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見春
(三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宜昌 443002)
建國初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特點論析
黎見春
(三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宜昌 443002)
建國初期,針對民眾的思想狀況,新政權提出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任務。為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與民眾的結合,新政權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內容上,整肅與重構意識形態(tài);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踐路徑上,理論宣傳與文藝滲透并重;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對象方面,針對群體特點,有的放矢進行。經(jīng)過執(zhí)政黨與民眾共同努力,建國初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初步實現(xiàn)。
馬克思主義理論;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執(zhí)政理念
建國初期,久經(jīng)戰(zhàn)亂而嚴重破壞的國民經(jīng)濟亟待恢復,新的社會秩序有待重新建構,執(zhí)政黨變革社會的治國方略正待實踐。因此,建構適應新中國政治、經(jīng)濟和社會變革的共同理想和價值觀念,成為新政權思想文化建設的緊迫任務。以什么思想來統(tǒng)帥全國人民呢?執(zhí)政黨明確提出:“用馬克思主義思想原則在全國范圍內和全體規(guī)模上教育人民,是我們黨的一項最基本的政治任務?!盵1]292建國初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任務就此提出。為促成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現(xiàn),新政權采取了系列舉措:在內容上,整肅與重構意識形態(tài);在實踐路徑上,理論宣傳與文藝滲透并重;在對象方面,分析群體特點與有的放矢的結合。因執(zhí)政黨的堅強領導和大眾的自覺參與,建國初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初步實現(xiàn)。本文試圖梳理建國初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特點,以總結歷史經(jīng)驗,尋求現(xiàn)實條件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啟示。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要以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武裝大眾。事實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也是馬克思主義與非馬克思主義斗爭的過程。建國初期,為順利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新政權在普及馬克思主義的同時,展開了對非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整肅,將思想上的“破舊”與“立新”緊密地結合起來。
建國初期,民眾的思想和價值觀念較為混亂:一方面,執(zhí)政黨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正逐漸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封建思想、資產階級思想、甚至帝國主義思想的殘余還充斥于民眾的思想之中。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這種狀況,嚴重影響了執(zhí)政黨重構社會的各項舉措的推進。為此,新政權雙管齊下:一方面,向民眾宣傳普及馬克思主義,“必須經(jīng)常向各界人民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黨在目前的各項主張”[2]75。另一方面,對各種非馬克思主義思想大刀闊斧進行整肅。促成馬克思主義與大眾的結合,首先必須清除各種非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影響,“這樣才能確立馬列主義——工人階級思想的領導權”[2]82。建國初期,新政權對非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整肅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
第一,對封建思想的清理。新中國的建立,確立了全新的社會制度。革命的暴力雖能摧毀舊政權,但舊的思想和觀念在短時間內一時難以清除。因為“反映舊制度的舊思想的殘余,總是長期地留在人們的頭腦,不愿意輕易地退走的”[3]450。事實上,新中國剛建立時,封建迷信、生死由命、富貴在天、家長制、男尊女卑等封建觀念,依然充斥于民眾的思想之中。如包辦婚姻、求神問卦等依然左右民眾的生活。要樹立民眾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許多舊觀點、特別是封建觀點,要從思想上、理論上批駁它。“例如迷信問題、命運問題等。過去解釋不對的,要用新的觀點去解釋,要用馬列主義的觀點,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的觀點來解釋,把舊的觀點駁掉?!盵2]49為此,結合土地改革運動、宣傳貫徹《婚姻法》運動等,執(zhí)政黨引導大眾用剛剛習得的馬克思主義去批駁封建的宿命論和迷信思想,初步清理了封建思想對民眾的影響。
第二,對資產階級思想的揭批。批判資產階級思想,是因為在新中國“其指導思想只能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只能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而資產階級思想?yún)s不能不受到批判和改造”[4]20。批判資產階級思想的目的,“在于劃清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思想界限……克服在中國資產階級問題上的一切不正確觀點”[4]226。建國初期,資產階級思想主要存在于部分知識分子身上和資產階級身上。對于知識分子,新政權發(fā)動思想改造運動,清除了他們身上的所謂的“超階級”的自由主義等思想;對于資產階級,新政權通過社會主義生產資料改造,極大地清除了他們身上唯利是圖、損公肥私等思想。與此同時,新政權高度警惕資產階級腐朽思想對人民的腐蝕。盡管在新中國建立前夕,毛澤東曾告誡全黨要警惕資產階級的糖衣炮彈,但政權建立后,一些人因革命意志的喪失,追求享受,生活腐化。如劉青山、張子善就是典型案例。為此,中共中央開展了大張旗鼓的“三反”運動,“本質上就是反對資產階級腐化墮落思想的斗爭”[4]30。通過揭批資產階級思想,建立了民眾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大眾接受馬克思主義,并將之作為自己行動指南的過程。因此,搭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播平臺,選擇合適的傳播方式,擴大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受眾就成為馬克思主義走向大眾的關鍵。建國初期,新政權在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路徑選擇上,較好地貫徹了理論宣傳與文藝滲透的方式。
第一,建立宣傳網(wǎng),加強對民眾馬克思主義的宣傳。新政權剛建立時,因各項工作千頭萬緒而忽略了經(jīng)常性的群眾宣傳工作,“以至有許多錯誤的思想和反動的宣傳和謠言經(jīng)常在人民群眾中流傳……黨的政策和主張,沒有及時地在人民群眾中進行充分的宣傳解釋”[1]1。因此,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宣傳網(wǎng)絡,不僅可以清除各種非馬克思主義思想,確立民眾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而且可以深化民眾對執(zhí)政黨方針政策的理解,有利于執(zhí)政黨改革社會的各項舉措的推進。為此,中共中央先后發(fā)出《中共中央關于在全黨建立對于人民群眾的宣傳網(wǎng)的決定》(1951年 1月 1日),《中共中央關于健全各級宣傳機構和加強黨的宣傳教育工作的指示》(1951年 2月 25日)等指示,部署對民眾的理論宣傳工作。指示要求:各級黨組織有系統(tǒng)地建立對人民群眾的經(jīng)常性的宣傳網(wǎng),“即在黨的每個支部設立宣傳員,在黨的各級領導機關設立報告員,并建立關于宣傳員報告員工作的一定制度”[1]2。自中央發(fā)出建立宣傳網(wǎng)的指示后,各地加強了對宣傳工作的領導。到 1952年底,“全國共有宣傳員 379萬人,報告員 7.5萬人”[5]。一個以宣傳員、報告員為骨干的,覆蓋農村、工廠、街道、學校等一切社會組織的龐大的群眾性宣傳網(wǎng)絡基本形成。宣傳員、報告員配合建國初期各項政治運動,進行時事宣傳和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普及,強化人民對社會主義制度的目標選擇和政治認同。“在每一個運動中,在每一處地方,都是動員了成千上萬的宣傳人員向群眾進行宣傳活動”,“使全國絕大多數(shù)人口受到了宣傳教育”[6]。因宣傳網(wǎng)的建立,廣大人民接受了系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馬克思主義第一次在全國范圍內在全體規(guī)模上得以傳播,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取得初步成果。
第二,發(fā)揮文藝的教化作用,對民眾進行馬克思主義的滲透。與此同時,新政權充分發(fā)揮文藝的教化功能,通過文學作品、電影、民間曲藝、甚至列車宣傳等民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在提供民眾精神文化享受的同時,滲透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宣傳,深化民眾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新中國初期,廣大的文藝工作者根據(jù)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針,歌頌“無產階級、共產黨、新民主主義、社會主義”[7]873,一大批優(yōu)秀的作品涌現(xiàn)了出來。如:文學作品《紅日 》、《林海雪原 》、《三里灣 》、《新兒女英雄傳 》等;電影《鋼鐵戰(zhàn)士》、《百萬雄師下江南》、《南征北戰(zhàn) 》、《上甘嶺 》、《董存瑞 》等;戲曲《雙送糧 》、《打銅鑼 》、《補鍋 》、《小女婿 》、《王貴與李香香 》等。這些作品通過各種藝術的形式,再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及其領袖毛主席帶領中國人民革命奮斗的歷程,通過新舊社會的比較,抒發(fā)對來之不易的新中國的熱愛。文藝作品化思想教育于娛樂中,使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在不知不覺中深入民眾心田。
此外,全社會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教育宣傳還包括:學校、工廠、街道、村民組等組織“讀報組 ”、“劇團 ”、“腰鼓隊 ”、“歌詠隊 ”等 ,開展“時事報告、座談會、講演會、朗誦會、晚會、出黑板報”等多種活動,對民眾進行宣傳教育?!傲熊囆麄鳌币彩钱敃r經(jīng)常運用的方式之一?!傲熊囆麄鳌眱热菀灾泄仓醒肴嗣裾恼咝麄鳛橹攸c,涵蓋揭發(fā)謠言、鎮(zhèn)壓反革命、時事簡報、破除迷信、取締一貫道、政治理論講解等,采用“說評書式的講解、快板、西河大鼓、太平聯(lián)詞、河南墜子、數(shù)來寶”[8]45等形式,對旅客進行宣傳,極大地擴大了馬克思主義的影響。
建國初期,新政權通過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宣傳網(wǎng),發(fā)揮文藝的滲透作用,營造了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廣泛傳播的社會氛圍,使人民在無形之中受到薰陶,確保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真正的實現(xiàn)。
建國初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源自社會實踐的深化和新政權的推動,最終取決于大眾對馬克思主義的認同和內化。民眾之所以選擇馬克思主義,是因為新政權在滿足民眾對理論需求的同時,對不同階層的人,基于他們的文化層次和價值觀念,采取靈活的方式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教育和通俗的馬克思主義宣傳。
建國初期,從舊社會過來的知識分子大部分對新社會不了解,但他們有重新學習的主觀愿望。如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寫信給毛澤東,表示愿意學習新思想?!拔以谶^去講封建哲學,幫了國民黨的忙,現(xiàn)在我決心改造思想,學習馬克思主義,準備五年之內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重新寫一部中國哲學史?!盵9]134對于知識分子的這種愿望,新政權給予了熱情的歡迎,并采取了切實的措施。
為幫助廣大知識分子拋棄舊思想,接受新思想,新政權采取多種措施:其一,辦訓練班?!耙k各種訓練班,辦軍政大學、革命大學……要讓他們學習社會發(fā)展史、歷史唯物論等幾門課程。”[3]74各地先后舉辦軍政大學、革命大學及各種政治訓練班,宣傳、講授“社會發(fā)展史”、“歷史唯物論”等政治課程。許多接受舊式教育和西方教育的知識分子,正是通過這種啟蒙教育,開始理解勞動創(chuàng)造人類,勞動創(chuàng)造世界等基本道理,為逐漸樹立革命的人生觀打下了初步的基礎。其二,進行思想改造。鑒于當時知識分子思想狀況,新政權提出改造知識分子。“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學習,對于確立知識分子的革命的人生觀和科學的世界觀,具有決定的意義。”[10]177知識分子響應中央的號召,以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主要內容,聯(lián)系本人的思想,通過批判和自我批評,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知識分子思想改造運動。據(jù)統(tǒng)計,到 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教職工的 91%,大學生的 80%,中學教師的75%,都參加了思想改造的運動”[11]419。經(jīng)過知識分子思想改造和政治學習,效果非常明顯。誠如郭沫若在科學院成立大會所言:“絕大多數(shù)的科學家已經(jīng)認識到建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重要意義,積極地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為本門科學研究的指導思想?!盵12]270其三,組織知識分子參與社會實踐。實際上,對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的掌握,僅靠書本學習遠遠不夠,對思想成熟的知識分子尤其如此。所以,“學習馬克思主義,不但要從書本上學,主要地還要通過階級斗爭、工作實踐和接近工農群眾,才能真正學到”[13]267。為此,新政權組織知識分子到群眾中去,參加土地改革、抗美授朝等社會運動。通過深入到工廠、農村、部隊、學校、醫(yī)院、街道,同工農相結合,了解群眾生活、思想、情感。在火熱的社會實踐中,知識分子們深切體會到新舊社會的不同,他們的情感和立場均發(fā)生深刻的變化,逐漸認同了馬克思主義世界觀。
“嚴重的問題是教育農民”[14]1477,這是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共領袖毛澤東的呼吁。作為小生產者的農民,因受習慣勢力的侵淫,他們思想觀念中的封建迷信思想和自發(fā)的資本主義傾向,與新社會格格不入。故對農民的教育,除了幫助他們接受科學的、大眾的、民族的文化以外,在思想方面,“應當提倡和鼓勵馬克思列寧主義世界觀和毛澤東思想的學習”[15]91。因此,幫助農民拋棄小生產者的習慣勢力和殘存的封建思想意識,樹立以集體主義為特征的社會主義思想,成為建國初期新政權加強農民思想教育的主題。
教育農民,首先,清除封建思想的影響。新政權通過發(fā)動土地改革、貫徹《婚姻法》等運動,激發(fā)農民的階級意識,幫助他們認清封建思想的危害。與此同時,加強對農民的宣傳教育,運用農村地區(qū)的宣傳網(wǎng),“按照自然村和小組分工負責,運用小組會、村民會議、個別談話等方式,宣傳政府政策法令,打通群眾思想。”[16]24時事宣傳和讀報工作對農民的影響較大,據(jù)《華東農民》對趙馬鄉(xiāng)“愛國日”活動的觀察:“時事宣傳和讀報工作,又成了農民們一天不可缺少的東西了?!盵17]13此外,經(jīng)過新思想的傳播,農村地區(qū)的封建迷信和舊習俗也得到明顯改變。當時的報刊刊登了大量的典型事例。其次,清理小生產者的自發(fā)資本主義傾向,樹立社會主義價值觀念,也是建國初期新政權對農民思想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對于農民自發(fā)的資本主義傾向,新政權結合農業(yè)合作化運動,“提倡以集體主義利益和個人利益相結合的原則為一切言論行動的標準的社會主義精神”[3]450,為分散的小農經(jīng)濟逐步過渡到大規(guī)模合作化經(jīng)濟,提供了思想的和政治的保證。此外,辦好合作社,“還能使合作社中的共產黨員和先進分子用集體主義的精神去教育廣大的農民群眾,使他們了解并接受社會主義原則”[18]285??傊?對農民的馬克思主義教育是以實際物質利益引導大眾,使之在實際中感受社會主義的威力,因而自覺堅定社會主義信念。
建國初期,新政權對青年學生主要通過各級學校進行系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因為“國家和社會的性質已改變,文化教育也就不可避免地要發(fā)生一種根本性質的改變”,“有計劃、有步驟地在教師和青年學生中進行政治與思想教育,其主要目的乃是逐步地建立革命的人生觀”[15]91。
對青年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系統(tǒng)教育,新政權采取了以下方式:第一,建立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機構。1952年 9月,中共中央轉發(fā)教育部黨組《關于在高等學校試行政治工作制度的報告》,要求高校設立政治輔導處,任務為:“(1)指導全體教職員工的政治理論學習;(2)協(xié)助教務處指導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的課程教學……”[4]321。第二,培養(yǎng)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骨干。1952年 9月,《中共中央關于培養(yǎng)高等、中等學校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師資的指示》,要求:“各大行政區(qū)應選擇具備適當條件的高等學校,舉辦馬克思列寧主義研究班,培養(yǎng)高等學校的政治理論師資;設立政治教育系或政治教育專修科,培養(yǎng)中等學校的政治理論師資?!盵4]318第三,開設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為加強對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遵照中央“加強高等學校中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課程。中等學校教科書中也要有通俗淺顯的關于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課文”的指示[12]73,各級學校普遍開設政治理論課程。如高等學校普遍開設“新民主主義論”、“馬列主義基礎”、“政治經(jīng)濟學”等課程。中小學教育也加大了政治理論課程的學習。“經(jīng)過學習,大多數(shù)學生,在思想上劃清了是非、善惡、忠奸和敵我界限。在情感上、道德心理上開始了變化?!盵19]44總之,各級學校中政治理論教育的加強,對于廣大青少年學生認識和接受馬列主義理論,建立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樹立共產主義信念,發(fā)揮了良好的作用。
此外,對社會其他群體,新政權也結合他們各自的特點,分別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加強馬克思主義教育。如對工商業(yè)者,針對他們不同的思想及認識水平,對部分工商業(yè)者因不了解黨的政策,“對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還存在懷疑和游離的態(tài)度”[1]81,新政權除了向他們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外,組織他們學習《共同綱領》等文件,以加強對新政權的認識,幫助他們了解和接受新政權的政策。對于資產階級中的少數(shù)人,“那些有遠見的人們……可以向他們宣傳社會主義,使他們對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生興趣”[3]273。對包括民主黨派、民主人士等在內的社會各界,新政權要求各地政協(xié)部門召開座談會,組織他們學習。學習內容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黨的政策,“即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理論,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以求了解中國革命的前途,取得正確的革命的觀點”[4]11。正是因為新政權能區(qū)分群體特點,并采取針對性方式,加快了馬克思主義與民眾結合的進程。
綜上所述,建國初期,新政權在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進程中,既充分發(fā)揮執(zhí)政黨的主導作用,又充分關照民眾的現(xiàn)實,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極大地普及了馬克思主義,初步實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建國初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成功經(jīng)驗,對新時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有重要的啟示。
[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二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
[2] 劉少奇.劉少奇選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3] 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三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
[5] 王 炎.新中國宣傳網(wǎng)絡的建立及其歷史經(jīng)驗[J].北京黨史,2004(2).
[6] 進一步加強黨的宣傳網(wǎng),使它更好地為生產建設服務[N].人民日報,1953-01-03(1).
[7]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 時事手冊社.列車宣傳:第五期[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0.
[9] 馮友蘭.馮友蘭學術自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10]周恩來.周恩來選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1]林蘊暉.中國 20世紀全史 (1949-1956):奠基創(chuàng)業(yè)[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
[1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六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
[13]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4]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一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
[16]長興鄉(xiāng)宣傳員的活動[J].華東農民,1952(23).
[17]趙馬鄉(xiāng)的“愛國日”活動[J].華東農民,1952(20).
[18]劉少奇年譜:下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
[19]時事手冊社.沈陽市中等學校進行時事學習的經(jīng)驗:第六期[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1.
D 64
A
1672-6219(2011)03-0020-04
2011-05-01
教育部“紀念建黨九十周年”專項課題資助 (10JDJNJD172)。
黎見春,男,三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博士。
[責任編輯:馬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