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怡玲
(黑龍江省森林保護研究所,哈爾濱 150040)
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Motsch)]是我國的重要蛀干害蟲,是楊、柳、榆、糖槭類等樹種的害蟲,對西北、華北地區(qū)防護林并已造成防護林毀滅性危害,光肩星天牛是國家重點防治檢疫對象,對城市綠化及森林資源危害極大,幼蟲蛀食危害楊、柳、榆、槭、槐等50多種樹木,最喜食的是糖槭,具資料記載,該蟲在哈爾濱沒有分布,上世紀末期傳入,對我市的糖槭樹給予了毀滅性危害,針對該蟲在哈爾濱的發(fā)生特點,我們對光肩星天牛進行了初步的研究,本研究利用內(nèi)吸劑農(nóng)藥的特點,應(yīng)用注孔法,通過樹液輸導(dǎo)殺滅樹干上部的天牛幼蟲,達到生產(chǎn)上所能承受的經(jīng)濟允許水平。
本研究試驗點選擇在哈爾濱市清賓路與學府路交叉處三角地公園內(nèi)。試驗地概況是:樹種為糖槭樹,樹齡30年以上,光肩星天牛危害株率100%。
試驗所用藥劑為:40%氧化樂果乳油(天津市京津福利農(nóng)藥廠),40%久效磷水溶劑(中國農(nóng)藥總公司上海分公司),50%速效甲胺磷孔油(湖南省雙牌化工廠),50%磷胺乳油(上海市彭浦化工廠),60%3911乳油(天津市農(nóng)藥廠),25%甲基殺蟲脒水劑(江蘇省淮陰電化在廠)。上述6種藥劑分別配成1∶1水溶液,待用。以清水處理為對照。
試驗日期在2005年天牛幼蟲已正常活動的5月5日~6月 17日內(nèi)進行。6種內(nèi)吸劑各分為3個用藥量,即原藥2mL、3mL和5mL,共18個處理。對排蟲糞的幼蟲孔實行標記,記載活蟲數(shù)量。
1.3.1 打孔。于樹干高0.9~1.2m處打孔,斜向下30°孔深4~6cm,孔徑0.9cm。作上下交錯對打2孔和交錯90°對打4孔對比。注意孔內(nèi)不能有蟲道相連。割皮法為對照。
1.3.2 注藥。以注射器定量注藥,用泥封
在2004年處理前,2種處理林分的生態(tài)狀況和天牛危害狀況一致。而在2005年夏查時,注孔法處理的林分株被害率和株蟲口密度均有顯著下降;而割皮法處理的林分的株被害率和株蟲密度則稍有下降。二者差異明顯,說明注孔法更良好。從對被處理樹木的生長影響看:注孔法處理樹木和對照樹木顯然明顯差異,樹高和胸徑生長恢復(fù)正常。觀察統(tǒng)計經(jīng)1年生長使95%注孔已愈合,僅有5%的注孔未能愈合。割皮法處理的樹木生長和胸徑生長均明顯低于對照樹木1年生長,割劃的傷口愈合程度很差,僅有25%劃傷口的木質(zhì)部愈合,大多數(shù)傷口反而加深加寬加長,從而顯著的影響了樹木生長。
表1 兩種施藥方法的長效(第二年)結(jié)果
設(shè)清水對照。1天內(nèi)完成注入工作。22d后在原孔處進行第二次注藥。作一次用藥和二次用藥效果對比。注藥后每5d檢查一次藥效,以蟲孔不吐絲完全干燥而無新鮮木絲為死亡基準,統(tǒng)計各處理死亡蟲數(shù),計算死亡率和校正死亡率。注孔法和割皮法的殺蟲效果均在80%以上。但1995年用藥后,于1996年復(fù)查時,發(fā)現(xiàn)其長期效果差異很大,注孔法更優(yōu)(表1)。
第一次防治于2001年5月5日進行,二次于1995年7月27日進行,每隔5d檢查效果(表2),由表2可知,6種內(nèi)吸性殺蟲劑的每個用藥量經(jīng)注孔防治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為進一步闡述不同藥劑和不同用藥量間防治效果的差異程度,進行方差分析,校正死亡率經(jīng)過反正弦轉(zhuǎn)換(arcsin X)(表3、4),對于不同藥劑和不同用藥量的方差分析,分為2孔和4孔處理兩個單獨進行(用藥量以原藥計算)。由表3、4可得:不同的藥劑不論2孔施藥還用不同的藥劑會給殺蟲率帶來很大的影響。
表2 1、2次防治效果比較表
表3 6種藥劑(2孔)間的方差分析
表4 4種藥劑間(4孔)的方差分析
對6種藥劑的18種處理與4次檢查時間和雙因素方差分析(表5)。
表5 6種藥劑的18種處理與4次檢查時間的方差分析(雙因素)
表5表明,6種內(nèi)吸劑的18種處理對殺蟲效果具有極顯著的差異。不同藥劑和不同處理的殺蟲率明顯不同。施藥后的日期變化也對殺蟲效果具有極顯著的差異,施藥后由于檢查效果的時間不同會引起殺蟲效果的極端差異,且殺蟲效果隨施藥后時間的延長而不斷升高。
在6種藥劑中對50%磷胺水溶劑,50%甲胺磷乳油,60%3911乳油,40%氧化樂果乳油分別進行了2孔和4孔的對比試驗,并分別進行了總體差異顯著性檢驗如(表6)。
表 6 2孔、4孔的總體差異顯著性檢驗
表6顯示,2孔和4孔兩個總體之間具顯著差異,即由于施藥方式的不同引起了殺蟲效果的顯著變化。對2孔和4孔處理的4種藥劑進行多重比較見表7。
表7 4種藥劑的多重比較(2孔和4孔)
由表7可知,在進行2孔和4孔處理的4種藥劑中,對于40%氧化樂果乳油和60%3911乳油,2邊注孔和4邊注孔施藥的殺蟲效果具有顯著差異,且4邊打孔注藥的殺蟲效果明顯好于2邊施藥。由此,使用這兩種藥劑時,以4邊打孔為佳。而50%磷胺水溶劑和50%甲胺磷乳油來說,施藥方式對殺蟲效果無顯著差異,當使用這兩種藥劑時,為減少對樹體的傷害打2孔施藥即可。一次防治經(jīng)過20d后,發(fā)現(xiàn)已有約8.5%注孔開始愈合,高生長和徑生長與對照樹相同,樹勢正常。
二次防治后殺蟲率明顯上升,其中40%久效磷水溶劑、50%甲胺磷乳油、40%氧化樂果乳油和 60%3911乳油的防治效果達到了90%以上。而50%磷胺乳油和25%殺蟲脒水劑未達到90%的殺蟲效果,可以將其放棄。兩次防治后,藥劑對樹木析影響依然很小,與對照樹相比較,它們的高生長與徑生長都無明顯的區(qū)別,生長勢正常。經(jīng)方差分析,發(fā)現(xiàn)6種農(nóng)藥間的殺蟲率差異顯著。施藥方式(2孔和4孔)間不具有顯著的差異(表8)。
表 8 2孔、4孔的總體差異顯著性檢驗
表8表明,二次防治后2孔和4孔間總體差異不顯著,而第一次防治中2孔和4孔的總體之間具有顯著差異。究其原因是由于第二次防治是在第一次防治的基礎(chǔ)上進行的,第一次防治時,4孔注入的藥劑擴散較快且均勻,而2孔注入的藥劑擴散較慢且尚不均勻,由此形成了2孔和4孔之間的差異。當2次防治時,第一次防治已經(jīng)20d以上,藥劑在樹體內(nèi)的分布已經(jīng)趨向并達到了平衡與均勻,此時,以2孔和4孔注射就不會引起顯著差異。
由一次和二次防治結(jié)果及樹體的反應(yīng)可得出,6種內(nèi)吸劑的殺蟲序列為:50%甲胺磷乳油、40%久效磷水溶劑、60%3911乳油、40%氧化樂果乳油、50%膦胺乳油、25%殺蟲脒水劑。每種藥劑的3個用藥量中殺蟲率均是2mL<3mL<5mL(原藥量)。
從防治費用進行比較,順序是:25%殺蟲脒水劑(0.7~1.4分/株)、60%3911乳油(1.2~3.0分/株)、40%久效磷水劑(1.6~4.0分/株)、40%氧化樂果乳油(1.8~4.5分/株)、50%甲胺磷乳油(2.1~5.3分/株)、50%磷胺乳油(2.8~7.0分/株)。
將殺蟲效果序列、原藥用量及費有和綜合考慮,可得出一個較佳藥劑及其用藥量的序列:40%久效磷水溶劑的3mL>50%甲胺磷乳油5mL>50%甲胺磷乳油3mL60%3911乳油3mL>40%氧化樂果乳油3mL。對于3911利用時要慎重小心。
試驗發(fā)現(xiàn)不同施藥量殺蟲效果與樹體直徑大小有密切的關(guān)系。同一施藥量隨樹體直徑的增大而防治效果降低。樹徑10cm以下最佳的藥徑比是 1(mL)︰3(cm)。樹徑大于10cm時,需按材積比加大藥劑量,即胸徑每大2cm則藥量約加大40%。
施藥方式有1孔、2孔和4孔。1孔處理注藥太慢,若增加孔深則極易損傷莖髓部,引起樹體的大量出水,影響藥劑的注入,由此,1孔處理被舍棄。2孔和4孔處理后,以泥土封口,抑制了有效成分的散失,有利于樹體對藥劑的充分吸收。為了減少對樹體的傷害,一般鉆2孔施藥即可。但若選用40%氧化樂果乳油和60%3911乳油時,為提高防治效果則以4孔施藥為佳。
在防治天牛幼蟲過程中,當蟲害大面積發(fā)生時,為迅速有效的壓低蟲口,以2孔注藥進行一次防治為主。對于蟲源地和重災(zāi)區(qū),為了徹底清除蟲口,進行第二次的鞏固防治不失為一種優(yōu)良的措施,可以在天牛發(fā)生區(qū)進行應(yīng)用和推廣。
由本試驗可見:對于天牛幼蟲的防治,特別是對于枝干部的幼蟲,注入內(nèi)吸劑后具有較高的殺蟲效果,且對樹體無明顯影響,不污染環(huán)境,幾乎不殺傷天敵。根據(jù)以上特點說明注孔法無疑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防治天牛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