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云南道教研究綜述(1987—2010)

2011-08-15 00:43:37孫海燕
紅河學院學報 2011年5期
關鍵詞:洞經瑤族道教

孫海燕

(云南民族大學 哲學學院,昆明 650031)

云南道教研究綜述(1987—2010)

孫海燕

(云南民族大學 哲學學院,昆明 650031)

綜述二十年來云南道教的研究成果,介紹相關專著的內容,按照云南道教史、道教與云南少數(shù)民族、云南洞經音樂及云南道教名勝四個方面對相關論文歸類評析,展望云南道教研究的未來。

云南;道教;綜述

云南地處中國西南邊陲, 宗教資源豐富,在這里居住著26個民族①, 其中漢族、瑤族、白族、納西族、彝族和阿昌族等少數(shù)民族都有相當數(shù)量的人信奉道教。二十年來,不少學者致力于云南道教的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本文對1987-2010年云南道教研究著作及論文做一綜述,不確之處歡迎方家指出。

一 云南道教研究專著

此間出版的針對云南道教的研究專著共4本:郭武著《道教與云南文化——道教在云南的傳播演變及影響》,楊學政、劉婷著《云南道教》,徐祖祥著《瑤族的宗教與社會——瑤族道教及其與云南瑤族關系研究》,蕭霽虹、董允著《云南道教史》 。

《道教與云南文化——道教在云南的傳播、演變及影響》是第一本系統(tǒng)論述道教在云南的傳播、演變及影響的著作,集著者研究云南道教之大成,黃夏年、侯沖等都為該書做過評介。全書共八章:前三章考察道教從東漢末至元明時期在云南的傳播,分析道教在各歷史階段對云南文化的影響;第四章考察道教與云南儒釋二教及民間宗教的關系, 指出其與內地三教關系的異同;第五章考察道教對云南各少數(shù)民族宗教信仰的影響及道教在少數(shù)民族中的嬗變;第六至八章介紹道教對云南民俗、文學藝術及風景名勝的影響。附錄云南高道傳。

《云南道教》是云南省宗教事務局和云南省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編寫的《云南宗教知識叢書》中的一本。該書概述道教的產生、發(fā)展及基本信仰;描述道教在云南的傳播、發(fā)展及演變,介紹道教與云南少數(shù)民族宗教的相互影響,形成獨具特色的云南道教;羅列云南道教所使用的經書和八種表文;介紹云南道教史中曾出現(xiàn)的三大派別及其支派;概述現(xiàn)代云南道教,包括著名道觀、齋醮活動與洞經會、道教與云南民俗和文學藝術及云南道教組織。

《瑤族的宗教與社會——瑤族道教及其與云南瑤族關系研究》對云南瑤族的宗教與社會作了深刻而全面的分析。該書描述云南瑤族的道教信仰狀況,包括教派組織與瑤經、瑤族道教的神靈系統(tǒng)、廟宇與神像、度戒和掛燈及瑤族道教中的佛儒因素;分析瑤族道教中的瑤族原始宗教因素;考察瑤族道教與云南瑤族社會,包括瑤族社會中的經濟生活和政治制度、古瑤文、習俗、命名法和倫理道德、文學藝術、傳統(tǒng)教育和傳統(tǒng)醫(yī)學六個方面;總結道教瑤族化和瑤族文化道教化的途徑及原因。

《云南道教史》記述道教在云南的傳播發(fā)展歷程及其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全書共七章:第一章介紹唐朝以前云南道教的初傳;第二至五章介紹云南道教在四個時期(南詔大理國時期、元代和明初時期、明清時期、民國時期)的信仰情況、高道傳道、宮觀興建、政教關系和對各民族的影響;第六、七章介紹當代云南道教的恢復發(fā)展及云南道教文化。

除上述四本專著,亦有不少書籍其部分章節(jié)涉及云南道教,主要有:《論瑤族傳統(tǒng)文化》(趙廷光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12月),收錄《試論盤古和盤瓠與瑤族的關系》、《瑤、漢民族關系發(fā)展史研究》等文章;《道教與中國少數(shù)民族關系研究》(張橋貴著,四川大學出版社,1998年3月),闡述道教與少數(shù)民族關系,包括道教與云南各少數(shù)民族宗教的互動及流變;《云南宗教知識百問》(楊學政主編,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9月),包含有關云南道教的6個問題;《云南宗教史》(楊學政主編,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書中第四編,分“道教傳入云南年代考”、“南詔大理時期的云南道教”、“元明清時期的云南道教”、“中華民國時期及當代的云南道教”及“道教的基本信仰和主要神祇”五章內容介紹云南道教,附“道教大事記”記錄了從“公元3世紀初,道教創(chuàng)立并傳入云南”到“1993年6月”期間發(fā)生的云南道教大事件?!段幕瘋鞑ヅc儀式象征——中國西南少數(shù)民族宗教與道教祭祀儀式比較研究》(張澤洪著,巴蜀書社,2008年1月)探討西南少數(shù)民族與道教的關系,該書第三章“中國西南少數(shù)民族與道教關系的專題考察”介紹云南道教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傳播狀況。

二 云南道教研究論文

二十年來,有關云南道教的研究論文約50篇,筆者將其分為“云南道教史研究”、“云南少數(shù)民族道教研究”、“云南道教儀式音樂與洞經會研究”及“云南道教名勝與旅游資源開發(fā)研究”四類,按其發(fā)表時間論述。

(一)云南道教史研究

道教在其創(chuàng)立之時即傳入云南,三國時期的云南已有活躍的道教活動,之后道教隨其勢力的擴大而不斷向云南傳播,明清時發(fā)展至鼎盛?!对颇系澜陶{查》(陳兆康、趙亮,《中國道教》,1989年Z1期)介紹云南道教的歷史、現(xiàn)狀及現(xiàn)存道觀?!对颇系澜淘戳鞒跆健罚ɡ缀臧?,《中國道教》,1991年01期)根據調查資料探討道教何時、以何種方式傳入云南,說明云南道教的源流同內地省區(qū)的道教有聯(lián)系, 同各少數(shù)民族的原始宗教、風俗習慣與心理素質相關, 同歷代王朝對云南采取的措施互為因果?!兜澜淘谠颇稀罚顚W政、郭武,《宗教學研究》,1993年)對道教在云南的傳入發(fā)展、教派和經籍及其對云南民族文化的影響進行論述。《道教在云南的傳播與發(fā)展》(郭武,《云南社會科學》,1993年04期)用史料敘述道教在云南的傳播發(fā)展史,認為道教在張陵創(chuàng)五斗米教時即傳入云南;南詔、大理時期道教對云南的統(tǒng)治者及群眾均有影響,經云南傳入東南亞諸國家;蒙元明清時期,衍生出頗具地方特色的民間宗教組織;近代以來走向衰微?!睹髑鍟r期云南道教的發(fā)展》(郭武,《中國道教》,1994年02期)認為明清時期是云南道教發(fā)展的鼎盛時期,此時云南道教有五大特點:1.活動范圍廣、影響大2.高道輩出、貢獻大3.組織系統(tǒng)化、學術有成就4.與佛教相融合5.趨向民間發(fā)展、出現(xiàn)民間組織,略述云南道教這種鼎盛與中原道教衰微趨勢相背的原因。《關于道教全真派傳入云南的幾個問題》(郭武,《思想戰(zhàn)線》,1994年04期)駁斥呂洞賓傳入說和宋德方傳入說,認為全真派初入云南是由于封建王權的擴張、大批漢人涌入云南而被攜入,其興盛是由全真高道推動而致,敘述全真道在云南的四個特點:1.多與儒釋融合2.多與正一派相混3.多向民間宗教發(fā)展4.一些國內罕見的全真道支派保存至今?!稄摹葱煜伎陀斡洝悼疵鞔颇系牡澜獭罚ü?,《云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04期)通過《徐霞客游記》所錄的明代云南四個地區(qū)(昆明地區(qū);大理地區(qū);騰沖地區(qū);保山、臨滄及紅河州)道教的情況,分析明代云南道教三個特點:1.分布范圍廣泛2.多與儒釋融合3.與儒釋相比較弱勢?!兜澜虒υ颇险沃绊懯雎浴罚ü?,《宗教學研究》,1996年03期)敘述元代以前道教對云南政治的影響,三國孟獲利用的“鬼教”與五斗米道關系密切、西晉李特起義建立成漢政權與五斗米道有關系、道教在南詔與唐朝交往中起“媒介”作用及大理國政治與道教密切相關等?!抖殴馔ヅc云南道教》(張澤洪,《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10期)分“杜光庭在云南的傳道遺跡”、“杜光庭在蜀中的弘道事跡”及“杜光庭傳道云南事跡的辯證”三部分,說明杜光庭并未流寓南詔,云南杜光庭信仰是道教影響的產物、道教傳播的符號及南詔道教文化的象征?!抖嘣幕尘跋碌脑颇系澜獭阅显t大理時期為中心》(張澤洪,《貴州民族研究》,2006年05期)分“南詔政權時期道教的傳播”、“蒼山會盟與五斗米道關系辯證”及“南詔大理政權神異事跡中的道教色彩”三部分,探討南詔大理時期的道教,認為此時期社會文化受儒釋道三教的影響,川西道教對南詔大理影響源遠流長?!抖嘣尘跋碌拿鞔颇系澜獭罚◤垵珊椋对颇蠋煼洞髮W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認為明代儒釋道三教共同影響云南社會,劉淵然傳道使云南道教進入空前發(fā)展階段。明代是道教在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傳播的重要時期,道紀司、道會司等道教管理機構設立,徐霞客游記記載了云南道教實況,明代麗江納西人木氏土司尊崇道教?!秳Y然與云南道教》(蕭霽虹,《云南社會科學》,2008年04期)敘述了劉淵然在云南傳播道教的事跡,創(chuàng)立長春派,設置道官,招收門徒,培養(yǎng)道教人才,使明代云南道教走向興盛,在全國道教界贏得一席之地?!堕h一得皈依龍門時間考——兼說其出生、入滇謁雞足道者時間》(汪登偉,《中國道教》2009年03期)考察閔一得服官滇南,攜王常月所傳戒律書往云南雞足山謁雞足道者的歷史,認為該事件發(fā)生時間是乾隆庚戌年(1790)。《文化身份與宗教信仰——從碑刻資料看傣族土司崇奉道教史跡》(蕭霽虹,《貴州社會科學》,2010年02期)以劉淵然在金齒宣撫司設道紀司為例,簡述當?shù)貞羧?、勐緬等各土司在道教信仰和傳播方面的歷史軌跡,從而反觀傣族在身份認同和宗教傳承上的多重關聯(lián)。

(二)云南少數(shù)民族道教研究

云南瑤族、白族、納西族、彝族和阿昌族等少數(shù)民族中都有相當數(shù)量的人信奉道教。道教對滇西各民族影響很大,白族的本主崇拜、納西族等的洞經會都與道教有親緣關系。此類研究中,以瑤族道教研究最為豐富。《論過山瑤道教的科儀來源和教義《瑤族宗教與道教“三清”崇拜》(趙家旺,《廣東民族學院學報》,1990年01期)認為雖然瑤族宗教與道教都信奉“三清”,但兩者內涵不同, 不完全是一回事。《瑤族度戒與道教齋戒》(趙家旺,《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1990年03期)認為瑤族宗教與道教都源于古代神話的多神崇拜,因而表現(xiàn)出某些共同的宗教現(xiàn)象,二者是在相同源流上發(fā)展而成的兩種不同特征的宗教,瑤族宗教并非源于道教或受道教影響而形成和發(fā)展的。瑤族度戒在內容、形式和內涵上不能與道教相提并論。《瑤族度戒與道教的關系》(趙廷光,《云南社會科學》,1991年06期)詳述了度戒的涵義、形式及內容,認為度戒是帶有原始宗教色彩的道教的教義儀式。《近現(xiàn)代瑤族宗教的道教化及其特點》(張橋貴,《宗教學研究》1994年04期)與趙家旺的觀點相反,認為瑤族宗教是本民族的傳統(tǒng)宗教道教化。瑤族宗教并非只在外表上與道教結合,也不是道術和巫術水準。瑤族道公經書中分量最大、數(shù)量最多的一類是道教的教理教義類經典,道公須在通曉道教教理教義和經文后才能招徒弟,這說明瑤族道教不是巫術水平?!兑妥宓淖嫦瘸绨莺偷澜涛幕罚ㄍ觖愔?,《中國道教》1995年02期)認為彝族的宗教觀念較其他少數(shù)民族更廣泛地受到道教思想的影響,彝族在不斷吸收道家或道教的文化思想過程中發(fā)展出以祖先崇拜為中心信仰的宗教形態(tài)?!稖\談道教在云南少數(shù)民族中的影響》(楊旭東,《思茅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1996年01期)分析道教信仰在云南民族中的三個特點:1.教義簡單化、民俗化2.道教意思融入人們生活中3.道教與各宗教“兼容并存”?!冬巶鞯澜讨械姆鸾膛c儒家的因素》(徐祖祥,《貴州民族研究》,2002年02期)考察瑤傳道教存在著的佛教和儒家因素,認為佛教和儒家的菩薩和圣賢有不少進入瑤傳道教的神靈系統(tǒng)中, 佛教的輪回果報思想和儒家“忠孝”倫理都影響了瑤傳道教,瑤傳道教中的佛儒因素是漢族道教帶入的附屬物?!对颇系澜膛c少數(shù)民族宗教》(劉婷,《宗教與民族》2003年第貳輯)介紹云南彝、瑤、白、納西、壯族等少數(shù)民族宗教信仰中與道教有關的部分,說明道教在對云南各少數(shù)民族產生影響的同時,也受少數(shù)民族宗教的影響,形成獨具民族特色的云南道教?!墩撨^山瑤道教的科儀來源和教義特點》(徐祖祥,《貴州民族研究》,2003年02期)通過分析云南瑤區(qū)過山瑤道教經書和田野資料,認為其道教科儀主要來源于梅山派和閭山派,符箓派道教的教義與過山瑤的祖先崇拜和鬼魂崇拜融合后,形成以瑤族化的成仙信仰和濟世思想為主要內容的過山瑤道教教義?!墩摤幾宓澜痰慕膛杉捌涮攸c》(徐祖祥,《中國道教》,2003年03期)根據來源、教義、道法科儀、神靈系統(tǒng)、經書等各方面的差異,將瑤族道教分為梅山派、完滿派和閭梅派,分別闡述三大教派的特點。《瑤傳道教神祇體系特點初探》(徐祖祥,《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根據云南瑤區(qū)調查資料,將瑤傳道教神祇體系分為藍靛瑤師邊、道邊和過山瑤三個體系。認為該體系具有排序不明確、神祇名目繁多且有較大隨意性、瑤族化顯著等特點?!兜澜膛c云南少數(shù)民族》(任宗權,《中國道教》,2004年01期)總結道教傳入云南的歷史原因、云南道教的特點、諸少數(shù)民族宗教中的道教因素及道教對云南少數(shù)民族民俗和節(jié)日的影響?!冬幾暹€盤王愿活動中所見盤瓠崇拜的道教化》(徐祖祥,《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年03期)分析了云南瑤族還盤王愿儀式,認為盤瓠崇拜僅存圖騰崇拜的軀殼,其內容已嚴重道教化,成為瑤傳道教的重要組成部分。《論瑤族道教的成仙信仰——從瑤族家先觀念的道教化談起》(徐祖祥,《中國道教》,2005年05期)以在云南瑤族的調查資料為主,從瑤族“家先”觀念的發(fā)展與道教之間的關系入手,討論了家先居處的道教化、家先與道教倫理及瑤族道教成仙信仰的本質。認為道教與瑤族祖先崇拜融合形成獨具瑤族特色的成仙信仰。家先觀念是在道教傳入瑤族社會后,祖靈不滅思想在道教的影響下得以升華而成。瑤族道教不重視現(xiàn)世,而是通過來世,即通過成為家先以延續(xù)生命和獲得超凡能力。家先是他們的主宰和榜樣,家先所擁有的一切是他們求援的目標;在神靈的幫助下,自己也能成為神靈(家先)。《瑤族掛燈與道教北斗七星信仰》(徐祖祥,《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認為瑤族宗教中常用的掛燈儀式與道教北斗七星信仰有直接淵源關系,并受道教設燈儀祭拜北斗七星和授箓的影響,掛燈經書部分內容抄自道教《太上玄靈北斗本命延生真經》,瑤族掛燈主要在于祈求來世成仙?!冬帯h道教成仙信仰比較》(徐祖祥,《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6年09期)通過對瑤、漢道教的比較,認為二者的成仙信仰分別以重來世和重現(xiàn)世為主要內容。在成仙方法上,漢族道教重內外齋的結合,瑤族道教只重外齋。在神仙居地和仙階攀升等方面也存在異同。《論道教在彝族社會中的傳播和影響》(楊甫旺,《畢節(jié)學院學報》,2008年01期)認為道教于東漢末期傳入彝族地區(qū),唐代因南詔王室的倡導而發(fā)展,元明清時期在彝區(qū)普遍流傳并融入彝族社會,道教對彝族政治、民間文學和民俗學皆有影響?!兜澜淘邴惤膫鞑ヅc麗江社會文化之關系考察》(周文英、柯柄剛,《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考察道教在云南麗江的傳播史,并從納西族的生死觀、和諧達觀的審美姿態(tài)和納西古樂幾方面闡釋道教對麗江納西族文化的影響。

(三)云南道教儀式、音樂及洞經會研究

洞經音樂②是道教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因以道教《太上無級總真文昌大洞仙經》為其主要頌唱經文而得名,自明清以來在云南廣泛傳播,對納西族、彝族和白族的音樂產生極重要的影響。解放前,云南各地普遍有“洞經會”組織,每當“文昌圣誕”、“關帝圣誕”之時,便盛裝艷服、群集彈經,舉行隆重的祭典。洞經音樂是洞經會用以宣揚道教經典、烘托經壇氣氛、增強談經效果、感化信眾的重要手段?!对颇隙唇浺魳烦跆健罚ɡ缀臧?、彭幼山,《宗教學研究》,1987年02期)介紹云南洞經音樂的性質特點、云南各地洞經樂曲名稱、音樂特色、樂器特點、樂隊編制及演奏?!尔惤唇洉{查(上)》(雷宏安,《宗教學研究》,1989年Z2期)描述麗江洞經會舉行的文昌慶誕會、武帝會和慶圣會三場祭祀活動的時間、地點、人物、程序、規(guī)儀,介紹麗江洞經會的組織結構?!尔惤唇洉{查(下)》(雷宏安,《宗教學研究》,1990年Z1期)介紹麗江洞經會的經壇紀律、會長與上長的選舉、入會規(guī)儀、會譜、禮器法物、辦會經費、會員修煉、洞經和音樂的關系及麗江古樂隊。《道教對云南民間音樂和舞蹈的影響》(郭武,《世界宗教文化》,1996年02期)介紹道教洞經音樂對白族、納西族的影響,并以彝族“煙盒舞”、瑤族“度戒舞”說明道教文化對云南民間舞蹈的影響。《文昌洞經音樂與道釋儒雅俗文化》(甘紹成,《宗教學研究》,1996年03期)認為洞經音樂是對道教音樂的繼承、對佛教音樂的兼容、對儒家音樂的吸納、對宮廷雅樂的利用、對民間俗樂的博采。《略論中國洞經音樂的起源及流變特征——一種多視角的文化探索》(雷宏安,《宗教學研究》,1999年01期)認為洞經音樂是天師道后裔宣傳教理教義的工具,此派因有廣大仕人舉子階層為門徒而在元明清三代發(fā)展迅速。洞經音樂是道教文化的產物,于四川產生漸向外傳播,在流變過程中吸收其它音樂成分而形成古樸典雅的珍貴樂種?!秳Υò鬃宓澜獭暗焱痢眱x式與音樂》(羅明輝,《宗教學研究》,1999年03期)從儀式和音樂兩個角度進行闡述,描述劍川白族道教“ 奠土”儀式的實際應用與進行方式,分析該音樂的構成形式和使用特點。《區(qū)域文化視野中的麗江洞經音樂》(楊曦帆,《宗教學研究》,2002年02期)將麗江洞經音樂作為一種宗教音樂文化現(xiàn)象,從地理、歷史、宗教、文化、社會諸方面進行闡釋?!对颇隙唇浥c近代云南民間道教發(fā)展特點初析》(林莉,《中國道教》,2004年01期)概述洞經傳入云南的時間、經文結構、題材和構成,認為滇中洞經會源于明清民間宗教結社,是“宣卷”繼承與發(fā)展的產物,體現(xiàn)了近代道教三教合一的特征,以及與多種少數(shù)民族信仰融合發(fā)展的特殊性。

(四)云南道教名勝及旅游資源開發(fā)研究

云南道教主要分布在昆明、保山、臨滄、大理等地。歷史上,云南道觀很多,現(xiàn)保存較好的有40余座,主要有昆明金殿、昆明黑龍?zhí)?、西山三清閣、騰沖云峰山、臨滄三元觀等。大理巍寶山,唐代是南詔政權發(fā)祥地,宋元明三朝時被辟為道教叢林,明末大批道士移居于此,清代是其鼎盛時期,民國有高道在此出家,新中國成立后受到保護,現(xiàn)被列為中國現(xiàn)存14座道教名山之一。巍寶山不僅宮觀較多,更有南詔土主廟,為全國彝胞尋根祭祖圣地,是云南道教名勝研究的重點?!段髂系澜堂健毶健罚ㄑα?,《中國道教》,1989年02期)簡介巍寶山的歷史、景區(qū)分布和文物古跡。《云峰山道觀》(董廷森,《中國道教》,1993年04期)和《昆明金殿》(林來順,《中國道教》,1996)分別介紹云峰山和金殿兩個道場的位置、歷史及景點分布?!兜澜淘谖毶健罚ㄍ觖愔?,《中國道教》2001年01期)介紹道教傳入巍寶山的時期和宗派、道教在巍寶山的齋課和會期、道教在巍寶山的發(fā)展和影響,以及巍寶山現(xiàn)存的道觀金石?!对颇衔∩降澜糖闆r調查》(李文,《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描述正一派和全真派道士們的現(xiàn)狀,介紹他們與洞經會、圣諭壇及當?shù)孛癖姷年P系。《巍寶山道教文化旅游資源與開發(fā)略論》(袁銀枝,《宗教學研究》,2004年04期)分析大理巍寶山道教旅游資源,探討如何正確開發(fā)?!段毶脚c全真道》(范建偉,《大理文化》2006年02期)介紹清初全真道龍門派在巍寶山得以興盛的原因?!对颇系澜涛幕糜钨Y源開發(fā)的思考》(蕭霽虹,《2006-2007云南宗教情勢報告》,云南大學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解釋云南道教文化旅游資源開發(fā)的內涵;闡述云南道教文化旅游資源的特色和優(yōu)勢;探討旅游開發(fā)需注意的問題:1.滿足民眾精神信仰需要2.提高道教協(xié)會的協(xié)調作用3.發(fā)揮道觀自身作用,完成文化繼承,讓游客感受道教傳統(tǒng)4.加強部門協(xié)作,共謀道教文化旅游發(fā)展。

三 結語

綜上所述,二十年來學者對云南道教的研究已取得豐碩成果,尤其在云南道教史、瑤族道教、洞經音樂及巍寶山道教旅游開發(fā)幾方面。上述專著和論文從研究目的上看,包括了描述性研究和解釋性研究;從研究資料類型上看,都是定性研究,沒有定量研究;從資料收集方法上看,絕大多數(shù)是文獻分析法和觀察法;從研究設計類型上看,缺乏準確的個案研究、縱觀研究或截面研究;對云南道教史的研究多,而對現(xiàn)狀的研究則集中在道教旅游資源開發(fā)上??梢?,以更科學的研究方法,對云南道教現(xiàn)狀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的探析,將會是云南道教研究領域的新契機。

注釋:

①人口5000以上并有固定分布范圍。

②以音樂學角度研究云南洞經音樂的多刊載于《音樂探索》《中國音樂》《民族藝術研究》等期刊的論文,不納于本綜述。

A Review of Studies on Taoism in Yunnan Province(1987-2010)

SUN Hai-yan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Yunnan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 Kunming 650031,China)

The article summarized the studies on Taoism in Yunnan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and described the contents of the relevant monographs, reviewed relevant papers based on the history of Yunnan Taoism. Taoism and the Yunnan ethnic minorities, Dong Jing Taoist music and sacred scenery of Taoist are also discussed at the same time, giving an outlook of future researches on this field.

Yunnan; Taoism; review

B95

A

1008-9128(2011)05-0018-04

2010-12-13

孫海燕(1982-),女,山東煙臺人,碩士。研究方向:云南少數(shù)民族宗教。

[責任編輯 張燦邦]

猜你喜歡
洞經瑤族道教
云南洞經音樂功能譜系的建構及相關問題分析
瑤族織錦
儒化、俗化——清代廟學釋奠禮樂與洞經音樂的相互影響
中國音樂學(2020年2期)2020-12-14 03:07:52
東南亞瑤族研究回顧
河北畫報(2020年8期)2020-10-27 02:54:52
瑤族舞曲
昌寧洞經古樂文化研究
雞足山下的沙址洞經古樂
今日民族(2018年3期)2018-11-18 21:13:08
西夏道教補議
西夏學(2018年2期)2018-05-15 11:21:42
試論《水滸傳》的道教思想
近現(xiàn)代溫州道教的組織性
渑池县| 冷水江市| 镇巴县| 张家口市| 文化| 金昌市| 九江市| 道孚县| 石城县| 旬阳县| 新绛县| 伊川县| 阳新县| 株洲县| 西安市| 深水埗区| 仪征市| 黄冈市| 安仁县| 琼海市| 陆河县| 新蔡县| 惠安县| 涿鹿县| 通江县| 昆山市| 普兰县| 孝感市| 祁门县| 若羌县| 贵港市| 辽源市| 浪卡子县| 盘锦市| 九龙县| 新营市| 瑞安市| 衡南县| 公安县| 淅川县| 漳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