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蕾[天津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天津 300074]
1.古巴領袖——偶像格瓦拉 格瓦拉1928年出生于阿根廷一個聲譽卓著的家族,1952年他正在攻讀醫(yī)學時休學一年環(huán)游整個南美洲。在這次旅行中,格瓦拉開始真正了解南美洲的貧窮與苦難,他的國際主義思想也在這次旅行中漸漸定型,認為共產(chǎn)主義是解決當時拉美種種困難的唯一途徑。格瓦拉成為馬克思主義革命者和古巴游擊隊的領導人,在他的幫助下,卡斯特羅在古巴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切”是古巴人民對他的親切稱呼。而后格瓦拉又為了全世界的革命事業(yè)而毅然放棄舒適的家境,重返革命戰(zhàn)場,1967年格瓦拉戰(zhàn)死于玻利維亞。
切·格瓦拉作為一個富有浪漫主義氣息的偉大革命者,成為20世紀60年代中國年輕人崇拜的革命偶像,甚至成了劃分中產(chǎn)階級或者先鋒知識分子的象征符號之一。切·格瓦拉犧牲后,他的肖像已成為反主流文化標志的普遍象征而全球流行,他也成為了第三世界共產(chǎn)革命運動中的英雄和西方左翼運動的偶像。
2.關于格瓦拉的文藝作品——符號格瓦拉 格瓦拉是榮辱參半的歷史人物,他的日記、詩歌、回憶錄在多國發(fā)行,關于他的傳記、紀錄片、歌曲以及電影也風靡世界。1976年在安德魯·洛伊·韋伯①和蒂姆·萊斯創(chuàng)作的音樂劇《艾微塔》②(Evita)中,格瓦拉這一角色作為旁白者出現(xiàn),盡管這個旁白的角色是虛構的,但足見格瓦拉在南美洲的政治地位。到上世紀90年代,格瓦拉的形象除了出現(xiàn)在戲劇、歌曲中,甚至印在了T恤、挎包、煙盒上,成為一種精神符號?!稌r代》雜志將格瓦拉選入20世紀百大影響力人物。進入新世紀,關于格瓦拉的文藝作品繼續(xù)不斷涌現(xiàn)。2000年由張廣天、黃紀蘇等人創(chuàng)作的話劇《切·格瓦拉》在北京人藝小劇場首演,給整個中國戲劇界帶來了巨大的轟動效應。格瓦拉在1952年的南美旅行中所寫的日記后來被出版,2004年巴西著名導演沃爾特·塞勒斯根據(jù)日記拍攝了史詩電影《摩托日記》。2005年中國女導演楊婷和八位女演員將話劇《切·格瓦拉》帶到了韓國光州戲劇節(jié)。2007年《切·格瓦拉語錄》首部中文版推出;演員蔣博寧推出獨角戲《切·格瓦拉》。2008年著名導演蒂文·索德伯格完成了4個半小時的傳記電影《切·格瓦拉》③。格瓦拉的身影出現(xiàn)在各種文藝作品中,從革命英雄偶像成為了革命符號。
2000年4月12日晚,由張廣天、黃紀蘇等人創(chuàng)作的話劇《切·格瓦拉》在北京首演。之后到2001年3月底,《切·格瓦拉》在國內(nèi)五個城市演出七十五場。該話劇以格瓦拉的生平事跡為線索,對其不朽的革命激情與理想主義精神進行追思,也對革命者為之浴血而得來的新世界正在經(jīng)歷的種種變化進行了反思。話劇演出之后眾說紛紜,短時間內(nèi)在思想界、藝術界以及社會各個領域掀起了一場大討論。
一方面,話劇《切·格瓦拉》重新為觀眾找回“理想”的坐標;另一方面,不同的價值觀激發(fā)了思想界的爭議。有評論說,“《切》劇不僅以激昂雄渾的舞臺呈現(xiàn)打動了觀眾,更以文本當中對世態(tài)一針見血的針砭和對人心深邃悲憫的思辨,征服了現(xiàn)場觀眾?!雹芤灿邢喾匆庖姷脑u論同時提出,如2000年5月26日《羊城晚報·新聞周刊》署名桑地的一篇文章,圍繞“今天該怎樣看待格瓦拉這樣一個人物”以及“如何看待革命行為和烏托邦理想”,對話劇的結尾提出質(zhì)疑,指出“話劇只是展現(xiàn)了他無畏、獻身的一面,而沒有表現(xiàn)出他不合時宜和理想破滅的一面”。編劇導演的價值傾向性非常明顯,但在觀念上過于暴力。后半部過多的是編劇自己的思想宣泄,而缺少一種形式的中介來使這種思想達到一種藝術上的效果。同時也有人質(zhì)疑該話劇的商業(yè)炒作。2000年5月25日《北京晚報》刊登了北京電影學院郝建教授的一篇評論文章《有人在叫賣紅旗下的蛋》,質(zhì)疑張廣天的作品以“革命”或“理想”為旗號,輔之以過度的商業(yè)炒作。也有人質(zhì)疑話劇的形式以及演員的表演風格與“‘文革’樣板戲”頗為相似,甚至就連臺詞的風格也是高度“文革”化的。如有評論指出,“對‘文革’稍有了解的人都會很容易地從《切·格瓦拉》聯(lián)想到《西沙之戰(zhàn)》一類作品。因此當把《切·格瓦拉》稱為一部激情詩劇時,會令人聯(lián)想起‘文革’時期最為常見的那類曾經(jīng)被命名為所謂‘革命浪漫主義’的特殊的舞臺藝術作品?!雹?/p>
盡管評論褒貶不一,此后北京、上海、湖南等不少大專院校戲劇團體將該劇作為重點劇目進行排演,劇中的許多經(jīng)典臺詞也被人們廣為詠誦,直接或間接地在中國引發(fā)了一場“格瓦拉熱”。這一切讓《切·格瓦拉》這部作品成為“2000年中國知識界十大事件之一”。
1.價值觀:理想主義的復活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思想界產(chǎn)生很多變化。一方面歡呼“消費時代”的來臨,一方面痛感消費時代所造成的思想麻木以及精神的萎靡。在編劇黃紀蘇看來,“格瓦拉不是禮花式的政治明星,而是真正地體現(xiàn)了對正義理想社會不屈不撓的追求?!雹拊拕 肚小じ裢呃肪褪窃谶@個敘事框架里講述南美洲的一個英雄。該劇并非是以人物故事為基本敘事線索的寫實劇,而是一出具有表現(xiàn)主義特征、著眼于主觀表達的史詩劇。它以格瓦拉生平一些重要片段為載體,讓它們和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發(fā)生意義的聯(lián)系,借以抒發(fā)創(chuàng)作者對我們時代某些重大話題的感受和思考。該劇在弘揚為理想主義、為共產(chǎn)主義事業(yè)奮斗的同時,不忘針對當今社會人們內(nèi)心漸漸泛起的妄念進行嘲諷與鞭撻。因為它是在價值觀的層面上談一個當時的貧富分化造成的比較嚴重的社會問題,所激起的更多的爭議是在討論價值觀。論題的開放性頗具震撼力,從人種的不同到世界經(jīng)濟一體化,從革命的破壞性到泡沫經(jīng)濟的破壞性,從高級領導人的工作作風到小姐太太的美容追求,無不給予深切關注,并用獨到的諷刺技巧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可鄙現(xiàn)象進行無情的抨擊,重新喚起人們對于世界大同的夢想和對弱勢群體的關注。
2.主人公格瓦拉:缺席的在場 黃紀蘇和張廣天在話劇領域是以探索者和實驗家的身份出現(xiàn)的,他們當然不會用傳統(tǒng)的話劇形式來演繹格瓦拉這樣一個傳奇人物。此前他們已經(jīng)創(chuàng)作過兩部實驗話劇《愛情螞蟻》和《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意外死亡》,尤其后者的內(nèi)容和形式都與《切·格瓦拉》有相似之處。他們義無反顧地繼續(xù)進行實驗話劇的探索,本劇絕對的主人公格瓦拉,其實在劇情里面沒有現(xiàn)身情節(jié)。格瓦拉始終象征性地缺席于具體的舞臺情境,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出場,但又無處不在。每一場討論都是圍繞格瓦拉,這個缺席的在場者以他的精神力量影響著觀眾。其他的人物角色采用簡約的正面人物與反面人物的兩分法,正面人物呈現(xiàn)英雄定位,對反面人物進行漫畫式處理。演員們也都不是單一角色,一會兒是串場的小丑,一會兒是激昂的抒情者,一會兒又是格瓦拉游擊隊中的戰(zhàn)士,承擔著多種任務。這些手法都具有很強的實驗色彩,營造出一種強烈而獨特的戲劇氛圍。
3.情節(jié):碎片化 先鋒話劇《切·格瓦拉》完全打破中國傳統(tǒng)話劇注重人物塑造和講究結構完整的慣例,既沒有鮮明的戲劇人物,又沒有傳統(tǒng)的戲劇結構,甚至沒有完整的故事,所有的情節(jié)都呈現(xiàn)出碎片化的狀態(tài)。該劇雖然看起來是一個人物傳記性質(zhì)的話劇,但更多的是以格瓦拉的生平故事為由頭組成的一個個論壇,探討人性、革命、烏托邦、貧富、效率、歷史、人種、網(wǎng)絡、股票等問題。大量使用包括影像在內(nèi)的現(xiàn)代戲劇常用的拼貼手法,在不到兩個小時的演出中把吟唱、詩歌、朗誦、對話、投影、形體造型等舞臺語言融為一體,在感受思想沖擊的同時,讓觀眾耳目一新。
這是一部沒有情節(jié)的話劇,以格瓦拉的生平為線索,處處呼應的卻是當時的中國現(xiàn)實。它通過“二元對立結構”設計了兩大群體在思想和觀念上碰撞對抗。對愈演愈烈的官僚主義、個人主義、自由主義進行嚴厲的批判。它借助格瓦拉近乎完美的形象,借助格瓦拉身體力行的實踐與毫不妥協(xié)的理想主義情操,以澎湃的詩情、浪漫主義的情懷,號召人們加入到完成格瓦拉理想的隊伍中來。
4.語言:詩化的犀利 戲劇的表現(xiàn)媒介物是演員,或者說演員的身體和言語。話劇《切·格瓦拉》中人物臺詞的風格呈現(xiàn)出詩化的特點。舞臺上正面人物以敏銳的觸角和犀利的言辭對當前社會發(fā)展中存在的種種問題提出質(zhì)問,將自己或者自己所代表的社會群體看做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堅定馬克思主義思想而不容旁人分說的話語邏輯,都或多或少地會讓人感受到“文革”期間常見的紅衛(wèi)兵風格。臺詞潑辣狠毒,獨到的諷刺技巧令觀眾心有余悸。舞臺人物的群體造型以及臺詞的語調(diào),更強化了這一風格。正面人物昂首挺胸的舞臺表演,亢奮激昂直至聲嘶力竭的聲調(diào),在戲劇逐漸推向高潮時起到了特殊作用,營造出一種典型而單調(diào)的崇高風格。
該劇的臺詞在犀利中呈現(xiàn)出詩化風格,編劇黃紀蘇從最早的《愛情螞蟻》,到《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意外死亡》,再到《切·格瓦拉》《我們走在大路上》,創(chuàng)造了一種凝練、簡潔的戲劇形式和臺詞風格。如格瓦拉準備離開古巴時,對他的評說是:“再見了,安逸的日子。/再見了,富貴的日子。/再見了,沉湎的日子。/再見了,個人的日子”。這些臺詞成為那時年輕人流傳的話語。
客觀地說,《切·格瓦拉》上演以來,經(jīng)歷了社會的檢驗,也最終得到了中國戲劇界、思想界乃至社會的普遍認可,它不僅被國內(nèi)外諸多評論定性為“中國當代戲劇作品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標志性劇目”,也被國內(nèi)稱為“批判現(xiàn)實主義的里程碑”。
① 韋伯被公認為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音樂劇作曲家,代表作《貓》。
② 亦稱《貝隆夫人》,這個旁白者的角色是虛構的,因為格瓦拉與貝隆夫人并沒有交集。
③ 《切·格瓦拉》由《游擊隊》和《阿根廷》兩部分組成,該片獲得第61屆戛納電影節(jié)最佳男演員獎。
④ 見評論《魅力獨特史詩劇〈切·格瓦拉〉北京重新出發(fā)》,http://ent.sina.com.cn。
⑤ 傅謹:《理想與人道的二律背反——解讀話劇〈切·格瓦拉〉》,李建軍編著,十博士直擊中國文壇,中國工人出版社2007年版,第160頁。
⑥ 黃紀蘇:《關于史詩劇〈切·格瓦拉〉創(chuàng)作及演出的一些情況》,《文藝理論與批評》200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