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紅
(昌江黎族自治縣文化館,海南昌江 572700)
黎族民間舞蹈的起源與演變
王全紅
(昌江黎族自治縣文化館,海南昌江 572700)
民族民間舞蹈的產(chǎn)生來源于各民族的歷史、文化、生活、生產(chǎn)、勞動。研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民間舞蹈的語匯和舞蹈形式,就要從人類最初的各種禮儀、信仰與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入手.研究黎族民間舞蹈來源和演變也是如此。
黎族民間舞蹈;起源;演變;發(fā)展;傳承
海南黎族民間舞蹈藝術(shù)特色主要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其起源與演變有何特點?這是當下對海南民間舞蹈進行研究和探討的主要問題。海南黎族民間舞蹈中最有藝術(shù)特色和代表性的首推《打柴舞》,它起源于黎族同胞長期的生產(chǎn)勞動,突出表現(xiàn)黎族人民在與自然界斗爭中的樂觀主義精神,主題鮮明,富有本民族魅力和情趣??梢哉f,它是海南黎族民間舞蹈中綻放最早的一朵奇葩。
黎族舞蹈隱蘊于歷史長河,映現(xiàn)于黎族人民日常生活勞動。它除了有形體的表現(xiàn)形式外,還有物化的一面,這在黎族黎錦藝術(shù)中表現(xiàn)得非常突出。黎錦以其恢宏氣度,傳載著黎族歷史和黎族舞蹈史。早在宋末元初,黎族紡織技術(shù)就孕育出了舉世聞名的女紡織家黃道婆。她研制的黎錦畫面最大特點是“以人為中心”,內(nèi)容包含有崇祖、祭典、福魂、喪葬、動物、豐果、神話等。黎錦人紋圖展現(xiàn)了黎族歷史文化的延續(xù),同時匯集了黎族舞蹈的語匯和翩躚舞姿。
舞蹈最初的形成總是與敬神、祭祖等巫術(shù)密不可分的,黎族民間舞蹈也是如此。黎族人民存在著“萬物有靈”的思想觀念,認為日、月、天、地、山、水、田、樹等自然物和各種動物都有“靈魂”,由此而產(chǎn)生一系列圖騰崇拜、自然崇拜、蛙圖騰崇拜等。這些崇拜對象在黎族舞蹈中的造型、道具、服飾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體觀。隨著社會歷史的發(fā)展,黎族巫術(shù)活動經(jīng)過演變形成黎族舞蹈。由此而產(chǎn)生的祭祀活動和一些生活習(xí)俗活動,與巫術(shù)和舞蹈合為一體,既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又有獨特的地方色彩。
在許多黎族村寨,流行著一種敬祖舞,如《燈星舞》描述的是點燃所有從陰間到靈臺的燈火,迎接那些早早故去的魂靈回來“坐堂”,接受子孫們的孝敬與緬懷;《召祖舞》是黎族村寨家中有人作惡夢或生病,請“道公”來作法時跳的舞,寓意去掉惡夢或病魔,祈求平安?!暗拦蹦闷鸶鞣N不同道具,繞著擺在地上的酒壇和飯菜邊歌邊舞,為病人請神消災(zāi)。
黎族舞蹈家陳翹被人們稱為黎族舞蹈之母,她創(chuàng)作的黎族舞蹈《三月三》中許多舞蹈動作都有這種跳神舞的形體而形成的舞蹈語匯?!度氯返奈璧竸幼饔凶竽_起、左肩上的舞姿,反映出黎族獨有的風(fēng)格和特點。黎族舞蹈《喜送糧》中前腳抬、上身挺的舞姿則是從黎族婦女摏米的動作姿態(tài)提煉出來的。
黎族信仰奉拜原始宗教,他們認為人具有兩重性:肉體和靈魂,人死只是肉體死亡,靈魂卻是永存的,而且還與陽間有一定聯(lián)系。因此,他們在喪俗儀式上跳的《五方舞》表示其靈魂仍游蕩于荒郊野外作“殤鬼”,被惡鬼欺凌。該舞蹈流傳于三亞、陵水、東方、昌江、樂東等地,方言為“孝應(yīng)”。跳《五方舞》時,場面嚴肅而熱烈,還配上樂器伴奏,一般以鑼、鼓、鐐為主。此外,黎族的《跳鑼舞》《老古舞》等等,都屬于喪葬舞蹈之類。而這些原始的“招福”、“趕鬼”、“招安”、“除惡”等舞,在“道公”的急性擺動下已形成舞蹈形態(tài),被當代舞蹈家們搬上廣場和舞臺,提高了舞蹈品位。
“闖?!蔽璧讣颐陕垂獠慌缕D苦和壓力走遍海南黎、苗山寨,多方采風(fēng),深入搜集、整理、提煉出許多民間舞蹈元素,大膽創(chuàng)編出大型黎族風(fēng)情舞《達達瑟》。此舞由海南省歌舞團、海南省民族歌舞團聯(lián)合上京表演,首次獲得中央文化部授予海南省的最高舞蹈藝術(shù)大獎?!哆_達瑟》中許多舞蹈動作采用了黎族“招福”、“趕鬼”、“招安”、“除惡”等舞蹈元素,形體與我國南方少數(shù)民族和南亞民族民間舞蹈相結(jié)合,又有提高和提煉。
黎族是勤勞善良、能歌善舞的民族。黎族舞蹈均反映黎族人民在勞動生活中同大自然抗爭的場景。部分黎族舞蹈仍屬于最初的娛神祭祀性舞蹈,其余都在演變發(fā)展。如惟妙惟肖的《猴子舞》;活潑詼諧的《錢串舞》;難度大、節(jié)奏快的《打柴舞》;熱烈的《快樂舞》等。黎族《打柴舞》在海南民間舞蹈中最有代表性。最初的《打柴舞》與勞動、喪葬有關(guān),帶有宗教和勞動色彩?!洞虿裎琛钒l(fā)展到今天,已經(jīng)成為黎族人民家喻戶曉的民間娛樂性舞蹈,每當農(nóng)閑或收割的日子,人們便在平地或操場上擺開長長的木桿或竹竿,隨著竹竿有節(jié)奏的分合、拍擊,豪放地跳起舞來。黎族《打柴舞》鏗鏘有力,花樣時常變化,節(jié)奏由慢到快,聲音由低到高,男女老少的舞者在竹竿高低分合的撞擊聲中輕巧穿梭跳躍。每當舞者從竹竿上跳過時,觀者都會齊聲高呼“嘿”、“嗬嘿”。竹木的撞擊聲和人們的笑聲震撼山寨、響徹夜空。
舞蹈家朱慶元新編的《打柴舞》,隨著時間的推進,有了很大提高和發(fā)展,打法、擊點、跳式以及竹竿擺設(shè)的花樣都有了新的變化,而且靈活結(jié)合黎族《猴子舞》《快樂舞》《錢串舞》鏗鏘有力的舞姿。經(jīng)朱慶元提煉發(fā)展的黎族《打柴舞》已震撼全國,而且走出國門,引來了眾多世界舞蹈大師的研究和參與。黎族舞蹈之母陳翹創(chuàng)作編導(dǎo)的《舂米舞》,生活氣息濃厚,是邊勞動邊歌舞的形式。舞時場面歡快、熱鬧,歡歌笑語,反映出黎族人民在與自然界斗爭中的智慧從容、樂觀向上。
黎族民間舞蹈產(chǎn)生于海南這片熱土,同時也延續(xù)發(fā)展于這片熱土,使海南黎族舞蹈具有濃郁的地方和民族特性,在許多方面又與祖國各地兄弟民族的民間舞蹈有著十分密切的聯(lián)系。黎族民間舞蹈與廣西、云南和南亞語系一些兄弟民族的民間舞蹈有著文化淵源關(guān)系,它融入了不少漢族文化,同時也融入各民族文化。因此可以說,黎族民間舞蹈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珍貴遺產(chǎn)。
當下海南新創(chuàng)作的黎族舞蹈《鹿回頭》《甘工鳥》《半邊裙子》《達達瑟》《起義者》《打柴舞》等,特別是大型舞劇《達達瑟》綜合了黎族原始的民間文化、宗教、娛樂等元素,經(jīng)提煉、發(fā)展而形成民間舞蹈藝術(shù)精華,在國內(nèi)外均享有盛譽。目前海南黎族民間舞蹈已成為節(jié)慶及群眾自娛不可缺少的內(nèi)容,黎族民間舞蹈已從民間走上舞臺,演紅山村,走出海南,震撼全國,打動世界。在海南建設(shè)國際旅游島和發(fā)展壯大國際旅游業(yè)的進程中,海南黎族民間舞蹈將發(fā)出更加耀眼奪目的光彩。
[1]蔡瑞儀,高澤強.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海南卷[M]北京:中國ISBN中心出版社,1999.
[2]巫允明.民族民間舞蹈研究的新途徑——“語言系屬分類”簡介[A].國際舞蹈會議論文集[C].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4.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the Dance of Li Nationality
WANG Quan-h(huán)ong
(The Cultural Centre of Chang Jiang Li Nationality Autonomous County,Chang Jiang 572700,China)
The national folk dance is derived from national history,culture,daily life,production and physical labor.To study the folk dance,we have to learn all kinds of etiquette,religion and life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human history,especially the different histories,local customs and practices,daily life,production,physical labor,habitude,religious beliefs,etc.We can’t explore further of the folk dance unless we master its origin and history.The case is the same in the study and research on the folk dance of Li nationality.
Li nationality folk dance;Origin;Evolution;Development;Inheritance
J 722.2
A
1009-9743(2011)03-0057-03
2011-07-27
王全紅(1953-),男,漢族,海南昌江人。昌江黎族自治縣文化館助理館員。中國舞蹈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少數(shù)民族舞蹈學(xué)會會員。主要研究方向:舞蹈理論。
(責(zé)任編輯:陳 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