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宏玲
(長春工業(yè)大學 政治與行政學院,吉林 長春130012)
論孫中山的民主法治思想
臧宏玲
(長春工業(yè)大學 政治與行政學院,吉林 長春130012)
民主法治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中國共產黨十七屆五中全會強調,應該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更加注重以人為本,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切實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作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因其本身經歷在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革命歷程中,提出一整套前瞻性的民主法治思想體系,在中國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孫中山;民主法治;思想
作為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者的孫中山,曾“內審中國之情勢,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眾長,益以新創(chuàng)”地提出了近代中國最完備的民主法治行政思想。他認為:我們國家是君主專制之國,因人而治,即有一正君而天下就能安定。幾千年來,只想著尋求正君治國之道,而忽略了長治之方。[1]在軍閥混戰(zhàn)紛爭之時,“法律起不到應有的效果,民權得不到應有的保障,政治不知道該如何進行”,其原因就是“蔑法律而徇權勢”。也正是出于對這樣國情了解與深思,他才提出了一系列的民主法治思想。
人民主權是民主政治的精髓所在。人民是國家的根本,這是中國傳統(tǒng)的民本思想,也是孫中山所崇尚的。[2]孫中山先生早在《倫敦蒙難記》中就寫到,無論是朝廷的事、國民的事、還是地方的事,老百姓都沒有發(fā)言和參與的權利。當官有權之人,手握審判之全權,老百姓有苦有冤只能忍著,無所吁訴。國家的法律,不是平民百姓所能參與的。[3]這樣冷酷而且嚴峻的現(xiàn)實,讓他意識到:“起來斗爭、革命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個真正的中華民國,‘中華民國’中的‘民’字是核心內容。即實施直接民權,強調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國家政治的主權掌握在人民手中,百姓都能享受平等的幸福,只有堅決貫徹人民主權原則,才是真正的民國。[4]這樣的國家體現(xiàn)出來的民主就是:國家是全體人民的公產,國事的決定、應由‘人民的代表’來行使權利。[5]民權主義是孫中山始終堅持的政治理論,1912年3月,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了具有憲法效力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約法明確規(guī)定了中華民國的所有主權屬于全體國民所有,中華民國的人民在享受權利面前是平等的。人人都享有人身、居住、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通信、信仰等自由和選舉及被選舉等權利。后來在他起草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中又說“國民黨之民權主義,于間接民權之外,復行直接民權,即為國民者不但有選舉權,且兼有創(chuàng)制、復決、罷官諸權,即人民擁有四個政權……選舉權、罷免權、創(chuàng)制權和復決權?!庇辛诉@樣的權利,人民才可以管理政府,人民才隨時都可以指揮政府。所以孫中山先生說:“在一國之內,最怕的是有了一個萬能的政府,人民不能管理;最希望的是要一個萬能的政府,為人民使用,以謀人民的幸福?!保?]人民掌握國家主權和封建專制主義一人掌握國家主權相比無疑是巨大的進步,對開啟民智、提升人民的民主覺悟、鼓舞人民爭取自己合法的民主權利,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權力監(jiān)督與制衡,在中國古代就有。元朝忽必烈就曾說:“中書省是我的左手,樞密院是我的右手,御史臺是我用來醫(yī)治左右手的?!钡搅私?,“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已經深入人心。孫中山正是基于對這個道理的深深領會之余仿效西方的“三權分立”,提出了中國近代行政組織思想的最高水平,并具有中西融合色彩的五權分立、適度地方自治的思想。[6]南京臨時政府最初通過的《臨時約法》規(guī)定:“參議院、臨時大總統(tǒng)、國務員、法院為國家機構行使統(tǒng)治權,責任內閣制為政府的組織形式。”袁世凱死后,1916年孫中山經過深思熟慮、詳細地考察了歐美各國的政治狀況之后,發(fā)現(xiàn)西方國家的“三權分立”原則有很多不足之處。如議會由于掌握了監(jiān)察大權而出現(xiàn)的“議會專制”現(xiàn)象、不規(guī)范的考試制度造成的政治上人事腐敗問題等等。所以他在原來“三權分立”的基礎之上主張再分立出“考試權”和“監(jiān)察權”,提出了“五權分立”和“直接民權”等具有近代國情特色的思想?!翱荚嚈唷敝饕怯糜谌耸鹿芾?,以公平公正的原則來保證合理的選拔管理人才;“監(jiān)察權”的主要職責是監(jiān)督議會與國家政治,來保證政府內部運行廉潔有效。同時在“五權憲法”之下,全國各縣均選舉代表一人組成國民大會,大會通過投票選舉總統(tǒng)而產生行政院,選舉士者組成立法院,其他三院院長在總統(tǒng)征求立法院同意后方可任命。五院都必須向國民大會負責。監(jiān)察院有權彈劾各院失職者,反過來監(jiān)察院的工作人員則由國民大會彈劾罷免。[7]所有官吏、五院官員、國民大會的任職資格,都要經過考試院的考試篩選而定。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監(jiān)察院這五院組成了中華民國中央政權。
除了在中央機構實施五權制衡政府的思想外,早在1911年武昌起義之前,孫中山就提出適度地方自治思想。他主張,各省都設立一個自治政府、以資分理。南京臨時政府建立時,又公告“今者各省聯(lián)合,互謀自治,此后行政期于中央政府與各省之關系,調劑得宜,大綱既摯,條目自舉?!保?]字里行間可以看出,濃厚的地方自治思想萌芽在孫中山頭腦中很早就有了。但可惜的是,他在那個時候還沒有注意到、感受到人民自身的力量,只想依靠法律的約束和議會的監(jiān)督來實施地方政權的組建,在此基礎上,讓地方軍政府成為代表廣大人民利益的自治機構。一直到1916年,孫中山才認識到:“建國的基礎是使地方自治,而地方自治又必須建立在人民的基礎之上。因此,他提出了“直接民權”的思想。孫中山從單一的選舉權發(fā)展到罷免權、創(chuàng)制權和復決權,擴大了國民參與政權的范圍。他重點闡述了選舉權、罷免權、創(chuàng)制權和復決權四個民權概念相對應管理政府的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和監(jiān)察權。一個真正的民主政府就必須處理好人民和政府的關系,也只有這樣,民權才能真正得到實現(xiàn)。這其中充分體現(xiàn)了孫中山擴大行政參與和實現(xiàn)行政民主化方面的思想精髓。
孫中山心懷自由、平等、博愛的法律觀。法律觀的核心有兩個方面:一是批判清朝封建專制的法制。主要是指責專制法律的專橫與野蠻、殘酷。在這種法制統(tǒng)治下人民沒有發(fā)言權,司法官吏在案件的審斷上,采用主觀臆斷,人民無處申冤,在刑事案中,對犯罪嫌采用酷刑拷打,逼取口供,在人權上公開體現(xiàn)不平等。所以孫中山強烈地要求用資產階級的自由、平等、博愛的人權原則,取代封建專治法制。二是主張建立資產階級的法治國家。孫中山強調民主政治實施的有效根本在于法律,強調法律對于治理國家的重要性。所以他說:“民主政治賴以維系不敝者,其根本存于法律,而機樞在于國會。必全國有共同遵守之大法,斯法律之效力能永固?!币簿褪钦f,實行真正的、名符其實的“法治”,才能實現(xiàn)共和制國家的長治久安,才能改變中國政治混亂、民不聊生的局面。因此他明確指出:“共和政治以法律為綱”、“共和國之根本在法律”、“古今立國首重綱維、共和之治尤為法紀”、“蓋國家之治安維系于法律”等等,一再強調憲法是民主國家根本大法,中國應該創(chuàng)建適合本國國情并符合民意的憲法及法律。積極主張“以法治國”、“以法治黨”。即抓住了法律這個綱,也就抓住了治國這個本。
孫中山重視人才、重視人才管理。在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政體建立之后,他就取消了中國的傳統(tǒng)人事行政管理制度,采取“考試權”和“文官考試制度”的人事管理理念來選拔有知識、有才干、有經驗的賢能人才。為了確保這一人事制度能得以實現(xiàn),為了能真正體現(xiàn)“人盡其才”,孫中山特將考試權獨立于行政權之外、考試權原則以法律形式體現(xiàn)出來。他倡導政府所有官員都要經過考試,只有通過考試才能選拔出有才、有德的人。并且要求參加考試的人必須得有一定程度的學歷證書或任職經驗,用公開公正的考試制度來彌補傳統(tǒng)選舉制度的弊端,從而達到澄清吏治、選拔賢能的目的。
除此之外,孫中山積極改變中國傳統(tǒng)觀念上以“父母官”自居的官僚角色定位。他形象地說:“中華民國就像一個大公司,全體國民就是股東,所有的官吏就是公司里的辦事員,總統(tǒng)、官吏都是為國民服務的”。同時,強調“人心”,強調人心向背是可以決定政府政策的方向乃至國家的存亡,正所謂“失人心者,失天下”。因此政府行政必須去關注人心的問題。這些都充分地體現(xiàn)了孫中山進一步重申政府官員需要有良好的為人民服務、甘當公仆的行政道德風范和意識。
歷史是一面鏡子、歷史也是一門不斷溫習的功課。所以,在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際,初步探討孫中山的民主法治思想,盡管這些思想在他有生之年未能實現(xiàn),但確是留給后人的一筆寶貴的遺產,對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法治社會具有深遠的意義。如我們黨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國家”的方略逐漸深入人心。立法、普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等制度逐步健全,對促進和保障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的發(fā)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1]孫中山.孫中山全集:第4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4.
[2]張萬洪.論人民主權原則與依法治國[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1995.
[3]孫中山.孫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1.
[4]孫中山.孫中山全集:第8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5.
[5]杜鋼建.從民權主義到人權主義[A].龔祥瑞.憲政的理想與現(xiàn)實[C].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1995.
[6]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編譯組.辛亥革命資料[Z].北京:中華書局,1961.
[7]孫中山.孫中山全集:第9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6.
[8]陳曉楓.《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文化透視[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6).
《中國行政管理思想史研究》課題來源: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
臧宏玲(1971-),女,長春工業(yè)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行政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