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真美
目標的預設與生成:一種實地評估方法*
● 劉真美
評估圍繞預設與生成維度的四個判斷點,借助開發(fā)的學科實施革新表及配套量表,有目的地選擇一類教師,通過課堂觀察,師生訪談,文本分析等方法對教師進行全面、客觀地評估,并給出評估報告。評估能幫助教師確定自己所處的層級,根據(jù)評估報告指導自己今后一段時間內的教學實踐,更好地促進自身專業(yè)發(fā)展。評估時評估組成員與被評估對象都在評估活動中經(jīng)歷學習、思考、交流、提高、共同成長的一個過程。
預設生成;評估;實施革新表
預設與生成是每位教師都很熟悉的一個內容,在每堂課中都有應用,甚至一個剛從事工作的青年教師也會對此內容分析的頭頭是道。但教師在課堂中實際的預設與生成又是怎樣呢?教師是否對學生已有認知水平充分了解?是否了解預設任務的可生成性?是否能讓學生真正探究,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是否能讓學生的生成成為教師教學的資源,并以此來調整自己的教學?我們試圖對此做一實地評估。
“預設與生成”評估小組成員在評估時分成了五個小小組,圍繞“預設任務的可生成性”、“留給學生的生成時間”、“教師理答方法”、“教學調整”四個評估點,通過課堂觀察,師生訪談,文本分析等方法對教師進行全面評估。
本次評估是在開發(fā)了學科實施革新表的基礎上走向實踐應用的一步。學科實施革新表,是指與新課程基本原則結合起來的,對教師的新課程理念正確與否,以及教師新課程實施程度處于什么層級的評估表,表的橫向是從低到高的不同層級,表的縱軸是來自于課程綱要、新課程標準的基本原則,如“預設與生成的良性互動”,“有意義的任務”等,并需要開發(fā)與之配套的工具量表對教師進行觀察與評估。
本次評估對象的選擇范圍為有三至五年教齡的青年教師,這個階段的青年教師有了一定的實踐經(jīng)驗,在教學上有了自己的想法,處于發(fā)展的最佳時期,如果有科學的方法,為他們搭建發(fā)展的平臺,將有利于他們迅速成長。最后,有四年教齡且積極追求上進的小葉老師成為我們此次的評估對象。她對預設與生成很關注,也能在課堂上體現(xiàn),而評估小組的成員對她在預設與生成方面的認識與實施程度不了解,想通過評估活動對她在該維度上的表現(xiàn)有一個清晰地認識,同時也讓她自己認識在該維度上的表現(xiàn)。
課題組成員在專家的指導下,收集各類教師的典型樣例,尋找到預設與生成的“錯誤運用,機械運用,精致運用”從低到高三個層級典型行為,設置各個層級上的判斷點,完成了預設與生成的學科實施革新表建設。
2010年9月27日,我們課題組對小葉老師進行了首次課堂觀察,用預設與生成的學科實施革新表的配套量表進行記錄分析。小葉老師執(zhí)教內容為《加減法的估算》,其中新授探索環(huán)節(jié)教師的預設與學生的課堂反應情況如下:
從學生實際的生成情況看,顯然是背離教師的預設的,教師在面對學生的錯誤時,生硬地把學生拉到怎么估上來。
評估小組經(jīng)過分析得出學生生成與預設不符的的原因是小葉老師沒有認識到:
1.學生受前期學習知識的影響:學生在學習這個內容之前一直在學兩位數(shù)加減法的精確計算,并且計算能力經(jīng)過訓練已相當不錯;2.任務的設置有一定的問題:估算是不知道 100元到底夠不夠的,學生很容易想到的方法是進行精確計算。
提出建議:是否改變探索的任務設置
這樣的任務設置首先考慮把學生引導到估算上來;其次在估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充分說明自己的理由,就使得學生考慮為什么這么估,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在不同想法的交流中讓學生達成共識,深入理解該如何進行估算,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培養(yǎng)學生估算的能力。
當然最終課堂教學怎樣實施還是取決于小葉老師的認識,對該內容的理解把握以及教學的理念。
2010年9月30日,我們再次對小葉老師進行了評估,小葉老師經(jīng)過自己的思考,在平行班再次執(zhí)教《加減法的估算》,二次上課,小葉老師對于這一環(huán)節(jié)的任務設置以及學生課堂的反應如下:
創(chuàng)設情境,探索估算:文具盒:28元 書包:45元水彩筆:24 元(圖)
從圖中你獲得了哪些數(shù)學信息?
1.不筆算,請幫明明估算一下,這三件物品一共大約多少元?
2.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估算,先獨立思考。
3.再和同桌說一說你是怎么估的。
預設學生的反應為:
28+45+24,把 28看成 30,把 45看成 50,把 24看成20,大約是100。
學生的實際課堂反應為:
1.28估成30,45估成50,24估成20,合起來是110;
2.生改正:合起來是100元。
3.其他同學聽到這個答案時都把舉起的手放下,表示意見相同。
從課堂觀察來看,小葉老師并未完全采用評估組老師的建議,取了折中的方法,尾數(shù)不出現(xiàn)的任務設置沒有,但改變了問題。預設學生的反應與課堂學生的實際反應都比較單一。
兩次評估,小葉老師的預設與生成都存在共性問題,即任務設置的可生成性差。首次評估中學生的生成背離教師的任務,是被教師生硬地拉到了預設的內容上來;二次評估時學生的生成少而形式單一,基本談不上生成。是什么原因造成這種情況呢?我們進一步對教師進行了訪談:
“對于上次提出的比較開放的任務為什么不采用呢?”
“主要是學生把2□可能估成20也可能估成30,到底估成幾不知道,這樣會對他的作業(yè)與考試不利?!?/p>
“2□既可以估成20,也可以估成30,正好借助這種情況進行分析說理,學生才會更加明白如何估,什么情況下估成20,什么情況下估成30呀?!?/p>
“我有點擔心……”
“是否擔心放開后調控不好?”
“怕收不回來”
……
經(jīng)過小組成員分析,我們給出了小葉老師的評估報告:
如果初看兩次課堂觀察的評估都基本偏向錯誤的層級,而且第二次的課堂教學基本談不上生成,好像更不精彩,但聯(lián)系一個評估的過程看,顯然不像表面所表現(xiàn)出來的那樣簡單。兩次評估還是存在差別,小葉老師是有進步的,表現(xiàn)在:
首先,教師對預設與生成有了自己的思考。第二次課堂教學中教師的預設和學生的生成完全一致。為什么會如此一致呢?學生前期的學習在本節(jié)課中怎么不像上一節(jié)那么表現(xiàn)出來呢?我們隨機抽了一排的8個學生做了訪談,發(fā)現(xiàn)教師課前對估算的知識提早進行了滲透,盡管這種方法不可取,但起碼教師已經(jīng)預設到學生會出現(xiàn)精確計算的情況,為了避免學生的生成與自己的預設不一致,教師采用了課前解決的辦法,這跟預設錯誤有所區(qū)別,教師在認識上有提高。其次,教師設置的任務是具有一定生成性的,之所以生成性差,是教師處理不當,怕放開后收不回來,教師附加了一些指令,但比任務沒有可生成性要強。最關鍵的是,評估對教師內心的促動作用,教師對“預設與生成”進行關注與反思,并且采取一定的行動,在對教師觀念的改變上的作用是巨大的。
在整個評估的過程中小葉教師是積極主動地進行思考的,評估后教師并不是馬上能轉變原有的觀念,這是正?,F(xiàn)象,把別人的觀點進行內化需要一個長期的學習提高的過程,小葉老師呈現(xiàn)出來的是她現(xiàn)有的點滴變化,這也是一種可喜的進步。
以往我們評價一個教師往往就是看他的課堂教學水平,而且評課的老師依靠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和感覺對該課進行評價,從而得出結論。而用學科實施革新表對教師進行評估是通過一個組的成員合作,采用課堂觀察、文本分析、師生訪談等形式,借助各個敏感維度的判斷點對教師的教學理念,新課程實施能力,實際教學水平等作出了比較全面、客觀的評價。
通過評估活動,評估組成員與被評估對象都在評估活動中經(jīng)歷學習、思考、交流再思考的一個過程。無論是評估者還是被評估者都對該領域有了更深入的認識。被評估教師對照學科實施革新表在自評過程中不斷剖析自己,結合評估組的意見與建議進一步認清自己的所處的層級,在繼續(xù)教學中根據(jù)評估報告指導自己的實踐,更容易找準自己努力地方向。
評估過程我們也在不斷地再次審視自己的實踐過程,覺得本次實踐還有一些不足。該青年教師有順著評估組的思路接受意見傾向,反思不夠深刻,在今后評估前最好能讓被評估者首先對 “預設與生成”的理解、在課堂中怎樣體現(xiàn)該維度作一個簡單的自述。在評估過程中該教師對自己的認識進行對比,對這個維度再認識可能反思更深刻。
[1]夏雪梅.課程標準的實施:我們需要檢測些什么[J].課程·教材·教法,2010,(8).
[2]夏雪梅.基于標準設計教學目標:課程實施程度的視覺.全球教育展望,2010,(4).
[3]張善培.課程實施程度的測量[J].教育學報,1998,26.
[4]吉納·E·霍爾.實施變革:模式、原則與困境.吳曉玲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12.
*本文是夏雪梅博士主持的2009年全國“十一五”規(guī)劃教育部青年課題“中小學教師課程實施程度的檢測與評估研究”(項目批準號:EFA090385);2009年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市級項目 “中小學教師課程實施程度檢測與干預方案研究”(編號:B09050)項目研究成果之一。
劉真美/湖州市愛山小學教育集團
(責任編輯:劉君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