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穎 王健宇[大連民族學院文法學院, 遼寧 大連 116605]
都市語境下的物化敘事與物欲化人生
——以《故事新編》后五篇文言小說為中心
⊙丁 穎 王健宇[大連民族學院文法學院, 遼寧 大連 116605]
魯迅將生命的最后十年留給了上海,上海成為他審視文化、審視人性最易觸及、最為切近的窗口,魯迅也將自己成熟而豐富的人生體驗和生命感悟夾雜在有關上海的鏡像描寫中,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嶄新的極富創(chuàng)造性的城市文本。通過“故”事的“新”編,魯迅以物化手段坦陳常識,以物欲化人生反思生命,以小說形式完成城市書寫。
魯迅 《故事新編》 都市語境 物化敘事
1936年1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故事新編》。作為不因襲別人同時也絕不重復自己的杰出作家,魯迅是“想從古代和現(xiàn)代都采取題材,來做短篇小說”①。1922年首創(chuàng)《補天》,1926年分別創(chuàng)作了《鑄劍》和《奔月》,其余的三篇《采薇》《出關》《起死》則創(chuàng)作于上海時期,主要集中于魯迅生命的后期,即1934年,1935年這兩年。《故事新編》被后人譽為“現(xiàn)代奇書”,同樣以“表現(xiàn)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持續(xù)挑戰(zhàn)著歷代讀者的閱讀經(jīng)驗和審美能力,成為魯迅全部創(chuàng)作中重要的存在。從1924年1月成仿吾發(fā)表《〈吶喊〉的評論》,腰斬《吶喊》,獨推《不周山》(即后來的《補天》)算起,在將近九十余年的《故事新編》研究中,研究者主要圍繞著《故事新編》的題材問題、“油滑”問題、創(chuàng)作方法以及《故事新編》在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并且在很多時候相持不下,伯仲難分。②難以歸屬的闡釋困境一方面證明著魯迅意料中的預言:“現(xiàn)在才總算編成了一本書。其中也還是速寫居多,不足稱為‘文學概論’之所謂小說?!雹哿硪环矫嬉渤浞值仫@示著《故事新編》特有的“召喚功能”,以其先鋒獨具的藝術形式和意味雋永的深刻底蘊,激發(fā)著人們探奇覽勝的閱讀興趣和批評熱情。正如陳平原所言:“《故事新編》矛盾空泛博大,主題單純深邃,似乎很簡單,三言兩語就可以說完;又似乎很復雜,千言萬語也說不清;似乎很透明,一望到底;又似乎很渾厚,望不到邊,探不到底?!雹?/p>
本文的研究即是在這個基礎上展開的,將研究的興趣主要放在《故事新編》后五篇,試圖在都市語境下探討《故事新編》的創(chuàng)作情況,為多維度地透視《故事新編》提供一些粗淺的認識。
一
城市是商業(yè)文明發(fā)展到高級階段的產(chǎn)物,區(qū)別于傳統(tǒng)鄉(xiāng)土,都市的異質(zhì)性是多面相的,它一方面滿足著人們的物質(zhì)文化生活的需要,在現(xiàn)代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商業(yè)消費、大眾傳播、交通安全等方面提供著諸多的便捷,另一方面也因金錢至上、物欲橫流、道德淪喪、人性扭曲等負面效應而備受世人的詬病。為此,陳獨秀當年這樣評價都市上海的“魔力”:“什么覺悟,愛國,利群,共和,解放,衛(wèi)生,改造,自由,新思潮,新文化等一切新流行的名詞,一到上海僅僅做了香煙公司、藥房、書賈、彩票行的利器?!雹萦纱丝梢?,城市作為文明的載體性存在,對人的生活方式、生存狀態(tài),包括人的精神選擇,起到具體而深刻的影響與作用。細致考察《故事新編》后五篇,便可發(fā)現(xiàn)這里原本就有一個都市的背景。無論是一度生活在養(yǎng)老堂里的叔齊、伯夷,還是忙著攀爬城墻、意圖出關的老子,回到京師的大禹,走過宋國國界、穿行于楚國郢城的墨子,都是生活在都城中,是在都市環(huán)境中展開他們的“故事”、發(fā)展他們的性格和命運的。先看幾段古城的描述:
禹爺走后,時光也過得真快,不知不覺間,京師的景況日見其繁盛了。首先是闊人們有些穿了繭綢袍,后來就看見大水果鋪里賣著橘子和柚子,大綢緞店里掛著華絲葛;富翁的筵席上有了好醬油,清澈魚翅,涼拌海參;再后來他們竟有熊皮褥子狐皮褂,那太太也戴上赤金耳環(huán)銀手鐲了。⑥
楚國的郢城可是不比宋國:街道寬闊,房屋也整齊,大店鋪里陳列著許多好東西,雪白的麻布,通紅的辣椒,斑斕的鹿皮,肥大的蓮子。走路的人,雖然身體比北方短小些,卻都活潑精悍,衣服也很干凈,墨子在這里一比,舊衣破裳,布包著兩只腳,真好像一個老牌的乞丐了。⑦
這里的城市描述,帶有前工業(yè)社會的特點,體現(xiàn)著較為濃厚的物質(zhì)主義功能,自然為《故事新編》中的物質(zhì)生存提供著“物化”的手段和“物欲化”的空間。正如柏拉圖所言:“空間是永恒的,是不會毀壞的,它為所有的創(chuàng)造物提供了場所……存在必定處于某一位置并占有一定空間,既不在空中也不在地上的東西是不存在的?!雹喑霈F(xiàn)在《吶喊》《彷徨》中的環(huán)境,大致是以魯鎮(zhèn)、未莊為代表的鄉(xiāng)野和村落,帶有濃郁的封閉性和宗法社會的特點。在這樣的生存環(huán)境中,魯迅更多致力于“畫出這樣沉默的國民的魂靈來”,意在“引起療救”的注意。阿Q的“精神勝利法”、閏土寄希望于燭臺與香爐、祥林嫂的捐門檻,均是那些深受精神奴役創(chuàng)傷者自造的“精神”救贖之路,構成了魯迅一貫獨擅的狀寫人的精神存在的敘事特征。與之相對的是,《故事新編》后期作品幾乎完全淡化心靈的描寫,觸目可及的是物質(zhì)性的存在,作為城市生活的基本滲透,篇篇離不開“物化”敘事和物質(zhì)生活的描寫。在《故事新編》中,魯迅極力渲染著物質(zhì)的作用,無論凡人還是英雄,都離不開物質(zhì)力量的影響,反映在人們的生活里,滲透在意識中,成為敘事的中心?!独硭分芯奂凇拔幕健鄙系膶W者們只有吃過了用飛車運來的食糧,午覺醒來,才能精神百倍地談古論今。水利大員們吃過面包之后,才開始考察。下民的代表在回答大員提問時本是卑下膽怯,一提起吃飯問題就滔滔不絕、繪聲繪色:“我們總有法子想。比如水苔,頂好是做滑溜翡翠湯,榆葉就做一品當朝羹。剝樹皮不可剝光,要留下一道……”⑨《出關》中,孔子拜謁老子時,為表示誠敬時,以“雁鵝”相贈?!镀鹚馈分形灏倌昵皾h子被“起死”之后的第一個反應是遍尋自己的包裹、傘子和衣服,念念不忘的還是五十二個圜錢,斤半白糖,二斤南棗。《采薇》中直接以覓食“采薇”為名,通篇圍繞著叔齊、伯夷的“飯碗”展開敘事,“近來的烙餅,一天一天的小下去了”,“烙餅不但小下去,粉也粗下去了?!彪[居首陽山,則天天采薇菜,終篇留給人們的影像是“正在張開白胡子的大口,拼命的吃鹿肉”。此外,飯食成為度量時間的單位?!凹s摸有烙十張餅的時候,(叔齊)這才氣急敗壞的跑回來?!薄白哌^去的都是一排一排的甲士,約有烙三百五十二張大餅的工夫,這才見別有許多兵丁,肩著九旒云罕旗,仿佛五色云一樣?!雹怙埻牒惋埵碀B透到時間觀念里,不動聲色地言明著結(jié)實的物質(zhì)存在,猶如時間一樣無處不在,也迫促人們在意識深處充分體會它巨大的力量。還有,飯食亦可度量人的價值,成為人的精神付出的物質(zhì)回報,通行著錙銖必較的金錢原則。在《出關》中,面對著決意離開的老子,關尹喜在一個充公的白布口袋里裝上了一包鹽、一包胡麻,十五個餑餑,作為老子路上的糧食。在他的聲明中,讀者明白了這些東西正是老子作為老作家的價格?!斑@是因為他是老作家,所以非常優(yōu)待,假如他年紀青,餑餑就只能有十個了。”?
二
“生存”是生命存在的第一要著,人們只有解決了吃飯問題,避免了挨餓,才能更好地活下去,才能發(fā)展。大量的物質(zhì)描寫,形成了《故事新編》以飯食、衣飾為中心的話題,意在揭示一個客觀存在但往往為“高尚的君子們所非笑”的事實:“人類有一個大缺點,就是常常要饑餓?!币蚨豆适滦戮帯分朽l(xiāng)下人面對鳥頭先生的回話“麻木而平靜”:“您是學者,總該知道現(xiàn)在已是午后,別人也要肚子餓的??珊薜氖怯奕说亩亲訁s和聰明人的一樣:也要餓?!边@里不是用“鄉(xiāng)下人”來啟蒙知識者,而是借鄉(xiāng)下人未經(jīng)斧鑿過的“白心”來揭示常識,在強大的物質(zhì)現(xiàn)實面前,那些曾經(jīng)一再被宏大敘事彰顯的歷史主體不得不委泥于地,接受現(xiàn)實成法的規(guī)訓,顯現(xiàn)出原本軟弱的內(nèi)質(zhì)。在飯食面前,伯夷的君子風度不見了,饑腸轆轆之時,直接拋出了“三弟,有什么撈兒沒有?”嘗烤薇菜時也“多吃了兩撮,因為他是大哥”。尊崇孝悌、禮讓的伯夷、叔齊,將“義不食周黍”作為高于一切的精神信仰,但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現(xiàn)實面前,精神大廈轟然坍塌,難以逃脫“餓死首陽山”的悲哀結(jié)局。《老子》中主張無為的老子在“不但沒有鹽,面,連水也難得”的外面終究要“肚子餓起來”,最終還是要返回這個“有為”的世界里來的,而且難免“兩串稿子,五個餑餑”的命運?!澳切╊^上有各種旗幟,繡出各樣好名稱”的所謂“慈善家,學者,文士……”在現(xiàn)實的利害和生活需求面前,其百般掩飾的生命本相則昭然若揭。
《故事新編》將流行于都市的物質(zhì)主義發(fā)揮到極點,無情地袒露著識字者的茍活之道,形成了崇高與卑下,莊嚴和荒謬的冷然對視?!懊撁帷钡摹坝⑿邸迸c凡人一道歆享物質(zhì)的盛宴,一同在“撮食”與“謀生”之間難以超脫。在此基礎上,《故事新編》所蘊涵的另一“潛命題”也在不動聲色之間暗暗形成?!皠趧讵氒|殼之事是圖,而精神日就于荒落”,物質(zhì)的盛行帶來了人對物的依賴,自然也阻礙了精神的出場,帶來了“物欲化”的人生。禹墨之愛流貫于《理水》與《非攻》篇中,他們均具有為民請命、拼命實干的“硬漢”性格,為魯迅所激賞,稱之為“民族的脊梁”。即便如此,當大禹回京之后,也入鄉(xiāng)隨俗起來:“吃喝不考究,但做起祭祀和法事來,是闊綽的;衣服很隨便,但上朝和拜客時候的穿著,是要漂亮的。”?墨子進入宋國國界時,鞋底已磨成了大窟窿,有些地方起繭,有些地方起泡,但毫不為意。但當墨子進入闊綽富有的郢城的時候,便覺得自己身著舊衣破裳,酷似老牌的乞丐了。見了公輸般,當提及郢城都講闊綽,建議換一套行頭時,墨子只得用“我其實也并非愛穿破衣服的……只因為實在沒有工夫換……”?做托辭,以掩飾自己相形見絀之心。環(huán)境對人的同化作用是巨大的,英雄的凡俗化更能將這一事實通過極其凌厲的方式傳達出來?!袄硭迸c“理人”的距離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遙遠,主張非攻的墨子“晦氣”的結(jié)局或許正暗喻著某個意味深長的開始?!靶隆本幍摹肮省笔聦鹘y(tǒng)中僅供世人觀瞻、尊崇或者作為敲門磚的圣人們拉回人間,寫出了他們的“不中用”和世俗化。無論是積極的仕進還是消極的退隱,在結(jié)實的現(xiàn)實面前,難以逃脫被消解的命運。
三
膚淺、冷漠和暫時是橫亙于城市的關系譜系,居住于城市的人們難辭其咎。《故事新編》后五篇中,在書寫“英雄”的同時,也對照性地塑造了一大批深具市民氣質(zhì)的形象,他們由賬房先生、下民代表、書記、小東西、巡士、管門人、阿金、禹太太等為代表,構成了一個充滿著世俗氣和功利氣的市民社會。禹太太出語俗惡不堪,完全被市民化了,活脫脫長著一顆久為世俗濡染的心。面對“不中用”的老子,關尹喜時而熱情、時而悲哀、時而冷淡,詮釋著城市人向時而動的多變。《理水》中儼然是一個實利的俗人部落,他們熱絡且高密度的動作,只能徒增古城的擾攘。人的孤獨以及城市關系的冷漠流淌在“故”事“新”編的過程中,傳達著現(xiàn)代質(zhì)的介入對古典美的打破。熙熙攘攘的街頭,攢動的人頭,堪比新聞速度的“流言”,翻轉(zhuǎn)的只是都市社會的失范和空洞。正如魯迅所言:“在中國,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車摔傷的人,路人圍觀或甚至于高興的人盡有,肯伸手來扶助一下的人卻是極少的?!?在這個由“英雄”與凡人共在的世俗社會里,人們互為目的地彼此共存,構成了一種城市文化的表達式,也構成了人們永久的反思和瞻望。從這個角度來看,《故事新編》中的都市書寫無疑成就了“一種思索方式,一種情感形態(tài),一種人類智慧的模樣”?,為人們思考生活、反思生命、構建文明提供著新的啟示和路徑。
①③ 魯迅:《故事新編·序言》,《魯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341頁,第342頁。
② 張夢陽:《中國魯迅學通史》(下),廣東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06頁。
④ 陳平原:《魯迅的〈故事新編〉與布萊希特的“史詩戲劇”》,《魯迅研究》(雙月)1984年第 2期。
⑤ 陳獨秀:《再論上海社會》,《獨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89頁。
⑥⑨? 魯迅:《故事新編·理水》,《魯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384頁,378頁,第386頁。
⑦? 魯迅:《故事新編·非攻》,《魯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457頁,第460頁。
⑧ 轉(zhuǎn)引自[美]莫特瑪·阿德勒、查爾斯·范多倫:《西方思想寶庫》,周漢林譯,成都古籍書店影印1988年版,第7頁。
⑩ 魯迅:《故事新編·采薇》,《魯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版。
? 魯迅:《故事新編·出關》,《魯迅全集》第 2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446頁。
? 魯迅:《南腔北調(diào)集·經(jīng)驗》,《魯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540頁。
? 汪曾祺:《晚翠文談·自序》,《晚翠文談》,浙江文藝出版社1986年版,第2頁。
本論文是遼寧省教育廳項目《都市語境與魯迅上海創(chuàng)作的關聯(lián)研究》(W2110100)、大連民族學院博士啟動基金項目《魯迅上海時期的文化姿態(tài)研究》階段性成果
作 者:丁穎,文學博士,大連民族學院文法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王健宇,大連民族學院文法學院學生。
編 輯:張晴 E-mail: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