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瑋
華北軍區(qū)烈士陵園 050051
在廣袤的華北平原上,活躍著一支以回民兄弟為主組成的部隊——回民支隊。這支部隊屢建戰(zhàn)功,給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擊,被八部軍冀中軍區(qū)譽為“無功不克,無堅不催,打不垮,拖不爛的鐵軍”。馬本齋就是這支英雄支隊的司令員。
馬本齋,原名馬守清,回族,河北獻縣人。1901年出生在河北省獻縣東辛莊一個貧窮的農(nóng)民家庭里。早年隨父親去東北,之后投身奉軍當兵,后來逐級升至團長。十多年的戎馬生活,馬本齋親眼看到軍閥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只有災難,而政客、官僚毅然如豺狼當?shù)?,作威作福。窮人受苦、受壓迫、受剝削的面貌一點也沒有改變。他越來越感到在舊軍隊里當兵實在沒有前途,1931年秋,他毅然請求解甲歸田,重度其田園生活。
1937年“七七”事變后,日本侵略軍大舉向我國進犯,瘋狂的日寇踐踏了馬本齋的家鄉(xiāng)東辛莊,房屋被燒毀,鄉(xiāng)親們被屠殺。馬本齋怒火中燒,發(fā)誓血債要用血來還!他挺身而出,號召家鄉(xiāng)的回族同胞迅速組織起來,拿起刀槍棍棒,同日本強盜抗戰(zhàn)到底。就這樣,在馬本齋的帶領下,一支回民義勇隊成立了。他們接連打了幾次小仗,打死打傷了一些日軍和漢奸,繳獲了一部分槍支彈藥,進一步武裝了自己。
1937年底至1938年初,遵照黨中央、毛主席的部署,孟慶山同志在河北成立了抗日游擊軍,呂正操同志率領的抗日人民自衛(wèi)軍也在冀中廣泛活動。馬本齋早就聽說共產(chǎn)黨是為勞苦大眾求解放、謀福利的政黨,八路軍是窮人自己的軍隊,這時共產(chǎn)黨八路軍就在附近豎起了抗戰(zhàn)的大旗,他是多么高興啊,恨不得立即帶上隊伍去投奔。
1938年2月,馬本齋會見了孟慶山,取得了黨的領導,回民義勇隊終于加入了八路軍的行列。在河北抗日游擊軍的幫助下,成立了八路軍“回民教導隊”,馬本齋任隊長。同年七月,冀中軍區(qū)黨委又將呂正操部隊中的“回民干部教導隊”與馬本齋的“回民教導隊”合并,成立了八路軍冀中軍區(qū)“回民教導總隊”,馬本齋任總隊長。1938年9月,馬本齋又光榮的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從此,他如虎添翼,斗爭目標明確了,決心把自己的一切都獻給偉大的中國共產(chǎn)黨,獻給為中華民族的徹底解放而奮斗的革命事業(yè)。
從1938年8月至11月,馬本齋率領部隊,機動靈活地在冀中平原作戰(zhàn),先后戰(zhàn)斗30多次,打死打傷日偽軍500多人,破壞了不少鐵路,顛覆了許多軍車,繳獲了大量的武器,這些勝利鼓舞了各地回族同胞的抗日情緒,紛紛參加了這支回民武裝,使這支隊伍迅速的龐大起來。1939年春,回民教導總隊又被改編為回民支隊,馬本齋任司令員。
無論是在回民支隊還是在廣大群眾中,馬本齋都有著很高的威望。他驍勇善戰(zhàn),身先士卒,率部經(jīng)歷了大小戰(zhàn)斗870余次,殲滅日偽軍3萬余人。他組織全隊干部戰(zhàn)士學習游擊戰(zhàn)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學習黨的軍事戰(zhàn)略方針,學習毛主席的《論持久戰(zhàn)》。通過學習,部隊士氣大振,馬本齋也由過去在舊軍隊學到的陳舊戰(zhàn)術,迅速掌握了游擊戰(zhàn)爭的新戰(zhàn)略戰(zhàn)術,軍事指揮才能有了顯著的提高。
1940年冬至1941年春,回民支隊在大清河北堅持了將近半年的斗爭。幾年里,這支英雄的回民支隊,在馬本齋的率領下,走遍了整個冀中平原,打了幾百次仗,不僅點燃了深南、大清河北等地的抗日烽火,收復了白洋淀周圍的大片土地,還開辟了無極、藁城等抗日根據(jù)地。回民支隊也在戰(zhàn)火硝煙中,成長壯大起來。
1941年夏天,回民支隊奉上級命令,回到了他們轉戰(zhàn)多年的子牙河兩岸。駐河間的侵華日軍聯(lián)隊長山本,是馬本齋的老對頭了。為了迫使馬本齋投降,日軍抓走了馬本齋的母親——白文冠,企圖利用馬母逼迫馬本齋投降。敵人用盡各種手段,讓馬母寫勸降信給馬本齋,但這位堅強的母親寧死不屈,最終,馬母滴水不進,粒米不沾,絕食七天,吐血而終!
馬母之死震撼了整個冀中平原,全體軍民無不悲憤。當馬本齋得知馬母以身殉國的消息時,悲痛萬分,奮筆疾書:“偉大母親雖死猶生,兒承母志繼續(xù)斗爭!”他把悲痛化為力量,繼續(xù)投入到戰(zhàn)斗中。經(jīng)過半年多艱苦的拉鋸戰(zhàn),回民支隊同兄弟部隊一起,終于戰(zhàn)勝了侵華日軍山本聯(lián)隊,收復了河間,解放了交河等地。10月,回民支隊奉命轉至冀魯豫開辟新區(qū),馬本齋任冀魯豫軍區(qū)三分區(qū)司令員,仍兼回民支隊司令員,堅持在范縣、濮陽、東明、冠縣一帶活動。
長期艱苦的斗爭,損害了馬本齋的身體健康。1944年春,在河南濮陽縣,他終于病倒了。他脖子后面長了一個疔毒瘡,之后又轉成急性肺炎,他連日高燒不退,但他在病床上仍然堅持學習,寫讀書筆記,心中更加想念延安,想念黨中央,想念毛主席。他常對人說:“我這一輩子,要是能見到毛主席,就心滿意足了?!?/p>
一天,政委來看他,帶來一封毛主席親自簽發(fā)的延安來電,一是問候回民支隊的全體同志,二是讓回民支隊到延安去,另行接受重任。馬本齋高興極了,他和戰(zhàn)士們日思夜盼,想見毛主席的愿望就要實現(xiàn)了,可是病體卻使他不能隨軍而行。為了不刺激同志們的情緒,他壓下內心的痛苦,掙扎著坐在擔架上,向出征奔赴延安的回民支隊的戰(zhàn)士們,作了最后一次動員,也是最后一次送別講話。在講話的末尾,他充滿信心地說:“同志們,你們前面走,我很快就會趕上你們的!咱們延安見!”
可是,馬本齋這種強烈的愿望竟沒能實現(xiàn)!1944年2月7日黎明,我們中華民族的英雄,中國共產(chǎn)黨的優(yōu)秀黨員,回民支隊的司令員,就在一間及其普通的民房里,背靠著墻,半坐在床上,與世長辭了。
延安各界為其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毛主席親筆題詞:“馬本齋同志不死!”,朱德總司令題詞:“壯志難移,漢回各族模范,大節(jié)不死,母子兩代英雄!”
馬本齋逝世后,人們懷著悲痛的心情,將他安葬在他生前曾經(jīng)戰(zhàn)斗過的魯西莘縣回民大鎮(zhèn)張魯集,并為他修建了一座烈士墓。建國后,將他的故鄉(xiāng)命名為“本齋回族自治鄉(xiāng)”。1954年,將馬本齋烈士的遺體遷葬至我們華北軍區(qū)烈士陵園。
幾十年過去了,在我們的記憶里,先烈們永遠是那么年輕,如同永不凋謝的青松。他們?yōu)橹畩^斗的事業(yè),正是為了我們今天和未來的幸福。我們對他們最好的紀念,不是無益的哀傷,而是要向他們學習,使他們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代代流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