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年紅 孟慶升
(天津商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天津 300134)
重復是一種常見的語言現(xiàn)象,指同一個語言成分的多次出現(xiàn)或相同語言成分的重現(xiàn)。在功能語法理論體系里,重復被看成是實現(xiàn)語篇銜接功能的手段之一。根據(jù)Halliday和Hasan(1976)的劃分,(狹義的)銜接手段主要分為五種:照應、替代、省略、連接和詞匯銜接。中國學者對韓-哈模式的研究一直比較關注,左巖(1995)對漢英語篇銜接做了統(tǒng)計和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漢英兩種語言的一些語篇銜接手段在使用上各有側重,漢語傾向于用原詞復現(xiàn)和省略,而英語則多用照應和替代。潘文國(1997)根據(jù)韓-哈模式對詞匯手段的分類對漢語進行了重新分類:(1)使用同一詞語稱為“重復”;(2)使用同義詞、近義詞,上下義詞,概括詞加上前面的照應和替代統(tǒng)稱為“替代”。這種新的區(qū)分反映了漢英語篇銜接上的差異,即漢語傾向于用重復手段,而英語傾向于用替代手段。
然而基于英語的韓-哈模式畢竟不是萬能公式,它也有自身的局限性。正如胡壯麟(2000)指出,韓-哈模式中并沒有重復銜接,只是把幾個實義詞歸入詞匯重復,這過于簡單。實際上,詞匯重復不僅包括實義詞重復還包括功能詞在內的整個結構的重復以及表現(xiàn)為整個結構重復的整個概念的重復。本文試圖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拓寬“重復”這個概念外延,認為重復不僅包括語言重復,也包括結構上的重復,不僅是詞語復現(xiàn),也包括語義以及語用上的重復。根據(jù)這一界定,我們從銜接手段、語義表達、語用習慣和語言結構四個方面對漢英重復現(xiàn)象進行對比,旨在找出漢英“重復”現(xiàn)象的差異和成因,并探究其相應的翻譯方法。
重復與銜接手段、語義以及使用習慣等有關,以下分別從銜接手段、語義表達、語用習慣和語言結構這四個主要方面比較漢英“重復”表現(xiàn)情況。
不同的語言有不同的語篇銜接手段。根據(jù)韓-哈模式,語篇銜接主要包括替代、省略、連接、詞匯重復等手段。相比較而言,漢語語篇傾向于用詞匯重復手段,而英語語篇則傾向于用替代、省略等手段。例如:
1)我愛我自己,可憐我自己,鼓勵我自己,責備我自己;我知道我自己,仿佛我是另外一個人似的。
(老舍:《月芽兒》)
I loved myself,pitied,encouraged,scolded myself.I knew myself,as if I were another person.
(Sidney Shapiro譯)
原文中“我自己”重復5次,這樣既起到了強調作用,又形成一種節(jié)奏美感。但是如果譯文照直譯出,必定使譯文繁冗累贅,反倒再現(xiàn)不了原文效果,因此譯文除了保留強調性的重復外,省略了pitied和encouraged后面的myself,使譯文簡潔有力。
漢語詞匯中的同義反復主要表現(xiàn)在雙音節(jié)詞和四音節(jié)詞以及慣用搭配上,用兩個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詞根構成雙音節(jié)詞,這兩個詞根構成語義重復,如:古老(ancient);恐懼(fear);漂亮(pretty)等等。四音節(jié)詞絕大部分是成語,它們構成漢語重復的重要部分。對于這種重復,通常只需譯出核心意義就可以,如:刻苦勤奮(diligent);做賊心虛(have a guilty conscience);錦囊妙計(wise counsel)等等。英語詞匯中也存在同義反復現(xiàn)象,如:time and tide;safe and sound;heart and soul等等,但其數(shù)量極少,不具備語言可比性。在慣用搭配上,漢英對重復的態(tài)度也表現(xiàn)出明顯不同,英語慣用搭配總是避免同義反復,漢語中有些慣用搭配在英語中是不能被接受的,如:新發(fā)明(new innovation);未來的前景(future prospects);過去的歷史(past history)等等,這些劃線部分跟其后面的詞構成同義重復,在使用中必須避免。
漢語句子也常出現(xiàn)語義重疊現(xiàn)象,在西方人眼中就是所謂的“冗余信息”,但在漢語中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實際上這些所謂的“冗余信息”多數(shù)出于行文的需要和語言習慣。例如:
2)金旺、興旺弟兄兩個,給一支潰兵做了內線工作,引路綁票,講價贖人,又做巫婆又做鬼,兩頭出面裝好人。
(趙樹理:《小二黑結婚》)
The two cousins did the inside work for a gang of deserters.They told them whom to kidnap,then acted as intermediaries to arrange the ransom,giving each side the impression that they were their friend.
(Sidney Shapiro譯)
原文中“又做巫婆又做鬼”和“兩頭出面裝好人”講的是一個意思,符合漢語語言習慣,但如果照字面意思直譯,必然不符合英語崇尚簡潔的要求。譯者將其只譯為giving each side the impression that they were their friend,準確再現(xiàn)了原文的意思。
語用習慣是與固定語料的使用有關,與語用習慣密切相關的是比喻、文學典故以及習語的使用 (邵志洪2005:189)。漢語“喻”的使用頻率遠遠高于英語。這是由于漢人擅于“觀物取象”,即取萬物之象,加工成為象征意義的符號,來反映、認識客觀事物的規(guī)律(申小龍2003:324),比如:龜裂、蝸居、球菌、食物鏈等等??梢哉f漢語指稱世界是個充滿隱喻的符號世界;而西方語言包含一種執(zhí)著于理性、知性的精神,表達傾向于抽象,其“喻”的使用頻率遠遠低于漢語。在引語使用上,漢語文章善于引經據(jù)典、旁征博引。有些名人名篇雖被頻繁引用,仍然保持豐富表現(xiàn)力,而英語中引語過多,則被稱之“陳詞濫調”(cliché)。對待習語的態(tài)度,中西方也表現(xiàn)出很大的不同,漢語文章講究用四字成語,假如文章中缺乏習語,讀者反而會有味同嚼蠟之感,有些古老習語雖歷代沿用,但仍不失生命力;而西方人不主張多用所謂“陳詞濫調”或“老一套的東西”。
3)不過,一個人到了四十歲后,在生活中大概都鍛煉出寵辱不驚的本事,也不會在乎錦上添花、雪中送炭或落井下石了。
(林清玄:《常想一二》)
Come to think of it,people over forty are mostly inured to the vicissitudes of life,caring little about receiving congratulations for success,getting help when in need,or being hit when down.
(潘紹中等譯)
原文連續(xù)使用三個四字格成語:錦上添花、雪中送炭和落井下石,使文章顯得很有文采,但這在英語中是不能接受的。英語一般情況下不提倡多用典故、成語這些現(xiàn)成的語料,認為最經濟的語言是最有效的??紤]到漢英語用重復的特點,譯文將這些成語同一般詞匯一樣處理,譯出了作者的真正意思。
結構重復的表現(xiàn)形式是平行結構 (parallel structure)。英漢平行結構形式上有區(qū)別,但功能上相似。parallelism是英語中的重要語法手段和修辭手段,廣義上的parallelism是指話語組織的一種重要形式,它以相同的語法形式排列表現(xiàn)意義相似的概念,一般出現(xiàn)在列舉、系列和并列結構中,通過and,or,but,yet等詞銜接,如: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others to be swallowed,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愛用駢偶是漢語一大特色,這一傳統(tǒng)早在《詩經》時代就已形成,發(fā)展到現(xiàn)在成為漢族人民喜聞樂見的形式。由于英漢語言在語音、詞匯、句法系統(tǒng)中的差異,導致了英語parallelism與漢語的駢偶存在很大差異??傮w說來,英語parallelism音韻不求和諧,語法要求一致,結構不求勻稱,辭義不求對應;而漢語中的駢偶音韻可以和諧,字數(shù)要求相等,結構可以勻稱,辭義可以對應(邵志洪2005:136)。在漢英翻譯轉換時,必須考慮漢英重復結構的差異做相應的調整。如:
4)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曹雪芹、高鶚:《紅樓夢》)
When false is taken for true,true becomes false;
If non-being turns into being,being becomes non-being
(楊憲益、戴乃迭譯)
5)……卻沒有相同的口號要求男人和女人做得一樣:一樣耐心持久地撫育孩子;一樣任勞任怨地操持家務;一樣盡心盡責地侍奉老人。
(陸星兒:《女人的“一樣”和“不一樣”》)
...without making a corresponding demand on men to be “just as good as women”:to raise children just as patiently,to do household chores just as uncomplainingly,to care for the old just as dutifully.
(朱虹譯)
由于漢英平行結構形式差異,直譯原文結構不僅不符合英語語言習慣而且也表現(xiàn)不出原文的結構美。上面兩個譯文分別通過添加連詞when、if和不定式等方式來進行變通,傳達出原文的平行結構,既符合英語語言習慣又很好地再現(xiàn)了原文結構美。
漢英語言結構差異歸根結蒂還是源于漢英文化、審美價值的差異。中國人一向主張“天人合一”、“陰陽調和”,體現(xiàn)在文化上就是求和諧、求平衡,反映在語言上就是重意合,詞語重平衡和對仗,多用對仗結構,重復較多;而西方哲學則主張“人物分立”,重形式論證,反映在語言上就是重形合,注重語言邏輯和句子的完整,除非有意強調或出于修辭的需要,總是盡量避免重復。
通過以上對比可以明顯發(fā)現(xiàn):漢語崇尚重復,而英語力求簡潔,一般用替代、合并和省略等方式避免重復。漢英翻譯中除少數(shù)情況下保留原文中的重復外,一般盡可能地避免重復。處理重復的方法主要有替代法、合并法、省略法和保留法。
替代法是指用代詞、同義詞以及其他替代詞替代原文中重復出現(xiàn)的一些詞或短語 (王立第,張立云2002)。 如:
6)秦淮河里的船,比北京萬生園,頤和園的船好,比西湖的船好,比揚州瘦西湖的船也好。這幾處的船不是覺著笨,就是覺著簡陋、局促;都不能引起乘客們的情韻,如秦淮河的船一樣。秦淮河的船約略可分兩種:一是大船;一是小船,就是所謂“七板子”。
(朱自清:《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
The ships on the Qinhuai are better than those in Beijing’s Myriad Creature Garden and Summer Palace and Hangzhou’s West Lake,better than those on Yangzhou’s Shouxi Lake.The vessels in those places are either clumsy or crude and cramped,less inviting than those on Qinhuai,which fall roughly into two categories,big boats and small ones,the latter also known as “seven-plankers”.
(選自《中國文學》漢英對照)
原文中“船”重復使用9次是出于漢語行文的需要,符合漢語語言習慣,不顯累贅。譯文中的ships只在句首出現(xiàn)1次,其他的都用代詞those,關系詞which,近義詞vessel和boat,或其他替代詞the latter和one來替代。
合并法就是將語句中重復出現(xiàn)的詞提取出來,只譯一次或只重復部分詞語或結構,使文字變得簡潔緊湊。如:
7)“蒙娜麗莎”的微笑,即是微笑,笑得美,笑得甜,笑得有味道,但是我們無法追問她為什么笑,她笑的是什么。
(梁實秋:《讀畫》)
Mona Lisa smiles,but no more than a smile.Beautiful,sweet,and profound her smile is,we are in no position to quest why she smiles,or what she smiles about.
(朱純深譯)
原文中“微笑”和“笑”多次重復,主要起到了導引行文遞進和轉折的作用,但若譯文等量齊觀加以重復,勢必使譯文單調乏味,因此譯文將“笑得美”、“笑得甜”、“笑得有味道‘這三項進行變通合并,譯為“Beautiful,sweet,and profound her smile is”,大大增強譯文的表現(xiàn)力。
省略法指在漢英翻譯中,省略或簡化漢語重復出現(xiàn)的詞或短語。運用省略法的前提是不能改變原文的意思。
8)“沉默?。〕聊?!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p>
(魯迅:《吶喊》自序)
“Silence!Silence!Unless we burst out.We shall perish in this silence.” 原文中“沉默”一詞重復出現(xiàn)4次,表現(xiàn)了作者不滿當局的強烈情緒。譯文直譯前兩個“沉默”,保留了原文語勢;后兩個“沉默”譯者有意省略其一,并在silence前加this強調,同樣再現(xiàn)了原文的效果。
(楊憲益、戴乃迭譯)
漢語中的重復有時是用來表達強調式的修辭手段。對于此類修辭性的重復,要盡量保留,以保證原文的風格,避免產生歧義。
9)這是革命的春天,這是人民的春天,這是科學的春天!This is the springtime for the revolution,this is the springtime for the people,this is the springtime for science!
(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
原文使用排比和重復修辭格來增強語勢和句子表現(xiàn)力,譯文直譯原文,不僅再現(xiàn)原文排比結構而且也保留了原文重復成分,因此很好地實現(xiàn)了與原文的功能對等。
總之,無論是語言還是結構層次,無論是形式還是語義上,漢語中重復現(xiàn)象遠遠多于且不同于英語,這是中國人特有文化、審美價值觀的體現(xiàn)。重復作為一種語言現(xiàn)象,不僅是一種語篇銜接手段,也是一種語言機制,它反映出人類的文化思維特點,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在實際的漢英翻譯中,必須分清重復在語篇中的功能,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取得較好的翻譯效果。
Halliday,M.A.K.&Hasan,R.(1976).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
胡壯麟(2000).功能主義縱橫談[M].上海:對外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潘文國(1997).漢英對比綱要[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邵志洪(2005).漢英對比翻譯導論[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
申小龍(2003).漢語與中國文化 [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王立第,張立云(2002).重復——在漢英翻譯中的處理[J].中國翻譯(5)。
左巖(1995).漢英部分語篇銜接手段的差異 [J].外語教學與研究(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