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唐妮
孟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政論家和散文家,除此之外他還是著名的雄辯家?!睹献印返奈恼伦x起來很有氣魄,鋒芒突出,自信極強,氣勢凌人。而他的文章恰恰可以向我們透露出他出眾的辯論才能。下面讓我們將從《齊桓晉文之事章》一文中,來探討孟子的雄辯技巧。
《齊桓晉文之事章》記錄孟子和齊宣王的一次談話。齊國在威王(宣王之父)時曾經(jīng)兩次打敗魏軍,宣王時又破燕國的國都,雄踞東方,威震諸侯。齊宣王早就有以戰(zhàn)求霸,君臨天下之志。因此,當(dāng)孟子到齊國后,他就請孟子談?wù)匌R桓公晉文公在春秋時候建立霸業(yè)的事跡。孟子就利用這一機會,巧妙的闡述了行仁政而王天下的主張和具體措施。
文章一開始,齊宣王問齊桓公、晉文公的霸業(yè),孟子不愿與宣王談“霸道”政治,所以他干脆回絕,這個問題,“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實際上不僅是仲尼之徒,就是孔子他自己也談過桓文之事,如《論語·憲問》中,“子曰:‘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等等。而孟子卻故意拒絕回答這個問題,不愿意與宣王談?wù)摗鞍缘馈?,卻峰回路轉(zhuǎn)把話題轉(zhuǎn)移到“王道”上去了。這里可以充分表現(xiàn)出孟子機敏的反應(yīng)能力。
然后孟子又以以羊易牛的事例,贊揚宣王具備仁心,“王笑”一個“笑”字既可知孟子高超的心理戰(zhàn)術(shù)的初戰(zhàn)大捷。孟子很會把握人的心理,他知道天下沒有一個人不喜歡別人的夸贊,身為一國之君的宣王更是不用說。欲取之必先與之,當(dāng)人們得到對方的肯定的時候,會自然的放松對對方的警惕。孟子就是利用這一點進一步深入,將宣王一步一步得引入自己的陷阱中,“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宣王以羊易牛,不自知是什么心理,正在納悶時,孟子步步緊逼,接問道“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使得宣王也感到百姓認(rèn)為他是吝嗇是當(dāng)然的。孟子再加解釋,正中宣王的心理。正當(dāng)宣王“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時,孟子替他做了解答,一點擊破,令宣王十分高興。這樣,宣王在心理上很大程度上已經(jīng)認(rèn)同了孟子的學(xué)識,甚至?xí)樗芸赐甘朗露械脚宸?。而之前的所有這些,都是孟子為之后提出自己的施政策略做的充分的鋪墊。
在接下來的談話中,孟子在闡釋自己的“王道”思想時,十分注意技巧,多用比喻。如“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薄盀殚L者折枝”運用顯而易見的事例,設(shè)置陷阱,令宣王步步深入。以此來說服齊宣王雖有人心卻不能行仁政,非“不能”而是“不為”。這些生動的比喻,是抽象的大道理具體化,既有說服力,又淺顯易懂,容易使人接受他的論點。
當(dāng)齊宣王談到自己的“大欲”。而孟子卻反問宣王“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齊宣王是十分狡猾的,“笑而不言”。這時,孟子的心理戰(zhàn)術(shù)又一次發(fā)揮了作用,他明知故問,假設(shè)關(guān)于食、衣、采色、音樂等生活小節(jié)追問,層層逼進,幾乎逼得齊宣王窮于應(yīng)付,在氣勢上,孟子已大大占優(yōu)勢。
縱觀全文,我們可以總結(jié)出孟子獨具魅力的雄辯技巧:
1、善于運用比喻,將抽象的大道理具體化,易于理解。如,以“見輿薪”、“舉一羽”比喻保民,以此來說明,保民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又如,用“挾太山以超北?!北扔鳌安豢赡堋钡氖?,“為長者折枝”比喻輕易可行的事,來解釋保民是“不為”而非“不能”。
2、掌握心理,因勢利導(dǎo)。如在“以羊易?!钡氖吕?,孟子對齊宣王心理的把握可謂是游刃有余。在孟子不斷地提問下,齊宣王最終對自己“以羊易?!钡男袨楫a(chǎn)生了疑惑,而孟子適時的解答點醒宣王。這使得宣王在心理上得到極大的愉悅,以至于更有興趣繼續(xù)聽下去。再如當(dāng)齊宣王談到“大欲”時,孟子步步緊逼,令宣王無處可奪。孟子抓住齊宣王的心理,不直斥其非。他根據(jù)對方的經(jīng)歷來設(shè)問,引導(dǎo)其思考,然后說明事理。
3、用正反對比突出事理。如(1)以對比手法指出推恩與不推恩的結(jié)果: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2)以“恩足以及禽獸”和“功不至于百姓”作對比,以表現(xiàn)齊宣王不行仁政的不合理。(3)以“挾太山”與“折枝”作對比,說明“不能”與“不為”的分別,從而指出宣王不行仁政,實“不為”而非“不能”。
4、行文利落,詳略得當(dāng)。文章中應(yīng)該重復(fù)的重復(fù),應(yīng)該省略的省略。文中如果有重復(fù),也并不使文章看起來繁瑣,反而增添了行文的氣勢,令文章的說服力更強。如文中用“以小易大”,小指羊,以大指牛,只要讀過上文的就可以知道,省略不少字,令文章簡潔有力。
5、層層遞進,論點明確?!氨C穸酢保缓笾鸩浇庹f,借齊宣王“以羊易牛”一事肯定其有“不忍之心”;再從“恩及禽獸”推論到“恩及百姓”,只是“為”與“不為”的分別;最后解說“王天下”的道理。層次分明,由淺入深。
6、類比推理:用近義事例來推論“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推斷出“百姓之見保,為不用恩焉”的結(jié)論,使齊宣王明白到他是不肯去施行仁政,而不是沒有能力去施行仁政。
[1]楊伯峻.孟子譯注,中華書局,1960.
[2]胡廣等編.孟子集注大全,德馨堂.四書大全.
[3]十三經(jīng)注疏.中華書局,1987.
[4]蘇洵,孟子評點.全刻周秦經(jīng)書十種.
[5]蘇轍,孟子解.四庫全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