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整理:張鵬
1993年,《白鹿原》出版,引發(fā)轟動和爭議。白鹿父子延宕幾十年的的恩怨情仇、眾多出場人物的鮮活聲色,為電影改編打下了深厚的戲劇基礎,吳天明、張藝謀、陳凱歌等數(shù)位大導演躍躍欲試,準備將之搬上大銀幕,但最終都無功而返。最終,導演權(quán)花落王全安。
王全安,這位延安黨校校長的兒子,系統(tǒng)地看過哲學、宗教等書籍的中國導演,說起電影和環(huán)境來,帶著強烈的思辨色彩。他的話需要你在頭腦中過一遍,然后才能理順思路,體會話中的邏輯關系?!栋茁乖吩谒溺R頭下呈現(xiàn)了怎樣的氣質(zhì)?在改編的過程中歷經(jīng)哪些思想的波動?《白鹿原》之后的王全安如何看待自己的走向?帶著疑問,我們進行了專訪。
王全安:再次接觸《白鹿原》時,我真的感覺大不相同。環(huán)境成全一個人有各種方式,一是給你機會、一是延緩這種機會,《白鹿原》就是這樣。我幸虧是晚了幾年才開始拍,因為拍電影是一次性的,你沒想好就是浪費。以前總想去驗證下,讓世界知道我可以做到什么樣的地步,經(jīng)過《圖雅》等片子之后,我發(fā)現(xiàn)自己現(xiàn)在變得從容,不像年輕人那樣,電影一定要表達自己的如何如何的情感,真的有了些為了大家做些什么的感覺,也有了這份底氣了,我知道自己可以拍攝《白鹿原》了。
王全安:它的內(nèi)容很濃烈,西北人的
東西就是這樣,情節(jié)上刀刀見血,戲劇上很飽滿,不是其他那種病病歪歪的。從職業(yè)上來看,它很有吸引力,同時也對改編技巧技術上要求很高,很有挑戰(zhàn)性。我就可以利用這個把電影做得更有影響,反過來說在商業(yè)社會,它也好平衡。
王全安:很少。我覺得小說跟電影之間還是有很大的距離。單純對于《白鹿原》這樣一個作品來說,我還是很小心地繞著陳忠實走,我很害怕被他影響,因為他是《白鹿原》之父,他的解釋是毋庸置疑的,你過早跟他在一起,連生成一些東西的機會都沒有了。但是大的脈絡我們還是有溝通。陳忠實說,大方向就是中國人在辛亥帝制崩潰以后就失去了方向感,找不著北了。那我就能理解了。
王全安:從這部小說的量上來看,拍五部電影都夠了。所以,改編必須有所選擇,你必須做出判斷,你想要什么?在這部電影里你想要表達出什么?你不能猶豫,一猶豫你就敗了。因為濃縮了這部小說,你還得有所創(chuàng)造,你簡單的取舍肯定是不行的,這是很重要的。創(chuàng)造有兩層含義,一個是由于影像和文字很不同的特點,有些文字不適合用影像來表達的時候,你要怎么做。還有一個就是說,這個新意在哪兒。如果你不做出取舍,你只是一種無功無過的心態(tài),在小說里我沒有逾越半步,這樣的話其實是失敗了。
王全安:我反復在思考,作為一部時光跨度幾十年的史詩,它經(jīng)歷那么多更替,什么東西是一直恒定不變的?我覺得《白鹿原》的精髓就是不動,不變。以白嘉軒為首代表著傳統(tǒng)的概念,不為歷史所動,年復一年的,一年四季都是種麥子、收麥子。麥子象征著富庶、豐厚,各種各樣的行走在上面的人、各種力量、各種事情,都要從上面拿東西的。因為有一個足夠長的時間的長度,也顯示了歷史的更替變幻:辛亥革命、國民革命、抗日戰(zhàn)爭、土地革命等等都在波動。這樣,不動就把動的東西給凸現(xiàn)出來。不管什么年代,不管你要做什么,總得有人繼續(xù)往下弄。于是,我反復思考最終確定了“繁衍”這樣一個主題。這個厲害,可以接納和涵蓋其他所有東西。而這種“繁衍”到了故事里面就是愛情,最本質(zhì)的就是這方面,其他所涉及的各種爭斗、涉獵的東西也還是小。
左圖:王全安和《白鹿原》原著作者陳忠實(左)右圖:影片中白鹿村民合影
Movie:劇本肯定也改了好幾稿。
王全安:當時蘆葦寫了兩稿,但是在電影局的立項上沒有通過,當然不是政治的原因,只是說格局不夠,沒有史詩的分量,因為只寫到了解放前。當時制片人很是著急。于是我說,這樣吧,我給你寫個大綱,算是你雇了我一回。當時我覺得我們討論過的很多想法,在劇本里沒有體現(xiàn)出來。我花了16天寫了一個劇本,時間段上也寫到了解放后。西影廠拿著這個本子往上報,結(jié)果,電影局就通過了。后來我準備拿這個劇本上手開拍,但是西影當時沒錢了,所以就停下來了。這次電影的拍攝,使用的基本上還是我修改的那個版本。
Movie:從《圖雅的婚事》開始,您的電影就一直走情節(jié)劇的路線,《白鹿原》的創(chuàng)作也是這樣延續(xù)的么?
王全安:在《白鹿原》的劇本討論上,蘆葦問我的表達是面向更多的人,還是原來就那么多的人?那我肯定說是要更多的人。而更多的人需要的是情節(jié)劇,能讓最廣大的觀眾接受的電影也就是情節(jié)劇和情節(jié)敘事,這其實是最難的,是要符合最主流觀眾的觀賞習慣的東西。
Movie:有沒有擔心把小說改編成情節(jié)劇,會削弱它文學本身的力量?
王全安:當然,情節(jié)劇里面有很大的危險,情節(jié)劇就是要論手法技巧了,不光是感覺的東西。但它也很迂腐,弄不好,就會死在那里?!栋茁乖肥莻€情節(jié)劇,你做文藝青年的時候可以把自己當成神仙,但情節(jié)劇跟所有戲劇一樣,必須要回到規(guī)則里,對質(zhì)量是有要求的,像練功一樣,你能駕馭了就能成為真正有武功的人,練不過去就會走火入魔迷失掉。但我愿意接受這個挑戰(zhàn),反正文藝神仙那么多了,大仙那么多了,我還是踏踏實實做個符合規(guī)矩的東西吧。
情節(jié)劇在第五代的時候,只有少數(shù)人在少數(shù)時刻有所涉獵,比如陳凱歌在《霸王別姬》里做的努力,但他很快就回去了。所以為什么大片屢做屢敗,屢做屢空,就是這個問題。我很喜歡《教父》、《阿拉伯的勞倫斯》,這種花很長時間、很大力氣做出來的東西,你可以反復看??撇ɡ?0年時間寫劇本,這種東西貨真價實,是接近我夢想的大電影的途徑。
Movie:情節(jié)劇更注重它的娛樂性。王全安:電影應該重新回到電影原來的地方。所以,我一點都不反對電影的娛樂化。電影是戲劇,電影最適合講故事,電影不是哲學,也不是槍。我最同意黑澤明死前對電影的界定。他說,電影第一要有趣,第二要好懂。為什么要拍電影呢?因為電影看上去有意思。如果你看不懂電影,它再有深奧的含義又有什么意思呢?你看伯格曼這樣的大師,還有誰的電影比他的深刻呢?有人在他最后的幾天時間里問他,“你覺得你是什么樣的人?”,他說,“我真希望我就是個手藝人,我希望我做的東西,能對別人有用”。我想這么一個深刻的人,對世界的影響這么大,最后的想法卻是這個樣子。我覺得大家還是不要覺得自己怎么怎么可以洞悉一切,還是做點有用的東西,做不了大的家具可以做個板凳。
Movie:還有哪些導演影響了您的電影觀念?
王全安:費里尼是一個,我喜歡他刻畫人物的尺度。按理說他的電影很個人化,但看他的電影卻一點也不覺得悶,因為他有一個很突出的特點,他的人物刻畫有很大的戲劇性,一個個既具有生活的質(zhì)感,又洋溢著特別強的戲劇感,所以很有魅力。你看他電影里的幾個鏡頭,就知道意大利人是怎么回事了,意大利人的那種個性,他用幾個鏡頭就一下子把話講清楚了,就像畫畫一樣,兩筆就勾勒出人物的形象來了,你能在電影中感受到意大利和意大利人的那種氣勢。在亞洲導演中,我覺得黑澤明就不錯,我覺得他的電影突破了亞洲的局限。舉個例子,在世界上所有改編莎士比亞的電影中,我覺得他的電影是最好的,就這一點你就知道黑澤明的功力,它能消融消解莎士比亞的著作。他能拍出一些其他導演拍不出的電影。有一段時間也喜歡過戈達爾,他告訴我一個道理:你可以對電影做任何事情。但現(xiàn)在的實踐證明,其實不是這樣的。
Movie:以前別人給你貼的是“文藝片導演”的標簽,但《白鹿原》之后,可能你就要帶上“商業(yè)片導演”的帽子。
王全安:這其實是電影的不同類型決定的。但是,從差異上來講,我一般還是喜歡有戲劇味的東西。在我的片子里邊,貫穿的一般都是戲劇敘事。
Movie:您會走張藝謀的路線么?因為你們倆都是西北人,而且都是從文藝片起家,然后拍攝大制作的影片。
王全安:假如說我將來拍了中國最大的片子,也一定是因為這個題材本身我需要這么做。即使拍了這種電影之后,如有必要,我也會毫不猶豫回到幾百萬上,因為你對電影的興趣,才是你做這個工作最重要的東西,不要搞誤會了。有的時候,我們可能掙了一大堆別的東西,最后把電影的胃口弄沒了。這樣比較悲慘。
Movie:有時候,一個導演往往是身不由己,他往往更多的是被環(huán)境的力量所裹挾,以前是政治,現(xiàn)在可能就是資本。
王全安:是的。一個人很難逾越環(huán)境的價值觀。這個環(huán)境就是指黃袍加身,你不穿,它就換一個人。這個環(huán)境需要虛妄的東西,如果,你不承擔這個角色,就被拋出去了。導演實際上是無力的、被動的。如果說,被這個價值觀掃過去,仍然殘存了什么,那倒是我們的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