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元明
(廣西中醫(yī)學院附屬瑞康醫(yī)院神經(jīng)外科,南寧市 530011)
高血壓腦出血(HCH)是病死率和致殘率都很高的一種疾患,其急危重癥的救治非常重要。為尋求能提高臨床療效的救治方案,我院采用內鏡輔助小骨窗開顱手術和微創(chuàng)顱內血腫清除術對70例腦出血患者的臨床療效和血漿內皮素(ET)水平進行了對照研究,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70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均為本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的住院病人。納入標準:①既往有高血壓病史,年齡30~75歲,發(fā)病時間在24 h以內;②經(jīng)頭顱CT檢查證實為腦出血,出血量為30~90 mL;③符合1986年中華醫(yī)學會《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中關于腦出血的診斷標準;④按王忠誠主編的《腦血管病及其外科治療》一書所定義的意識狀態(tài)分級標準,患者意識狀態(tài)分級屬于Ⅱ、Ⅲ、Ⅳ級者,入院時GCS評分≥5分。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心、肝、腎疾病及凝血機制障礙;②外傷性顱內血腫、腦血管畸形出血、動脈瘤破裂出血;③小腦血腫、腦干血腫;④出血量<30 mL或出血量>90 mL。70例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之分為內鏡輔助小骨窗開顱手術組(治療組)35例和微創(chuàng)顱內血腫清除術組(對照組)35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病情等方面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患者一般資料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
1.2 手術方法 兩組患者均予相同的基礎治療。
1.2.1 內鏡輔助小骨窗開顱術 手術在神經(jīng)內鏡輔助下操作,全麻下行頭皮直切口,骨窗最大徑3 cm,硬腦膜“十”字形切開,皮層切口≤2 cm,腦針穿刺探查血腫,側裂翼點入路不損傷重要血管,血腫清除量≥70%,充分止血,血腫腔留置引流管,外接三通閥門,縫合硬腦膜,有血腫殘留者以尿激酶溶液沖洗,引流管皆于3 d后拔除。
1.2.2 微創(chuàng)顱內血腫清除術 頭部CT定位,避開重要血管及功能區(qū),采用北京萬特福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YL-I型血腫清除器鉆孔器,鉆孔達病灶后,首次血腫清除量清除不作限制,以清除時通暢為度,并用肝素鹽水沖洗血腫腔至清淡,術畢注入尿激酶3萬單位,夾管4 h后開放,引流不超過7 d。
1.2.3 術后處理 ①術后24 h行CT復查,血腫殘留超過30%的通過三通閥門注入尿激酶3萬單位,每天兩次;②為減少并發(fā)癥,術后進一步以抗生素控制感染,常規(guī)使用脫水劑,維持水、電解質的平衡;③常規(guī)應用制酸劑預防消化道出血;④術后血壓控制在160 mmHg以下。
1.3 觀察及檢測
1.3.1 觀察內容 判定兩組患者治療后14 d、30 d時的臨床療效;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第14天、第30天時記錄兩組患者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評分;同時測定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第3天、第7天、第14天時血漿ET含量。最終進行對比分析。
1.3.2 血漿ET測定方法 取靜脈血2 mL,注入含質量分數(shù)為10%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鈉(EDTA·Na2)30 μL和4 000 U(40 mL)抑肽酶的試管中,混勻,4℃下3 000 r/min(離心半徑15 cm)離心10 min,分離血漿,放入20℃的冰箱中貯存待測,測定前將樣本置于室溫下復融,再次于4℃下3 000 r/min(離心半徑15 cm)離心5 min。取上清液,按放射免疫試劑盒所附操作步驟進行測定,單位以ng/L表示。
1.4 療效判定標準 根據(jù)1995年全國第4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標準[1],臨床綜合療效分為基本痊愈、顯著進步、進步、無變化、惡化、死亡;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評分由輕到重分別計0~45分。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shù)據(jù)應用Excel數(shù)據(jù)庫錄入,并應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等級資料用Radit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比較 治療14 d后兩組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評分均下降,治療組較對照組下降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67,P <0.05);治療 30 d 后,治療組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t=3.23,P<0.01),見表2。治療14 d后,兩組臨床療效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R=0.27,P <0.05);治療30 d 后,兩組臨床療效比較差異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R=0.20,P <0.01),見表3。說明治療組神經(jīng)功能改善程度及臨床療效均優(yōu)于對照組。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14 d和30 d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比較 (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14 d和30 d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比較 (s)
注:與對照組比較,*P <0.05,#P <0.01。括弧內為例數(shù)。
30 d治療組 35 37.42 ±5.25(35)22.19 ±4.36(32)* 13.38 ±5.84(30)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14 d 治療后#對照組 35 36.77 ±7.14(35)28.30 ±5.64(28)* 17.65 ±5.17(26)#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后14 d和30 d臨床綜合療效比較 [n(%)]
2.2 兩組ET含量的變化 治療后3 d、7 d、14 d治療組ET含量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 <0.01)。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漿ET含量變化的比較 (x ± s,ng/L)
本組研究結果顯示,內鏡小骨窗開顱術與微創(chuàng)顱內血腫清除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都是行之有效的手術方法,術后神經(jīng)功能改善程度及臨床療效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提示內鏡小骨窗開顱術優(yōu)于微創(chuàng)顱內血腫清除術,本研究結果與文獻報道不同[2],可能與術中清除血腫量不同有關。
臨床上兩種手術方法都各有優(yōu)缺點,兩者都可以超早期或早期手術,解除血腫的壓迫,防止繼發(fā)性損害,使受壓腦組織早期恢復。內鏡小骨窗開顱術的優(yōu)點是:①手術較簡單,有效,尤其對血腫量大者,易進入血腫腔,同時由于周圍組織壓力高,血腫還可以自然娩出;②手術在神經(jīng)內鏡的輔助下,提供了良好的照明,直視下操作,止血確切、徹底,增加了手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③術中還可根據(jù)具體情況決定是否行內減壓術,可緩解腦壓,解除腦疝;④術后一般無需顱骨修補。小骨窗開顱術的缺點:①需在全麻下進行,手術的創(chuàng)傷性可能會加重了腦水腫;②手術時間比微創(chuàng)顱內血腫清除術要長,一般需2 h左右;③手術費用高,技巧難度相對大,不利于普及。微創(chuàng)顱內血腫清除術的優(yōu)點是:①手術簡便、快捷,能迅速抽去血腫;②對于血腫量大者,可多角度穿刺,促進血腫的排除;③手術損傷小,尤其對于深部出血,多采用局麻;④手術費用低,便于普及。缺點是:①血腫清除率低,尤其發(fā)病6 h后,出血停止,血腫形成[3],易引起穿刺針的阻塞,不利于血腫的清除;②由于血腫清除率低,引流管放置時間長,增加了感染的機會,本組有1例患者因引流管留置時間過長而出現(xiàn)顱內感染;③容易出現(xiàn)人為的穿刺失誤;④手術減壓不充分,特別不適用于有腦疝形成者等。
研究表明,ET參與了腦出血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尤其加重腦出血急性期的組織損傷,腦出血后由于缺血缺氧,誘導激活前ET基因,使ET的產(chǎn)生和釋放增加,導致腦血管痙攣,進一步加重腦缺血缺氧[4]。本研究結果顯示,腦出血后血漿ET上升,與文獻報道一致。ET還能刺激興奮性氨基酸釋放,間接加速缺血區(qū)神經(jīng)細胞死亡,以至加重病理改變和神經(jīng)癥狀。本研究中采用內鏡輔助小骨窗開顱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同步檢測血漿ET水平并進行對照研究,發(fā)現(xiàn)內鏡輔助小骨窗開顱組的血漿ET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表明其有助于緩解缺血區(qū)域血管痙攣,有利于缺血區(qū)域側支循環(huán)血管開放,減輕腦組織損傷,這可能是它能夠減輕腦組織損傷并取得良好臨床療效的重要原因。
[1]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1995)[J].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1996,29(6):381-383.
[2]龐 力,周良輔.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術式比較[J].中國微侵襲神經(jīng)外科雜志,2001,6(3):147-150.
[3]王忠誠主編,神經(jīng)外科學[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865-871.
[4]周 任,鞏守平,呂 健,等.亞低溫對鼠腦外傷后血漿內皮素含量變化的影響[J].陜西醫(yī)學雜志,2002,3l(8):677 -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