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陽
(安徽大學 安徽 合肥 230039)
民國初年“社會教育運動”大潮中的通俗圖書館
楊曉陽
(安徽大學 安徽 合肥 230039)
本文從民初社會教育角度出發(fā),分析了通俗圖書館產(chǎn)生的歷史背景、主要特征及其社會作用。
通俗圖書館社會教育民國初年“新圖書館運動”
民國初年,我國的通俗圖書館誕生并迅速發(fā)展。據(jù)中國圖書館協(xié)會1934年統(tǒng)計,當時我國的2 818所圖書館中,有1 002所為通俗圖書館,占35.5%[1]。通俗圖書館是我國在民初廣泛建立的社會文化教育機構(gòu),它不僅是圖書館,更是民眾教育、傳播知識的基地。通俗圖書館進行的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不同,它包括的范圍更廣,不僅有識字教育、一般文化知識教育,還有職業(yè)教育、專業(yè)教育等多方面的功能。通俗圖書館可以說是全民眾的公共大學,也是一個國家社會文明與國家興盛的標志之一。
戊戌變法后,一些思想先進的中國人就開始將注意力從對政治體制改良和軍事武器制作的重視轉(zhuǎn)向國民素質(zhì)的培養(yǎng)和提高方面,社會教育、民眾教育問題在二十世紀初形成一種社會思潮。這種思潮一直延續(xù)到民國初年并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在臨時政府成立初期,廣大民眾并不能很好地理解、支持新的制度,社會上舊思想、舊觀念的封建殘余嚴重制約了新制度的推行以及新思想的傳播。民初教育部因這一時代要求,特設社會教育司。民初教育部所設置的社會教育司職掌了許多有關(guān)培養(yǎng)和促進“國民精神”的機關(guān),并在民初教育部所公布的《教育部官制》、《教育部分科規(guī)程》等章程中提出了眾多有關(guān)推行通俗教育的方式,如演講、美術(shù)館、博物館、公眾體育、演劇等,通俗圖書館就在這樣的社會平民教育大潮中誕生并發(fā)展起來。
1917年始伴隨新文化運動,新圖書館運動在全國展開。以沈祖榮等一批留美圖書館學者為代表的中國圖書館先驅(qū)宣傳“圖書館開架、隨意閱覽”,他們攜帶有關(guān)新式圖書館的影片、模型、統(tǒng)計表等到全國各地宣傳,大力宣揚圖書館教育思想,利用圖書館開展社會教育。這場新圖書館運動持續(xù)十余年,波及全國絕大部分地區(qū),以普及近代圖書館知識、推廣新圖書館觀念、培養(yǎng)新型圖書館人才為任務和特征。這場旨在“反對封建藏書樓,提倡新式圖書館”的運動,完成了對封建藏書樓的致命一擊,奠定了中國近代圖書館和圖書館學發(fā)展的基礎(chǔ)。
印刷物是二十世紀初期傳播知識最為有效的手段,而圖書館作為各種出版印刷物的聚集和發(fā)散之地,被民國政府視為社會教育第一大機關(guān)。1915年教育部頒布《通俗圖書館規(guī)程》中明確指出:“各省治、縣治應設通俗圖書館,儲集各種通俗圖書,供公眾之閱覽?!盵2]同時明確指出:“通俗圖書館不征收閱覽費?!盵3]較之其他各類圖書館通俗圖書館更貼近群眾,更利民生。與此同時,政府大力推廣使用白話文,并掀起平民識字運動通俗圖書館也因為有開展識字教育的場所與條件,進一步在全國建立起來。當時各地教育廳也十分重視通俗圖書館的建立,湖北、江西、河北、湖南等省教育廳都曾要求各縣設立通俗圖書館。1915年,湖南省教育會響應教育部號召,創(chuàng)辦湖南省通俗圖書館。[4]此后通俗圖書館作為省、縣基層圖書館在各地紛紛開館,極大程度推動了大眾教育的普及。
通俗圖書館定位于社會教育之上,所收集的讀物淺顯易懂,免費閱覽的方式也吸引了更多讀者。當時全國21個省共開設公私立通俗圖書館237個,藏書70100部,每日平均閱覽人數(shù)7984人[5],迅速將本來只為少部分知識分子所使用的圖書館推向了普通大眾。
通俗圖書館的對象是全社會的民眾,免費向所有民眾開放,還辦有識字班,使得不識字或識字不多的婦女、兒童和經(jīng)濟困難的讀者也能在此各得所需。它的存在是要使全社會各個階層的民眾都得到平等的求知和學習的機會,獲得生活中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識。此外,通俗圖書館為了最大程度的“書盡其用”,使用了各種靈活實用的辦法來擴大流通。如設立圖書館代辦處、開展巡回借書、設立學校文庫和家庭文庫等,讀者甚至可以足不出戶借閱圖書,通俗圖書館真正公平地進入每一個公民的生活之中。
通俗圖書館和普通圖書館不同,為解決普通民眾實際困難而設,館藏的大都是實踐性較強的圖書和報刊,為讀者提供更多知識或技能,并幫助他們將獲得的實際知識和技能運用在生活中。首先,文字通俗、言簡意賅,一般選擇白話文體,文字力求簡單明了。其次,內(nèi)容貼近民眾的社會生活,淺顯易懂、生動有趣,能喚起民眾的求知欲,并使他們在閱讀后能夠順利地使用在生活或工作中。各通俗圖書館還根據(jù)地區(qū)差異、讀者文化素質(zhì)高低、實際需要的不同有針對性地選擇圖書,以京師通俗圖書館為例:1914年,該館圖書分為教科書、文學及英文、經(jīng)傳、實業(yè)、理科、法制、小說、圖畫等十類。通俗圖書館進行的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不同,它包括的范圍很廣,不僅有識字教育、一般文化知識教育,還有職業(yè)教育、專業(yè)教育等多方面的功能,這樣民眾在閱讀時就可以依其所需,各得其所[6]。
民國初年大量涌現(xiàn)的通俗圖書館是為實現(xiàn)社會教育功能而建,對社會而言,它能通過提供優(yōu)良的讀物移風易俗,樹立嶄新的良好的社會風氣;對于家庭而言,它能提供生活中需要的知識,并協(xié)助家庭教育的開展;對于個人而言,它能提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圖書,能夠開拓眼界,獲取知識和技能。為此通俗圖書館在開館時間、規(guī)章制度、借閱手續(xù)等方面多為民眾著想,盡可能地延長開放時間、簡化借閱手續(xù)、提供便利服務,使得各類型的讀者都能便利地使用和利用身邊的通俗圖書館。仍以京師通俗圖書館為例,設有公眾閱覽室和兒童閱覽室兩個。“閱覽室外,置一方桌,分類書目數(shù)冊,雜置桌上。門內(nèi)有廊,凡兒童用書,均錄其目懸廊壁。而普通書目,則在公眾閱覽室內(nèi)?!盵7]這樣的設置,十分便于讀者利用。
在提供便利的借閱服務同時,由于通俗圖書館承擔著基層社會教育的重任,它還提供了多種多樣的知識普及和社會教育活動,如:開辦婦女識字班、組織青年讀書會、組織暑期兒童競讀會、組織讀書小組、開辦討論會和演講會、播放電影或幻燈等,通過多樣化的形式進行知識的普及。
通俗圖書館受“新文化運動”的影響,誕生在“社會教育運動”的大潮中,又作為“社會教育運動”的基層實踐者默默履行其社會教育的職能,從而“啟民智、利民生”、推動“新文化運動”的發(fā)展,將新文化與新知識傳播給大眾,以教育的發(fā)展推動了社會的進步。通俗圖書館這種形式雖然存在時間不是很長,到20世紀30年代其獨立建制逐漸取消,有的并入公立省、市圖書館,有的成為教育館、民眾館的一部分,絕大多數(shù)演變成市、縣級圖書館,成為我國公共圖書館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其為大眾提供平等教育機會的核心精神和所采用的一些社會教育方法影響深遠,對今日之公共圖書館發(fā)展也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1]張樹華,張久珍.20世紀以來中國的圖書館事業(yè)[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08.
[2][3][5]李希泌,張椒華.中國古代藏書與近代圖書館史料(春秋至五四前后)[M].北京:中華書局,1982.
[4][6]于文蓮.通俗圖書館的歷史進程探析[J].圖書館雜志,2007,(11).
[7]劉桂芳.通俗圖書館與民國初期社會教育[J].圖書情報工作,2010,(3).
楊曉陽,女,安徽大學圖書館,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