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正枝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七一醫(yī)院內一科,江西九江332000)
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常常遇到周圍靜脈穿刺困難的患者,以致因反復靜脈穿刺失敗而延誤治療時機。頸外靜脈是頸部最大的淺靜脈,管徑粗、顯露明顯,該部位的穿刺可以在直視下進行,操作簡便安全。2007年3月至2009年3月,筆者對48例外周靜脈穿刺失敗的危重患者,行頸外靜脈穿刺,均迅速建立靜脈通道,報告如下。
48例均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七一醫(yī)院內一科收治的危重患者,男23例,女25例,年齡24~78歲。其中失血性休克28例,心臟驟停行心肺復蘇術12例,糖尿病酮癥酸中毒8例。
采用18 G靜脈留置針(普通型,美國BD公司生產(chǎn))行頸外靜脈穿刺?;颊呷∪フ硌雠P位,肩下稍墊起,頭盡量后仰偏向穿刺置管對側,選擇患者充盈顯露的頸外靜脈中點為進針點。術者站于患者頭頂側,常規(guī)消毒穿刺部位,助手先于鎖骨上壓迫頸外靜脈使其充盈,術者左手壓住血管并繃緊皮膚,右手拇指及食指持留置針,以15°~30°進針,見回血后停止進針,退針芯到外套管內,再將外套管緩慢送入血管內,當外套管全部進入血管后,拔出針芯,用透明敷料及醫(yī)用膠帶妥善固定留置針于耳后或適當部位。根據(jù)患者病情遵醫(yī)囑抽血配血、連接輸液管道。
本組穿刺成功者45例,穿刺成功率93.75%;3例穿刺失敗原因為頸部較短、患者煩躁不安和肥胖導致穿刺失敗。45例穿刺成功中6例2次穿刺成功,其余均為1次穿刺成功。留置時間3~7 d,留置期間均無靜脈炎發(fā)生,達到快速靜脈輸液和維持有效靜脈通道的目的。
頸外靜脈是頸部最大的淺靜脈,管徑粗,血管外徑達0.8~1.0 cm、易暴露,容易穿刺成功[1]。尤其是右側離心臟最近,循環(huán)干線短,體液流速快,可迅速降低體液滲透壓,減少了靜脈炎、堵管、外滲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本組48例危重患者均需要快速建立靜脈通道,而深靜脈置管、靜脈切開都需要準備相應的物品,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完成,因此應用流速為100 mL·min-1、18 G靜脈留置針行頸外靜脈穿刺,既能快速建立靜脈通道,又能快速補充血容量,提高患者的搶救成功率,同時也提高了醫(yī)護人員的工作效率。失血性休克、心肺復蘇患者處于極度應激狀態(tài),情緒焦慮、恐懼、煩躁,而頸部活動幅度相對較小,應用頸外靜脈穿刺容易固定,針頭不易脫出。
頸外靜脈通道在危重患者搶救中的禁忌證:頸部有腫瘤或甲亢患者,穿刺部位有感染、損傷者,有放射治療史者,全身有感染或有感染源者,有嚴重出血性疾病的患者[2]。由于其解剖部位的特殊性,在使用留置針穿刺過程中還應注意:1)穿刺時要注意觀察患者面色、脈搏、呼吸,且手按壓頸外靜脈近心端時用力要適度,著力點要小,且必須避開頸動脈竇,以免引起反射性心跳驟停;2)對意識不清、煩躁者應予以制動,防止導管針脫落及自行拔出;3)因頸部多系軟組織,血管豐富,刺破后易引起血腫,應力爭一次成功,一旦形成血腫,應局部加壓止血;4)輸液時應檢查穿刺部位及靜脈走向,有無紅、腫、熱、痛,并詢問患者有無不適,如發(fā)現(xiàn)異常應及時拔出留置針,預防感染;5)加強巡視,嚴防空氣栓塞,若輸液不暢,沖管有阻力時,勿強行沖管,應立即拔出留置針。
在危重患者搶救中,頸外靜脈穿刺不僅能快速建立良好的靜脈通道,留置時間長,而且在輸注高滲刺激性強的藥物時局部反應少,是一種簡單、安全、經(jīng)濟、方便、易掌握的靜脈穿刺方法。
[1] 鄧汝東,周健洪,湯建華.頸外靜脈套管針穿刺的臨床應用[J].解剖學研究,2003,25(2):138.
[2] 楊衛(wèi)衛(wèi).頸外靜脈留置針在搶救危重老年患者中的臨床意義[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8(32):7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