論》。說道這國家是由人民集合而成,公請一個人做國王,替人民辦事,這人民就是一國的主人,這國王就是人民的公奴隸;國王若有負人民的委任,這人民可任意掉換。法國的人,先前把國認做是國王的,自己當做奴隸看待,任憑國王殘虐也不敢怨。聞了盧騷這一番言語,如夢初醒,遂與國王爭起政來。國王極力鎮(zhèn)壓,把民黨殺了無數(shù),誰知越殺越多,一連革了七八次命,前后數(shù)十年,終把那害民的國王、貴族,除得干干凈凈,建設(shè)共和政府,公舉一人當大統(tǒng)領(lǐng),七年一換。又把那立法的權(quán)柄歸到眾議院來了。議員都從民間公舉,從前種種虐民的弊政,一點沒有;利民的善策,件件做到。這法蘭西的人民,好不自由快樂嗎?人人都追想盧騷的功勞,在法國京城巴黎為盧騷鑄個大大的銅像,萬民瞻仰,真可羨呀!
陳天華致力于政體的真正轉(zhuǎn)變
在陳天華愛國主義的前提下,政治革命具有更重要的深遠意義。對西方政治、社會學說新的吸收使他相信實現(xiàn)政體的真正轉(zhuǎn)變才是解決問題的關(guān)鍵所在。
以往論者多認為,由于陳天華在革命民主主義的旗幟下堅定地拋棄了改良立憲的立場,因而在對待政府態(tài)度上也走向排滿革命。但事實上,在1905年的大部分時間里,陳天華并沒有對君主立憲與民主立憲作出明確的區(qū)分。陳天華關(guān)注的是政治革命,而對待政府的態(tài)度只是實現(xiàn)政治革命的一種工具途徑,因而,造成這種變化的是滿清政府在政治改革中的進退與否。簡言之,即清廷在立憲問題上的猶豫不前將陳天華推向了民主立憲的道路。而作為民主立憲的第一步,便是推翻滿清政府的民主革命。
牛力(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