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國發(fā)
(銅陵學(xué)院,安徽 銅陵 244000)
“我們”的精神向度與一代人的命運之書
——評周慶榮的散文詩集《我們》
崔國發(fā)
(銅陵學(xué)院,安徽 銅陵 244000)
周慶榮以他的散文詩《我們》找到了一位有良知的詩人與這個時代的契合關(guān)系。他的散文詩,是作用于人的精神使人的理想境界得到提升的“大詩歌”,是對“我們”這一代人所置身的生存境界與生存價值進行審視與思考之后賦寫的命運之書,真實深刻地表現(xiàn)了“我們”這一代人(即“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生人”)思想與性格的豐富性與復(fù)雜性,體現(xiàn)了散文詩對“我們”的內(nèi)心世界、“我們”的心靈溝通、“我們”的情感秩序、“我們”的精神品格的某種確認。
周慶榮;散文詩;意義顯現(xiàn);精神向度;現(xiàn)實的;心靈的;時代話語;歷史擔(dān)當(dāng)
周慶榮的散文詩,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作為詩人大手筆的才氣,更重要的是思想的勇氣。在我看來,他是一位功力深厚、穎悟敏銳、經(jīng)驗豐富、性情儒雅的詩人,是一位卓然自立成一家而又惦記和影響著“我們”大家的有理想、有智慧的詩人。特別是他的長篇散文詩《我們》①,以及他和靈焚等人發(fā)起成立的“我們”散文詩群,聲譽日隆,詩名遠播,因其在散文詩界產(chǎn)生的影響和為散文詩的發(fā)展所做的貢獻,無疑會載入當(dāng)代散文詩的史冊。他的代表作《我們》,不是那種即食即飲式的快餐和軟飲料,而是作用于人的精神使人的理想境界得到提升的“大詩歌”,乃是一部既肩負歷史的重載又承受時代的使命、具有普世價值和永恒意義的扛鼎之作,是對“我們”這一代人所置身的生存境界與生存價值進行審視與思考之后賦寫的命運之書,是融入詩人心血和獨特的感受且被凝煉升華而具有普遍性與表現(xiàn)力的藝術(shù)佳構(gòu)。
這絕非是淺薄的溢美之辭。你甚至不妨多讀幾遍《我們》,那種思想的感覺化與藝術(shù)的啟迪感,就會使你不斷地超越文本的接受難度而在自己的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真正好的作品,一般都是難以理解的,艾略特的《荒原》、里爾克的《杜伊諾哀歌》、歌德的《浮士德》、但丁的《神曲》以及昌耀的《慈航》、西川的《致敬》等,這些具有箴言和警世錄式啟發(fā)意義的經(jīng)典,對讀者來說,未嘗不是一種智性考驗。與這些詩人相比,所不同的是,周慶榮的《我們》,文字較為樸素明快,幾乎沒有用典,不會使人造成閱讀上的障礙;相同的地方在于,其內(nèi)涵之大,含蘊之深,思辨之精,心靈之博,對讀者的感應(yīng)能力與體味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審美要求?!段覀儭肥刮覀冋嬲靼琢松⑽脑娫谒枷肷系纳疃?、力度和寬度。思想性的多元之維,非那些消費時代淺表抒情、身體寫作、急功近利、無病呻吟的散文詩所能比,從審美的長效機制上考量,慶榮散文詩的意義在于,他看到了“有意義”在散文詩寫作上的重要性,這種散文詩“內(nèi)向化”的追求,并不是反對散文詩的外向?qū)ひ捄蛯Ξ?dāng)下現(xiàn)實的書寫,而是因為散文詩壇實際上大量存在的因重視外向的反映和對現(xiàn)實的敘事與抒情,而輕忽了人的主體精神的活動,導(dǎo)致強烈的功利性而對思想、精神和文化的疏離。著名詩評家謝冕曾在《昨日的記憶》中,針對某些弊端對詩歌創(chuàng)作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甚至于戕害時指出:“他們抽空思想,殫精竭慮地玩弄技巧,使詩歌變成空洞的彩色氣球。他們不知道,當(dāng)我們的身邊充斥著物欲的誘惑,當(dāng)精神、思想的價值受到普遍的質(zhì)疑時,詩歌是一種拯救?!雹?,謝冕老師的話,一字千鈞,擲地有聲,對我們散文詩創(chuàng)作而言,可謂振聾發(fā)聵。因此,周慶榮的散文詩,是對浮泛抒情或輕淺敘事散文詩病態(tài)的一種反撥,對那些形式大于內(nèi)容、詩藝大于詩意的創(chuàng)作范型的反撥,他總是面對“我們”,面對生命,面對心靈,面對人類思想與精神的深層,綱舉目張,取精用宏,真實深刻地表現(xiàn)了“我們”這一代人(即“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生人”)思想與性格的豐富性與復(fù)雜性,體現(xiàn)了散文詩對“我們”的內(nèi)心世界、“我們”的心靈溝通、“我們”的情感秩序、“我們”的精神品格的某種確認。我們還是看看他是怎么寫的:
對于散文詩作品,我們在閱讀中,既想探求其文本表層的易得的光亮的意義,又想發(fā)掘深藏在文本中的本質(zhì)意義,尤其是作品蘊含的具有普遍性的整體意義。沒有意義的解讀,只是浮光掠影式的匆匆一過,是難以發(fā)現(xiàn)詩人經(jīng)驗過的“我思”的?!拔宜肌奔础拔绎@露出我是我之所然的主體”,是作為文學(xué)現(xiàn)象學(xué)批評家布萊和斯塔羅賓斯基所提出的一種純粹意向化的狀態(tài)。因此,我在閱讀周慶榮的散文詩《我們》時,盡可能地使自己的靈魂或意志與詩人的靈魂或意志相互溝通,從存在的光亮顯現(xiàn)存在者的存在,并使其作品進入“我思”的意向性之中,從而在文本的暗示中顯露出深邃的、本質(zhì)意義上的精神內(nèi)涵?!拔覀兇蠛耙宦暎何覀儊砹耍〉覀冊庥隽藷o人理會。/我們選擇長長的道路,我們愛上了寂寞的承受。在鮮花和掌聲之前,我們有了友誼和愛情。/我們想了一些問題,邊想邊做,完成了一些事情,看看天空的流云,我們只管行走,天啊,我們還得到了自由和尊嚴?!保ā段覀儭で把浴罚┯纱丝梢姟拔覀儭弊鳛樯蟼€世紀六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的“角色定位”,與60前和60后相比,60前即上世紀50年代出生的人經(jīng)歷了“文革”的喧囂,70后一代既“被重視”又能“享樂”(不像60年代人那樣吃過苦),而“我們”是“遭遇無人理會”的一代,是“寂寞的一代”,同時“我們”又是“友誼和愛情”、“自由和尊嚴”獲得自足并未完全被耽誤的一代?!拔覀兘o爐火加柴,不斷地將我們自己投進火焰。我們變成火的模樣,我們自己為自己取暖”、“我們試圖不被忽視的活著,但一生中最為輝煌的只是寂寞和遺忘?!保ā段覀儭?1》浴火重生,獨立自主,自勵自強,不事張揚,大抵是“我們”這一代人的主流品格。接下來,從02-10節(jié),詩人寫“我們”曾“懷著熱烈的暢想”、“苦求愛的神圣”、“或許會短暫地想起別人”、“為一位朋友的遠行祝?!?、“不甘放棄最后信念”、“憑我們自己的智慧與血性,去創(chuàng)造生活,去證明自身”、“對朋友的溫情非常熟悉,因而對距離和陌生總是不安”、“生命的自如和灑脫使我們擁有足夠的信心,我們于是挽著永遠的戀人,在愛與被愛中活著,毫無牽掛?!痹姷拇嬖?,作為“人類精神有創(chuàng)造能力的積極證明”(恩格斯語》),它是在拓展人類意識的外界和內(nèi)心的地平線的積極創(chuàng)造中顯現(xiàn)其美的,這種詩美包括兩個成分,一個是“內(nèi)容”即“呈現(xiàn)的成分”,另一個是“形式”即“直接的成分”,在兩種成分達到高度的和諧與完整時,精神這一和外部世界息息相通的“內(nèi)宇宙”,是一種對體驗自由的經(jīng)驗的謀求,詩美活動則是一種人的精神解放的象征性自足,是人的靈魂在審美領(lǐng)域的意義顯現(xiàn)。這種意義顯現(xiàn)又總是在“我們”這一代人所遭遇的重重矛盾中展開,如:“我們毀了自己,我們又使自己得以戰(zhàn)勝嚴寒”、“想起一雙手曾向我們伸出,但又被我們忽視”、“我們視懦弱為可恥,因為我們不允許別人的蔑視,也決不原諒自己輕易流溢的眼淚”、“我們熱情的面孔迎向所有的人,走在前面的人涉過了小河,卻將橋身毀棄;在我們身后的人,眼看我們踏在危險的青苔上,我們跌下的當(dāng)兒,他們可以輕快地穿越而過”、“我們不想傷害任何人,當(dāng)然也希望不被別人傷害”、“我們不愿欺騙每一位善良者,甚至狡詐者,同時也期冀?jīng)]有人來欺騙我們”等等,這種面對面的對話或告白式的話語,折射出詩人在內(nèi)心深處呼喚人與人之間的那種寧靜、和諧、真誠、友善、堅毅之品格的契合,作為“我們”這一代人的代言人,周慶榮在他的散文詩中,捧著一顆赤誠而熾熱的心,希望把自己奉獻給無限的精神世界,誠如著名詩人瓦雷里所說:“藝術(shù)的威力、美、形式的力量和詩的效能從未曾如此密切地在這些心靈中成為神秘的內(nèi)在生活的實體,因為這內(nèi)心的生活只需要它自己就夠了,如同一個確定的信仰,它滿足、支撐著不只一顆心靈。這種信仰無疑為一些人帶來永恒的思想養(yǎng)料、行為準(zhǔn)則和堅持嘗試的韌勁?!雹郏娙司褪沁@樣,向“我們”播撒著永恒的思想的養(yǎng)分,并且在充滿生命氣息與神秘啟示的領(lǐng)地,栽培出屬于我們精神家園上散文詩的植株?!吧畛錆M誘惑,我們?yōu)榱苏T惑而來;/人間縮放著美麗,我們便走向美麗;/世界生長著意義,我們終于為意義活著?!保ā段覀?·題記》,慶榮先生在這里顯示的是人的內(nèi)在精神的純潔性,只有擁抱生活走向美麗的詩人,只有拋棄了一切私心雜念和擺脫了名韁利鎖的詩人,只有為“意義”而不是為“功利”活著的詩人,才有資質(zhì)和充足的理由代表當(dāng)下“我們”這一代人的精神向度。
周慶榮的散文詩,竭力在現(xiàn)實中去顯示“我們”生活的真實性和心靈的純粹性。這里就出現(xiàn)了兩個“我們”:一個是現(xiàn)實的“我們”,一個是心靈的“我們”。我們必須面對自身,全力傾聽、努力表達我們心靈的真實的聲音,惟此才是來自現(xiàn)實又高于現(xiàn)實的有深度的心靈的“我們”。那么,現(xiàn)實的“我們”是什么樣的呢?詩人從一個無法擺脫的生存背景中走出,身后的一切烙著長長的“歲月的印痕”:興與衰、枯與榮、愛與恨、卑與微,都曾經(jīng)有過,“或許每一日我們都走了好遠,每一日我們都會在尋找一個全新的宿處?!保ā段覀儭?2》),與天地同在,與群山共處,與河川同存;“悠悠的風(fēng)就從對面吹來,我們讓流水解釋歲月的飛逝?!保ā段覀儭?3》)、“云成為我們最大的期望,因為每一片天空都是云的天空”(《我們·20》)、“我們的成長與困惑始終相交相織,我們是帶著問題尋找答案的一代?!保ā段覀儭?4》)、“我們敢于蔑視虛偽、無知,但絕不輕易地進行斗爭。我們的利益一個又一個失去,只因為我們是一群不愿也不會對別人造成傷害的人?!保ā段覀儭?5》),當(dāng)日出之后眾人告別各自夢境時,“我們是一群曾經(jīng)為虛幻的假設(shè)而迷失過的人,是一群曾經(jīng)怎樣走也走不出的恍惚的人”(《我們·16》),但我們不怕過失、錯誤甚至欺騙。置身現(xiàn)實中的“我們”,不愿意不切實際,“我們相信每一天都是好日子,我們因而又都是一群實實在在的人?!保ā段覀儭?8》)、“我們在生活的概念里,是一群平凡得近乎渴求被遺忘的人?!保ā段覀儭?2》),詩人所寫的現(xiàn)實的“我們”,還是一群學(xué)會寬容、學(xué)會贊美與和解、與人類和自然和諧相處、溫文爾雅、生命的行程已走到一半的“我們”。從現(xiàn)實的“我們”角色的多元化切入,那些自然界的風(fēng)花雪月、山川湖海、鳥獸蟲魚、各色人等都紛至沓來,組成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觀照詩人心靈的喜怒哀樂,淡泊而明智,寧靜而致遠,泰然而處之,君子和而不同,又具有“我們”獨立的人格與風(fēng)骨。與此同時,周慶榮在他的散文詩《我們》中,卻向我們更多地展示其心靈的流動,并在有限的心靈活動中,顯示出精神的無限性。心靈的“我們”是在與現(xiàn)實的“我們”的矛盾及其調(diào)和中展示的,他把哲學(xué)的沉思與遐想,同內(nèi)在自我的深沉的智慧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在審美的意義上化作繾綣的詩魂,讓讀者怦然心動?!安辉競窝b自己的心靈和行為,我們希望別人的輝煌或榮耀不能牽引我們走上急功近利的道路,不愿把自己的歡樂與幸福的實現(xiàn)建立在他人的沉郁之上”(《我們·10》)、“我們把內(nèi)心的苦痛仍掩在心靈的深處,我們?yōu)橐蝗河忠蝗夯畹脻M足的人祝福,祝他們活得更加快樂?!保ā段覀儭?5》)、“我們把心靈的智慧放到一片漫無邊際的森林,想象著發(fā)自心底的任何一個呼喚都能像鳥一樣啾鳴”(《我們·19》)、“永恒的精神是我們永遠也不屈服的意志,我們一次次地勉強自己,是不是為著最終的解救?”(《我們·20》)、“我們靈魂的青鳥正奮翼迎向那最為湛藍的高處,那仍未被灰云玷污的空間,那寄托我們幻想和憧憬的晴朗。”(《我們·28》)等等,這種心靈的“我們”,在真實的特質(zhì)中表達著內(nèi)心的完善,在綿延的創(chuàng)化中闡釋著生命的體驗。富于創(chuàng)造力的詩人,他的智慧能量常常潛伏在他的深層心理,并以一種啟迪質(zhì)與讀者建立精神上的共鳴,從某種意義上說,周慶榮的《我們》,其實就是通過他的散文詩文本抒寫出了“我們”這一代人的精神史和心靈史,也是“我們”這一代人向世人展示的一部“命運之書”。
周慶榮以他的散文詩《我們》找到了一位有良知的詩人與這個時代的契合關(guān)系。他是為“我們”這個時代而生的,更是為“我們”這個時代里思想的激活而生的?!拔覀儭边@一代人也不禁為他的《我們》而慶幸并引以為榮?!拔覀兊募绨蚴亲罡叩纳綆n,因為重要的責(zé)任不斷地壓在雙肩。我們?yōu)樾拍罨钪嵝阎约航^不能倒下,因為我們在眾人面前,堅強是我們唯一的表情”(《我們·6》)、“我們只是希望走在本屬于我們的道路上,去考慮本屬于我們的正當(dāng)義務(wù)和使命的問題,而不再被人為地牽制和束縛。/我們的一切,只是還想奮斗,而不是征服,更不愿是掙扎?!保ā段覀儭?2》)——慶榮先生如是說,充分體現(xiàn)了他作為一名散文詩作家高度的社會責(zé)任感和藝術(shù)使命感,作為“我們”的代言人,以及北土城“我們”散文詩群的掌門人之一,他從大千世界的紛繁變化中,站在新世紀十年這個新的歷史起點上,呼吁散文詩作家要克服虛華浮躁之氣、低俗淺薄之風(fēng)、急功近利之弊,在不斷創(chuàng)作優(yōu)秀散文詩的同時塑造高尚人格,在不斷攀登藝術(shù)高峰的同時攀登人生高峰,不斷追求道德修養(yǎng)和思想境界的提升,用自己的創(chuàng)作引領(lǐng)人們向往美好、追求崇高。他相信:“人品之清濁,決定作品之高下”。為此,詩人是“多么迷戀那靜靜的山谷啊”,因為“泉水的聲音回蕩在山谷,難道它便是我們寂寞的宣言?”(《我們 2·02》),正是這泓心靈的泉水,純潔、澄澈、晶瑩的泉水,在詩人賴以棲居的精神之鄉(xiāng)——“山谷”中流淌,流出他及“我們”這一代人充沛的靈感與生命的瓊漿?!吧焦取庇谑且渤蔀樵娙说那楦屑耐校环N追求的隱喻,一處心靈渴望的存在,一個具有終極價值的文化符碼。為此,詩人在經(jīng)歷了十年沉寂、投筆從商之后,經(jīng)歷了一番人生境界的淬煉,更加慨然地奮筆疾書,“我們的價值在于自己重新珍惜尊嚴,我們讓樹木在土地上長起旗桿的模樣,它挺拔有力,能承載蔥郁的樹冠,仿佛就是飄揚在我們心中的旗幟。/然后才有我們的站立?!保ā段覀?·13》)、“其實驛站早有人投宿,他們已被風(fēng)吹向秦漢,吹向唐宋”、“我們不如干脆吹響號角,我們是自己的將軍,我們命令自己向前行進?!保ā段覀?·05》,詩人贊美勞動者的快樂,昭示著自己真實的存在,讓理想越來越接近現(xiàn)實,讓音樂再次響起,故事慢慢再現(xiàn),讓鮮花再次為美麗開放,讓向日葵在陽光下站立,成為對真理堅守的一種雕像。詩人要讓歷史認識我們這一代人存在的意義,“我們拒絕無為,我們是閃光的金子,我們不甘心被虛無地寫進明天的史書。”(《我們2·08》)這是“我們”這一代人向明天發(fā)出的錚錚誓愿,是“我們”全部的光榮與夢想向歷史鄭重作出的人生奮斗的宣言。
“我思故我在”,周慶榮散文詩的內(nèi)指性和深刻的精神內(nèi)涵,在建構(gòu)散文詩生命主題和知性秩序上,給讀者創(chuàng)造了一種美的經(jīng)驗。無論是直覺的啟閉,還是頓悟的開闔,抑或是形而上的靜觀遐想、意味深長的情緒體驗,都賦予了作品心靈與思想的深度。他的散文詩崇真、向善、求美,其個人執(zhí)著、率真、寬容、豁達的處世態(tài)度以及對未名詩人的扶持與關(guān)愛,昭示出其詩品與人品的雙重魅力。在中青年散文詩群體中,他是當(dāng)下為數(shù)不多地思考著中國散文詩歷史命運與發(fā)展前景的作家,并且經(jīng)過自身切實的努力,與靈焚先生一起推動眾多報刊開辟了散文詩專欄,為這個邊緣化而總是被主流媒體所忽略的散文詩,增設(shè)了一批非常體面的席位和真神的空間。這些席位的出現(xiàn)對于推動中國散文詩的發(fā)展有著更為深遠的意義,在更加宏闊的背景上,讓思想之翼翱翔于天地之間,讓精神之珠澡浴心靈的塵埃,讓文學(xué)的殿堂有“我們”散文詩的洪鐘大呂般的音量,讓我們從中感到了中國散文詩振興的希望。這就是周慶榮先生的長篇散文詩《我們》及“我們”散文詩群的價值之所在。
注:
①周慶榮:《我們》,譯林出版社2010年6月第一版。
②謝冕:《昨日的記憶》,轉(zhuǎn)引自《詩潮》2003年第11-12期。
③瓦雷里:《象征主義的存在》,見《西方二十世紀文論選》第86頁。
The Spiritual Dimension of We and the Book of Predestined Fate of a Generation——A Review on Prose Poetry We of Zhou Qingrong
Cui Guo-fa
(Tongling University,Tongling Anhui 244000,China)
In Prose Poetry We,Zhou Qingrong found a conscientious poet who harmoniously complied with the spirit of times.His prose poetry is the lofty poem which acts on people’s sprit and highlights their ideal realm.We,the prose poetry,is the book of fate inspired by surveys and rethinks about the living environment and existence value of our generation (who was born in 1960s),reflecting the profusion of thought and complexity of character.To some extent,it also presents a kind of confirmation with our psychological mind,our psycho-communication,our emotional order and our spiritual character.
Zhou Qing-rong;prose poetry;meaning manifestation;spiritual dimension;realistic;psychological;discourse of times;historical responsibility
I226.6
A
1672-0547(2011)03-0075-03
2011-02-12
崔國發(fā)(1964-),男,安徽望江人,銅陵學(xué)院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高級政工師,研究方向:新詩及散文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