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路與一個人
作為武漢大學首屆作家班的學生,離開那珞珈山下的可愛校園,不知不覺,二十年時間已經(jīng)過去。這是整整一代人的時間。記憶中的校園生活,雖然有的仍栩栩如生活在腦子里,但大部份都已模糊。如果說有什么最值得我懷念的,大約只有一條路和一個人了。
一條路是校園里的櫻花大道。
一個人便是當時的校長劉道玉。
每每聽人夸贊,武漢大學是中國最美麗的校園。珞珈山蓊郁的林木,東湖里的粼粼波光,都是這所百年名校自家庭院中的風景。山環(huán)水繞,水碧山青,山中鳥語如珠,水中鷗影似夢。在這般景色中念書,實乃是三生修來的福氣。
然而武大校園的最美之處,仍要算與珞珈山隔垅相望的櫻花大道。大道在半山腰上,一側(cè)為下坡,滿眼的森森古樹;一側(cè)為上坡,坡上是百年前的古建筑,一長溜三層的石頭房子。我們住校時,那些房子是女生宿舍。每當瀟瀟春雨,道上的櫻花次遞開放,這櫻花不是可結(jié)紅紅果實的中國櫻,而是日本的那種只會開花不會懷孕的嘉木。暖風穿過雨的縫隙走過這條道上,櫻樹懷春的幽夢就醒了。在你不經(jīng)意時,它的枝頭就骨突出幾片花瓣。要不了幾天,這道上枝柯交錯,全敷了濛濛的一白,如月、如乳、如燦燦的晶片在詩中,如簇簇的蝴蝶在夢里。此時若在黃昏,從樹下經(jīng)過,偶爾抬頭,看到花樹之上的窗戶里,正好有一位女生探出白皙的臉龐,與她的眼光倏然相碰,她報以莞爾。這時,你才確切地領(lǐng)會毛澤東的詩句“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的種種妙處。
八十年代中期的武漢大學,在高校教育的改革上,做出了幾件敢為天下先的事,如“學分制”,學生自由選系、插班生制度等等。都是因材施教、惠及學人的善舉。推行這些改革,劉校長功不可沒。作家班正是插班生制度實行的產(chǎn)物。沒有作家班,我不可能成為武大的學生。不是武大的學生,我雖然也可以去珞珈山畔看櫻花,但僅僅只是一個游人而已。
記得第一次領(lǐng)到武漢大學的?;諘r,我真是百感交集。皆因在過往求學歷程中,我三考武大皆不獲選。第一次是1974年,當時非考而讓基層推薦,我下鄉(xiāng)所在公社,推薦我上武大中文系,填表政審均通過,最后還是被刷下,原因是縣上一位領(lǐng)導的兒子看中這個名額。第二次是1977年恢復高考,我報考志愿,本可填三個學校,但我第一志愿是武大中文系,第二志愿仍是,第三志愿還是。期以為志在必得,誰知誤聽流言而數(shù)學缺考。雖然語文成績?nèi)h第一,終因交了一門白卷而名落孫山。第二年,我準備再考,誰知臨近考試,我因急性闌尾穿孔入院治療,一位工農(nóng)兵學員為我開刀,他把我當成試驗品,小手術(shù)弄成大手術(shù)。一個月后我出院,考期已過。于是者三,命運好象故意捉弄我,讓我總不得跨進武漢大學的門檻。
茲后,我于1982年成為湖北作家協(xié)會的專業(yè)作家。1985年,劉校長決定在全國中青年作家中遴選人員試辦首屆作家班,我有幸符合條件而入選。就這樣,我不但了卻了多年的夙愿,更在劉校長“創(chuàng)新改變命運”的理念中,增強了開拓理想的信心。
去年九月份,劉校長的自傳《一個大學校長的自白》出版。我應邀前往北京參加首發(fā)式,躬逢其盛后,在歸漢的火車上,看了他的自白,許多校園往事便涌到心頭?,F(xiàn)在看來,劉校長在武大執(zhí)政期間推行的種種改革,無疑都是正確的,并經(jīng)得起時間的檢驗。輾轉(zhuǎn)之間,夜不能寐,于是哼了兩首七絕:
一自先生離職后,胸中掃盡是風煙。
梅花未老群芳妒,云水蒼茫十七年。
漫言暮雪掩鄉(xiāng)關(guān),風雨雞鳴興未闌。
歲歲重陽公又至,還將熱血化春蠶。
過了耳順之年的劉校長,該到了重陽賞菊的時候了,但他的精神氣兒,仍如當年當校長時那般旺盛、那般睿智。因此每次見到他,我都會產(chǎn)生于濛濛春雨中穿過簇簇櫻花的感覺。
2006年9月1日草于南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