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勝修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星湖門診部,廣西 南寧 530022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皰疹性皮膚病。本病多為急性發(fā)病,常伴劇烈的神經痛及局部淋巴結腫痛,易發(fā)生后遺神經痛。臨床表明老年人的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發(fā)生率高,持續(xù)時間長。國內外的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結果提示,帶狀皰疹的發(fā)病呈散發(fā)性,在人群中患病率可高達5.4‰,以成年人及老年人為主,身體各部位均可發(fā)生。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病,但以夏、秋、冬三季發(fā)病為多。神經痛是本病的特征之一,疼痛程度與皮膚損害程度無明顯關聯(lián)。中醫(yī)稱本病為“蛇串瘡”、 “纏腰火丹”,俗稱“蜘蛛瘡”。帶狀皰疹患者一般可獲得終身免疫。西醫(yī)治療以抗病毒、增強免疫、止痛及對癥為主要手段,中醫(yī)多采用中藥內服、外敷或針刺、艾灸、拔罐等非藥物治療。
火針刀為火針改良型針具,具備火針的特點,又有獨特的優(yōu)勢,能迅速以火 (毒)攻熱 (毒),并迅速切割排膿,同時能止血和防感染,能迅速治療皰疹,快速止痛,達到短時間內結痂,后遺神經痛少,治療療程短,省時省力,節(jié)省患者看病費用。
火針刀能在農村醫(yī)療機構及城市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機構推廣應用,極易掌握,使帶狀皰疹的治療簡單化,有效性更為突出,能迅速取代火針、火罐、輸液、外涂藥物和內服中西藥物。
帶狀皰疹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癥性皮膚病,表現(xiàn)為成簇水皰沿體表一側的皮膚周圍神經作帶狀分布,常伴神經痛及局部淋巴結腫痛[1]。
帶狀皰疹是一種同時累及神經和皮膚,以成簇水皰沿身體一側呈帶狀分布,且疼痛劇烈為特征的常見皮膚病,中醫(yī)稱之為“纏腰火丹”,亦稱“蛇串瘡”[2]。
(1)帶狀皰疹出疹出皰期、潰瘍及/或化膿期不分年齡、性別及病情輕重均可應用;
(2)帶狀皰診 (急性期、恢復期、后遺神經痛期)。
皮膚癌、癌癥皮膚轉移伴帶狀皰疹。
小針刀、酒精燈、火柴 (打火機)、消毒棉簽、碘酒及酒精、膠手套 (型號、產地不限)。
A、局部皮膚常規(guī)消毒;
B、針刀前端在酒精燈的火焰尖端燒至發(fā)白透亮;
C、對準皰疹紅頭、水皰等處進行快速點、切操作;
D、在積膿處進行淬、撬操作;
E、在多日滲液未干處進行烙、抹操作;
F、消毒棉簽吸水、吸膿、擠壓膿瘡;
G、每次結束后,在施術處常規(guī)消毒,使皮膚干爽;
H、讓痂皮自行脫落,不可揭痂。
以上施術1日1次,3日即可;對體弱遷延者,治療5日。
A、針刀施術部位定點后,將刀口壓在定點中,使刀口線與大血管、神經及肌肉纖維走向平行,針刀加壓分離,使神經、血管被分離在針刀的兩側,針刀刺入,直達骨面;
B、刀口接觸骨面后,按刀口線方向疏通;
C、刀口線定向與肌肉走行方向平行切開數(shù)條口,在刀口處反復疏通、剝離2、3次;
D、針對深層組織 (病變部分),調轉刀鋒逐層深入,刀口與每層的神經、血管、肌纖維等軟組織走行方向平行,再行施術手法;
E、術畢,無菌紗布壓蓋針孔,止血后貼上創(chuàng)口貼,3天內不要沾水。
以上施術2周1次,連續(xù)3~5次。
火針刀前端務必燒紅透亮,動作快,入皮淺,膿液要排盡。
結痂未積膿處不再治療,囑患者讓痂皮自行脫落,不可揭痂。
為預防暈針發(fā)生,可在術前、術中在患處涂抹 (注射)利多卡因,并服用溫性糖水1杯。
與暈針情況處理相同。如在后遺癥期針刀處理過程中發(fā)生感染事件,應對癥抗炎治療。
[1]趙辨.臨床皮膚病學[M]. (第三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300~303.
[2]戴慎,薛建國,岳沛平.中醫(yī)病癥疹療標準與方劑選用[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