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久全
(淮南師范學(xué)院 外語系,安徽 淮南 232038)
幽默語中的中西文化差異
張久全
(淮南師范學(xué)院 外語系,安徽 淮南 232038)
幽默是一種令人發(fā)笑而有余味的情操,廣泛存在于中西方語言之中。精煉含蓄、奇巧得體的幽默語在使用和理解上離不開與其緊密聯(lián)系的文化。通過大量的例證分析,可以看出中西方幽默語的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幽默的目的、形式、對象和內(nèi)容上,造成差異的根源主要在于二者在社會歷史背景、宗教影響、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以及等級觀念上的不同。探究和學(xué)習(xí)中西方的幽默語能有利地促進雙方的文化交流。
幽默語;文化差異;根源;文化交流
所謂“幽默語”(verbal humors),即中國日常生活中所說的笑話,李軍華把幽默分為四種,認(rèn)為“幽默語主要借助語言的手段表達幽默,以語言為媒介,根據(jù)特殊的語境運用輕快而詼諧的筆調(diào),通過影射、諷刺、夸張、雙關(guān)等手法,批評和揭露現(xiàn)實生活中的乖謬和不通情理的現(xiàn)象,暗示作者自己的思想,啟發(fā)人們思考,產(chǎn)生意味深長的藝術(shù)效果”。[1]58英國小說家凱斯特勒(Arthur Koestler)認(rèn)為幽默語“plays on sounds,words and sentences,covering jokes,anecdotes,comic verses,proverbs and satires by meanings of allegories”[2](利用包含笑話、趣聞、打油詩、諺語和諷刺的音、詞、句來達到諷喻的意味)。莎士比亞說過“幽默和風(fēng)趣是智慧的閃光”。而實際上,風(fēng)趣地談吐和機智的對答不僅能張顯出一個人的智慧,還能增強其人際交往的能力。一個幽默風(fēng)趣的人無疑是最受歡迎的。然而很多幽默語言的妙處卻不是誰都能理解的,具有相同或相似背景的人之間更容易了解幽默中的含義,幽默也就更能起到所應(yīng)有的作用。也就是說,幽默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歷史沉淀。隨著全球不同國家、種族和民族間交往的增加,幽默的應(yīng)用范圍也在不斷擴大。筆者希望通過本文的描述,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中西方尤其是我國與英美國家的一些差別,從而更好地進行相互間的溝通。
盡管在美國哲學(xué)家格賴斯(H.P.Grice)看來,所有幽默的產(chǎn)生都是由于人們在交際中有意或無意地違反了“合作原則”,即量的準(zhǔn)則、質(zhì)的準(zhǔn)則、關(guān)系準(zhǔn)則和方式準(zhǔn)則,而且幽默的最終結(jié)果是笑。但幽默的形式、嘲諷的對象、涉及到的內(nèi)容等,中西方還是存在很多的差異。
(一)幽默的目的。中國的笑話最初是由專門的“優(yōu)”或“俳優(yōu)”之口講出來博取皇帝、貴族一笑,隨后文人士大夫也借此諷己諷人,時至今日,幽默除了逗樂的作用外,很多情況下都是用來諷刺或發(fā)泄自己對社會、對自身的不滿。如王政挺先生主編的《中外奇辯藝術(shù)拾貝》中記載:“北宋丞相呂蒙正,少年喪父失母,家境貧寒。他向鄰居、親朋求借,人們都不肯接濟他。春節(jié)到了,他一氣之下,寫了一副怪聯(lián):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橫批:南北。對聯(lián)剛貼出來,觀看的人都莫名其妙,待到領(lǐng)悟過來不由得拍手稱好?!保?]2這副對聯(lián)全用數(shù)字,但卻少了“一”和“十”,即“缺一少十”,再根據(jù)諧音即成為“缺衣少食”的意思。而且橫批只有“南北”,可見“沒有東西”。呂蒙正用這個奇特的對聯(lián)幽默地表示自己家貧如洗,又諷刺了鄰居親朋的吝嗇。
由此可見,幽默主要是借助語言來表現(xiàn)的。這種語言主要包括文學(xué)語言(詩歌、對聯(lián)、小說、散文、戲劇、電影等)和口頭語言兩個方面。幽默運用得好,能給讀者或聽者以妙趣橫生的藝術(shù)感受。而諷刺是用比喻、夸張等手法對不良的或愚蠢的行為進行揭露或批評。諷刺運用得好,可以起到尖銳批評缺點和錯誤的作用。有這樣一句話:“有權(quán)不用,過期作廢”,深刻地暴露了現(xiàn)代官僚主義者和貪官濫用職權(quán)、謀取私利的丑惡靈魂和行徑,給予了他們辛辣的諷刺。幽默與諷刺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幽默是由于人們對生活中的矛盾和缺陷引起一種同情的苦笑,有時也會變成一種譏笑;諷刺是對諷刺對象相當(dāng)嚴(yán)重的缺點和錯誤采取一種比較尖銳的批評。當(dāng)然,語言中同時帶有幽默感和諷刺性的情況也是有的。如我國宋代有一個故事:“某地天旱久不下雨。有一日,忽然大雨傾盆而下,但一到城邊就停止了。這時,有一個名叫申漸高的人對同在城樓上觀雨的一群官吏說:‘雨怕抽稅,不敢入城?!保?]99這兩句話, 既幽默又起到了諷刺的雙重作用。
最初古希臘的幽默多是由打諢者在席間通過唱歌、跳舞、模仿或者以滑稽的語言來表現(xiàn),但這并不是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而是歡宴和節(jié)日,尤其是大型宗教節(jié)日中的插曲。中世紀(jì)以后,笑話的收集和講述在社會各階層中廣為傳播,16世紀(jì)后期,喜劇的活動范圍減少,神職人員、貴族男女不再公開參與幽默的活動,但節(jié)日里的幽默還是保留了下來。如在愚人節(jié)(April Fool’s Day)這一天,人們可以把自己的幽默發(fā)揮到極致,而且不用擔(dān)心受懲罰。中世紀(jì),英國皇室和貴族家中也出現(xiàn)了專用的小丑,他們或唱或跳,做出種種滑稽的動作,說出可笑的話,來引人發(fā)笑,但是與中國“俳優(yōu)”不同的是,他們可以對主人進行批評或諷刺?,F(xiàn)在隨著俳優(yōu)和專用小丑的消失,人們多使用幽默,取笑日常生活中發(fā)生的可笑之事。
(二)幽默的形式。總體來說,幽默的形式可謂千變?nèi)f化:雙關(guān)語、俏皮話、格言、警句、妙語、急智之言、諷刺漫畫、軼事、荒誕故事、小品等。幽默的形式?jīng)Q定了幽默是不可捉摸的,其“笑果”可以是滑稽的、荒謬的、戲謔的、諷刺的、反諷的、挖苦的,有不協(xié)調(diào)的,還有出人意料的等等。比如:“喝醉了我誰也不服——我就扶墻”。都以為不服的是在座的各位,可是最后的解釋出人意料。這就是使用諧音字的效果。
從上面的一些例子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幽默的表現(xiàn)形式不只是語言的對答式笑話,它還和不同的文學(xué)形式相聯(lián)系。詩詞歌賦以及由最初的笑話演變而來的各種劇種,都有相應(yīng)的笑話流傳至今。馮夢龍的《古今譚概·苦海部》記載了陸詩伯的《雪》:“大雪洋洋下,柴米都漲價。板凳當(dāng)柴燒,嚇得床兒怕”。[3]160陸詩伯以詩的形式通過賦予床以人的感情,它見板凳被燒,便物傷其類,令人覺得滑稽可笑又沉重深思。
每個民族都有建立在自己語言基礎(chǔ)上的獨特幽默,但隨著國際交流的深入,很多的外來語也能成為本國語言的組成部分,比如:CD、MP3等,已經(jīng)完全融入了漢語中。在漢語的外來語中多數(shù)是外語的簡稱和略寫,這與漢語拼音的簡稱正好構(gòu)成了相互的聯(lián)系,成為產(chǎn)生幽默作品的另一片沃土。下面的一段歪解笑話就非常具有代表性:“中國建設(shè)銀行(CBC)(存不存),中國銀行(BC)(不存),中國農(nóng)業(yè)銀行(ABC)(啊,不存),中國工商銀行(ICBC)(愛存不存),招商銀行(CMBC)(存嗎,白癡),興業(yè)銀行(CYB)(存一百),國家開發(fā)銀行(CDB)(存點吧),匯豐銀行(HSBC)(還是不存)”。[3]199
(三)諷刺的對象。中國長期存在四教并存的現(xiàn)象,即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和儒家思想并存,可謂諸神眾多,但縱觀中國幾千年的幽默史,并沒有哪一則笑話直接與這些神明相關(guān)。就連人間的帝王天子甚至手上握有別人生殺大權(quán)的王侯將相也只可頌不可諷。因此,中國傳統(tǒng)的幽默笑話多以人們?nèi)粘I钪械默嵤聻樗夭?,以街頭百姓張三李四為人名。也有人因不滿而嘲諷當(dāng)朝在位者,均以“(有)一個……”來代替,這類的例子不勝枚舉。如清代石成金的《笑得好》中有記載:一個婦女偷了鄰居家的一只羊,藏在床底下,囑咐她的兒子不要說出去。不久鄰居沿街叫罵,兒子說:“我娘并沒有偷你家的羊。”婦女見兒子沒事找事,便斜著眼瞪他,示意他閉嘴,誰知他指著母親對鄰居說:“你看我娘的這只眼睛,活像床底下那只羊眼”。[3]205
而西方卻與此相反,從古希臘開始,眾神及至宙斯都是幽默的對象?;浇虖V為傳播以后,有關(guān)上帝的笑話也是層出不窮。而歷屆美國總統(tǒng)更是為美式幽默增加了不少笑料:林肯的丑陋、肯尼迪的風(fēng)流,直至克林頓、布什幾乎沒有什么是不可用作素材的。如“里根總統(tǒng)被槍擊受傷,醒來后對其夫人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寶貝兒,我忘了像鴨子扎水那樣迅速閃避了”。[3]169而此話原是拳擊運動員登普西被滕尼擊敗后對妻子說的俏皮話。再如小布什在當(dāng)選后參加的第一次白宮記者協(xié)會年度宴會上,也作了一番自嘲。有人問他,在佛羅里達的得票那么少,差點沒當(dāng)上總統(tǒng),是不是對在那里當(dāng)州長的弟弟很生氣。小布什在幻燈機上放上一張弟弟的照片,照片中的弟弟幾乎全裸,還是個學(xué)步的小孩。小布什還展示了自己的成績單,全是A。他說:“我的忠告是,不要得意得太早?!保?]170
(四)幽默的內(nèi)容。如前文已經(jīng)提到的,中國的傳統(tǒng)幽默大多是表述普通人的普通生活,但也不是各方面都可以用來做幽默的素材的,如宗教和個人的隱私,尤其是關(guān)于性的問題,更是諱莫如深。而西方的幽默則涉及到了生活的各個方面,有關(guān)宗教、性、死亡的幽默也可以堂而皇之地成為社交語言(這在美國幽默中更為明顯)。美國人曾拿克林頓的性丑聞開玩笑:“一日,希拉里在白宮的一塊雪地上發(fā)現(xiàn)幾個用尿?qū)懙淖郑合@锸莻€丑八怪。希拉里大為震驚,立刻叫來她的私人秘書,限令他在三天內(nèi)查出是誰干的。三天之后,私人秘書來見希拉里:“夫人,我給您帶來了一個好消息,一個壞消息,以及一個非常壞的消息。”希拉里想了一下說:“先告訴我好消息吧?!泵貢f:“好消息是我已經(jīng)查出來是誰干的了?!毕@锛泵枺骸笆钦l?”秘書說:“這就是我要告訴你的壞消息。通過專家的化驗,那是克林頓總統(tǒng)的尿樣?!毕@锓浅I鷼?,不過想到還有一個非常壞的消息沒聽,就強壓住怒火,問到:“快告訴我那個非常壞的消息?!泵貢鸬溃骸巴ㄟ^對筆跡的分析,是莫尼卡·萊溫斯基寫的”。[3]206
還比如,曾有問鼎白宮希望的女參議員瑪格里特·史密斯去世后,《紐約時報》所發(fā)的訃告就提到她的一個故事:“某年,杜魯門總統(tǒng)執(zhí)政的時候,有記者問她,如果有一天早晨她醒來之后發(fā)現(xiàn)自己是在白宮的臥房里,她該做什么,她答道:“我會直接去找杜魯門夫人,向她表示道歉,然后就回家”。[4]132
任何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都有其深層的根源,語言差異的背后是一個民族或特定群體在長期的發(fā)展中積淀下來的一系列文化心理和傳統(tǒng)。比如美國人的幽默就有其歷史根源。最早前來北美的拓荒者,在披荊斬棘的艱苦環(huán)境中,需用幽默來激勵自己。陸續(xù)來到的各國新移民,在文化沖擊的狀態(tài)下,也需要幽默來自勉。所以幽默往往是人在苦惱或憤恨而又無助的情況下的產(chǎn)物。下面的對話很能體現(xiàn)中西幽默的差異:“Mother (in a low voice):Tommy,your grandfather is very sick.Can’t you say something nice to cheer him up a bit?Tommy:Grandfather,wouldn’t you like to have soldiers at your funeral?”[5]16(母親低聲說:“湯米,你爺爺病得很重,你就不能說點好聽的讓他高興點?”湯米答道:“爺爺,您難道不想有士兵參加自己的葬禮嗎?”)這是一個西方人看來很典型的兒童幽默,但很多的中國人都很納悶:這里的幽默到底表現(xiàn)在什么地方呢?要理解這個幽默就涉及到了解西方葬禮的習(xí)俗:有士兵參加葬禮表示隆重。不了解這一點是很難體會到這則幽默的精髓。因此只有跨越了不同文化的鴻溝,才能避免不必要的誤會,更好地理解、創(chuàng)造幽默。一番歸納之后,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中西方幽默語差異的根源主要在于以下幾方面。
(一)社會歷史背景。中國地處內(nèi)陸地區(qū),與周邊國家的交往有限,而且封建社會存在的時間比西方任何一個國家都要長,長期的封建自給自足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造就了國人內(nèi)省、自制、謙遜、忍耐的性格,同時這種見識上的局限性也使得中國人思想比較保守,這在某一種程度上也可以解釋國人極少公開談性的原因。而西方則不同,西方各國家多靠海,冒險精神成為西方傳統(tǒng)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各國間的交往自古就比較頻繁,這種交往不僅體現(xiàn)在相互間的戰(zhàn)爭不斷,同時也伴隨著大量的文化交流。在長期的沖突—融合—沖突的不斷循環(huán)中,西方人的性格以開放、進取、果斷而著稱。
(二)宗教影響的不同。中國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也曾出現(xiàn)過百家爭鳴的現(xiàn)象,但其后的統(tǒng)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逐漸尊崇儒家而廢黜其他。對中國影響較大的就是佛、道和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本為經(jīng)世濟用的學(xué)說,后來成為皇朝千年統(tǒng)治的基礎(chǔ),它強調(diào)“三綱五?!焙蛡惱碛^念;道教承自老子,注重苦修、禁欲;佛教更是要求“出世”,“六根清凈,無色無欲”。這極大地壓抑了人的欲望。西方則不同,古希臘神話中就有宙斯和其他神仙的風(fēng)流韻事,基督教的《圣經(jīng)》中也有與人婦通奸的記載,薄伽丘的《十日談》的故事都講到了性,近代基督教更是明白的講只要良心上過得去就不會受到上帝的懲罰。
(三)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的不同。荷蘭文化大師霍夫斯坦德(Geert Hofstede)在研究不同的文化時提出了五個價值維度,其中第一個就是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然而,這二者之間并沒有絕對的界限,“人從開始用‘我’來說話的那一天起,只要有可能,他就表現(xiàn)出他心愛的自我,并且毫無止境地推行個人主義,即使不是公開的(因為那會與別人的個人主義相沖突),也是隱蔽的”。[6]5只是西方的宗教傳統(tǒng)更強調(diào)進取心,肯定人的個人價值,而使得個人主義比較明顯,而中國的傳統(tǒng)教育則是強調(diào)“家族”、“國家”,強調(diào)“以大局為重”、“舍小家顧大家”,將集體的需要置于個人的利益之前,所以拿破侖會說出 “不想當(dāng)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而中國人則要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甘當(dāng)社會主義的螺絲釘”。在這種差別下,弗洛伊德認(rèn)為幽默是潛在情感能量的釋放,而林語堂則認(rèn)為幽默是民族文明的表征。
(四)等級觀念的不同。由于長期封建習(xí)俗的影響,中國等級觀念嚴(yán)重,即使到了今天,人人平等的觀念也沒有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中,所以中國人“敬天、敬孔、敬祖先”,在長輩面前恭恭敬敬。在大多數(shù)中國人的傳統(tǒng)意識中,違抗長輩、朝廷是大逆不道;對神靈不敬則是要下地獄的。而西方尤其是啟蒙運動以后,人人平等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不管是上帝還是國王總統(tǒng),與普通百姓都是平等的。普通人的生活可以成為幽默的素材,上帝的也不例外。
米蘭·昆德拉曾說: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fā)笑。這話倒過來也成立:人類一發(fā)笑,上帝就思考。上帝在思考,人類為何發(fā)笑?答案就在“幽默”二字。幽默往往被稱為人際交往的潤滑劑,適當(dāng)?shù)挠哪惺翘嵘陨砟芰ΑU大交際范圍、處理棘手或突發(fā)意外的重要手段,更是增進民族間交往和交流的必要途徑。然而,文化的差異卻成為民族交流道路上的巨大鴻溝。不同背景下的人們隨著閱歷和知識的豐富以及對生活認(rèn)識的加深,可以縮小相互間的差距,不同的民族也可以通過學(xué)習(xí)相互的文化更好地理解幽默的絕妙之處,在文化的天塹上架起橋梁。
[1]王金玲.論幽默語言的特征與技巧[J].外語學(xué)刊,2002(3):58.[2]沈丹.英漢幽默的跨文化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xué),2006.
[3]高勝林.幽默技巧大觀[M].上海:上??茖W(xué)技術(shù)文獻出版社,2002:2-206.
[4]沈廣湫.談英語幽默的文化特征[J].廣西大學(xué)學(xué)報,2001(3):132.
[5]成春波.幽默故事選[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16.
[6]伊曼努爾·康德.實用人類學(xué)[M].鄧曉芒,譯.上海:上海實際出版集團,2005:5.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Verbal Humors
Zhang Jiuquan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Huainan 232038)
Humor is a kind of funny and pleasant sentiment, widespread among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languages.Verbal humors are generally refined,subtle,witty and pleasant,whose use and understanding are inseparable from its close contact with the culture.Through an analysis of a large number of examples, we can see the differences in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verbal humors are mainly in its purposes,forms,objects and contents,and the causes of such differences can be found in the social-historical backgrounds,religious influences,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and senses of hierarchy.An exploration and study of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verbal humors can favorably promote the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the two sides.
verbal humors;cultural differences;causes;cultural exchanges
H030
A
1672-3708(2011)01-0055-04
2010-10-12
張久全(1982- ),男,安徽壽縣人,助教,研究方向為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