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青
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以后,面對國際風云變換,如何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中國鞏固和發(fā)展社會主義,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領導集體又開始了對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艱辛探索。
中共第一代領導集體對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艱辛探索是指從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前后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這段時期的歷史。我們在黨史中一般將這20年劃分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十年”和“文化大革命十年”。回顧這段歷史,可以看出它經歷一個正確探索、曲折前進、誤入歧途的過程。
毛澤東的《論十大關系》是這一探索的開始。1956年2月至4月間,中共中央政治局分別約集三十多個經濟部門的負責同志座談,討論社會主義建設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毛澤東集中大家的意見,在4月的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作《論十大關系》報告。報告確定的基本方針,就是要把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調動起來,為社會主義事業(yè)服務。報告論述的十個問題是在總結我國經濟建設的經驗和以蘇聯(lián)經驗為鑒戒的基礎上提出來的。鑒于蘇聯(lián)忽視農業(yè)、輕工業(yè),片面強調重工業(yè),造成農輕重發(fā)展不平衡的教訓,報告提出今后我國的經濟計劃應該適當調整,更多地發(fā)展農業(yè)、輕工業(yè),更多地利用和發(fā)展沿海工業(yè),盡量降低軍政費用的比重,多搞經濟建設。
在《論十大關系》這一思想的指導下中共八大召開,大會正確地分析國內外形勢和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明確指出: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fā)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黨和國家的主要任務是“保護和發(fā)展生產力”。此外,八大還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管理體制、政治關系和黨的建設、科學文化建設、對外政策等方面提出許多構想。中共八大提出的這些方針和設想既正確又富有創(chuàng)造性,是我們黨在獨立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邁出的成功一步。
八大以后,黨沿著正確的方向繼續(xù)探索,1957年1月27日,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上發(fā)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指出:社會主義社會存在著敵我之間和人民內部兩類性質根本不同的矛盾,解決人民內部矛盾只能用民主的、說服教育的方法,即“團結—批評—團結”的方法,決不能用解決敵我矛盾的方法,強調要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
以上這些說明,第一代領導集體對于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不僅開端良好,而且富有成果。
社會主義建立初期,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對第一代領導集體來說,是一個十分艱難的探索過程,當時面臨的主要是兩大問題:一個是社會主義條件下的階級斗爭問題,一個是社會主義建設中的規(guī)模速度問題。黨在對這兩大問題的認識上都一度發(fā)生偏差。這兩方面又相互影響,使探索過程出現(xiàn)嚴重曲折。
在階級斗爭問題上,隨著整風運動過程中一些復雜情況的出現(xiàn),黨沒能客觀、冷靜的對待,而是將整風運動轉為反右派斗爭,并嚴重擴大化。從而改變了八大關于社會主要矛盾的論斷和社會階級關系狀況的分析,使黨的指導思想開始出現(xiàn)“左”的偏差。同時,在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規(guī)模和速度問題上,又犯了急于求成、盲目冒進的的錯誤。表現(xiàn):1958年5月召開的八大二次會議,提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之后又發(fā)動“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偮肪€、“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在當時被人稱為“三面紅旗”,它以“高指標、高速度”等取代了八大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即在綜合平衡中穩(wěn)步前進的方針,又以超前變革生產關系取代了八大前后黨中央關于經濟體制的正確設想。
第一代領導集體中許多人通過調查研究覺察到運動中出現(xiàn)嚴重問題并努力加以糾正。1958年11月,第一次鄭州會議召開,毛澤東要求糾正已經覺察到的“左”的錯誤。從第一次鄭州會議到1959年廬山會議以前,經過八九個月的努力,“左”的錯誤得到初步遏制,形勢開始向好的方面轉變。但是,由于對錯誤的嚴重性還缺乏足夠清醒的認識,糾“左”的努力,還局限在堅持“大躍進”和人民公社的“左”的指導思想的大框架內,所以廬山會議過程中糾“左”努力被中斷,錯誤又延續(xù)了更長時間。直到1961年1月,八屆九中全會召開。面對嚴重困難,全黨上下決心認真調查研究,糾正錯誤,調整政策,從而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七千人大會比較系統(tǒng)地總結了“大躍進”以來經濟建設工作的基本經驗教訓,分析了產生錯誤的原因等。經過七千人大會前后將近兩年的調整,國內形勢逐步好轉。但是黨在政治思想上的“左”的錯誤并沒有從根本上糾正,而且還在發(fā)展。
總的說來,這階段中國社會是正確或比較正確的思想認識與錯誤的思想認識相互滲透交織,使探索既遭到了挫折,又在向前發(fā)展,即所謂的“曲折前進”。
1962年隨著國內經濟形勢的逐漸好轉,黨內圍繞包產到戶問題發(fā)生的意見分歧,又使毛澤東認為有一些領導人離開了社會主義方向。毛澤東又重提階級斗爭,把社會主義社會中一定范圍內存在的階級斗爭加以擴大化和絕對化,斷言在整個社會主義歷史階段中資產階級都將存在,并有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因此,階級斗爭要年年講、月月講。而在1963年關于農村社會主義教育問題的指示中,毛澤東又提出“階級斗爭,一抓就靈”和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方針。之后,隨著國內外不斷出現(xiàn)一些政治風浪,以階級斗爭為綱完全取代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思想框架,最終導致“文化大革命”的爆發(fā)。
這種狀況的出現(xiàn)與國內外各種新的矛盾、問題的干擾和影響,特別是嚴峻復雜的國際環(huán)境的影響分不開。內外局勢的動蕩變化,影響著中國探索,使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產生一些不符合實際的認識,從而使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發(fā)展在前十年呈波浪式前進,后十年則完全偏離正確軌跡。
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探索盡管不夠完善,很多正確的方針、政策也僅僅是流于口頭而沒有付諸實踐,甚至于最終還釀成“文革”這樣大的錯誤,但是它卻對我們之后成功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產生深遠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
以蘇聯(lián)和其它一些東歐國家為鑒,注重經濟發(fā)展中的各種比例關系。如《論十大關系》中毛澤東就指出,工業(yè)和農業(yè)、重工業(yè)和輕工業(yè)、中央工業(yè)和地方工業(yè)、沿海工業(yè)和內地工業(yè)等的均衡發(fā)展,之后又多次強調。說明第一代領導集體在國民經濟發(fā)展過程中,已經注意到只有協(xié)調才能健康發(fā)展。如今,面對中國經濟快速前進中所出現(xiàn)的:工業(yè)發(fā)展快,農業(yè)、服務業(yè)發(fā)展緩慢;東部發(fā)展快,中西部發(fā)展緩慢;城市發(fā)展快,農村發(fā)展緩慢等問題,第一代領導集體所倡導的按比例協(xié)調發(fā)展就顯得尤為重要,它對現(xiàn)實的借鑒作用也就更加明顯。
中共八大經過反復的討論和修改,最后指出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fā)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黨和全國人民的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要集中力量來解決這個矛盾,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yè)國變?yōu)橄冗M的工業(yè)國”。第一代領導集體對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論述揭示了社會主義社會的發(fā)展動力,從認識論上為后來的社會主義改革提供了依據(jù)。正是基于對這一科學認識反思之上,十一屆三中全會在修正錯誤的同時,才做出了將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從而使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重新步入正軌。
把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建立和最終建成作了明確的區(qū)分,認為三大改造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僅僅是在中國建立起來,也就是說中國只是邁進了社會主義的門檻,“社會主義這個階段,又可能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不發(fā)達的社會主義,第二個階段是比較發(fā)達的社會主義?!敝袊ㄔO起強大的社會主義經濟,“要花一百多年”。并正式提出了要實現(xiàn)“工業(yè)現(xiàn)代化、農業(yè)現(xiàn)代化、科學技術現(xiàn)代化和國防現(xiàn)代化”的四個現(xiàn)代化的戰(zhàn)略目標及實現(xiàn)這一目標要分兩步走的發(fā)展步驟:第一步,建立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yè)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全面實現(xiàn)農業(yè)、工業(yè)、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xiàn)代化,使我國經濟走在世界前列。這一切成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分三步走的發(fā)展戰(zhàn)略等的理論基礎和思想源泉。
隨著三大改造的完成,像蘇聯(lián)一樣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在中國建立起來,但是第一代領導集體并不完全贊同。而是在經濟結構方面,提出了著名的“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的設想。即國營經濟和集體經濟是工商業(yè)生產經營的主體,附有一定數(shù)量的個體經濟作為補充;計劃生產是工農業(yè)生產的主體,按照市場變化而在國家計劃許可范圍內的自由生產作為補充;國家市場是主體,附有一定范圍內國家領導的自由市場作為補充。毛澤東甚至還提出:“還可以考慮,只要社會需要,地下工廠還可以增加??梢蚤_私營大廠,訂個協(xié)議,十年、二十年不沒收。華僑投資的,二十年、一百年不要沒收。可又開投資公司,還本付息??梢愿銍鵂I,也可以搞私營。可以消滅了資本主義,又搞資本主義”。這些大膽而可貴的設想,后來卻被長期擱置了起來,但是改革開放后我們在經濟結構上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并存顯然就是這一設想的具體實踐和發(fā)展。
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包含的內容主要有:政治關系、執(zhí)政黨與各民主黨派的關系、黨的建設等。在政治關系方面,第一代領導集體強調進一步擴大國家的民主生活,建立健全社會主義法制,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強調要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改革開放后,在總結前階段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國家民主政治建設的重點內容依舊是擴大民主、健全法制,它不僅被之后幾代領導集體長期堅持,而且不斷加以發(fā)展完善。在處理執(zhí)政黨與各民主黨派的關系上,強調“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和多黨合作。改革開放后這一方針進一步被發(fā)展為“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作為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團結協(xié)作的基本方針,而中國共產黨員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則成為我國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在黨的建設方面,要求更加重視發(fā)揚黨的群眾路線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警惕執(zhí)政黨脫離群眾和實際;大興調研之風;強調對黨的組織和黨員的監(jiān)督,堅持集體領導和個人負責相結合的制度,發(fā)揚黨內民主,反對個人崇拜。但是,這些正確的思想后來卻幾乎完全被束之高閣,以致釀成災難。痛定思痛,改革開放以后,每一屆中央委員會都有一次專門關于加強執(zhí)政黨建設的會議,針對不同時期黨的發(fā)展,提出不同的任務要求,以保持黨的先進性。
第一代領導集體對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是全方位的,它不僅涉及政治、經濟,還包含了思想文化、外交等領域。在科學文化建設方面,確認“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為發(fā)展科學和文化藝術的指導方針,努力創(chuàng)造社會主義的民族的新文化。在對外政策方面,堅持以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的外交政策。這些寶貴的經驗和閃光的思想,為黨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文化和外交政策的制定作了鋪墊,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總之,第一代領導集體所進行的艱辛探索,在前十年中的主體方向是正確的,成績也十分顯著。其中許多思想和實踐上的閃光點被之后中國幾代領導集體所繼承和發(fā)揚,成為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成功開辟的基礎。探索中出現(xiàn)的失誤和所犯的錯誤,也被之后的幾代領導集體所吸取,避免了在之后的探索中重蹈覆轍、再走彎路,才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各個方面的巨大成就。正如鄧小平所說:“我們現(xiàn)在的路線、方針、政策是在總結了成功時期的經驗、失敗時期的經驗和遭受挫折時期的經驗后制定的。歷史上成功的經驗是寶貴財富,錯誤的經驗、失敗的經驗也是寶貴財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