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西夏貢舉鉤沉

2011-08-15 00:54:39周臘生
湖北工程學院學報 2011年2期
關(guān)鍵詞:童子西夏進士

周臘生

(湖北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湖北孝感432000)

眾所周知,西夏也開過科舉,但是由于文獻的缺失,現(xiàn)在我們能夠看到的西夏科舉資料無論是古代的還是近年的,一直都非常零星,無法理出眉目。本文擬就筆者所能見到的點滴資料做一個初步辨析與梳理,并對有些情形斗膽作點推估。

一、首開貢舉于乾順時期

《西夏書事》在“紹興十七年、夏人慶四年……秋八月,策舉人。立唱名法,復設(shè)童子科。于是,取士日甚”處有按語曰:“此西夏設(shè)科目之始。惜其制史闕之矣?!盵1]卷36這個按語造成了不小的影響,現(xiàn)在不少著述談及西夏科舉都采用這個說法。如《中國歷史大事年表》就說公元1147年是西夏首開貢舉之年[2]375。又如《遺失了的西夏王朝》中《尊儒興漢》一節(jié)曰:“在推行儒學的同時,仁孝也接受了中原王朝的科舉制度。夏人慶四年(1147年),仁孝在中興府設(shè)立唱名法,策試舉人;后來又設(shè)童子科,實行科舉考試,用科舉考試的辦法任用官員。”[3]166《寧夏古代歷史紀年》說:“1147年(丁卯,夏人慶四年,金皇統(tǒng)七年)李仁孝在夏國始立科舉取土制度,對殿試及第的進士呼名召見?!盵4]159《寧夏通史·古代卷》說:“1147年(夏人慶四年)夏國始立科舉取士制度?!盵5]344隆煒《中國通史》也是采用這一說法[6]1361。其實,此按語頗值得商榷。“立唱名法,復設(shè)童子科。于是,取士日甚”等語,也可理解為此前有過科舉而未立唱名法,宋朝也不是一開始就有唱名法的。而“復設(shè)童子科”可以理解為恢復以前中斷了的童子科?!叭∈咳帐ⅰ眲t可理解為以前有過科舉但取士不盛。

對此,早在1997年李蔚先生就提出過質(zhì)疑。他說:“公元1146年(夏人慶三年)八月,‘策舉人,立唱名法,復設(shè)童子科,于是,取士日盛’(《西夏書事》卷36)。立唱名法,說明仁孝時期,也像宋朝一樣,設(shè)有進士科進行考試。凡是經(jīng)過皇帝殿試被錄取的進士按規(guī)定要宣布名次,名曰唱名,又叫傳臚。至于童子科究竟何時設(shè)立?從仁孝四年復設(shè)童子科,似乎是從仁孝開始,但從西夏蕃漢教授斡道沖‘五歲以尚書中童子科’(《西夏書事》卷36)推算,說明西夏童子科,早在崇宗乾順之時已經(jīng)設(shè)立?!盵7]235他的質(zhì)疑與推測都是有道理的。不過,李先生此處也有一個重要的疏誤,他把時間往前錯算了1年。

相對而言,保存西夏科舉資料較多的是《西夏書事》,但是此書出自清代,有關(guān)西夏科舉的資料都是輯錄而來。筆者所能見到最早載有零星西夏科舉資料的史籍是《宋史》,上述相關(guān)記載的文字為:

十三年,夏改元人慶,始建學校于國中,立小學于禁中,親為訓導……十五年八月,夏重大漢太學,親釋奠,弟子員賜予有差。十六年,尊孔子為文宣帝。十七年,改元天盛,策舉人,始立唱名法。[8]此后,《欽定續(xù)通志》說的是:“宋紹興十三年,仁孝改元人慶,始建學校于國中,立小學于禁中,尊孔子為文宣帝,復改元天盛,策舉人,立唱名法?!盵9]《欽定續(xù)文獻通考》說的是:“大德五年,子仁孝嗣。十三年建學校于國中,立小學于禁中,親為訓導。十六年,尊孔子為文宣帝。十七年策舉人,始立唱名法?!盵10]卷248

早期記載都沒有西夏科舉從人慶四年開始的斷語,都只說“始立唱名法”。正如李先生所言,這個按語還跟該書后面的記載相矛盾,同卷又云:“紹興二十一年,金天德三年,夏天盛三年(1151)……冬十二月,以斡道沖為蕃、漢教授?!薄暗罌_,先世靈州人,祖從德明遷興州。世掌夏國史職。道沖年五歲以《尚書》中童子舉。長通《五經(jīng)》,譯《論語注》,作《別義》三十卷,又作《周易卜筮斷》,以國字書之,行于國中?!薄段飨臅滦U纷⒚鞔擞涊d來自虞集《道園學古錄·西夏相斡公畫像贊》[11],然而虞集原文為:

公姓斡氏,其先靈武人。從夏主遷興州,世掌夏國史。公諱道沖,字宗圣。八歲以尚書中童子舉,長通五經(jīng),為蕃漢教授,譯《論語注》,別作《解義》二十巻,曰《論語小義》,又作《周易卜筮斷》,以其國字書之,行于國中。至今存焉。官至其國之中書宰相而歿。[12]

《寧夏志箋證》所引《西夏相斡公畫像贊》也是斡道沖 8歲中童子科[13]346。斡道沖天盛三年(1151年)為蕃、漢教授,如果1147年為首次開科,依照虞集原文,道沖中童子科時8歲,那么到1151年只有12歲(如果是5歲中童子科,則更只有9歲),10來歲的孩子擔任一個國家的蕃、漢教授顯然是不可能的。即使他有出眾的才華,擔任如此重要的職務(wù),起碼應(yīng)該有30多歲,這樣才有威信,才能服眾。我們找不到斡道沖的生年資料,但知道他在“為相十余年”后卒于淳熙十年(1183年)[1]卷38。西夏第四位皇帝李乾順(1086年 -1139年在位)即位時僅3歲,在位長達54年。無論斡道沖擔任蕃、漢教授時是30歲(相應(yīng)地中童子科為1129年)還是40歲(相應(yīng)地中童子科為1139年),則卒年84歲,是說得通的,因為他還擔任過翰林學士,“任得敬進為國相后,斡道沖不畏權(quán)勢,冒殺頭的危險多次彈劾任得敬濫殺無辜,網(wǎng)羅親黨。任得敬恨得咬牙切齒,想殺斡道沖,只是斡道沖名氣太大,殺了恐引起眾怒,只好讓斡道沖閑居在家,不準他參理國政。為此,斡道沖沉淪幾乎二十年……西夏乾祐元年(1170年),任得敬篡權(quán)陰謀被粉碎,第二年五月,李仁孝以斡道沖為西夏國中書令”。[14]所以,他中童子科應(yīng)在乾順時期。

乾順時期童子科是偶爾一次,還是多次,是單開童子科還是同時開進士科,我們一直沒有找到相關(guān)資料,不得而知。筆者傾向于只是偶爾開了一次童子科,而沒有進士舉。因為乾順于“夏貞觀元年……秋八月,始建國學……置教授,設(shè)弟子員三百”[1]卷31,那時漢學只有 300人 ,規(guī)模太小 ,先前只有蕃學。有學者說:“經(jīng)初步考察可知,西夏《詩經(jīng)》譯例中有半數(shù)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誤解,有的甚至可以說是嚴重失誤,這說明西夏知識分子對于《詩經(jīng)》并不像我們預期的那樣熟悉,以《詩經(jīng)》為代表的中原古典文學沒能成為黨項文人文學的滋養(yǎng)?!盵15]17所以,靠300人的漢學隊伍來推廣中原文化,杯水車薪,不可能同時開設(shè)諸種科目。再說,西夏人對科舉也還有個理解、認同的過程。同時的遼國于統(tǒng)和六年(988年)即已正式開科取士,此際西夏尚連漢學都沒有設(shè)立,可見他們對于中原文化與科舉的認同要滯后得多。不過,即使只是偶爾單開了一次童子科,我們也不能說童子科不算科舉。因此,我們似可以斷言:西夏首開貢舉于乾順時期。

二、知道具體時間的科舉考試3次

1.夏人慶四年(宋紹興十七年、金皇統(tǒng)七年、公元1147年)八月一次(引文見上文)。此次考試的主考官、錄取進士人數(shù)及狀元姓名均未見記載。

既然首開貢舉于乾順時期,這次開科筆者理解只是恢復。為了恢復,此前數(shù)年西夏人已經(jīng)在著手籌備:“紹興十四年、夏人慶元年……六月,令州縣各立學校。國中增弟子員至三千人?!盵1]卷34

此處原有按語:“此西夏立學校之始。”這個按語與事實不符,同時也自相矛盾。同書卷31另有記載曰:“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夏貞觀元年……秋八月,始建國學。自曩霄創(chuàng)建蕃學,國中由蕃學進者諸州多至數(shù)百人,而漢學日壞。士皆尚氣矜,鮮廉恥,甘罹文網(wǎng),乾順患之。御史中丞薛元禮上言:‘士人之行,莫大乎孝廉;經(jīng)國之模,莫重于儒學。昔元魏開基,周、齊繼統(tǒng),無不尊行儒教,崇尚《詩》、《書》,蓋西北之遺風,不可以立教化也。景宗以神武建號,制蕃字以為程文,立蕃學以造人士,緣時正需才,故就其所長以收其用。今承平日久,而士不興行,良由文教不明,漢學不重,則民樂貪頑之習,士無砥礪之心。董子所謂“不素養(yǎng)士而欲求賢,譬猶不琢玉而求文采也”,可得乎?’于是乾順命于蕃學外特建國學,置教授,設(shè)弟子員三百 ,立養(yǎng)賢務(wù)以廩食之?!薄端问贰肪?486、《欽定續(xù)通志》卷605《、欽定續(xù)文獻通考》卷248都記載了此事。《羌族教育發(fā)展史簡述》則說“:元昊建國第二年(1039年),正式設(shè)置蕃學漢學,選蕃、漢官僚子弟入學,任命野利仁榮為蕃學主持,并下令各州普遍設(shè)置蕃學,設(shè)教授訓育學生。這是西夏建立學校之始?!盵16]3《1西夏人才的培養(yǎng)和選用》一文也認為1039年是西夏建立學校的開始。[17]94可見乾順時期就設(shè)立了300人規(guī)模的漢學,再往前有蕃學,也有漢學,蕃學也是學校?!霸坏闹剞瑢W,在客觀實際上,恰巧變成了重儒學。因為蕃學的基本任務(wù),是以西夏文翻譯漢文儒家經(jīng)典,來教育官僚子弟。故‘蕃字’、‘蕃書’不過是傳播儒家思想的工具……從民族政權(quán)的根本利益考慮,元昊不得不打著‘蕃旗’,極力‘漢化’。這是他機智而大膽的抉擇?!盵18]26人慶元年不是“西夏立學校之始”,而是大大地擴充了學校的規(guī)模。如:

復立小學于禁中。凡宗室子孫七歲到十五歲皆得入學。設(shè)教授,仁孝與后罔氏亦時為條教訓導之。[1]卷35

紹興十五年、夏人慶二年……秋七月,初立太學,國主親視之。

立大漢太學,仁孝親釋奠,賜予有差。[1]卷36

紹興十六年、夏人慶三年……三月,尊孔子為文宣帝。

令州郡悉立廟祀,殿庭宏敞,并如帝制。[1]卷36

這次科舉之前不僅做了一系列準備工作,之后,西夏人還在進一步搞科舉基礎(chǔ)建設(shè)。如:

紹興十八年、夏人慶五年……三月,建內(nèi)學。

仁孝親選名儒主之。史臣曰“:自乾順建國學,設(shè)弟子員三百,立養(yǎng)賢務(wù);仁孝增至三千人,尊孔子以帝號,設(shè)科取士,又置太學、內(nèi)學,選名儒訓導。觀其立綱陳紀,傳曰:“不有君子,其能國乎 !”[1]卷36

紹興三十一年、夏天盛十三年春正月……立翰林學士院。以王僉、焦景顏等為學士。[1]卷36

可見仁孝時期西夏人對于科舉也高度重視起來,仿效宋、金兩朝逐步建立起了一系列制度。這次科舉考試前后的科舉制度建設(shè)我們從《宋史》卷486《、欽定續(xù)通志》卷605、《欽定續(xù)文獻通考》卷248都可找到佐證,茲不贅。

2.夏天慶十年(宋嘉泰三年、金泰和三年、公元1203年)三月舉行科舉一次,狀元李遵頊。主考官及錄取人數(shù)待考。

嘉泰三年、夏天慶十年……三月,策士,賜宗室遵頊進士及第。

遵頊,齊王彥忠子。彥忠材器英敏,善騎射,饒武略,遇事敢為。任得敬害其能,中以蜚語,貶守涼州。在郡有政績,蕃、漢畏懷。得敬誅,召入為馬步軍太尉。卒,謚忠武。遵頊端重明粹,少力學,長博通群書,工隸篆。純佑廷試進士,唱名第一,令嗣齊王爵。未幾擢大都督府主。[1]卷39

遵頊,始以宗室策試,進士及第,為大都督府主。[8]

大安三年,安全薨,族子遵頊立。遵頊,先以狀元及第,充大都督府主。[19]卷134

遵頊,齊國宗武王彥宗子,始以宗室策試,進士及第,為大都督府主。[9]卷605

遵頊,始以宗室策試,進士及第,為大都督府主。[10]卷248

遵頊,齊國宗武王彥宗子,以宗室試,進士及第,為大都督府主。[20]

李遵頊(1163-1226)黨項族人,本姓拓跋,其祖上在唐末幫助唐王朝鎮(zhèn)壓黃巢起義有功,被封為夏國公,賜姓李。遵頊為西夏襄宗李安全的族侄。其父李彥宗,受封齊國忠武王。遵頊41歲狀元及第后,襲封齊王,充大都督府主,統(tǒng)領(lǐng)軍馬?;式ǘ?1211年),廢襄宗自立,改皇建二年為光定元年。當時,西夏臣屬于金。金衛(wèi)紹王承認既成的事實,于金崇慶元年(1212年)三月遣使正式冊立李遵頊為夏國王。在位期間,他黷武好戰(zhàn),先是改附金抗蒙國策為聯(lián)蒙攻金。光定七年(1217年)蒙古人前來征兵,他卻拒絕。蒙古軍因而包圍其都城中興府(今寧夏銀川市),他倉皇出避。光定十年(1220年),遂欲聯(lián)金抗蒙,被金拒絕,又聯(lián)宋攻金。連年征戰(zhàn),國力大衰。十三年(1223年),在內(nèi)外交困中,傳位給兒子李德望,是為獻宗,改元乾定,自稱太上皇。公元1226年2月,聞蒙古自西域攻夏,驚怖而卒,得年64歲,廟號神宗。

西夏宗室不僅可以參加科舉考試,與寒士爭擠獨木橋,而且能點為狀元,這與其他王朝頗為不同。如宋朝就有規(guī)定,有官職者可以參加科舉考試,但須另設(shè)考場,且殿試不得點為狀元。這一規(guī)定一直被認真執(zhí)行著。南宋有一例宗室參試,本已被定為狀元,最后還是讓給第二名了。秦檜獨掌大權(quán)很多年,盡管多次有阿諛奉承者慫恿,也沒敢讓他的子孫當狀元。這是較合理的。宗室本有各種特權(quán),在跟寒士共擠科舉獨木橋時理應(yīng)有所限制。

在整個科舉史上,狀元宰相已是世人稱羨不已的殊遇,李遵頊以狀元當了皇帝,則更是科舉史上僅見之事。[21]136-137

3.夏乾定三年(宋寶慶二年、金正大三年、公元1226年)舉行科舉1次,也許就是最后1次,狀元高智耀。主考官及錄取人數(shù)待考。

寶慶二年、夏乾定三年……三月,策士,賜高智耀等進士及第。智耀,右丞相良惠孫。見國事殷,不愿受職,后隱賀蘭山。[1]卷42

高智耀,河西人,世仕夏國。曾祖逸,大都督府尹。祖良惠,右丞相。智耀登本國進士第,夏亡,隱賀蘭山。[22]卷125

高智耀,河西人,世仕夏國。曾祖逸,大都督府尹。祖良惠,右丞相。智耀登本國進士第,夏亡,隱賀蘭山。[9]卷452

高智耀,河西人,世仕夏。祖良惠,為右丞相。智耀登本國進士,夏亡,隱賀蘭山。[23]

高智耀,河西人,世仕夏國。智耀登本國進士第,夏亡,隱賀蘭山。[24]

高智耀,河西人,世仕夏國。祖良恵,為右丞相。智耀登本國進士第,夏亡,隱賀蘭山。[25]

高智耀,河西人,世仕夏。祖良惠,為右丞相。智耀登本國進士,夏亡,隱賀蘭山。[26]

這些記載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也有歧異的說法。虞集《龍興路東湖書院重建高文忠祠記》說高智耀“舉進士第二人”[27]661?!对贰返榷紱]有明確高智耀的進士名次,只有《西夏書事》將他列為狀元?!段飨臅隆冯m然晚出,必定看過虞集的記載,虞集說是第二名,他偏偏說是狀元,當另有所本,此取《西夏書事》的狀元說。

綜合種種記載,我們可得其小傳如下。高智耀(1200?-1265 年)①筆者對于高智耀年齡的推估是參考另一狀元李遵頊的年齡(64歲),且以公元年“0”為尾數(shù);對于他卒年的確定是依據(jù)《元史·高睿傳》:“智耀之北使也,攜之以行。及卒,帝問其子安在?近臣以睿見,時年十六……延祐元年卒,年六十有六。”因此《元史·高智耀傳》所云:“智耀又言‘國初庶政草創(chuàng),綱紀未張,宜仿前代置御史臺,以糾肅官?!?。至元五年立御史臺,用其議也?!绷⒂放_應(yīng)是高智耀死后的事。這兩點筆者與時下一些相關(guān)著述的看法相左。,河西(今甘肅西部)人 ,字顯道。世代為西夏重臣。曾祖高逸,官至大都督府尹,祖父高良惠官至右丞相。智耀考上狀元后不久,西夏就亡國了,遂隱居賀蘭山。元太宗于西夏故家子弟中訪求賢才,不少人都推薦智耀。召見之后,太宗打算委以重任,但他堅決推辭回鄉(xiāng)了。向鎮(zhèn)守西涼的皇子奎騰建言善待儒者,被采納,想給他安排官職,又拒絕。憲宗即位,進見時又提出免除儒者勞役,被采納,但是實施效果不佳。世祖即位,任命為翰林學士,再進言釋放被俘的儒者,并免除其勞役之事,這次世祖高度重視,特簽署公文、鑄印,命他到各地甄別、實施,結(jié)果解救儒者達數(shù)千人。[22]卷125[26]卷661-662

太祖初年征用西夏舊樂即是“以河西高智耀言”[22]卷68。至元五年(1268年)元朝設(shè)御史臺也是采納他生前的建議。他當時亦因此被擢為西夏中興等路提刑按察使。后奉命報聘西北藩王,解釋采用漢法的原因,赴任途中病死于上京。世祖聞訊,深為震悼,后贈崇文贊治功臣、金紫光祿大夫、司徒、柱國,追封寧國公,謚文忠。《元史》有傳[22]卷125[26]卷662-663[28]。

智耀有3個兒子。長子早卒,次子高長壽官至僉行樞密院,三子高睿(1249年-1314年)最有作為,官至南臺御史中丞,務(wù)持大體,有儒者之風。高睿之子高納麟官至太尉、江南諸道行御史臺大夫。高睿父子《元史》亦皆有傳[22]卷125[26]卷663。

三、不能確定具體時間的科舉考試2次

1.仁孝前期一次,狀元高岳,主考官及取士人數(shù)待考。

公諱智耀,字顯道。曾大父西夏進士第一人。大父,大都督府尹。考諱惠德,中書右丞相。[27]662

《西夏書事》《、元史》《、欽定續(xù)通志》等多種記載都說當右丞相的名良惠,是智耀的祖父,這里說是“考”,名惠德?!秾幭墓糯鷼v史紀年》也說“:西夏人高智耀,其祖高良惠,是夏國李德旺時的右丞相?!盵4]173良惠究竟是智耀祖父,還是父親呢?脫脫(1314年-1355年)于至正三年(1344年)主編《遼史》、《宋史》、《金史》,任都總裁官時 ,虞集(1272年-1348年)尚在世,是《元史·高智耀傳》在前,還是虞集的《重建高文忠祠記》在前還難說,當然也不一定在前的就可靠。但是《欽定續(xù)通志》《、明一統(tǒng)志》《、大清一統(tǒng)志》《、西夏書事》等都是著名學者編定的,此處他們都沿用《元史》的說法,筆者覺得還是《西夏書事》《、元史》等幾部書的說法較為合理,那就是祖父。我們還可以通過相關(guān)記載進行分析:

寶慶三年、夏乾定四年……夏四月,右丞相高良惠卒。

……良惠內(nèi)鎮(zhèn)百官,外厲將士,日夕拒守,自冬入夏,積勞成疾。僚佐勸自愛,良惠撫膺嘆曰“:我世受國恩,不能芟除禍亂,使寇深若此,何用生為?”遂卒,年六十七。[1]卷42

高良惠雖然是勞瘁而卒,也活了67歲,在當時壽數(shù)不算低。死于寶慶三年(1227年),跟高智耀卒年相距59年,就一般情況而言,這樣的時間跨度也應(yīng)該是祖孫關(guān)系(高逸、高良惠父子的卒年相距僅18年,見下文)。

通過《西夏書事》《、元史》等相關(guān)引文我們知道這位“大都督府尹”是高智耀的曾祖高逸。而奪得“西夏進士第一人”的又是高逸的父親,也就是高智耀的高祖,那么此人奪魁應(yīng)該早于高智耀70年-80年,大約在1146年-1156年間,這正是仁孝(1139 年 -1193 年在位)執(zhí)政的前期。[1]卷35,卷38

那么這位狀元是誰呢?我們可以找到一點記載:

乾道元年、夏天盛十七年春正月,使賀金正旦。

使人為武功大夫訛羅世、宣德郎高岳。岳官至樞密直學士,歷世通顯,至孫良惠為夏國相。[1]卷37

乾道六年,夏乾祐元年……冬十一月,遣使如金謝。

仁孝遣殿前太尉芭里昌祖、樞密直學士高岳奉表謝金。[1]卷37

很顯然,這位高岳就是我們說的這次考試的狀元。夏天盛十七年(宋乾道元年,1165年)他只是宣德郎①宣德郎,文散官名。隋置,為散官。唐沿用,為文官第十九階,正七品下。宋沿置,亦為第十九階,正七品。宋政和四年(1114年)以為與宣德門名相同,曾改稱宣教郎,并定為第二十六階。明﹑清仍為散官。明宣德郎為從六品吏員出身升授之階。清吏員出身者從六品授宣德郎。,可見入仕時間不是很長②同時的宋朝狀元起點官階一般是正七品,高岳天盛十七年(宋乾道元年,1165年)為宣德郎,按宋朝前期官制為文官第十九階,也是正七品,若按政和四年官制則品級更低,所以出仕時間不會太長。,似應(yīng)不超過 10年,跟我們上面的推測大體吻合。夏乾祐元年(1170年)他已經(jīng)是樞密直學士了,才5年時間,可見后來升遷得挺快。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他兩次出使金國的記載,說明他長于外交,嫻于辭令。還知道他教育有方,子孫都有較大作為,以至西夏出現(xiàn)了同一家族產(chǎn)生兩個狀元的盛事。

古人結(jié)婚早,假定高良惠出生時高岳45歲,則高岳生于公元1117年。如果像李遵頊一樣41歲狀元及第,則他奪魁于公元1157年,這也跟我們上面的推測大體吻合。乾祐元年(1170年)他已經(jīng)是樞密直學士,從上面的引文可知這就是他最后的職位,這似可反映出他奪魁時已不再年輕。他的兒子高逸能找到一點記載:

嘉定二年、夏應(yīng)天四年……三月,蒙古兵入河西,大都督府主高逸死之。

金叛人李藻、田廣明等勸蒙古伐金。蒙古主恐夏國議其后,先舉兵出黑水城北,由兀剌海關(guān)口入河西。安全遣世子承禎為主將,以大都督府令公高逸為副元帥,督兵五萬御之,大敗。逸被獲,不屈死。[1]卷40,[4]165

高逸死于嘉定二年(1209年),他被稱為“大都督府令公”,顯然德高望重,依上文推測,被殺時68歲也說得過去。

2.權(quán)鼎雄為天慶年間某科進士。

嘉定十四年、夏光定十一年……夏五月,吏部尚書權(quán)鼎雄卒。

鼎雄,涼州人,天慶中舉進士,以文學名授翰林學士。安全篡逆,棄官入青巖山不出。遵頊立,召為左樞密使。嘗奉使謝金橫賜,與接伴爭相見儀,金人服其論正。及進吏部,氣宇肅然,抑僥幸,拔淹滯,雖在亂離中,無敢干以私者。[1]卷41

我們沒有發(fā)現(xiàn)權(quán)氏的其他資料,只能斗膽做些推測。李遵頊是天慶十年狀元,他們?nèi)绻峭萍暗?在“遵頊立,召為左樞密使”這樣的記載中似應(yīng)加上“以同年”或意義相近的詞語。細玩“天慶中舉進士,以文學名授翰林學士。安全篡逆,棄官入青巖山不出”等語,權(quán)鼎雄似應(yīng)及第早于李遵頊。李安全篡位是夏應(yīng)天元年(1206年)一月[1]卷39,離天慶十年那次考試只有兩年零十個月,此前權(quán)鼎雄已經(jīng)是翰林學士,如果跟李遵頊同年,他既不是宗室,也不見是世家子弟的記載,似不可能在一兩年內(nèi)得到如此重用。從上面的引文可知權(quán)是個剛介正直之士,而剛正之人沒有一定資歷,似難以得到翰林學士這樣的清要職務(wù)。即使他是上一科(1200年)的進士,也算提拔得夠快的。

權(quán)鼎雄卒于夏光定十一年(1221年),其生年未見記載,假設(shè)他像李遵頊一樣活64歲,則生于公元1158年。如果是上一科的進士,那么及第時43歲,是說得過去的。李遵頊光定元年七月即位(1211 年)。[1]卷40依“遵頊立 ,召為左樞密使”的記載,他被任命為左樞密使當在李遵頊即位之后不久。其經(jīng)歷大概是:約于天慶七年(1200年)舉進士,仕至翰林學士,應(yīng)天元年(1206年)棄官入青巖山,約于光定元年(1211年)八月被任命為左樞密使,光定十一年(1221年)五月,以吏部尚書卒。

四、人慶四年之后科舉考試次數(shù)的推估

西夏人究竟舉行過多少次科舉考試,這個問題不見任何記載,筆者只能冒昧作一推估。

同時的宋朝,早在太祖開寶六年(973年)就確立了殿試及唱名制度,之后不斷進行改革,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以后,便規(guī)定3年一次會試,并嚴格執(zhí)行,直至南宋滅亡,很少有例外。實際上紹興十八年(1148年)考過,寶慶二年(1226年)考過,此期連這兩次共考27次。[29]9-10金朝科舉,“正隆元年命以五經(jīng)三史正文內(nèi)出題,三年一考”[10]卷34,[18]卷51。此后基本上是 3 年一考 ,此前則幾乎年年開考。據(jù)筆者考證,實際皇統(tǒng)六年(1146年)考過,正大四年(1227年)考過,此期連這兩次一共開考32次。[30]80-90假令西夏仿照宋、金兩個王朝的做法,也3年一舉,那么到西夏亡國首尾共81年,也可以像南宋一樣,舉行27次科舉考試。

會不會考考停停,目前尚未發(fā)現(xiàn)這樣的記載,應(yīng)該不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首先,恢復科舉前后西夏人仿效宋朝很認真地建立了一系列配套制度,包括大力推行中原文化,從小學到高等學府配套設(shè)立,以源源不斷培育科舉生源,以及設(shè)立翰林院,對文學之士的普遍重視。第二,先是當過蕃漢教授的西夏大儒斡道沖當宰相10多年,接下來是狀元出身的李遵頊當了皇帝。進士出身的官員,如權(quán)鼎雄等受到重用,這些跡象表明西夏統(tǒng)治者已視科舉取士為國策。第三,南宋和金朝科舉搞得轟轟烈烈,人才輩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處于三雄并立情況下的西夏人不會放棄科舉這一選拔人才的有效辦法。

這樣的認識也是可以找到依據(jù)的。夏天盛十二年,宋紹興三十年(1160年)十月,權(quán)傾朝野的宰相、楚王、仁孝的外祖父任得敬一向凌虐朝士,見仁孝尊崇儒學,深惡之,上書請廢學校,他說:“經(jīng)國在乎節(jié)儉,化俗貴有權(quán)衡。我國介在戎夷,地瘠民貧,耕獲甚少。今設(shè)多士以任其濫竽,縻廩祿以恣其冗食,所費何資乎?蓋此中國之法難以行于我國者 ,望陛下一切罷之?!盵1]卷36盡管如此 ,仁孝不僅硬頂著,沒有動搖,而且次年還“立翰林學士院。以王僉、焦景顏等為學士”。[1]卷36不僅如此,鑒于任得敬一貫的倒行逆施,盡管他權(quán)勢熏天,夏乾祐元年(1170年)四月任太后去世,八月仁孝就“恃金為助……討殺得敬,盡誅其族黨”。[1]卷37這些記載表明,西夏人辦學校,搞科舉的態(tài)度是頗為堅決的。

總之,西夏人首開貢舉于乾順時期,大約舉行過27次進士舉,我們現(xiàn)在知道具體時間或大概時間的只有5次,約應(yīng)有27名狀元,現(xiàn)在只知其中3人姓名。他們也有高祖與玄孫都是狀元的“科場盛事”,至于狀元皇帝則是科舉史上的盛中之盛。

[1] 吳廣成.西夏書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2] 馮君實.中國歷史大事年表[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4.

[3] 張靈.遺失了的西夏王國[M].西寧:寧夏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06.

[4] 鐘侃.寧夏古代歷史紀年[M].西寧:寧夏人民出版社,1988.

[5] 陳育寧.寧夏通史·古代卷[M].西寧:寧夏人民出版社,1993.

[6] 隆煒.中國通史:圖鑒版[M].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1999.

[7] 李蔚.簡明西夏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8] 脫脫.宋史·夏國傳:卷486[M/OL].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9] 嵇璜,曹仁虎,劉墉,等.欽定續(xù)通志:卷605[M/OL].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0] 嵇璜,曹仁虎,劉墉,等.欽定續(xù)文獻通考:卷248[M/OL].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1] 龔世俊.西夏書事校正:卷36[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5.

[12] 虞集.西夏相斡公畫像贊[M/OL]//元文類:卷18.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3] 朱旃.寧夏志箋證[M].西寧:寧夏人民出版社,1996.

[14] 佚名.西夏儒學大師斡道沖[EB/OL](2004-04-20).http://www.huaxia.com/ssjn/smxx/00196553.htm l/2004-04-20/2008-02-08.

[15] 聶鴻音.西夏譯《詩》考[J].文學遺產(chǎn),2003(4).

[16] 張傳燧,吳定初.羌族教育發(fā)展史簡述[J].民族教育研究,1996(2).

[17] 魏淑霞.西夏人才的培養(yǎng)和選用[J].寧夏社會科學,2007(5).

[18] 張迎勝.儒學與西夏文化芻議[J].寧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2).

[19] 脫脫.金史[M/OL].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0] 鐘淵映.歷代建元考:卷8[M/OL].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1] 周臘生.遼金元狀元奇談·遼金元狀元譜[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0.

[22] 張廷玉.元史[M/OL].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3] 李賢 ,彭時 ,萬安 ,等.明一統(tǒng)志 :卷 37[M/OL].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4] 和珅.大清一統(tǒng)志:卷204[M/OL].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5] 許容,查郎阿,劉于義,等.甘肅通志:卷35[M/OL].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6] 凌迪知.萬姓統(tǒng)譜:卷32[M/OL].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7] 虞集.道園類稿·龍興路東湖書院重建高文忠祠記[M]//虞集全集:上.王颋,點校.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

[28] 佚名.歷史千年·歷史名人·古代人物·高智耀[EB/OL].(2008-02-19).http://www.lsqn.cn/mingren/RWJS/ancient/200703/17293.htm l/2008-02-19.

[29] 周臘生.宋代狀元奇談·宋代狀元譜第[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9.

[30] 周臘生.金代貢舉考略[J].四川大學學報:哲社版,1997(3).

猜你喜歡
童子西夏進士
河下:文風厚重的“進士之鄉(xiāng)”
華人時刊(2023年19期)2023-11-16 12:32:12
誰的節(jié)日到了
熊童子
學生天地(2020年24期)2020-06-09 03:08:56
四進士(上)
《進士or近視》
童話世界(2019年14期)2019-06-25 10:11:42
山童子和一串紅
西夏“上服”考
西夏學(2017年1期)2017-10-24 05:31:32
試述西夏軍抄
西夏學(2017年1期)2017-10-24 05:31:22
書中有童子
再考西夏的馬
西夏學(2016年2期)2016-10-26 02:21:08
修文县| 玉田县| 罗源县| 望城县| 平塘县| 桂平市| 江陵县| 青浦区| 南投县| 德令哈市| 封开县| 阳泉市| 云梦县| 尉犁县| 德化县| 白朗县| 新源县| 明水县| 理塘县| 阿城市| 神木县| 平乡县| 海门市| 乾安县| 长丰县| 梓潼县| 陇西县| 观塘区| 吉木乃县| 紫云| 团风县| 即墨市| 永年县| 梁河县| 增城市| 多伦县| 临清市| 红桥区| 周宁县| 凤凰县| 长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