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魯迅”經(jīng)典意義的嬗變

2011-08-15 00:54陳國恩
湖北工程學院學報 2011年6期
關鍵詞:魯迅研究新民主主義左翼

陳國恩

(武漢大學 文學院,湖北 武漢430072)

“魯迅”經(jīng)典意義的嬗變

陳國恩

(武漢大學 文學院,湖北 武漢430072)

透過魯迅經(jīng)典意義的嬗變,可以探討它與社會歷史語境的互文關系。在1920年代前期,魯迅作品的經(jīng)典意義在反封建?!白舐?lián)”時期,一些左翼理論家強調魯迅思想轉變是雙方合作的基礎,這為雙方的爭論埋下了伏筆。毛澤東則提出新民主主義文化的概念,使魯迅與左翼文學獲得了同一性,同時也證明了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到1980年代初,有學者提出《吶喊》與《彷徨》是中國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鏡子,推動了思想解放運動的深入。1990年代以后,中國社會趨于多元化,魯迅研究影響力下降,但魯迅的意義是不會消散的。

魯迅;經(jīng)典;意義的嬗變

文學的經(jīng)典問題經(jīng)常被人們提出來討論,這本身其實就表明文學經(jīng)典不是一個凝固的概念,它的意義是在流動和變化的。在文學史上已有基本定評的經(jīng)典作品,在一個時期受到人們的推崇是基于某種意義,而到了另一個時期,人們推崇它的理由發(fā)生了變化,它的另一種意義凸顯出來,其影響的范圍也有所不同了。透過文學經(jīng)典的這種意義游移或偏轉過程,我們可以思考文學經(jīng)典本身的一些問題,也可以探討它與社會歷史語境的互文關系。

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恐怕沒有一個作家像魯迅這樣其意義是與中國現(xiàn)代史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五四時期的中國處于從古代向現(xiàn)代轉型的關鍵時刻,社會改革的重點落在了思想啟蒙上。魯迅以他的大愛和出眾才華,用小說刻畫沉默的國民靈魂,意在揭出病根,以引起療救的注意。他的雜文,則直接揭開五千年中國文明的真相,稱那不過是“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和“暫時做穩(wěn)了奴隸的時代”之間的輪換[1]212-213,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不過是一部“吃人”的歷史,“中國人尚是食人的民族”[2]535。這在今天的人看來,似乎對傳統(tǒng)文化有失公平,但在當時引起了同代人的強烈共鳴。吳虞在讀了《狂人日記》后,還專門做了一篇《吃人與禮教》,聲稱:“我們如今,應該明白了!吃人的就是講禮教的!講禮教的就是吃人的呀!”[3]這是一個思想的閃電讓中國人驚醒的時代。魯迅的文學作品,以其激進的姿態(tài)代表了一種時代精神,魯迅也就在這樣的意義上被廣泛地閱讀,從而奠定了他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乃至中國現(xiàn)代思想史上的突出地位。這同時也就說明了“王綱解紐”的時代,中國固有文明面對世界強勢文化的沖擊已無力解決現(xiàn)實的問題,因而迫切地需要引進西方的先進文化來開啟民智?,F(xiàn)在有一些學者批評魯迅當時反傳統(tǒng)的激進,批評五四新文化運動對傳統(tǒng)文化的批判,這看似平和理性,但不是歷史主義的,因為它沒有從歷史的觀點來看問題。不是說魯迅不能批評、不能反思,關鍵是批評和反思不能脫離歷史的語境,不能無視中國傳統(tǒng)文化必須通過這樣的批判才能實現(xiàn)創(chuàng)造性的轉化,才能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fā)揮其重建社會道德的功能。魯迅一代人對傳統(tǒng)文化的激烈批判,是以他們對傳統(tǒng)文化無力解決當時中國現(xiàn)實問題的痛切感受為前提的,是與他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根本缺陷和致命弱點的深刻認識聯(lián)系在一起的。我們不能一方面充分地享受著這種批判的積極成果,另一方面又輕易地說他們的這種批判過分了。今天,我們能獨立地來審視魯迅,而不是把他偶像化,歸根到底正是得益于五四新文化運動在對傳統(tǒng)文化的激進批判中確立起來的不迷信古人、不迷信權威的新文化傳統(tǒng)。

歷史在發(fā)展。隨著無產(chǎn)階級力量的壯大,中國出現(xiàn)了社會革命高漲的形勢。中國知識分子不得不做出何去何從的新選擇。與周作人有所不同,魯迅從他早年為民眾的立場出發(fā),選擇了一條與新興大眾同命運的道路。不過同樣重要的是,魯迅雖然積極參與了左翼文藝運動,甚至成了左翼文藝運動的一面旗幟,而他事實上并沒有喪失獨立的人格,更沒有放棄自由的思考。他把崇尚獨立思考的五四傳統(tǒng)與新形勢下革命力量對知識分子的要求自覺地結合起來了,在左翼文藝運動中保持了清醒的意識,同時堅持了文藝的民族的大眾的方向。這是魯迅的過人之處,但也正是因為如此,他與左翼內部的其他成員存在著重要的思想分歧,甚至發(fā)生過激烈的論爭。

對于左翼政治力量而言,魯迅當然具有無可置疑的重要性。他的底層立場和革命精神,與左翼有不少共同點,他在五四文學革命中所取得的成就又使他成了五四知識分子的一個重要代表。有了魯迅的加盟,左翼革命力量不僅意味著獲得了五四一代知識分子的支持,而且以魯迅的思想轉變還可以向所有現(xiàn)代知識分子表明改造世界觀、轉變思想的合理性和必要性。這一點在革命勝利后的歷史敘述中變得更為重要了。

但怎樣彌合魯迅的思想與左翼思想的間隙,尤其是怎樣解釋五四時代的魯迅與“左聯(lián)”時期魯迅的差異,從而向人們說明魯迅的道路就是中國現(xiàn)代進步知識分子所應該走的道路?無論是在革命勝利之前還是革命勝利之后,這都是一個擺在中國共產(chǎn)黨人面前的重要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

二三十年代之交的左翼文藝理論家,強調的是魯迅思想的進步,即認為是魯迅從五四時期的個性主義和進化論前進到了此時的集體主義和階級論[4],從而與左翼文藝有了共同的思想基礎,他因此成了左翼文藝運動中的重要一員。但通過強調魯迅思想的進步來解釋魯迅與左翼文藝運動方向的一致,雖然實現(xiàn)了雙方的聯(lián)合,但這是以降低魯迅五四時期創(chuàng)作的成就和思想探索的意義為前提的。它突出了左翼文藝運動的無產(chǎn)階級性質和時代先鋒性,卻包含了一個潛臺詞,就是魯迅五四時期的思想和創(chuàng)作存在問題,魯迅的進步就是以克服這些問題為前提的。這種從左翼的立場出發(fā)來“收編”魯迅的做法,自然會招來魯迅的不滿和批評,從而給雙方的合作埋下了許多不確定因素,后來產(chǎn)生了不少分歧。

與左翼理論家片面地從左翼立場來尋找與魯迅合作的思想基礎的做法不同,毛澤東則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新民主主義文化的概念,以“新民主主義文化”來統(tǒng)一五四以來的文化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因而在新民主主義文化的概念中,五四文學和左翼文學獲得了同一性,彼此皆成為新民主主義文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兩者之間有差異,那差異也僅僅是新民主主義文學不同發(fā)展階段的差異,而在從屬于新民主主義文學這一基本點上則是一致的;而魯迅就是新民主主義文學的偉大開拓者,“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保?]691毛澤東創(chuàng)造性地從理論上彌合了魯迅與左翼的思想裂隙,有效地解釋了左翼文學對于五四文學的繼承和發(fā)展的關系。不過,這雖然解決了魯迅與左翼文學的同質性的問題,但新民主主義理論高度強調無產(chǎn)階級的領導,因而它事實上重新定義了五四傳統(tǒng),使新民主主義意義上的五四傳統(tǒng)保留了革命民主主義的力量,而把五四時期十分重要甚至處于主導地位的自由主義力量的重要性降低了。于是,這樣的解釋反而不能回過頭來很好地解釋五四傳統(tǒng)自身,不能客觀地對五四時期自由主義作家的成就,如對周作人和胡適做出恰如其分的評價了。我們常見的是把這些自由主義作家當作消極力量的代表加以貶低,即使要肯定他們的歷史貢獻,也會更多地強調他們的歷史局限性。不僅如此,按這樣的解釋,魯迅的形象事實上也被改造了。魯迅與無產(chǎn)階級革命相一致的方面被放大,他與無產(chǎn)階級革命在某一歷史階段不相一致的方面被淡化,或者加以重新解釋,使之盡量一致起來。經(jīng)過這樣的改造,魯迅終于成了沒有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的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而魯迅作品的意義也主要體現(xiàn)在它們提出了一系列關于中國革命的重大問題。比如《阿Q正傳》,阿Q不被允許革命,成了辛亥革命領導者嚴重脫離群眾的一個證明;阿Q本來可以成為擁護辛亥革命的基本群眾,卻在辛亥革命后被殺了頭,這說明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甚至失敗?!秱拧?、《在酒樓上》、《孤獨者》,批判了小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的性格弱點和思想動搖性??傊?,在中國革命本身還沒有解決好革命與群眾的關系問題、革命的領導權問題、知識分子的思想改造問題之前,魯迅在他早期作品中已經(jīng)提出了這些重大問題[6],因而魯迅想不偉大也難。

對魯迅形象的這種改造,當然有魯迅的創(chuàng)作成果作為事實的基礎,并非沒有一點道理。但很明顯,這主要地不是從魯迅出發(fā)的研究,而是一種革命時代邏輯的反映,是自覺運用新民主主義理論所得出的結論。它是按照新民主主義的理論來塑造魯迅形象,解釋魯迅作品的意義,因而其關注的重點是新民主主義理論的相關觀點,是魯迅作品中可以朝新民主主義思想方向解釋的方面,而對其他方面或者可以朝其他方向解釋的方面則忽略了,或者輕描淡寫地帶過。革命的力量需要魯迅成為中國進步知識分子的榜樣,引導他們改造世界觀,把立足點轉移到人民大眾這方面來,參加對敵人的斗爭[7]858-859,因而按革命的邏輯來闡釋魯迅,強化其革命的一面,突出其作為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與人民大眾相聯(lián)系的一面,渲染其與敵人進行百折不撓戰(zhàn)斗的一面,就是十分必要的。這樣的改造,盡管與真實的魯迅不完全吻合,但從革命邏輯這方面看,也是成立的,因為魯迅本來就有從革命的方面進行闡釋的可能性。不過按照這樣的革命邏輯來研究魯迅,到了革命本身轉向“極左”的方向時,就會使學術研究成為政治實用主義的犧牲品,即任何人可以隨意地按照“左”的政治邏輯,把魯迅研究納入政治斗爭的領域,甚至成為整人的手段和工具。這種極端的情形,在“文革”時期已經(jīng)司空見慣了。

上個世紀80年代初,隨著政治上的撥亂反正,魯迅研究開始出現(xiàn)新的局面。代表這個時期魯迅研究最新成果的首先是王富仁。王富仁1983年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上發(fā)表了《中國反封建思想革命的鏡子——論〈吶喊〉〈彷徨〉的思想意義》一文,引起了重大的反響。隨后他又以《中國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鏡子——〈吶喊〉〈彷徨〉綜論》為題撰寫博士學位論文,并于1985年在《文學評論》第3、4期上以提要形式發(fā)表了博士學位論文的主要觀點。王富仁認為,《吶喊》與《彷徨》的不朽意義不是它們提出了中國政治革命的重大問題,而是提出了中國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反封建思想革命的核心問題就是清除封建主義觀念對民眾的思想毒害,是啟發(fā)民眾思想覺悟的問題[8]。王富仁的觀點和他的研究模式,打破了原來從政治革命的角度來研究魯迅的模式,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他基于文本細讀的精彩論證,向讀者證明了魯迅研究完全可以擺脫政治教條的束縛,開掘出嶄新的意義。這種思維方式和他得出的《吶喊》和《彷徨》是中國反封建思想革命的鏡子的結論,直接構成了那個時期思想解放運動的重要部分??梢韵胂?,對于魯迅這么一個維系著原有意識形態(tài)權威至高無上地位的文化符號進行某種可以顛覆其權威性的新闡釋,塑造起一個新的魯迅形象,這個新的魯迅形象不能再用原有的一套政治革命的理論來有效地解釋,而必須用一套新的與原有理論有不相一致的地方卻符合新時代人們對思想領域變動的期待的理論來解釋,其影響所及就不僅僅是魯迅研究中提出了什么新的觀點的問題,而是一項打破僵化的意識形態(tài)神話的重大成果。

王富仁的論文一發(fā)表,就在魯迅研究界引發(fā)了一場大的風波。支持者認為這是重大的突破,反對者指責這是離經(jīng)叛道。產(chǎn)生這樣大的分歧,主要是因為他提出的問題擊中了當時中國思想界的一個癥結,即是繼續(xù)固守僵化的觀念和思維邏輯,還是開動腦筋,面向未來,對歷史問題和現(xiàn)實問題進行新的思考。王富仁關于魯迅的觀點被越來越多的知識分子所接受,則意味著中國的思想界已經(jīng)發(fā)生重大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人不再固守原來的僵化觀念,而是開始獨立地思考問題。換言之,魯迅的經(jīng)典意義這時發(fā)生了一次重大的轉折,從原來認為的是中國革命教科書轉變成了中國思想革命的一面鏡子。這告訴人們,思想解放、人格獨立是五四時期的時代強音,同時也是1980年代前期思想解放運動的宏大主題。

由魯迅的研究推進中國思想界的發(fā)展和進步,這是魯迅的光榮,也是魯迅研究界的光榮??墒窃S多人恐怕都沒有想到,中國社會進入了1990年代以后,魯迅開始被邊緣化,魯迅研究在思想領域里的影響力也直線下降了。這當然不是魯迅的問題,也不是魯迅研究界的責任,而是中國社會自身的問題。當魯迅研究與中國思想界的重大問題密切相關,甚至成了中國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時,魯迅研究的影響才會充分地發(fā)揮出來。這是說,以前魯迅研究的影響之所以大,主要地不是因為它是學術問題,而是因為它是一個政治問題。王富仁提出《吶喊》和《彷徨》是中國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鏡子引起強烈反響,主要也是因為它在事實上起到了推進思想解放運動的重大政治作用??墒钱敋v史進入1990年代以后,中國社會趨于多元化,不同思想觀點之間的爭論和交鋒成了十分正常的現(xiàn)象,只要不違反憲法,人們完全可以直接地表達自己的觀念,再也用不著假借魯迅研究的名義。于是,魯迅研究與社會政治問題的關系開始疏遠。研究魯迅,人們更多的是去探討魯迅作為一個人的內心生活,他在絕望中的精神堅守,他的人格力量等,魯迅研究開始真正回歸魯迅自身。當魯迅研究真的回歸自身,魯迅的意義就只與研究者有關,或者與內心敬仰和熱愛魯迅的人的私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這樣的人可能會因為個人的特殊經(jīng)歷而與魯迅的精神產(chǎn)生共鳴,被魯迅的人格所感動,但他們的研究目的肯定不會與一般大眾發(fā)生深刻的關系。一般的大眾今天更為關心的是世俗的生活,而不是思想領域的深奧問題。在這樣的條件下,魯迅及魯迅研究影響力的下降就成了一個必然。而更為重要的是,當思想解放發(fā)展到真正的個性獨立和思想自由的階段,人們不僅要以魯迅精神為參照從僵化的思想觀念中解放出來,而且要進一步從魯迅的崇拜中超脫出來;不是拜服于魯迅的腳下,而是懷著出自內心的敬意而又以獨立的人格與魯迅進行真正平等的對話。因而發(fā)揚魯迅精神的結果,會是超越魯迅,走向更為開闊的思想領域,達到更為健康的思想境界,魯迅崇拜的現(xiàn)象反而會逐漸淡化,威權時代的那種影響力的下降也就難以避免。

當然,魯迅的意義是豐富的。他在政治生活領域中的經(jīng)典意義會隨著這段政治生活成為歷史而慢慢地淡化,而他人格的力量,他在生存困境中的不屈精神,他在經(jīng)歷內心的矛盾和斗爭后依然堅守自己信仰的那種人生樣式,會成為一種精神榜樣,超越時代,受到那些不甘于平凡、有信仰有堅守的人的崇敬。我還想強調的是,歷史在發(fā)展,社會在進步,而歷史進步和社會發(fā)展不會是直線的、一帆風順的,更常見的形式是曲折和迂回。從這種長時段的歷史觀來思考問題,更會意識到魯迅是不朽的,原因就在于當人類面臨重大的挫折和災難時,魯迅和魯迅那樣的文化偉人會以他們非凡的人生實踐所鑄就的精神豐碑給人以強大的激勵,鼓舞他們去迎接挑戰(zhàn),克服困難,創(chuàng)造光明的未來!

[1] 魯迅.燈下漫筆[M]//魯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2] 魯迅.書信·180820致許壽棠[M]//魯迅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3] 吳虞.吃人與禮教[J].新青年,1919,6(6).

[4] 何疑(瞿秋白).《魯迅雜感選集》序言[M]//魯迅雜感選集.上海:上海青光書局,1933.

[5] 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M]//毛澤東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6] 陳涌.陳涌文學論集[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4.

[7]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M]//毛澤東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8] 王富仁.中國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鏡子:《吶喊》《彷徨》綜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

I210.96

A

1671-2544(2011)06-0041-04

2011-09-06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1AZD066)

陳國恩(1956— ),男,浙江寧波人,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文學博士。

余志平)

猜你喜歡
魯迅研究新民主主義左翼
淺析新民主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淵源
江南書院
魯迅研究中的“大問題”與“小問題”
《魯迅研究文集》
《魯迅研究年刊》的傳播與影響
馬克思主義大論戰(zhàn)與湘學的新民主主義轉型
左翼戲劇運動時期(1930-1935)
淺析新民主主義與新三民主義的異同
前期延安文學對左翼文學的繼承
左翼電影中的“妓女”形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