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國現(xiàn)代詩歌語言”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2011-08-15 00:44薛媛元
文學與文化 2011年4期
關鍵詞:新詩詩人詩歌

20世紀以來的語言本體自覺,使從語言視角出發(fā)進行研究成為新詩的重要闡釋途徑之一。為深入總結新詩語言探索中的規(guī)律、經(jīng)驗和教訓,發(fā)掘被遮蔽的盲點,同時為當下詩歌創(chuàng)作提供一定的啟示,南開大學文學院與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于2011年6月25日至6月27日在南開大學聯(lián)合舉辦了中國現(xiàn)代詩歌語言國際學術研討會。來自國內外的三十余名專家、學者、詩人共聚一堂,圍繞“重審‘五四’白話新詩的語言革命”、“現(xiàn)代詩歌的語言與形式問題”、“‘文革’時期的詩歌語言反思”、“當代先鋒詩歌語言變革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百年新詩的語言理論研究”、“重要詩人/詩作的語言研究”等議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討。

會議開幕式由南開大學文學院羅振亞教授主持。南開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沈立巖教授和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首都師范大學吳思敬教授出席開幕式并分別致辭。吳思敬教授在致詞中,結合當前“梨花體”、“羊羔體”被大肆炒作的詩壇熱點現(xiàn)象,就口語寫作及與其研究相關的三大問題(詩歌語言與實用語言的界限長期受到忽視和混淆,對語言轉向與第三代詩人語言觀問題研究不夠以及當下口語詩歌寫作良莠不齊等)發(fā)表了看法,并表達了對會議討論的期許。

研討會上,一些學者從宏觀角度和翻譯視角出發(fā),對新詩語言進行了考察。楊匡漢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在《詩與隨想》的主題發(fā)言中談及了三個問題。關于思維方式,他認為詩歌研究需要的是尊重和探索藝術規(guī)律以及各不同門類的文學藝術自身規(guī)律的科學思維。關于好的現(xiàn)代詩歌的標準,他提出:好詩應同時具備民族性、精神性、審美性,并擁有透明、簡約、富于象征性和音樂性等語言特點。關于語言哲學,他指出,漢語的語音和字形自成一套與拼音文字不同的語法系統(tǒng),評價標準是藝術第一,所以當前詩歌要重視哲學修養(yǎng)和漢語本身傳統(tǒng)在當今的發(fā)展。王家新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結合自己近年來的翻譯實踐,闡述了翻譯對中國新詩發(fā)展產生的作用,強調“在翻譯的過程中也要承受我們自身語言降生的劇痛”。他還以胡適、郭沫若、馮至、王佐良等人的翻譯為例,指出翻譯在幫助中國新詩擺脫舊詩束縛、活躍古老的文學語言、打破語言的封閉性、改善漢語匱乏等方面的貢獻。他認為,翻譯把新詩語言帶入自我變新,推向了不斷的拓展和成熟。戴邁河先生(美國國家大學)從接受者的角度審視詩歌翻譯,以北島近作在紐約的翻譯為例,論述了詩歌翻譯在處理技巧、語感、韻律等方面的困難,以及選擇恰當?shù)姆椒ㄔ诜g中表達背景處境的重要性,并強調了注釋在詩歌翻譯中的作用。簡政珍教授(臺灣亞洲大學)在題為“現(xiàn)代詩抽象的具象化”的發(fā)言中,結合林彧、艾略特、李敬文、白靈、陳大為等詩人的作品,將抽象與具象的交互運用而不流于言說的狀況概括為六點:以具象讓抽象顯現(xiàn)輪廓;抽象的字眼盡量著眼狀態(tài)或情境而非意識情態(tài)或是口號性、情緒性的字眼;將情緒用語巧妙處理展現(xiàn)創(chuàng)意;抽象成為意識靈巧的化身,可能頗為具象;使抽象用語比實象更具象;謹慎使用抽象擬人化等。他提醒詩人在使用抽象的具象化方法展開詩歌新天地的同時,要步步為營,避免步入陷阱。

關于新詩在現(xiàn)代時期的詩歌語言變革問題,與會學者也做了較為深入的回顧和反思。王光明教授(首都師范大學)在題為“從語言變革出發(fā)——五四‘新詩’的一個背景“的發(fā)言中指出,要關注中國新詩的總體變革,必須重新關注晚清的語言要求。他基于一個世紀以來“中國新詩一直在學習著新語言,尋找著新世界”的認識,區(qū)分了新詩的“以文為詩”與宋詩的“以文為詩”的差異;以黃遵憲等為例,指出“五四”新詩讓語言擺脫了工具論的傾向,與晚清時期語言變革的大方向是一致的,即都是要解決寫作和說話的不一致問題,體現(xiàn)了新的社會意識和文化訴求。朱西女士(意大利萊切大學)在題為“詩歌用大自然的詞匯喚醒生活:兩個二十世紀的女詩人——陳敬容(中國)和阿爾達·梅麗尼(Alda Merini,意大利)”的發(fā)言中,采用形式分析方法,從奧地利評論家利奧·斯皮策的“作品偏離讀者的期望,揭示作者的心靈”的觀點出發(fā),對二位女詩人的詩歌進行了文本細讀。她從兩人的相似生活經(jīng)驗談起,特別強調了她們在自然詞匯上選擇與使用的不同,認為兩人對“水”和“土”等意象的不同偏好是本國文化傳統(tǒng)影響的結果。程國君教授(陜西師范大學)以穆旦的詩藝探索為例,總結出九葉詩派在三個方面對“五四”以來詩歌語言口語化、白話化作出的革新:一是強調詩歌的知性品格,增加了哲理和議論的成分;二是強調新感性,增加了表達感受的修辭性語言;三是把詩歌語言當作藝術性語言。陳仲義教授(廈門城市學院)的發(fā)言“現(xiàn)代詩語的衍變、成色與歷險”則用“演變、歷險、夾生、成色、駁雜”等五個關鍵詞,描述百年現(xiàn)代詩語的變化。他認為早期白話詩語經(jīng)歷青澀、夾生的前奏階段,告別了文言詩語的章法套路,適配于現(xiàn)代性價值訴求下的現(xiàn)代思維,擁有廣泛、得體的語料基礎,促成現(xiàn)代詩語自白話開始,在混雜性的語境中集其正反兩方面的經(jīng)驗。中期新詩語言有很大部分扮演工具論角色。50年代以降,臺灣現(xiàn)代詩語以三種策略克服新詩詩語的毛病,尤其對知性統(tǒng)攝下意象詩語做出了成功推進。解志熙教授(清華大學)的發(fā)言“鷗外鷗‘反抒情詩’的批判意向及其語言轉向”,著眼邊緣詩人鷗外鷗的創(chuàng)作,將他的重要性提升到與徐志摩、戴望舒等人并論的高度,肯定鷗外鷗不同于戴望舒“現(xiàn)代其表、古典其里”的另一條“反抒情詩”探索實踐,提醒人們對“反抒情詩”之文學史意義以及鷗外鷗對其他詩人產生的影響給予更多關注。陳愛中副教授(哈爾濱師范大學)的發(fā)言“以舊的姿態(tài)重讀《嘗試集》”注意到了《嘗試集》初版與“增訂四版”的版本差異,并延伸出增刪詩作的問題,指出胡適創(chuàng)作和理論的分裂性;同時,他對胡適對自己譯詩的重要性拔高提出了質疑,并最終將《嘗試集》評價為“用舊的姿態(tài)來昭示著新詩,而不是以新的姿態(tài)來告別舊詩”。

無論是在臺港地區(qū)、海外還是在大陸,當下詩歌觀念與詩歌創(chuàng)作均有不少帶有一定爭議性的問題,比如游戲、民間等詩學概念等。本次研討會對此給予了重點關注。鄭慧如教授(臺灣逢甲大學)的發(fā)言“當代漢詩游戲論述的省思”結合臺灣當紅詩人陳黎的創(chuàng)作,以他的《國家》、《贈衛(wèi)八處士》等作品為例,指出這些詩歌以玩文字游戲為傲的“無聊”和“沒意思”,揭露出這種現(xiàn)象背后博取名氣、追求時尚、輕松淺陋的本質,并以“娛樂論、方法論、本質論”概括其創(chuàng)作思想,提出應當追求“不刻意、不淺陋、不潛在”的、有意味的終極藝術形式。沈奇教授(西安財經(jīng)學院)在運用“字思維”方式,提出三對關鍵字——“文”與“言”、“釋”與“惑”、“勢”與“道”,分別從語言文字角度探討了新詩語言機制問題,指出了中國詩歌從古典詩的“以文字起詩性”到現(xiàn)代詩的“以思緒和情緒起詩性”的變化;從哲學方面探討了純化機制問題,認為西方語言以“解釋”為宗旨的科學語言建立在可知論基礎之上,而中國語言的朦朧、含混特質則建立在不可知論的哲學基礎上;從社會學方面探討了心理機制問題,批評當今詩人從追求“道”的詩人向追求“勢”的詩人的傾向,呼喚詩人的回歸。陳衛(wèi)教授(福建師范大學)在題為“現(xiàn)代漢詩語言探索途徑及反思”的發(fā)言中,探討了現(xiàn)代漢詩語言的四個來源:從古典詩文中借鑒構詞方式、語法、形式、節(jié)奏;從外文詩歌中借鑒外來語言、修辭手段;從公文術語中借鑒改裝式的政治語言、宗教語言、以及將公文與日常語言結合;從民間語言中借鑒口語、方言、俚語、網(wǎng)絡語言等;同時對這四條途徑進行反思,認為成功的借鑒使現(xiàn)代漢詩語言瑰麗、鮮活、親切,而失敗的借鑒則引起啰嗦、口水詩泛濫等問題。林巾力女士(荷蘭萊頓大學)的發(fā)言“詩歌如何‘民間’?——從兩岸詩學論爭看起”以比較文學的視野觀照臺灣詩壇的現(xiàn)代詩論爭與大陸詩壇的盤峰論戰(zhàn),認為二者都是環(huán)繞西方與中國、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知識分子與民間以及語言上的晦澀或平易等問題展開。她以周寧、余光中為代表,介紹了臺灣詩人在回歸傳統(tǒng)時對“民間江湖”的創(chuàng)新性選擇;以于堅為代表,介紹在大陸民間詩人理論中的“雙重的時間結構”等現(xiàn)代性成分,最終提出“口語到底是什么”的議題。張立群副教授(遼寧大學)針對社會上“建立新體詩”的提法,首先提出“真的詩人在自律過程中能實現(xiàn)新體詩的建設”的觀點,繼而強調胡適觀念創(chuàng)新的價值;其次探討了創(chuàng)作主體在其策略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因素;最后直面網(wǎng)絡語言對純文學語言的巨大沖擊,發(fā)動學者思考它的結構方式、分行方式以及圖像方式之于新詩的借鑒意義。王素霞副教授(深圳大學)的發(fā)言“‘詩’的以后還是‘詩’?”體現(xiàn)了學者對喧囂生活帶給詩歌負面影響的深切憂慮。她將21世紀詩壇的蕪雜現(xiàn)象與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詩歌精神追求相對比,指出一部分詩歌走向了形而下的粗鄙之路,并以港臺詩人的堅守對照大陸詩人的隨波逐流。她發(fā)掘出丁成等認真創(chuàng)作的青年詩人,通過對丁成作品的分析指出“內心存在著或者蘊藏著對詩歌的向往對詩歌靈魂的向往”才能真正使詩意自然流露。北塔研究員(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的發(fā)言“語言詩:語言乎?詩乎?”,從2007年華中師范大學舉辦的“20世紀美國詩歌研討會”談起,對美國的語言詩進行了批判,認為它有語言大于詩、理論大于創(chuàng)作、解釋大于文本、表演性大于詩歌本身的美學意義等四方面弱點,尤其是沒有生命力;但他肯定了語言詩派理論闡釋的啟示意義,認為它能幫助我們重新思考如何刷新語言及語言經(jīng)驗。

本次研討會除了對現(xiàn)代新詩史的固有問題進行重新反思和清理,還對近年詩歌史研究的新話題(如前朦朧詩及其“文革”地下詩歌所關涉的語言問題、史料問題等)進行了多角度的闡釋和討論。羅振亞教授(南開大學)在題為“解構與建構——前朦朧詩意象的象征”的發(fā)言中,從“破”的解構與“立”的建構兩個方面探討了前朦朧詩意象語言的獨特性,認為多多、芒克、根子等解構了“太陽”、“春天”和“大地”等傳統(tǒng)的圣詞、公共象征,體現(xiàn)了強烈的懷疑情緒和反抗姿態(tài),食指、黃翔、芒克等創(chuàng)造的“魚兒”、“火”、“秋天”、“黑夜”等私設的個人象征意象,展現(xiàn)出他們自我啟蒙、自我救贖的不服輸姿態(tài),以不說出來的方式達到說不出來的審美效果,實現(xiàn)了把握世界方式的立體化、間接化和內容化。王學東博士(西華大學)在“文革地下詩歌的語言變革及其意義”的發(fā)言中,針對學者在地下詩歌研究中側重精神向度而忽視詩學特質的問題,探討了“地下詩歌”語言變革的三個漸進維度——“獨唱,獨白,獨思”?;艨∶鞲苯淌冢ū本┙逃龑W院)的發(fā)言“重序地下詩歌、‘今天’詩歌與第三代詩”,立足于所發(fā)掘的白洋淀詩派史料,以文白洋的書信、日記以及多多受毛澤東影響的古體詩創(chuàng)作為佐證,認為“文革”“地下詩歌”語言具有多層次性,不僅受到西方現(xiàn)代主義等非主流影響,也受到主流閱讀和主流詩歌語言的影響,沿用了部分當年的意象符號,具有廣場宣講等特征。李潤霞副教授(南開大學)在題為“地下與公開的對峙——論“文革”詩歌的話語特征”的發(fā)言中,運用語言哲學、現(xiàn)象學研究的思想和方法,著重探討了“地下詩歌”與公開發(fā)表詩歌在存在方式上的對立和疏離:一是詩歌言說方式的表層對峙,體現(xiàn)在對詞匯語匯、抒情方式、修辭方式、詩歌形式等四方面的選擇和運用上;二是語言深層角度的關聯(lián)和差異,體現(xiàn)在言說與沉寂、缺席與在場的矛盾上。她認為,兩種話語的對峙從深層上代表了兩種價值系統(tǒng)與文化系統(tǒng)的對峙。

針對不同時代的不同詩人個體,很多學者也從個案研究的角度,討論了他們對當下詩歌語言的意義和影響。西渡編審(中國計劃出版社)的“駱一禾詩歌語言觀初探”,以“非非”的三大語言還原與“他們”的反英雄傾向為對比,展示了駱一禾為詩歌語言覺醒做出的貢獻。他將語言分為“上帝的語言”、“語義學的語言”、“詩的語言”三個層面,在生命本體論的情感哲學關照下,想辦法讓詩歌接近“上帝的語言”;在創(chuàng)作方面,他重視寫作速度、在意象之外強調語流,對以海子為首的諸多詩人產生了影響。張大為副研究員(天津社會科學院)從伊沙訪談中對梨花、羊羔體的漠視態(tài)度談起,指出不應該把詩歌看作純粹私人化的東西,在討論問題時要注意觀念、概念上的層次性以及它們對現(xiàn)實問題影響的非直接性。同時他強調了評論、研究與當下保持距離的重要性,并提醒學者注意普通讀者的經(jīng)驗和常識。盧楨博士(南開大學)的發(fā)言“都市化的語體特征——中國現(xiàn)代新詩的一個側面”,從三個方面探討了都市文化影響下的詩歌語體特征問題。在意象層面,都市詩歌自覺接受外來意象,具備現(xiàn)代性特征,并通過意象組合模擬出間離的效果,尤其強調速度帶給現(xiàn)代詩人的觀物方式轉變;在語言節(jié)奏層面,包括現(xiàn)在口語詩在內的都市詩歌,在語音層面注重字詞持續(xù)的時長,以獲得具有表現(xiàn)力的節(jié)奏和力度,實現(xiàn)了與生活節(jié)奏的對接;在詩行對接層面,詩人常營造視覺明顯的詩形來傳達都市情緒,對文本進行有意識的斷裂形分行,形成行間的相互作用力,以表現(xiàn)生活的雜亂無章和情緒的紛繁復雜。王珂教授(福建師范大學)在其發(fā)言“廢名新詩應該是自由詩的實際影響和現(xiàn)實意義”中,從本體論概念出發(fā),將新詩定義為“多功能、多形態(tài)、多技法的語言藝術”,建議學者們從形式本體和“表現(xiàn)的表達”角度,寬容地看待梨花體等詩歌現(xiàn)象,并反思了自己的研究路向,提出“從生態(tài)到功能再到文體再到價值”的研究思路,并以這個思路展開研究,從廢名的教學經(jīng)歷出發(fā)考察了生活對廢名創(chuàng)作的影響。高恒文教授(天津師范大學)在發(fā)言中通過對廢名的代表作《妝臺》、《街頭》等作品的細讀,分析了廢名詩歌因抽象化、概念化的語言而產生的禪宗式美學效果,同時指出這些詩歌隱藏在非具象語言下的本質并不是禪宗思想,而是現(xiàn)實關懷和愛情誦詠。

研討會上,展開了熱烈的討論。與會者圍繞“翻譯及翻譯體”、“詩歌語言”、“游戲詩”、“語言詩”、“口語詩”、“詩歌閱讀”、“‘文革’地下詩歌”、“80年代詩歌轉型”等問題,發(fā)表看法或進行激烈爭論,從中體現(xiàn)出嚴肅思考的學術精神,拓展了新詩語言研究的視野和方法。

閉幕式上,程光煒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在會議總結中指出,本次會議圍繞語言問題、翻譯問題、具體詩人流派和個案研究問題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意見,體現(xiàn)出學者們關心詩歌發(fā)展的情懷。他強調學者在詩歌研究時的距離感,主張不能將自己與研究對象并置,同時應當避免固定標準和窄化概念。最后,他建議今后或可將當代詩歌的討論內容適當細分,將當下問題的辯論與經(jīng)典問題的歷史化分開,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南開大學文學院黨委書記、中文系主任喬以鋼教授在閉幕詞中引用了葉嘉瑩先生的經(jīng)典概括:“詩歌可以喚起人們善于感發(fā)的,富于聯(lián)想的,活潑開放的,更富于高瞻遠矚之精神的不死的心靈”,充分肯定本次研討會在浮躁喧囂、物欲膨脹、功利主義盛行之社會氛圍下的精神意義和學術價值。

“中國現(xiàn)代詩歌語言”國際學術研討會體現(xiàn)了自由民主的學術思想和嚴謹求實的學術精神。全體與會學者的發(fā)言和討論反映了明確的問題意識,細致的研究態(tài)度,直面當下的勇氣以及積極而富有銳氣的對話精神。會上有學者提供了新的史料,有學者汲取港臺、海外等不同背景的學術給養(yǎng),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角度,還有部分學者采用跨學科和文化研究的方式,從語言學、文字學等方面為詩歌語言研究探索新的學術生長點和研究切入點。

猜你喜歡
新詩詩人詩歌
詩歌不除外
新詩之頁
新詩之頁
我理解的好詩人
詩人貓
新詩之頁
詩歌島·八面來風
新詩畫
詩歌論
想當詩人的小老鼠
海南省| 靖州| 屏山县| 巴青县| 惠水县| 扶风县| 许昌县| 枣庄市| 瑞安市| 礼泉县| 钦州市| 黄大仙区| 武功县| 临沂市| 西和县| 岳西县| 新津县| 隆德县| 霍邱县| 广安市| 正安县| 伊宁市| 喀喇沁旗| 文成县| 盐城市| 恭城| 武威市| 霸州市| 兰州市| 株洲市| 大安市| 体育| 梁山县| 宣武区| 莱阳市| 西安市| 溧阳市| 长葛市| 建始县| 潼南县|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