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亮娥
(紹興文理學院外國語學院,浙江紹興312000)
苔絲悲劇命運解讀
任亮娥
(紹興文理學院外國語學院,浙江紹興312000)
《德伯家的苔絲》中女主人公苔絲的生命是短暫的,命運是悲劇的,但她身上具備的美德和愛,是人性中最有價值的東西,是永遠不會毀滅的。小說體現(xiàn)了哈代的“進化向善論”思想、人文情懷和社會使命感,具有一定的認知價值。
《德伯家的苔絲》;愛情;拯救
《德伯家的苔絲》問世一百多年來,深受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喜愛,吸引著一批又一批學者的關注和研究。苔絲的成功塑造,代表了哈代在人物塑造方面的高峰。作者以生動的筆觸、深摯的情感、細膩的描寫將這個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令人嘆服,成為世界文學長廊中最優(yōu)美迷人的女性形象之一,小說獨特的悲劇美也得以全景呈現(xiàn)。著名評論家歐文·豪甚至認為,“苔絲是文明世界的最偉大的成功,是哈代對人類世界的最偉大的貢獻。”[1]我國評論家聶珍釗先生精辟地評述:“在哈代理想世界中,苔絲是美的象征和愛的化身,代表著威塞克斯人的一切優(yōu)秀的方面:美麗、純潔、善良、質(zhì)樸、仁愛和容忍。她敢于自我犧牲,勇于自我反抗和對生活抱有美好的愿望。她所持有的感情就是對人的愛和信任,女性的溫柔和勇敢的性格在她身上融成了一片?!保?]苔絲作為一個平凡女子、普通文學人物,為何能如此深入人心?贏得國內(nèi)外研究者如此高的贊譽和評價?對我們今天有何現(xiàn)實意義?重溫經(jīng)典,細讀文本,掩卷深思,筆者認為作品展現(xiàn)了苔絲困境中的掙扎、絕望中的夢想、宿命中的救贖,體現(xiàn)了作者深刻的人文情懷和強烈的社會使命感,他犧牲這一近乎完美的“大自然的女兒”,將其“明正典刑”,是為了徹底喚起安琪和世人的醒悟,去改善充滿弊病的社會,因為悲劇向來被認為是最高的文學形式,是與崇高美密切相關的。本文圍繞造成苔絲悲劇命運的結果,解讀她典型性格中的美德與高尚的人格魅力。
《德伯家的苔絲》屬于哈代“性格與環(huán)境小說”系列,小說以苔絲的經(jīng)歷為主線,講述了一個普通農(nóng)家女子希望通過自己的勞動來幫助父母擺脫家庭困境所遭遇的一連串的不幸。苔絲從16歲的花季少女到生命的終結,短短六年左右,走過了少女、失身、新生、后果、懲罰、皈依、完結七個別樣的人生歷程。小說也描寫了英國19世紀末資本主義入侵農(nóng)村后小農(nóng)經(jīng)濟的瓦解和個體農(nóng)民走向貧困和破產(chǎn)的痛苦過程,以及在社會進化中,古老秩序破壞,信仰斷裂,各種社會機構和勢力日益強大,相互纏繞,形成了一張錯綜復雜、難以逾越的網(wǎng),滲透到社會的每個角落?!斑@種力量是強大的、殘酷的、毀滅性的,不允許任何異樣、脫俗的個性表現(xiàn),而是要求絕對遵從馴服?!保?]而且這種力量本身沒有任何形式的同情、寬容和仁愛,只有無情地毀滅人美好的夢想和幸福的向往。苔絲就生活在這一背景之下。迄今為止,從作者宿命論、悲劇思想、人物性格與環(huán)境、巧合、宗教、社會制度、經(jīng)濟等方面研究苔絲悲劇命運的文章不勝枚舉。但我們發(fā)現(xiàn)苔絲的悲劇并不單純是命運的悲劇,也不完全由她性格中的某些致命弱點導致,亦非偶然、巧合因素單獨決定,而是由各種復雜的、多元的、動態(tài)的因素——社會的和自然的,必然的與偶然的,內(nèi)在的和外部的——聚合而成的一種力量,這種不可抗拒的力量最終毀滅了蘊含著“有價值的東西”[4]。筆者認為此作品中“有價值的東西”就是苔絲身上的一種美德和一顆愛心。這種美德,體現(xiàn)在苔絲的單純、圣潔、善良、真誠、勤勞、純樸;這顆愛心,讓苔絲在屢遭不幸和心靈痛苦掙扎的整個歷程中始終堅守自己的責任和堅貞愛情的追求。然而這些優(yōu)秀品質(zhì)被強大的力量無情毀滅了,但在小說悲觀情緒的主旋律中,我們“又聆聽到一縷游絲般的樂觀主義精神在飄蕩”[5]。苔絲臨刑前將妹妹麗莎托付于安琪,并娶她為妻。她認為麗莎身上具備她所有的優(yōu)點,而沒有她身上的“缺點”;苔絲赴刑后,他倆“剛剛有了一點氣力,便站起身來,又手拉手地往前走去”①。(第447頁)苔絲用生命完成了她靈魂和精神上的救贖,她身上“有價值的東西”獲得了新生,得以延續(xù)?!斑@正體現(xiàn)了哈代‘進化向善論’的思想,是他悲觀主義中的真正的內(nèi)涵,具有重要的認知價值。”[6]因而這部悲情的小說,凝聚著作者的心聲和人文情懷。
苔絲的經(jīng)歷與她多次離家出走緊密相連,每次出走都使她做出自我犧牲、經(jīng)歷磨難、付出代價。苔絲是一個形貌出眾、心靈手巧、勤勞、純樸、善良、堅強、自立的農(nóng)家姑娘。她出生在一個家境貧寒、子女眾多的農(nóng)民家庭,據(jù)考證是沒落貴族嫡系后裔。父親是一小販,得過且過,平庸懶惰;母親愛慕虛榮,總想著依靠女兒的美貌攀上高枝以擺脫家庭窘境,竟用算命全書來決定女兒的命運,而絲毫不考慮女兒的感受。苔絲作為長女,過早成熟,盡管學習優(yōu)秀,但不得不輟學,擔當起全家生活的責任。16歲的她除了幫母親干家務、照看年幼的弟妹,還在飼養(yǎng)場、牛奶場和田間勞動。特別是家里唯一賴以生存的老馬不幸被撞死后,苔絲深感內(nèi)疚,把所有譴責都集于一身。這樣迫于家人生計,加之自身有強烈的責任感和負罪感,她多次離家,外出打工,靠自己的雙手謀生養(yǎng)家。
苔絲初次離家是不得不聽從母親的勸說,外出認親,去德伯家做幫工,是為了彌補自己的過失,也為了滿足父母的虛榮心、解決家人的生存問題。不巧結識了年輕、粗野、行為放蕩不羈的少爺亞雷克,預示了天真單純的苔絲從此的不幸,為其悲劇命運埋下了伏筆。作者寫道:“當兩人一見面就導致作樂的時候,老天爺對可憐的人們很少說一聲‘當心!’當一個痛苦的靈魂呼喊‘老天爺,你在哪里?’的時候,老天爺也很少回答一聲‘我在這里!’”(第44頁)字里行間已預示了苔絲將要經(jīng)歷的痛苦與無助,流露出作者的同情。涉世未深的她對亞雷克毫無防備,終于在那個黑沉沉的夜晚狩獵林中,由于過度疲乏,酣然沉睡,被早有預謀的亞雷克強奸,成為導致她悲劇命運的禍根。作者發(fā)出這樣的聲音“哪兒有保護苔絲的天使?哪兒有苔絲虔誠信仰的神明?”“這樣一個優(yōu)美的女性,像游絲一樣敏感,像白雪一樣純潔,為什么偏要在她身上繪上粗野的圖案,仿佛是命中注定的一樣?”(第82頁)在第一階段結束時,作者寫道:“我們女主人公從此以后的身份,和以前那個跨出母親的門坎、前往特蘭嶺養(yǎng)雞場尋求好運的姑娘相比,中間已經(jīng)劃出了一道無法估量的社會鴻溝?!?第83頁)苔絲的不幸“失身”,給她如白雪的潔質(zhì)上無情地抹上了污點,從此開始了她艱難坎坷的人生。苔絲決定第二次離家,雖是出于自己的重新振作,但也是出于對弟妹成長的關心和疼愛,因為“她堅信,她這樣離開,是有益于那些年幼的孩子的,她若是不走,那么,她的榜樣給他們帶來的害處,大概是多于她的引導給他們帶來的好處?!?第121頁)苔絲第三次離家是被丈夫克萊爾遺棄后,為了隱瞞真相,不愿家人和鄰里猜疑、責怪丈夫待她不好,也因得不到家人的呵護,于是把克萊爾寄給她的錢留一筆給家里用,自己去謀生。苔絲最后一次離家是因家中發(fā)生變故:父親猝然去世,房屋被房主收回,全家棲身無所。亞雷克又趁虛而入,克萊爾仍杳無音信。為了家人能有個安身立命的地方,不再漂泊,身處絕境的苔絲,無望之下只好再次犧牲自己充當亞雷克的情婦,這將她的人生推向了絕境。在《愛的藝術》中,弗洛姆認為:“愛是一種能力,它包含一些基本因素,如關心、責任感、尊敬和了解,它們共同形成了愛的特征?!保?]24苔絲身上充分體現(xiàn)了這種愛的特征。
苔絲熱愛生活,堅強自信,充滿幻想,尋求真愛。作者傾注了大量的筆墨描寫苔絲對愛情的執(zhí)著、專一,特別是通過呈現(xiàn)季節(jié)的變化、周圍人物的對照映襯、苔絲自身復雜的心理活動,體現(xiàn)出苔絲一個普通女子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魅力。小說伊始,春光明媚,綠草茵茵,純潔美麗的少女苔絲如同村子里其他姑娘一樣“懷著某種夢幻、某種情感、某種愛好、至少是某種渺茫、朦朧的希望”。(第12頁)她與安琪的三次偶遇,更展現(xiàn)了她愛與激情的一面。兩人初次相遇是在她家鄉(xiāng)紀念當?shù)嘏窆?jié)的舞會上,當時苔絲立刻被他與眾不同的眼神、服飾和談吐吸引,頗有一見鐘情之感。當安琪匆匆離開時,才注意到苔絲眼神中流露出幽怨,責怪他沒有挑選她作舞伴;他回頭再望時,只有苔絲獨自站在那里,端莊秀麗、脈脈含情。苔絲與安琪的第二次相遇是在兩三年后的一個牛奶場,這時她已是“失了身的女人”。這次意外重逢讓她既驚喜又恐慌,既興奮又痛苦。安琪喚起她熾熱的激情、強烈的愛情,從此對他一往情深。作者寫道:“她對安琪的愛情,幾乎沒有一點點世俗的成分。她極端信任他,以為他完美無瑕?!?第227頁)她把他看成“智慧的化身”,慢慢地在她心目中,安琪是太陽,對他的愛變成了對太陽的崇拜,她把整個身心“虔誠地”交給了他。他是一個“神”,是“她眼里的上帝”,對他一片赤誠,完全沉浸在愛的陽光雨露中。這股愛超越時空,無法抗拒,讓她忘我,甚至將過去的苦惱、疑慮、恐懼、羞恥一概忘卻。她用自己樸素的情感詮釋著愛的真諦,編織著愛的天堂,譜寫著愛的心曲,直到新婚之夜,她再也無法對他隱瞞自己的過去,便毫無保留地坦白于她視為己命的人,祈求他的理解與寬容,讓自己走出陰影,開始真正的新生。然而安琪對她態(tài)度的陡然轉變,讓她感到痛心和震驚,先前的溫柔和體貼似乎一瞬間消失無蹤,他變得冷酷而決絕,昔日的愛侶一下子變成了罪不可赦之人,雖然他也有過失,盡管她原諒了他的過去?!芭?,苔絲,這不是寬恕不寬恕的問題!你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是原來的你了。”(第271頁)“我一直愛的那個女人不是你!是長得跟你一模一樣的另外一個女人。”(第272頁)而苔絲是那么堅定、執(zhí)著、無私,全身心地愛著安琪。她說:“我只要愛上了你,我就會永遠愛你,不管遇到什么變故,遭到什么恥辱,我都永遠愛你,因為你就是你呀?!?第271頁)看到安琪依舊不能原諒她,為了維護他的聲譽,苔絲甚至提出離婚、想要自殺,可那個曾視她如“純潔的大自然的女兒”“女性空幻的精華”“愛她這個人本身,她的靈魂,她的心地,她的本質(zhì)”(第194頁)的安琪,卻因她的“失貞”狠心棄她而去,全然不顧給她造成的傷痛與摧殘、痛苦與折磨。盡管這樣,苔絲從不顧自己的困境,孤身一人到氣候惡劣的荒原謀生。那段凄風苦雨的日子,不僅生存環(huán)境惡劣、工作繁重艱巨,而且兇狠的富農(nóng)有意欺辱刁難,惡魔亞雷克糾纏不休、惡語嘲諷、威脅,但她忍辱負重,強烈捍衛(wèi)著愛人的尊嚴,甚至為他“毀容”,癡心等待著他的寬恕,喚回他的柔情。當聽說安琪曾想帶牛奶場女工伊斯一起去巴西的事件時,苔絲心如刀絞,失聲痛哭,但她堅信他們的愛情和忠誠,更多關心遠在異鄉(xiāng)的安琪。她寫了一封催人淚下的求救信,呼喚他回到自己身邊,乞求他來拯救她,只要能和他在一起,甘愿做奴仆,只要得到寬恕,情愿去死,這些都反襯了她的執(zhí)著和堅貞。苔絲與安琪第三次見面是兩人分手一年后,生活中的種種波折使雙方的身份、思想、情感都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經(jīng)歷了長久漂泊和激烈思想斗爭后的安琪從巴西回來試圖與苔絲冰釋前嫌,重歸于好。再次與心上人不期而遇,苔絲心中波瀾起伏,不愿再次失去愛情和幸福,最終親手殺死了亞雷克,請求安琪的寬恕,證明她的純潔和真愛。面對已變得憔悴不堪,一點不英俊的安琪,苔絲的愛一如既往,忠貞不渝。在她眼里,他還像過去那樣完美無瑕,仍然是她的“阿波羅”,她將愛情圣潔化、崇高化。
苔絲悲劇的命運與小說的結構、情節(jié)的發(fā)展、故事的推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深入,前呼后應。苔絲為了幫助家人,為了堅守心中那份忠貞的愛情,在遭受精神和肉體上雙重迫害和承受來自多方面的壓力下,她沒有沉淪、沒有墮落、沒有放棄,而是忍辱負重,憑著頑強的意志力抗爭,竭力抵制誘惑,進行自我救贖。弗洛姆認為:“愛是一種積極的活動,它的通常方式是給予而不是接受?!保?]48苔絲無論對家人的關愛,還是對愛情的堅守,都是積極的,她在給予的同時,也在不斷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拯救,這使她在逆境中表現(xiàn)出頑強的意志力。她向往自由,追求獨立,反對傳統(tǒng)習俗,敢于挑戰(zhàn)宗教。當牧師拒絕給她非法出生的孩子洗禮后,苔絲儼然一位天神,親自施洗禮,并說如果上帝不予認可,不準孩子的靈魂升天堂,“無論是對于她還是對于她的孩子,這種天堂都是不值一提的了”。(第111頁)其次,苔絲性格的雙重性,突出體現(xiàn)在她與兩個異性的交往和情感經(jīng)歷中,他們以各自鮮明的性格、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文化教養(yǎng),不同的人生觀、宗教觀、愛情觀、婚姻觀,對苔絲自身的認知、成長、成熟以及對宗教、世俗的態(tài)度,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更突出展現(xiàn)了她火熱的愛與強烈的恨。苔絲的一次不幸“失身”,成為她終身的污點和恥辱,她曾自問“女人的貞操真的是一次失去就永遠失去了嗎?”(第116頁)她沒有屈服于來自世俗的壓力、家庭的責怪埋怨、亞雷克的逼迫糾纏和威脅,毅然放棄了本可以享受的安逸的生活,對亞雷克自始至終抱著一種不容侵犯的態(tài)度。對于自己不愛的人,她甘愿背負著不貞潔的罪名,也絕不違背自己的真實感情。她的勤勞與進步的信念,感化了邪惡的亞雷克。當她與安琪墜入愛河后,她也曾忘卻內(nèi)心潛在的負罪感,享受那份幸福與甜蜜。當她被愛人無情殘忍地遺棄后,她把不幸全部歸于自己的錯誤,沒有改變要忠于自己靈魂的想法,也不后悔沒聽母親的勸告,向愛人坦白了自己的過去,反而感到一種釋然,不再害怕、不安、羞愧和內(nèi)疚。她沒有利用安琪夢游的癡情,喚醒他心中的柔情,沒有施展她女性的魅力極力軟化他,造成轉機,而是堅守那份純潔、自尊、執(zhí)著,最終改變了他,贏得了自己渴望的幸福。弗洛姆認為一份成熟的真愛是“我在你身上愛所有人,愛世界,也愛我自己”[7]43。在山窮水盡的時候,如果苔絲放下自尊向安琪的父母求援,也不會再次成為亞雷克的俘虜。她最終殺死亞雷克不單純是仇恨,也是對不合理、不公平社會習俗的暴力反抗和挑戰(zhàn)。這一舉動使安琪“驚嘆于她對他的一片深情,驚嘆她那完全不顧道德的奇異的愛情”。(第461頁)苔絲從一個天真無邪的少女到一個法理難容的殺手,無法逃避“正義”的審判和“眾神”的裁決。而苔絲做出這樣的選擇,是證明自己的純潔無罪,哈代曾說“當一個有戀人的已婚女人殺了自己丈夫的時候,她并不是真正的想殺死丈夫而是想殺死環(huán)境。”因而她付出生命代價,犧牲自我,象征了生命的升華、道德和精神的超越,苔絲豐滿的悲情人物形象也得以完美刻畫,“純潔”的女性形象更為深刻永恒。
苔絲的人生是短暫的、艱辛的、抗爭的、凄美的、悲情的、鮮活的、感人的。苔絲幸福的時光是瞬間的,但她的精神魅力、高尚心曲、純潔無私是永恒的。如果說苔絲的悲劇命運在某種程度是因為“愛的缺失與異化以及一個缺乏公平正義的時代”[8]導致,苔絲人性中的美德和愛,不正是愛的回歸和呼喚嗎?愛是人類最基本的情感,是維系人類社會和諧和家庭幸福的橋梁和紐帶,是人類共同的心聲和愿望,因而苔絲的形象已超越了時空。
注釋:
①本文引用的譯文選自《苔絲》(吳笛譯,浙江文藝出版社1991年版。文中只標明頁碼,不另做注釋。
[1]歐文·豪.托馬斯·哈代[M].倫敦:威登菲爾德出版公司,1968:130.
[2]聶珍釗.苔絲命運的典型性和社會性質(zhì)[J].外國文學研究,1982(2):116.
[3]李巧慧.哈代小說中人物的動物隱喻[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4,20(1):49.
[4]Pinion F B.A Hardy Companion[M].London:Macmillan,1977:145.
[5]祁壽華,摩根.回應悲劇繆斯的呼喚——托馬斯·哈代小說和詩歌研究文集[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35.
[6]吳笛.哈代新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106.
[7]弗洛姆.愛的藝術[M].李健鳴,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
[8]左燕茹.《苔絲》中愛的缺失與異化[J].山花,2010(14):123-124.
Reflection of Tess’s Tragic Fate
REN Liang’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haoxing University,Shaoxing 312000,China)
The protagonist Tess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had a very short and tragic life.Nevertheless,those virtues and love she possessed are most precious and valuable for human beings and can never be destroyed.It expresses Hardy’s“Evolutionary meliorism”,particularly his humanities and a sense of social commitment,which implicates some cognitive values.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love;redemption
I561.47
A
2095-2074(2011)06-0072-04
2011-09-15
任亮娥(1966-),女,山西孝義人,紹興文理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文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