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曉玲
(北京市西城區(qū)人民檢察院,北京 100035)
婦女人權的國際保護
邢曉玲
(北京市西城區(qū)人民檢察院,北京 100035)
婦女人權是國際人權法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在聯(lián)合國的大力倡導以及具體行動的影響下,國際社會通過了較多的國際公約保護婦女的人權,但是結合當今婦女人權國際保護的現(xiàn)實,不難發(fā)現(xiàn),當前國際人權法在婦女人權的保護上存在種種缺陷和弊病,國際社會需要繼續(xù)不斷地努力。
婦女人權;國際人權文件;國際公約
提高和改善婦女地位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保護婦女權益作為人權問題的一個重要方面為現(xiàn)代國際法所重視,這也是國際婦女運動取得的成果之一。作為人權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婦女人權,因其在世界范圍內的普遍性和共同性,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國界,理應成為國際人權保護的重點,然而由于歷史和現(xiàn)實的原因,婦女人權的國際保護沒有受到相應的重視,也未起到應有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將對婦女人權的國際保護這一問題進行初步分析和探討。
在當代人權理論中,婦女人權是一個頗具啟發(fā)性和革命性的概念。婦女權利問題最先在歐洲提出。人權觀念在近代歐洲產生之后,雖然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法律實踐中都將婦女排除在人權之外,但它還是啟發(fā)了婦女,使婦女產生了要平等的要求,從這個意義上講,人權觀念是近代婦女覺醒的思想根源,也是近代婦女形成爭取婦女權利的政治斗爭的直接導因。早在14世紀末15世紀初,法國就有男女平等思想的出現(xiàn)。當然這時的男女平等思想是不徹底的,但從思想上啟蒙了婦女爭取自己的權利。1791年法國著名女革命家阿倫普·德·古杰發(fā)表了《婦女和女公民權利宣言》,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婦女權利宣言,標志著婦女向社會公開提出了婦女權利的政治要求。19世紀中葉英國出現(xiàn)女權運動的高潮,并最終在1928年獲得了在法律上與男子平等的政治權利。在美國,女權主義運動的先驅伊麗莎白·凱蒂·斯坦頓發(fā)表了一個模仿《獨立宣言》的《婦女傷感宣言》,要求“確保在各行各業(yè)和社交活動中婦女享有與男子同樣的參與權”[1],成為一部要求與男性平等的婦女權利宣言。經過不懈的斗爭,1914年美國國會終于通過了憲法第19號修正案。正是這一系列西方女權主義的理論和實踐,成為現(xiàn)代婦女人權概念產生的動力之一。
雖然1945年《聯(lián)合國憲章》明確規(guī)定婦女有權平等地享有人權,但是婦女人權這一概念第一次正式出現(xiàn)是在1993年第二屆世界人權大會上通過的《維也納宣言和行動綱領》中。這一文件的第九段專門論述了婦女人權,并提出“婦女的人權應該成為聯(lián)合國人權活動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包括促進有關婦女的所有人權文書”,促請各國政府、機構、政府間和非政府間組織加強努力和合作,保護和促進婦女人權[2]。這一文件確立了婦女人權在人權中的地位和意義,標志著婦女人權概念正式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和接受。1995年的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確認了1993年維也納人權大會提出的婦女人權概念,進一步提出了“婦女權利就是人權”的概念。婦女人權,顧名思義,就是作為“女性”的人所應享有的權利。它包含了兩方面的內容:首先,婦女作為與男子平等的“人”與男子平等享有的權利和自由。1993年的《維也納宣言和行動綱領》確認:“婦女的人權是普遍性人權當中不可剝奪和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這表明婦女人權同普遍性人權沒有本質的區(qū)別,所有普遍性人權的內容都是婦女人權的基本內容,普遍地適用于婦女。具體又可以將其分為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婦女的公民和政治權利,如生命權、自由權、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法律平等保護權等;其次,婦女的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如工作權、財產權、同工同酬權、休息權、教育權和健康權等。二是婦女基于女性的生理特征和所承擔的人類再生產的任務而特有的權利,例如婦女在經期、孕期、產期、哺乳期等應當享有的特殊權利,這些特殊權利是維護婦女作為人的尊嚴和價值所必需的,因此屬于人權的內容。上述婦女人權兩個方面的權利是相互聯(lián)系、不可分割的,它們構成了統(tǒng)一的有機整體。
婦女人權概念的提出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從《聯(lián)合國憲章》開始,婦女的權利獲得國際社會的認可,但就有效實施而言,卻未得到足夠關注,這使得婦女權利流于形式,婦女很難享受到平等的權利,處于人權保護的邊緣。而婦女人權概念指出了婦女權利的存在和實際享有之間的差距,指出婦女是同男性一樣的人權主體,對婦女權利的無視和忽視是同人權原則相違背的。同時由于婦女所處的特殊環(huán)境和地位,婦女人權概念的提出使人權的內容從公共生活領域擴展到私人生活領域,擴大了人權的關注領域和重點,促進了權利概念進入婦女生活的各個領域,使婦女進入人權保護的主流之中。
在聯(lián)合國成立以前,婦女人權的法律保護主要由單個的國家以國內法的形式體現(xiàn),聯(lián)合國成立以后,在聯(lián)合國的大力倡導以及具體行動的影響下,國際社會通過了較多的國際公約保護婦女的人權。截至目前,以聯(lián)合國為中心,一些區(qū)域性的國際組織訂立了數(shù)十個有關婦女地位和婦女權益保護的國際法律文件。
《聯(lián)合國憲章》在序言部分“重申基本人權,人格尊嚴與價值,以及男女……平等權利之信念”,憲章第1條宣布,“不分種族、性別、語言或宗教,增進并鼓勵對于全體人類之人權及基本自由之尊重”?!妒澜缛藱嘈浴返?條規(guī)定:“人人有權享有本宣言所載的一切權利和自由,不分……性別……”這是國際社會第一次將男女平等權利具體化為“一切權利和自由”。《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和《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均在第2條規(guī)定:人人有權享有人權和基本自由,“不分……性別……”一些區(qū)域性人權公約也明確規(guī)定了男女平等原則,禁止性別歧視。《非洲人權和民族權憲章》第18條第3款規(guī)定:“國家應確保消除對婦女的歧視,同時也應確保維護國際宣言和公約所規(guī)定的婦女權利。”[3]
盡管《聯(lián)合國憲章》、《世界人權宣言》等綜合性國際人權文件規(guī)定了包括婦女在內的所有人應享有的人權,但是,這還不足以使婦女的人權得到充分保護,有必要設立一項專門針對婦女的綜合性公約,用以加強現(xiàn)有國際人權文件的規(guī)定。1979年12月18日通過的《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是有關婦女人權保護最重要的法律文書,被稱為國際婦女權利法案,標志著婦女人權國際保護領域國際立法的一個高峰[4]。1999年10月6日通過的《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任擇議定書》規(guī)定了個人來文程序和調查程序,進一步強化了《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的實施機制。
這類國際公約主要有:1952年12月20日聯(lián)大通過的《婦女政治權利公約》、1957年1月29日聯(lián)大通過的《已婚婦女國籍公約》、1962年11月7日聯(lián)大通過的《關于婚姻自愿、結婚最低年齡和結婚登記公約》。其他較為重要的國際公約還有:《國際勞工組織關于男女同工同酬的第100號公約》、《國際勞工組織關于社會保障標準最低標準的第102號公約》、《國際勞工組織關于生育保護的第103號公約》、《國際勞工組織關于雇傭和職業(yè)方面歧視的第111號公約》、《取締教育歧視公約》。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聯(lián)合國的成立是婦女爭取人權歷史中的重要轉折點,聯(lián)合國使得婦女問題正式進入國際社會的議事日程。在聯(lián)合國成立以前,婦女問題根本沒有進入國際社會的主流。聯(lián)合國制定的有關婦女人權的文件為維護婦女人權、提高婦女地位提供了國際準則和標準。上述全球性和區(qū)域性的有關婦女權益的國際公約的訂立,使得對婦女人權的保護突破早期的限制逐步擴大到政治、經濟、法律、國籍、婚姻家庭、受教育和社會保障等各個領域,日益向著新的深度和廣度發(fā)展。
雖然聯(lián)合國自成立之日起就十分重視婦女的人權問題,并制定了一系列公約以監(jiān)督和促進各國保護婦女權益的工作,但是結合當今婦女人權國際保護的現(xiàn)實,不難發(fā)現(xiàn),當前國際人權法在婦女人權的保護上存在種種缺陷和弊病,這就需要國際社會不斷努力改善這種狀況,健全與完善婦女人權的國際保護機制。
傳統(tǒng)人權法將人權看做純屬一國主權管轄范圍內的事項,忽視人權國際保護的必要性。隨著現(xiàn)代國際社會的變化和國際法的發(fā)展,人權的國際保護日益顯示出其重要性,一國不能以主權為由拒絕國際社會對其人權保護的監(jiān)督。因為有關人權的各種國際公約都是各主權國家在主權平等的基礎上共同制定的,締結或加入條約都是各國根據(jù)本國自身利益及其對內對外政策的考慮自愿而為的,當一個國家成為某一人權保護公約的當事國后,它的行為就不能不受到該公約的制約。而現(xiàn)實中恰恰存在對婦女人權國際保護的重要性認識不夠的問題,主要表現(xiàn)就是:婦女人權長久以來一直被排斥在國際人權的法律框架之外。
如前文所述,直到20世紀90年代,婦女人權才正式被提出和承認。在此之前,雖然有一系列保護婦女權利的公約,但并沒有提到人權保護的層面,婦女人權經常被當做是無足輕重的問題或是文化習俗、私人問題而未能提到人權保護的高度來認識?!啊髁鳌藱嘟M織不理會婦女的人權,或者只提及‘婦女公約’中的‘婦女問題’,從而輕視婦女人權問題?!保?]婦女進入人權領域本身就比較晚,而從國際人權法的角度來保護就更晚。聯(lián)合國大部分人權官員指出,在目前國際人權的法律框架內,婦女人權被邊緣化了,沒有受到普遍的和具有約束力的保護。查理斯沃斯教授認為在國際人權法的所有領域,婦女幾乎完全被排除在重要的人權論壇之外,而正式在這些論壇上,各種標準得到確定、監(jiān)督和實施。另外將婦女的聲音、利益和所關注的事項傳遞給制定主流人權法的機構的有效途徑一直極為有限,婦女仍然處于邊緣和特殊的國際氛圍[6]。突出的原因就是在具體實踐中婦女的權利仍沒有被當做人權來看待,許多國際人權文書中有關人權的實質定義并沒有包括婦女關注的重要問題。
第一,國際法注意對婦女公權利的保護,而較為忽視對婦女私權利的保護。由于國際法的主體主要是國家,傳統(tǒng)國際人權法也認為只有國家或國家官員才會在國家管轄的領域發(fā)生侵犯人權的行為,這一領域通常被界定為公共領域,即法律、經濟、政治、知識和文化等領域;與之相對的屬私人領域,主要是婚姻家庭領域。傳統(tǒng)國際人權觀念目前仍較普遍存在,使得婦女人權的國際保護受到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這種觀念注重的是國家對人權的侵犯,在人權國際保護方面,“側重于對男人所關注的政治權利的保護及對國家直接侵犯個人權利的行為的關心,把許多國家其他侵犯婦女權利的行為都排除在保護制度之外”[7]。而從目前婦女所處的特殊環(huán)境和地位看,大多數(shù)婦女在私人領域活動,許多無視乃至侵犯婦女人權的情形發(fā)生在家庭及工作場所之中,如性騷擾、家庭暴力等。
有關婦女人權的國際法律文件規(guī)定的大都是婦女的公權利,私權利較少,而且,首先規(guī)定的是公權利。婦女的公權利自聯(lián)合國成立起就受到承認和保護,而對私權利的肯定比較晚。此外,受公、私法劃分的影響,私法自治觀念深入人心,即使對私權利作了規(guī)定,在執(zhí)法和司法中以及人們的意識里還是輕視對私權利的保護,尤其一些深受宗教影響的國家,對婦女在婚姻、家庭以及民事方面的權利根本不予承認,使得婦女在這一領域的權利無法得到有效保障。
第二,婦女人權保護的國際公約中的保留太多,成為一些國家規(guī)避公約義務的合法手段。根據(jù)國家主權原則,任何一國在簽署、批準或加入條約時,可以提出保留。提出保留應具備一定的條件,如該項保留不得是條約所禁止的,或者保留不違反公約的目的和宗旨,或是條約準許的特定保留。但對條約的保留不能是無節(jié)制的,如果對某一公約保留太多,那么該公約的效力實際上就遭到很大的削弱?!断龑D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是目前所有國際人權公約中提出保留最多的公約,而且比其他人權公約受到更多實體方面的保留。有相當多的保留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保留,反而成了締約國不履行公約義務的借口。消除對婦女歧視委員會第19次會議指出,現(xiàn)有保留已經限制了公約的效力范圍,影響到了整個人權體制。到1993年時127個國家批準了該公約,但有近40個國家做出了總計105項保留和聲明[8]。盡管該公約規(guī)定不得提出與公約宗旨相違背的保留,但從保留的實際情況來看,有不少是與公約宗旨相違背的。如公約第2條規(guī)定要求締約國運用一切適當方法即刻推行不歧視政策,采納并將公約融入國內法律和政策。但一些國家如孟加拉、埃及、利比亞等對此予以保留。對這樣一般性的條款提出保留,實際上已經破壞和損害了公約的整個概念和思想,對公約的權威是毀滅性的打擊。此外,涉及國籍的第9條也是提出保留很多的條款之一,保留的國家如朝鮮、埃及、泰國等。依照這些國家的國內法,婦女在法律上無權將其國籍給予她們與外國丈夫所生子女。
第一,現(xiàn)行人權公約對有關締約國義務的措辭,諸如“迅速”、“即時”、“可運用的國內救濟”、“所有適當方法”等過于模糊,使得有關條約機構很難對締約國的義務范圍作出明確而適當?shù)慕忉專种屏藡D女人權保護機制的有效運作。以條文數(shù)量最多、內容最全面的《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為例,除了一些程序性條款外幾乎每一條都規(guī)定,“締約國應采取一切措施,消除在……方面對婦女的歧視”。條文大多是倡議式的,缺乏必要的執(zhí)行機制,造成公約內容的實現(xiàn)存在困難。此外,國際人權問題同時也是一個敏感的國際政治問題,各國常常從政治角度出發(fā),不僅在是否接受婦女人權國際保護執(zhí)行措施的管轄上慎之又慎,而且在適用這些措施時反復權衡利弊得失,這就可能影響執(zhí)行措施作用的有效發(fā)揮[9]。
第二,由于立法上的空白和漏洞,保護婦女人權的國際公約中沒有強有力的監(jiān)督機制?!断龑D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規(guī)定消除對婦女歧視委員會可以根據(jù)對所收到締約國的報告和資料的審查結果,提出意見和一般性建議,但是消除歧視委員會的運行機制存在一些問題。消除歧視委員會的會期較短,制約其功能的發(fā)揮。依公約規(guī)定,締約國應在公約生效后一年內就“本國為使本公約規(guī)定生效所通過的立法、司法、行政和其他措施以及所取得的其他進展”提供報告供委員會審議,“以后至少每四年并隨時在委員會請求下提出”。這意味著委員會要審議的報告很多,但是由于委員會的會期比任何一個人權公約監(jiān)督機構的會期都短且人力有限,消除歧視委員會每年年會上至多只能審查八個國家的報告,很難完成任務。這樣的后果,一方面因報告積壓,降低了資料的可行性;另一方面,委員會的審議不能對癥下藥,削弱了其監(jiān)督協(xié)調作用,導致處理意見變得毫無價值,而且大量報告積壓未審會打擊締約國提交報告的積極性。目前委員會還沒有有效辦法解決這一問題。至于締約國指控制度公約沒有作出規(guī)定。1999年通過的《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任擇議定書》規(guī)定了個人申訴制度,但僅限于委員會提請有關國家注意,由國家作出說明,委員會進行觀察、調查,提出報告或建議,沒有實質性的措施。議定書還規(guī)定了一些情形下的申訴不可接受。盡管任擇議定書包含了一個禁止保留條款,表明對議定書不允許有任何保留,只有少數(shù)幾個公約有這樣的條款,但議定書第10條的規(guī)定又削弱了該禁止保留條款的效力。
綜上所述,由于歷史、傳統(tǒng)、文化等因素影響,作為人權保護重要內容的國際人權法在保護婦女人權方面差強人意,正因為如此,健全與完善婦女人權保護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迫切需要。為了確保被視為“國際婦女權利法案”的《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更充分發(fā)揮其在保護婦女人權上的作用,筆者提出以下兩點看法。
首先,《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可以借鑒其他人權公約對保留問題規(guī)定的方式,做出更具體的規(guī)定,以減少保留制度帶來的弊端。第一,列舉一部分公約條款為不得保留的條款。一般而言,不得保留的條款是公約最基本的條款,也就是說,如果這一條款得不到實現(xiàn),公約的根本目的和宗旨就會遭到破壞。《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的目的在于使締約國“用一切適當辦法,推行政策,消除對婦女的歧視”,如果保留會造成對婦女基本權利的損害,這樣的保留就應當禁止。公約第2條就應當列為禁止保留的條款,因為該條是一般性承諾條款,規(guī)定了締約國應當履行的普遍義務,允許提出保留,就摧毀了公約的根基。此外,如果一國對某一條款的保留影響到其履行公約其他條款規(guī)定下的義務,那么對這一條款予以保留也應當被禁止。第二,對未被禁止保留的條款,也不能無限地進行保留。國家若對禁止保留條款之外的條款提出保留,應提供相關文件說明自己不能履行該項義務的理由。是否允許保留,應由消除對婦女歧視委員會來決定,并由其決定保留的范圍。該委員會公約設置的“審查執(zhí)行本公約所取得的進展”的機構,有權要求各締約國提供執(zhí)行公約情況的報告,并據(jù)此提出意見和一般性建議,因此委員會對各國有關婦女人權的具體狀況比較熟悉和了解,由其決定是否同意一國對公約某一條款提出的保留較為合理。
其次,針對《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中實施監(jiān)督機制的缺陷,可以擴大消除對婦女歧視委員會的職權,從以下三個方面加強公約的監(jiān)督機制。第一,嚴格執(zhí)行締約國報告制度。根據(jù)公約第18條,締約國應在公約對本國生效后一年內提交第一次報告,以后至少每四年或在委員會請求下隨時提交報告。但事實上很多國家都沒能按時履行這一義務,而委員會則要面對大量報告積壓的現(xiàn)實?;诖耍瑧摽紤]縮短締約國報告的篇幅,鼓勵締約國提交綜合性報告,這也有利于積壓報告問題的解決。第二,完善個人申訴制度。根據(jù)1976年生效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任擇議定書》,人權事務委員會有權接受人權受到侵犯的個人或由第三人以受害人名義提交的來文,委員會進行審查后可以作出決定,并將其轉交給有關的國家和個人。消除對婦女歧視委員會也應該擁有這樣的職權,使委員會能夠對個人申訴作出決定,并利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促使有關當事國采取措施改善本國的人權狀況。第三,建立締約國來文指控制度。締約國指控他國可能會引火燒身,招致被指控國同樣的指控,容易引發(fā)締約國之間的緊張關系,往往是形同虛設。盡管來文指控制度有一定弊端,但其在人權保護國際公約的實施中起著重要的監(jiān)督作用,國家間的指控十分謹慎,不輕易使用,但是,作為一個法律問題,這一做法是可以適用的[10]。
婦女人權的保障需要生活觀念的改變與法律、政治、經濟、文化、道德等多方面的努力,是一項現(xiàn)實而艱巨的任務。從目前婦女人權保護理論和實踐的現(xiàn)狀出發(fā)考量,針對婦女人權保護方面的種種弊端,國際社會需要繼續(xù)不斷地努力,彌補這些缺陷。
[1]張曉玲.婦女與人權[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59.
[2]董云虎.人權基本文獻要覽[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3:328.
[3]王鐵崖,田如萱.國際法資料選編[G].北京:法律出版社,1986:862.
[4]徐顯明.國際人權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362.
[5][加拿大]凱瑟琳·馬奧尼.作為人權的婦女權利:各種理論觀點的分析及其實施戰(zhàn)略[C]//白桂梅.國際人權與發(fā)展:中國和加拿大的視角.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309-349.
[6]黃列.婦女與國際人權法[J].外國法譯評,1996,(4).
[7]孫萌,徐顯明.婦女人權實現(xiàn)障礙研究[C]//徐顯明.人權研究(第一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200.
[8][加拿大]麗貝卡·J·庫克.婦女的人權-規(guī)矩和國際的視角[M].黃列,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384.
[9]朱曉青.關于聯(lián)合國婦女人權保護機制的健全與完善[J].婦女學苑,1997,(2).
[10][美]L·亨金.權利的時代[M].信春鷹,等,譯.北京:知識出版社,1997:73.
The International Protection on Women’s Human Rights
XING Xiao-ling
The women’s human rights are essential part of the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Under the great advocation from the United Nations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practices,more and more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s have been drawn up and formulat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ies to protect the women’s human rights.However,by overseeing the reality of the protection for the women’s human lights,it shows that at present many sorts of deficiencies can be found in the protection for women’s human rights.Therefore,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ies should improve their work and try to be better.
women’s human rights;the documents on the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deficiency
DF982
A
1008-7966(2011)06-0125-04
2011-09-10
刑曉玲(1982-),女,河南商丘人,助理檢察員,法學碩士,主要從事法學理論研究。
[責任編輯:王蘭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