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廣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學院,河北 廊坊 065000)
長期以來,在英語詞匯的學習過程中不少人對于詞匯的認識存在著一種誤區(qū),認為學詞匯就等于單純的記憶,開展詞匯教學就是要學生背書。這種認識上的偏差直接導致英語詞匯教學水平偏記憶、輕理解,對于學生英語的理解不利。作為語言系統(tǒng)賴以存在的主要支柱,詞匯的學習是整個英語學習的基礎和關鍵。多年來,詞匯的學習在某些英語教師的眼中只是死記硬背,認為學生只要記住單詞的發(fā)音、拼寫及詞義就夠用了。這樣教出的學生只會機械地背誦英語單詞以及相對應的漢語解釋。這樣做的后果經(jīng)常是在實際閱讀時每個單詞都認識,句子卻不認識,更談不上理解了。實際上詞匯是靈動的,絕對不是孤立的,因此英語教師在詞匯教學過程中除了講授單詞的發(fā)音及其詞義外,更重要的是介紹詞匯的多種含義、背景以及習慣搭配用法,以此來真正提高學生英語的綜合能力。
當今英語已經(jīng)滲透到社會的各個方面,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會遇到詞不達意的情況,想要真正地提高英語詞匯水平,就要了解詞匯的出處和語境。比如,在閱讀英語時,不僅要學會看詞匯,最好還能結合語法及修辭等特點,判斷出標題的寓意,這就要求我們平時注意積累,不斷熟悉英語國家的歷史典故、文藝作品以及英語的修辭手段等等。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提高英語水平。如果詞匯簡單句意直白,就可以從字面直接理解,例如:Looking Back To Look Ahead.可以理解為:回首往昔,展望未來。而有的情況需要結合語境及英語背景來理解詞匯,例如,I do not have a crystal ball.I can not predict how long it will take.“crystal ball”指的是水晶球,含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如果將其譯成“我沒有水晶球。我無法預計它會持續(xù)多久”,不了解文化背景的讀者將無法理解。在西方文化中,水晶球是占卜者借以預見未來的工具,而漢語中無此文化對等,處理時應省略原文形象,轉為意譯、尋求功能對等。所以本句應理解為:我不能夠預見將來的情況,所以不清楚(會談)將持續(xù)多久。此外,英漢兩種語言都有一詞多類和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一詞多類就是指一個詞往往屬于幾個詞類,具有幾個不同的意義;一詞多義就是同一個詞在同一詞類中又往往有幾個不同的詞義。從語言的發(fā)展來看,一個詞總會有一個最原始的或最基本的詞義(本義),而其它的詞義是由這個詞發(fā)展或引申而來的(引申義)。詞匯理解難就難在這個“新”字上。這就需要勤查字典,從諸多詞義中去挑選最合適的詞義。如good一詞在英語中已有引申義“strong, vigorous(強健的,有力的)”,因此,His eyesight is still good.一句應理解為“他的視力仍然很強”。而在下面的例句中,good可引申為“高度的”:To produce strong X-rays the tube had to be made a very good vacuum.可以理解為,管子要產(chǎn)生強的射線,就必須制成高度的真空。所以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必須要注重詞匯的多方面闡釋,可以從詞匯的多種方面適當?shù)亟o出例句,并且最好能夠結合相應的背景簡介以及詞匯的結構使學生充分地理解消化記憶詞匯,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英語學習過程中,要真正地掌握詞匯絕非一朝一夕之功,這是由于兩國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的不同造成的。一句英文在英美人看來順理成章,而在中國人看來卻反復顛倒。在英漢兩種語言中,詞語的搭配組合習慣往往也是各不相同的。英語重形合,從構詞、構語、構句到語段的連接都偏重于使用形式或形態(tài)因素,句型結構嚴謹、界限分明,表達講究簡潔流暢和準確嚴謹;而漢語則重意合,句子疏于結構,重在達意,表達風格上,多用“四言”“八句”,多對仗。例如,英語和漢語一般都有對應的語匯或習語,然而,在處理具體問題時,常常不能完全對應。比如漢語習慣稱亞洲“四小龍”,英語雖然可譯成the Asian “four dragons”,但西方人大都叫the Asian“four tigers”或“four tigers” in Asia,因為在西方人的眼里,dragon是一種類似鱷魚或蛇、長有翅膀而且會噴火、常??词刂疸y財寶的怪物。和漢語一樣,英語的成語也很多,但其中大部分都很難對譯成漢語成語,如:Walls have ears(隔墻有耳)意為You must be very careful what you say because someone may be eavesdropping.有時,英語中也會出現(xiàn)包含著形象、比喻、擬人等手法的長句,在漢語中很難找到對應的語匯,這時只能根據(jù)上下文的意思,或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在不損失、沖淡甚至歪曲原意的基礎上進行適當處理。請看以下例子:CED Finklestein:He needs to pull a rabbit out of his hat.總經(jīng)理芬克斯泰因:他需要拿出一個絕招來。而不是:他需要從自己的帽子里抓出一只兔子來。從實際課堂教學效果來看,學生普遍反映詞匯的搭配詞組等容易混淆,教師可以將詞匯放到文章中進行教學和記憶,結合語境來加強理解和記憶,貼近生活實際,消除部分學員對英語的畏難情緒,激發(fā)學員進行英語詞匯學習的興趣。
對于外語學習者來說,掌握英語中的詞匯無疑是英語學習中的核心內(nèi)容,但更為困難的是掌握好這些詞匯的正確用法,掌握好目的語中詞項與詞項的搭配習慣,結合文化背景及語境透徹地理解詞語內(nèi)涵。教師在進行英語詞匯的教學時,應當結合實例適當講授詞語的多種含義、背景以及搭配知識,這樣的詞匯教學方能獲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1]衛(wèi)乃興.詞語搭配的界定與研究體系[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2.
[2]馮躍進,陳偉.漢語副職英譯的語料庫調(diào)查研究[J].外國語,1999,(2):43-49.
[3]朱永生,鄭立信,苗興偉.英漢語篇銜接手段對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209.
[4]大學英語(修訂本)精讀[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