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學文
腹部損傷是臨床常見的外科急癥,發(fā)病率僅次于顱腦損傷和四肢骨折,常為多發(fā)傷,且傷情復雜,病死率較高。積極有效的院前急救,認真仔細地體格檢查,必要的輔助檢查,連續(xù)動態(tài)的觀察病情對有效的救治腹部損傷,減少腹部損傷病死率有重要的臨床意義?,F將本組76例腹部損傷患者的臨床資料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76例腹部損傷患者閉合型47例,刀刺傷29例。年齡16~41歲。其中肝臟損傷21例,脾臟損傷24例,肝脾均有損傷9例,腎臟損傷3例,腸管及腸系膜損傷11例,腎臟損傷并腹膜后血腫8例。所有患者均經B超,CT和/或剖腹手術證實。
1.2 治療方法 院前進行限制性液體復蘇,連續(xù)動態(tài)觀察生命體征變化,反復查體和必要的輔助檢查。補液,止血,輸血抗休克,生命征不平穩(wěn)者邊抗休克邊剖腹手術止血。
1.3 治療結果 76例患者治愈70例(其中剖腹手術治療31例),6例來院后1 h內死亡。
2.1 腹部損傷多數伴有失血性休克,限制性液體復蘇對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是有益的,可以使組織維持一個相對低的組織灌流,同時可以避免正壓復蘇帶來的一些使出血量明顯增加的弊病,如血壓恢復后稀釋性低凝血癥,閉鎖血管的開放,形成血栓血管的血栓脫落等。近年來的研究表明,對于非控制性出血性休克,大量快速液體復蘇可以增加血液丟失,引起稀釋性凝血功能障礙和減少組織供氧引起代謝性酸中毒,同時大量快速液體輸入可以影響血管收縮反應,易位血栓。對有活動性出血的創(chuàng)傷失血性休克患者,徹底止血才是糾正休克的根本措施,在手術控制出血前不主張快速大量的液體復蘇,而是給予適量的平衡鹽液維持機體基本需要,在徹底手術止血后再及時補充所需的失血量[1]。本組有6例患者因路途遙遠,院前大量補液(超過1500 ml),出現難以糾正休克而死亡,教訓深刻。
2.2 腹部損傷診斷 一般根據腹部外傷史,腹痛和腹部體征,結合輔助檢查,確診多無困難。B超和CT為腹部損傷的常規(guī)檢查。腹腔穿刺檢查簡單易行,不需要搬動患者,判斷腹腔內出血準確率達90% ~98%,缺點是不能判斷出血來源,無器官特異性,不能診斷腹膜后血腫。本組76例腹部損傷均行腹穿,腹腔穿刺陽性率為64%(49/76),另23例腹穿陰性可能是輕度肝脾損傷,腹腔內滲血較少不易抽出。
2.3 腹部損傷治療 對有出血表現,應在積極補液輸血糾正休克的同時盡快剖腹手術。對生命體征穩(wěn)定或中等量輸液后生命體征穩(wěn)定;腹腔少許積血,重復B超或CT檢查腹腔積血未見明顯增加;以及未發(fā)現其他需要立即手術的情況,應在嚴密觀察下行積極的保守治療。但在保守治療過程中出現下列情況應迅速中轉手術:①經積極輸液、輸血治療、血流動力學仍不穩(wěn)定或穩(wěn)定后又再次惡化。②動態(tài)檢測血紅蛋白,紅細胞比容進行性下降。③復查床旁B超或CT發(fā)現肝、脾、腎包膜下血腫增大、破裂跡象或腹腔積血量增多200 ml/h。④出現全身中毒癥狀伴腹膜炎體征加重,或發(fā)現存在腹腔內空腔臟器穿孔。本組21例肝臟損傷中多數為輕度肝外傷(Ⅰ~Ⅲ級)占81%(17/21),由于肝左葉較薄,外傷時易傷及重要血管及膽管,易合并其他內臟損傷,手術處理是相對右葉簡單,故對肝左葉嚴重外傷,采用非手術治療時要慎重[2]。對脾臟損傷保守治療應嚴密觀察2周以上,以防遲發(fā)性脾破裂,一旦脾破裂出現失血性休克時應在抗休克的同時盡快行脾切除術。對腹部刺傷腹膜破裂是剖腹探查術適應證,若不能肯定有無腹膜破裂者在清創(chuàng)縫合腹壁裂口后應行相關檢查并嚴密觀察病情變化,認真分析刺傷過程,了解刺傷工具和刺傷方向及可能刺傷深度。
2.4 創(chuàng)傷患者經搶救病情穩(wěn)定后,必須迅速進行有重點的重復檢查,及時發(fā)現有無漏診,沒有任何輔助檢查能代替醫(yī)生多次重復對患者檢查[3]。復查時還應注意如下幾點:①腹膜后臟器有無損傷,因其腹部體征出現較緩,早期不易確診。②隱形出血,如遲發(fā)性脾破裂,遲發(fā)性血氣胸,遲發(fā)性顱內血腫及腹膜后大血腫是否存在。③軀干軟組織損傷是否并發(fā)鄰近內臟破裂。
2.5 嚴密觀察病情,監(jiān)測生命體征,特別注意腹部體征和尿液變化。血尿雖是診斷輕度腎挫傷的重要依據,但血尿與腎損傷的程度并不完全一致,重型腎損傷者亦可以無血尿或僅鏡下血尿。
[1]袁向東,吳粵,葉珩.不同液體復蘇方式治療創(chuàng)傷失血性休克的療效分析.中華急診醫(yī)學雜志,2007,16(7):749.
[2]呂毅,劉學民.肝外傷非手術治療.肝臟外科雜志,2006,14(2):85.
[3]王偉雄,劉堅義,馮駿,等.不同年齡段嚴重創(chuàng)傷的特點與救治.中華急診醫(yī)學雜志,2006,15(12):1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