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鵬飛
(沈陽化工大學 社科系,沈陽 110142)
《半生緣》
——張愛玲最獨特的一部作品
楊鵬飛
(沈陽化工大學 社科系,沈陽 110142)
張愛玲的長篇小說《半生緣》,無論是其以“梁京”的筆名發(fā)表,還是前后兩次修改歷經(jīng)18年的超長創(chuàng)作過程,以及不同于以往男女雙方各取所需式的虛情假意的真摯愛情題材,乃至張愛玲筆下從未有過的正面男性主人公設置等方面,都堪稱張愛玲眾多作品中最獨特的一部。
張愛玲;《半生緣》;題材;人物設置
張愛玲的很多作品都被評論家和讀者奉為經(jīng)典:《傾城之戀》、《白玫瑰與紅玫瑰》……在多如過江之鯽的精品中,《半生緣》的成就往往被人們忽略。究其原因莫衷一是。難道是因為張愛玲成名于20世紀20年代,一出手就被視為曠世才女,而這部作品創(chuàng)作于1950年,作家已經(jīng)過了她才情噴涌的創(chuàng)作最旺盛期?抑或是因為這部作品的題材乏善可陳,不過是在重復她所熟悉的關于年輕女性的人生悲劇?筆者認為,《半生緣》顯然沒有獲得研究者們應有的重視,得到的只有曲解和誤讀。無論在創(chuàng)作過程、題材乃至人物設置等方面,《半生緣》都堪稱張愛玲作品中最獨特的一部。
首先,張愛玲創(chuàng)作這部小說的時候,第一次沒有用自己的真名,而是用筆名“梁京”。這在張愛玲以往的創(chuàng)作中是從未有過的現(xiàn)象。而當初最早發(fā)表的時候,這部小說也不叫《半生緣》,而被命名為《十八春》?!妒舜骸防铮信魅斯珎冸x離合合、聚聚散散,最后在第十八章里因為愛國,為了國家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而來到中國的東北,以庸俗喜劇般的大團圓結(jié)局收場。
其次,創(chuàng)作過程超長。從歷史上看,雖然《十八春》在《亦報》上從1950年3月到1951年2月連載期間讀者反響強烈,但是張愛玲本人對自己這部唯一的長篇小說是不滿意的。因此張愛玲在晚年移居美國之后,從1966年開始改寫這部小說,小說的名字由《十八春》改為《半生緣》,而顧曼楨和沈世鈞再次相遇已是14年后,兩個人也不是因為什么為社會主義國家做貢獻的初衷重逢,而是機緣巧合,命運的安排使兩個飽經(jīng)風霜的中年男女在因為誤會和隔閡分離了14年后帶著滿心的悔恨和痛徹肺腑的遺憾再次見面。因此這部小說的創(chuàng)作過程從最開始的1950年到最終完成的1968年,歷時18年。又是十八春,在這十八春里,張愛玲已經(jīng)由一個中年美婦,變成一個花甲老人。她所處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也由中國解放初期的社會主義國家,變成了美國這個號稱思想自由的國度。
張愛玲之所以會最初用筆名發(fā)表《十八春》,后來卻用本名發(fā)表修改過的《半生緣》,據(jù)筆者看來,是有她自己的深意的。依張愛玲的初衷,她是非常期望能夠在社會主義的新中國繼續(xù)寫下去的。但是她知道,如果繼續(xù)寫下去,再說原來的那些癡男怨女的故事是行不通的。有人曾經(jīng)問過張愛玲,無產(chǎn)階級的故事,你會寫嗎?張愛玲想了一下,回答說:“傭人阿媽的故事算嗎?”[1]可見獨特的生活經(jīng)驗和經(jīng)歷使張愛玲的寫作受到了局限與束縛。某種程度上,她為了迎合政治和時勢,才寫出了具有清晰的歷史背景和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和政治理想的《十八春》。所以當她到了美國之后,重新審視自己的作品,深為自己放棄了原有的寫作風格,生硬地加入政治成分的《十八春》而后悔,所以重寫了這部作品。比較而言,《十八春》是打著鮮明的時代印記和政治烙印的文學作品,而《半生緣》卻是張愛玲對于人生、愛情和命運的個人化的闡釋和解讀。因為張愛玲一向厭惡有著庸俗喜劇結(jié)局的故事,對于人生,她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悲觀主義者,這一點從她的一個驚人的譬喻中可以得出。她說:“人生是一襲華美的袍,上面爬滿了虱子。”[2]這錦緞織就的人生,看上去五彩斑斕,華麗無比,讓人心生艷羨,無比傾慕。但是,真正披上這襲袍之后,卻無時無刻不在承受著無數(shù)嚙齒動物的吸血、噬咬。同時,這一襲袍卻是無法脫下的。因為如果你忍受不了這種痛,脫下了這襲袍,那么從此你便沒有人生了,只能走向死亡。因此,飽含凄美哀怨結(jié)尾的悲劇性的《半生緣》,才是張愛玲真正想寫的故事,才是張愛玲冷眼相看下筆端流露出的真實人生況味。
從表面上來看,這是張愛玲寫慣了的故事,又是她所熟悉的年輕女性的悲劇。在《半生緣》之前,張愛玲已經(jīng)寫過太多類似的故事:《沉香屑·第一爐香》里葛薇龍身不由己地成了香港上流社會的高級交際花;《連環(huán)套》里的霓喜三嫁之后兒女成群卻依舊被夫家掃地出門……只不過這一回,主人公既不是小家碧玉的女學生,也不是賣身為奴的童養(yǎng)媳,而是換成了顧曼楨,一個一直期望能夠自食其力,渴望通過經(jīng)濟獨立獲得自由和尊嚴乃至愛情的女孩子。關鍵是這部小說題材的獨特之處在于,張愛玲竟然寫出了兩情相悅的真摯愛情。這在從小就習慣于冷眼旁觀父母的婚姻悲劇,看了太多的男人負心、女人掩泣的愛情結(jié)局的張愛玲來說,未嘗不是獨特的。因為尋遍張愛玲的小說,無論是《心經(jīng)》里女兒對父親的畸戀,《紅玫瑰與白玫瑰》里佟振葆對熱情似火的王嬌蕊的迷戀,還是《色戒》中王佳芝對特務頭子易先生的色誘,甚至那以傾覆了整座香港城為代價才得以成全的白流蘇和范柳原的《傾城之戀》,你會發(fā)現(xiàn),在這些看似讓人如癡如醉、迷離恍惚的愛情故事中,唯獨缺乏的就是真正的愛情。這個發(fā)現(xiàn)會讓人覺得毛骨悚然,因為通篇的戀愛兵法,愛情的一招一式都描繪得淋漓盡致,仿佛惟恐漏掉些什么:跳舞,看電影,接吻,拈酸吃醋、海誓山盟……可是如同都市繁華背后那永恒的寂寞留給人的只剩下一個蒼涼的手勢,這些紅男綠女的愛情傳奇背后卻是愛情的永久缺席!張愛玲一直都在用她悲憫的眼神默默體察著人世間的情愫,她仿佛想要告訴我們一切都是虛無!什么是真正的愛呢?她在一篇名為《愛》的小小說中曾經(jīng)說過:“于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于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的問一聲:‘噢,你也在這里嗎?’”[3]這才是張愛玲心中的真愛,云淡風輕,稍縱即逝,瞬間即是永恒,剎那就刻骨銘心?!栋肷墶防锞褪沁@樣一種愛情,那短暫的美好過后,留下的往往是人生軌跡中被冰冷嚴酷的現(xiàn)實啃噬得破敗不堪的一副愛情軀殼。曼楨和世鈞的愛情,在世鈞的父親把和姐姐容貌酷似的曼楨認做舞女曼璐時就已經(jīng)開始萎縮了,而姐夫祝鴻才的強暴則加速了愛之花的枯亡!說到底,愛情就像我們手拉著手去看煙花,暗夜里的華麗和輝煌的綻放只是那一瞬間,煙花放完了,愛情也消失了!但那曾經(jīng)存在過的一剎那的美好,我們永遠都記得!
在筆者看來,張愛玲筆下的男性人物形象,往往都是一個類型的,用張愛玲自己的話說,就是“酒缸里泡著的孩尸”[4]。怎樣理解“酒缸里泡著的孩尸”呢?小孩子因為不小心掉進酒缸里淹死了,身體被酒浸泡得粗大膨脹,從外表看好像是大人的模樣,而其實他們的頭腦與心智卻仍然是沒有發(fā)育成熟的稚子頑童,絲毫不懂得什么叫做責任、義務、擔當……無論是眾人眼中的金龜婿“范柳原”,還是香港上流社會的貴公子喬其喬……都是這樣的“孩尸”。也許是因為張愛玲在自己不幸的童年生活中對于父愛的缺失有著捶心之痛,所以她為我們塑造的男性人物形象大都是灰暗、墮落的。或許我們可以從張愛玲父親的身上找到這些男人共同的特點:自私、風流、冷漠、缺乏責任感……即使是《紅玫瑰與白玫瑰》里眾人眼中的好男人“佟振葆”,也公然嫖娼、玩女人!
而《半生緣》里的男性人物設置雖然免不了有一個仍舊落入俗套的“孩尸”——祝鴻才,可是他畢竟只是第二男主角。第一男主角、那個和曼楨心心念念了18年的沈世鈞,是張愛玲筆下從未出現(xiàn)過的積極正面的男性人物形象。他好學上進,年紀輕輕就做了工廠的工程師;他獨立自尊,不愿意依靠南京家里的財富而獨自一人在上海憑著自己的才華追求事業(yè)的成功;他沉靜內(nèi)斂,不像好朋友叔惠那樣和女孩子甜言蜜語、嬉笑打鬧……張愛玲筆下的沈世鈞讓我們感嘆,世上原來還有好男人!更奇的是,除了他之外,小說的第三號男主角張預瑾居然同樣也是一個年輕有為的男子:年紀輕輕就做了醫(yī)院的院長!這有些不像張愛玲對于男人的理解了,他們不頹廢,更不荒唐,他們已經(jīng)不再是張愛玲父親那一輩的男人,不再是封建大家庭里培養(yǎng)出來的紈袴子弟,也不再是游手好閑、坐吃山空的花花公子。這些男性人物形象的出現(xiàn),是時代和社會發(fā)展和進步使然,也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豐富,張愛玲不斷拓寬的個人生活與眼界的一種折射和反映。但是,這些正直有為的男性人物形象終究逃不脫張愛玲對于男人的悲觀看法。張愛玲其實是一個女性主義者。她筆下的男性總是不如女性堅韌、頑強、敢作敢當。相對而言,魯迅筆下的男性總是高過女性。而張愛玲是從來認認真真地做著自己的女性,從來沒有敬佩或羨慕過任何男性。在她看來,男性雖然是這個社會的掌權(quán)階層,但是正是因為他們的懦弱無能,才造就了女性的痛苦人生。而女性,雖然她們沒有學歷、頭銜抑或經(jīng)濟來源,但是她們敢于面對殘酷的現(xiàn)實,從不躲避和退讓。因此石翠芝敢于在新婚之夜對沈世鈞說:“世鈞,怎么辦,你也不喜歡我。我想過多少回了,要不是從前已經(jīng)鬧過一次──待會人家說,怎么老是退婚,成什么話?現(xiàn)在來不及了吧,你說是不是來不及了?”[5]而曼楨和世鈞的愛情悲劇中世鈞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如果他能夠不那么懦弱,努力去解除誤會;如果他能夠堅定地相信愛情,相信曼楨的忠貞與人格;如果他能夠不那么草率隨意地處置自己的婚姻大事……他們擁有的又豈止僅僅是“半生緣”?因此,《半生緣》中張愛玲筆下首次出現(xiàn)的這類男性人物形象雖然表面上與以往的男性截然不同,展示出新的社會風貌和歷史條件下的新人特征,其實本質(zhì)還是沒有任何變化。他們內(nèi)心和精神的軟弱、卑怯是幾千年封建宗法社會遺留下來的人格缺陷的集體無意識的反映和表現(xiàn)。而這正是只有曠世才女張愛玲才能夠憑借自己敏銳的女性心靈和廣義的人性視角所捕捉到的獨特的男性特質(zhì)。
[1]張愛玲.寫什么[M]∥張愛玲文集:第四卷.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133.
[2]張愛玲.天才夢[M]∥張愛玲文集:第四卷.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18.
[3]張愛玲.愛[M]∥張愛玲文集:第四卷.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78.
[4]張愛玲.花凋[M]∥張愛玲文集:第一卷.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139.
[5]張愛玲.十八春[M]∥張愛玲文集:第三卷.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316.
The Fate of Half Life——the most unique masterpiece by Zhang Ai-ling
YANG Peng-fei
(Society Science Department,Shenyang Chemistry and Industry University,Shenyang 110142,China)
The Fate of Half Life is the most unique one among the masterpieces by Zhang Ai-ling,which is reflected in several aspects.It was published with the pseudonym“Liang Jing”.In addition,it experienced two amendments in eighteen years.Moreover,its theme wa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previous type of insincer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vers,emphasizing the true love.Finally,it is the first time for the author to create the positive male character in her works.
Zhang Ai-ling;The Fate of Half Life;theme;character arrangement
I207.425
A
1009-3907(2011)01-0058-03
2010-11-20
楊鵬飛(1975-),女,遼寧鞍山人,講師,博士,主要從事文藝學與文化研究。
責任編輯:柳 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