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定興
(黃石理工學院黨委宣傳部,湖北黃石 435003)
論氣象報道寫作觀念的轉變
王定興
(黃石理工學院黨委宣傳部,湖北黃石 435003)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新聞中氣象報道寫作觀念也發(fā)生了四個轉變:以傳者為中心向以受者為中心轉變;從突出宣傳功能向突出信息傳播功能轉變;從氣象信息利用向環(huán)境生態(tài)友好轉變;從客觀報道向深度報道轉變。文章對這種轉變的原因進行了探討。
氣象報道;寫作觀念;轉變
所謂氣象報道,是指有關大氣中各種氣象變化的報道。作為新聞報道種類中很不起眼的一個小品種,氣象報道近20年來經歷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發(fā)展變化,特別是近10年,隨著傳媒服務意識和信息傳播意識的增強,氣象報道堂而皇之的登上了黃金時段和黃金版面,大有后來居上的趨勢。氣象報道的“身份”變了、“地位”也變了,但變化最大的是其寫作觀念和形式。盡管我們無法明確劃分出這種轉變的具體時間,但從歷年來的氣象報道中可以看見其明顯的變化痕跡。為了便于分析,我們參照華中科技大學孫發(fā)友教授的劃分方法,將上世紀80年代初作為寫作觀念變化前后的第一個轉折點。[1]同時,以本世紀初作為氣象報道寫作觀念變化的第二個轉折點。
先看看下面三篇氣象報道。第一篇是1957年刊發(fā)的《上海嚴寒》[2]。
新華社上海一九五七年二月十二日電這幾天上海街頭積雪不化,春寒料峭,最低溫度下降到攝氏零下七點四度,上海人感到了有氣象記載的八十多年來罕見的嚴寒。十日和十一日,這里出現(xiàn)了晴天下雪的現(xiàn)象。晴日高照,雪花在陽光中飛舞,行人紛紛佇足仰視這個瑰麗的奇景。
“前天一夜風雪,昨夜八百童尸?!边@是詩人臧克家一九四七年二月在上海寫下的詩篇《生命的零度》中開頭的兩句。這幾天要比十年前冷得多,但據上海民政局調查,到目前并沒有發(fā)現(xiàn)凍死的人。民政局已布置各區(qū)加強對生活困難的居民,特別是孤苦無依的老人的救濟工作。為了避免寒冷影響兒童的健康,上海市教育局已將全市幼兒園的開學日期延至十八日。
第二篇是1987年刊發(fā)的《上海早春奇暖》[3]。
新華社上海一九八七年二月十日電今天是上海自1873年有氣象記載以來“早春二月”上旬中氣溫最高的一天,達25攝氏度。
在此之前,2月上旬氣溫最高的是1962年的2月10日,為23.6攝氏度。上海街頭今天已出現(xiàn)許多身穿薄羊毛衫和格子呢裙的姑娘。
上海在5天前還處于冷風凜冽的春寒中。2月5日的最低氣溫是零下5至9攝氏度。8日開始回升,8日、9日最高氣溫分別為20.4攝氏度和23.4攝氏度。
奇暖的天氣給上海自然界也帶來了奇景。著名的淀山湖風景區(qū)梅林中一半左右的梅樹開出紅、白、綠三色花,散發(fā)出幽幽清香,吸引了眾多的游客,這些梅花比往年早開了一二十天。
上海動物園里畏寒的大象、猩猩等今天都紛紛走出裝有御寒設備的房舍,到陽光下悠然散步。
上海中心氣象臺在分析這次“早春奇暖”的成因時說,西藏高原上強暖高壓脊向東移動,影響了華東地區(qū)。上海受其控制之后,氣流從較暖熱的江南地區(qū)吹來,而這段日子里光照又好,氣溫上升就明顯了。
從明天起上海氣溫又將逐漸下降,預計明天的最高氣溫為15至于7攝氏度。
第三篇是《楚天都市報》2011年4月10日刊發(fā)的《怡人春光賞未盡晴熱好似夏日來》[4]。
楚天都市報訊(記者劉茜通訊員武中氣)這個周末天公作美,最高氣溫不斷攀升,讓人們感受到初夏般的熱情。
昨日清晨,江城霧氣朦朧,最低氣溫11.4℃,東湖周邊的高層建筑在霧中若隱若現(xiàn),好似海市蜃樓。上午9時,霧慢慢散去,江城的輪廓才漸漸清晰起來。氣象專家提醒,在霧天中,市民除了要注意交通安全外,還應盡量避開霧天晨練,減少霧中出行時間以防霧氣中的有害物質。
中午時分,太陽沖破云層,把最高氣溫催到22.8℃。大街上,人們紛紛脫去春裝,有姑娘甚至秀出雪紡裙和絲襪,仍然覺得有幾分燥熱。
今明兩天,高空環(huán)流平直,多云天氣繼續(xù)在武漢唱主角。據武漢中心氣象臺預報,今明兩天最高氣溫將升至24℃,最低氣溫12℃。氣象專家提醒,近日江城空氣濕度顯著下降,預計最低只有30%~40%,請多吃蔬菜和水果來補水防燥。在陽光的照射下,紫外線強度將達3級,市民到戶外活動最好擦防曬霜。
全省范圍來看,今日全省多云,明日鄂西南多云轉小雨;明晚至后天,受高空波動和中低層弱切變線影響,我省南部有一次弱降水過程。
這三篇氣象報道,第一、二篇導語略相似,第三篇導語則已沒有了傳統(tǒng)導語的厚重,但多了撲面而來的清新的生活氣息。三篇氣象報道主體則完全不同:第一篇報道導語之后,筆鋒一轉,主體部分由氣象報道跳入“抗災救災新聞”報道中,從而提升出一個更高的主題;第二篇主體承接導語,主題不變,以自由跳躍的結構,描述了早春的景象,分析了“奇暖”的成因,同時預報了“明天”的天氣;第三篇則用形象的語言突出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強調的是環(huán)境友好生態(tài)氛圍的營造。三者間的變化,正是我國氣象報道寫作觀念變化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氣象報道在媒體中的位置越來越重要,許多媒體用整版甚至多版報道氣象信息,特別是因氣象變化引起的災害報道,更是可以用連篇累牘來形容。氣象報道已成為傳媒精心策劃的亮點之一。
氣象報道的變化是多方面的,寫作觀念的變化是其核心。寫作觀念的變化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
傳者與受者是傳播過程中的兩極,以誰為中心,是報道寫作時必須把握的。過去,氣象報道是以傳者為中心的,傳者只管利用媒介發(fā)布氣象報道,至于受者是誰,傳播效果如何,一般很少考慮。傳者可以把氣象信息發(fā)布在報紙的中縫等不顯眼處;電視臺也總是在夜晚11點后發(fā)布氣象衛(wèi)星傳輸的信息;氣象報道語言冰冷,呈現(xiàn)出專業(yè)化、程序化的特點。如今,氣象報道的服務意識和受眾意識明顯加強,以受眾為中心的思想十分明顯。和過去相比,這種轉變主要表現(xiàn)為:
1)人情味濃了。今天的氣象報道一改過去冰冷的面孔,從內容到形式都流露出濃濃的人情味。首先,新聞標題變得清新活潑、引人愛讀。如,《天晴陽光明媚適宜洗衣曬被》、《天晴宜出行早晚要防凍》、《西有降水帶東擴北有冷空氣南下氣溫跌破20攝氏度,加衣保暖》、《小雨姍姍來空氣變清新》。由于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這些標題如詩如畫,讓人有美的享受;如誡如囑,讓人感受到親情般的溫暖。其次,氣象報道的語言,一改過去的生硬,變得通俗易懂,特別是俗語和口語的靈活運用,使許多復雜、難懂的專業(yè)術語變得簡單明白。如,《江城昨日感受“春天里的冬天”》《春分一過雨止步今日放晴好尋春》等。再次,氣象報道介紹的一些與人們衣、食、住、行密切相關的氣象知識,受到受眾的喜愛。如《楚天都市報》“氣象新聞”專版中,“氣象科普”欄目的小常識;“氣象視界”欄目的美麗圖片,特別是《今日氣象指數預報》欄目,每期刊出著衣、晨練、紫外線強度、晾曬、洗車、人體舒適度、感冒、城市火險、旅游等指數,為受眾生活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2)直觀性強了。過去,氣象新聞形式單一,特別是紙質媒介上的氣象新聞,只有短短幾行文字,難以引人注意。如今,氣象報道形式直觀多樣,能滿足不同層次受眾的需要。如,直接在地圖上標出各地氣象、運用圖標和數據說明氣象變化、文章與圖片互配等,這些直觀的手段使人一目了然。
3)信息量大了。過去,氣象報道只提供抽象的氣象信息,無法滿足受眾對氣象信息的需求。今天,許多媒體運用整版的篇幅來刊登氣象新聞,如《楚天都市報》、《東楚晚報》等,每天的氣象新聞都是一個版面,同時,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調整版面,有時甚至在一版重要位置刊出氣象報道。2007年1月27日的《楚天都市報》在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版同時刊出整版氣象報道,這種策劃代表了當今媒體對氣象報道的態(tài)度。隨著信息量的增大,受眾對氣象報道的關注度就會越來越高,媒體就會實現(xiàn)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由于我國的新聞媒體都是黨和政府主管、主辦,因此,新聞報道的宣傳功能不可忽視。在現(xiàn)實生活中,新聞和宣傳兩種傳播是緊密關聯(lián)、相互交織的。由于廣大公眾對新聞信息的關注,新聞信息在社會生活中的重大作用和影響,各類宣傳(特別是政治宣傳)的行為主體,都要盡量利用新聞傳播來實現(xiàn)自己的宣傳目的,把宣傳意圖附載于新聞傳播行為之上,于是就有了宣傳對新聞的廣泛而深入的滲透。但是,新聞與宣傳是有重大區(qū)別的,兩者的傳播內容不同、社會功能不同、運行規(guī)律也有不同。
新聞報道的基本功能是傳播信息,宣傳功能只是其派生功能之一。但在以前,氣象報道中則是以宣傳功能為中心的。以《上海嚴寒》為例,這則新聞除了導語是傳播氣象信息外,后半部分的背景交待、新舊對比、政府行為描述,傳達出更多的是政治信息。如此厚重的主體,完全擠占了氣象報道的信息傳播空間,使報道流露出濃烈的宣傳色彩。
20世紀90年代前后,氣象報道逐步從突出宣傳功能向突出信息傳播功能轉變,實現(xiàn)了功能的回位。如,《上海早春奇暖》這篇氣象報道,努力利用有限的空間,傳達出盡量多的氣象信息,顯得飽滿從容。它運用對比的手法,旨在突出氣象之奇;它寫動、植物之態(tài),旨在突出早春之暖;它引用專家分析,旨在突出奇暖之因。真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為營,受眾既可知氣象之變,又可知變化之因,還可賞奇暖之美,也間接展示上海的人文景觀之壯,讓這則氣象報道在傳播信息的同時,有了更深的內涵。以傳播信息為主的氣象報道,有氣象描述、氣象對比、景物描寫、安全狀況、氣象成因分析等內容。在氣象報道中體現(xiàn)宣傳功能的內容也十分重要,但可另作他篇,并使之與氣象報道構成統(tǒng)一的整體。
21世紀以來,特別是近幾年來,氣象報道傳統(tǒng)的服務功能得到進一步的強化,傳者的中心地位和受者的中心地位都退居其次,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多元語境的強調和環(huán)境生態(tài)友好氛圍的營造。
1)一元走向多元。在一元的思維觀念下,新聞報道體現(xiàn)出的是一種對時間或空間的線性劃分,把報道分割成片斷,失去了整體的功能。過去的氣象報道,或內容拘泥于一點,或形式局限于一隅,沒有融入整個媒體信息生態(tài)環(huán)境,阻隔了氣象報道的延伸功能。如今的氣象報道寫作觀念和表達形式趨向多元,不再是一元的表達,而是在整個媒體中有先聲和反饋。內容上,各個版面可以根據氣象報道的需要對其它新聞報道加以調整,或把新聞報道放在氣象報道的語境內加以統(tǒng)一考察;形式上,多種語言表達手段根據需要統(tǒng)一協(xié)調,力求整合出最佳效果。
特別是當今傳媒對災害報道的關注,更是放大了氣象報道的延伸功能。我們不能把災害報道當作氣象報道加以研究,但某一類型的災害報道無法擺脫氣象報道的影響,無疑是氣象報道體裁和功能上的延伸。
2)中心利用走向環(huán)境友好。過去,人們總是把自然當作斗爭的對象。氣象報道的目的也仿佛是為了在與自然的較量中取得勝利而傳播某種信息。在以往的氣象報道中,無論是傳者中心還是受者中心,人的中心地位明顯。如今,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建設的是環(huán)境友好與資源節(jié)約型社會,氣象報道的寫作也隨之發(fā)生了變化。如《怡人春光賞未盡晴熱好似夏日來》中,更多的是流露出人與氣象環(huán)境的和諧相處。
特別是在整版或多版的氣象報道中,氣象報道的延伸已使環(huán)境的變化與人們的生活融為一體。在不同的氣象環(huán)境中,人們的生活呈現(xiàn)出各種各樣的變化。春夏秋冬,風晴雨雪,都是人類享受自然的美好時節(jié)。
客觀報道和深度報道是新聞報道的兩種形式。前者指如實反映客觀事實真相的一種報道;后者指以深刻和全面為傳播旨趣的新聞報道,又稱解釋性報道。[5]
過去的氣象報道采用客觀報道的手法,向受眾傳播的是一些不完整的信息,受眾無法通過這些片面的信息認識一段時期的整體氣象。受眾對新聞信息的深度需求,促使深度報道應時而生,使氣象報道由“蘿卜白菜”變成了“饕餮大餐”。這種轉變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以前,氣象報道只停留在對時間、地點、氣象狀況的平面敘述上。如今的氣象報道,向深度拓進,增加了四個方面的內容:1)解釋氣象成因。通過采訪專家學者,結合自己的綜合分析,對氣象的成因進行科學的解釋,回答了新聞要素中的why;2)注重統(tǒng)計氣象造成的影響。通過實地考察,結合相關部門的數據,對積極和消極的影響進行測算,回答了新聞要素中的how;3)預測今后的氣象狀況,滿足受眾的信息期待心理;4)提出注意事項,引導受眾的科學選擇。
過去,受科技水平的限制,氣象報道只能著眼于一時一地,無法顧及全面。如今,信息全球化,我們已經可以在全球背景下報道氣象,并揭示出其與全球、全國大范圍氣象的深層聯(lián)系。氣象報道的廣度,首先表現(xiàn)為題材的廣泛,從動態(tài)到靜態(tài),從地區(qū)到全球,從單一的文字消息到圖像新聞、圖片新聞、圖表新聞、現(xiàn)場新聞等;其次表現(xiàn)為載體的多樣,從原來的報紙氣象消息、廣播氣象消息、電視氣象消息,到現(xiàn)在的網絡氣象消息、手機氣象消息,載體越來越多樣化;再次表現(xiàn)為受眾面的廣泛,不同層次的受眾都可以從氣象報道專版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如,有的受眾習慣于看主消息;有的習慣于看氣象地圖;有的習慣于欣賞氣象圖片;還有的喜愛與氣象有關的生活常識。
過去的氣象新聞,受政策因素、技術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影響,時效性不強,準確性不高,因而報道力度不夠。如今,科學技術飛躍發(fā)展,新聞政策日益完善,記者“搶”新聞的意識增強了,許多氣象報道幾乎是現(xiàn)場報道,時效性得到了受眾的認可;同時,由于記者采訪的深入,報道的準確性也提高了。有了時效性和準確性,氣象報道的力度明顯加強。
綜上所述,引起氣象報道寫作觀念變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信息社會的到來使這種轉變成為可能。氣象報道寫作的深度化,是以大量及時的信息為基礎的,如果沒有這些“原材料”,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其次,受眾的需求是變化的動力。氣象報道的不斷變革,是迎合受眾的需要而進行的,實際上,這種迎合的過程,既使報道產生了社會效益,也產生了經濟效益。良好的效益,促使氣象報道向更趨完美的方向發(fā)展。第三,媒體競爭的激烈是變化的誘因。當今傳媒的競爭是十分殘酷的,除了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的競爭,同一介質媒體之間也會相互競爭。在刀光劍影中,唯有不斷創(chuàng)新以贏得受眾,才是生存之道。氣象報道是最為貼近受眾的形式之一,各家傳媒自然不會放過了。
[1]孫發(fā)友.新聞報道寫作通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湯世英.中外新聞作品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
[3]杜榮進.中外新聞采寫借鑒集成[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
[4]劉茜.怡人春光賞未盡晴熱好似夏日來[N].楚天都市報.2011-04-10(2).
[5]杜駿飛,胡翼青.深度報道原理[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
On the Changes of Writing Concept of Climate Report
WANG Dingxing
(The Division of Publicity of CPC,Huangsh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uangshi Hubei 435003)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four changes take place in the writing concept of climate report:from the broadcaster-centered to the audience-centered,from the publicity function centered to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centered,from the use of climate information to environment friendly and from the objective report to in-depth report.The causes of the changes are also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climate report;writing concept;change
G212.2
A
1671-7422(2011)04-0069-04
10.3969/j.ISSN.1671-7422.2011.04.017
2011-06-27
王定興(1971—),男,湖北大冶人,副編審,碩士。
(責任編輯 尹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