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天津體育學院學報》30年運動與鍛煉心理學論文回顧

2011-12-07 08:47孫延林吉承恕
天津體育學院學報 2011年6期
關鍵詞:學報心理學運動員

孫延林,李 軍,吉承恕

●百家論壇

《天津體育學院學報》30年運動與鍛煉心理學論文回顧

孫延林1,李 軍2,吉承恕3

對《天津體育學院學報》創(chuàng)刊30年來的體育運動心理學論文進行了回顧,對運動心理學和鍛煉心理學等兩個領域的一些重要的主題進行了分析,提出研究主題進程的發(fā)展以及今后的展望。本文旨在紀念《天津體育學院學報》辦刊30年。

天津體育學院學報;運動心理學;鍛煉心理學

《天津體育學院學報》從1981年的《體育教學與科研》發(fā)展而來,于1986年更名為《天津體育學院學報》,到2010年底已有30年的歷史。在30年之際,對《天津體育學院學報》發(fā)表的運動心理學研究領域的論文進行回顧,從一個側面反映運動心理學研究在中國的發(fā)展,并以此作為《天津體育學院學報》辦刊30年的紀念。

在《天津體育學院學報》的30年共30卷132期中,共計發(fā)表以運動心理學研究領域為主題的論文235篇,其中有2篇是英文。在對這235篇論文進行全部檢索以后,選擇研究主題明確、研究方法科學具體、具有一定研究深度的論文以及部分綜述性文章進行回顧。

30年來,《天津體育學院學報》發(fā)表的體育運動心理學領域的論文數(shù)量不斷增加,其中1981年至1990年10年中共有30篇,1991年至2000年10年中共有52篇,2001年至2010年10年中共有論文153篇。

1 總的描述

隨著運動心理學的發(fā)展,運動心理學的研究領域逐漸從競技體育擴展到學校體育和大眾健身,形成運動心理學、體育心理學和鍛煉心理學三個相對獨立的學科,此外運動技能學習與控制也成為運動心理學學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姚家新等人在《運動心理學研究進展》的文章中,從競技運動心理、體育鍛煉心理和體育教育心理等三個研究領域綜述了運動心理學的進展,沒有將運動學習與控制作為一個單獨的內容列出[1]。Williams等人在《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上發(fā)表的紀念該雜志創(chuàng)辦25年中的心理學文章回顧中,將發(fā)表的近300篇文章分為運動心理學、鍛煉心理學和運動控制與學習三個部分[2]。從國際運動心理學研究的發(fā)展來看,以運動心理學和鍛煉心理學的劃分較多,凡是以運動員作為研究對象、以從事競技運動為情境的研究都劃分在運動心理學領域,凡是以普通人,包括學生作為研究對象,以從事體育活動和體育鍛煉為情境的研究都劃分在鍛煉心理學領域。在本文中,按照運動心理學和鍛煉心理學兩個主要研究領域對《天津體育學院學報》30年發(fā)表的心理學文章進行回顧。

從《天津體育學院學報》30年發(fā)表的運動心理學方面的論文來看,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水平都在提高。從研究內容上看,研究的主題不斷豐富,涉及到運動心理學和鍛煉心理學的各個主要方面,研究主題也越來越深入,從早期的情緒、動機、認知、態(tài)度、心理訓練等方面深入到目標定向、動機氣氛、歸因、社會支持、信任、身體自尊、自我設限、心理疲勞、流暢心理、預判等更為具體的研究主題;從研究方法上看,研究方法的科學水平逐步提高,從一般的綜述、漫談、試論、淺談到問卷調查、實驗設計等,實驗手段也朝著高科技發(fā)展,如眼動記錄系統(tǒng)、腦像圖、ERP等,統(tǒng)計方法也越來越嚴格,使用高級統(tǒng)計手段的研究論文越來越多,如多元方差分析、回歸分析、結構方程模型等。

2 運動心理學領域

運動心理學主要以運動員為研究對象,以高水平運動員專項訓練和比賽中的心理特點和心理訓練為研究內容,研究的主題更具有針對性,研究的生態(tài)學效度在逐步提高,研究主題涉及運動認知、心理能力和心理訓練、社會心理現(xiàn)象、運動動機和情緒、運動員的人格和自我等。

2.1 運動認知

2.1.1 運動操作中的基本認知 運動操作的實質是一種知覺-運動行為,早期柴文袖等人有關青少年運動員時空機制的研究采用實驗儀器測試的方法,尋找運動員基本知覺能力的規(guī)律[3]。于學禮,譚思潔關于少年球類運動員的視野的調查,通過對367名少年球類運動員和普通學生,采用視野計進行視野測試,提出運動員的視野在左眼顳側外下方的幾個方位、右眼顳側外下方300°、330°幾個方位上明顯優(yōu)于沒有訓練經歷的普通少年,認為球類運動員的視野優(yōu)勢與遺傳有關,后天的訓練對于保持和改善運動員的視野也有重要意義[4]。譚思潔等人對少年田徑運動員和普通中小學生進行了操作思維、自我時機控制能力、記憶再認、注意范圍、動時估計、優(yōu)勢手鏡畫、等距知覺目測和手動點圓準確性等8項基本認知能力的測試,結果表明,在時控綜合指數(shù)、手動點園準確性、等距知覺目測能力和優(yōu)勢手鏡畫實驗等4個指標上,運動員都優(yōu)于普通中小學生,且大部分有顯著或非常顯著的差異,說明這些指標可用來描述少年田徑二運動員的某些心理特征,成為少年田徑選材的重要指標[5]。

實驗室控制條件下的基本動作技能操作中的知覺作用是早期研究的一個特點,認為基本的知覺能力與運動操作關系密切,柴文袖等人對10~17歲的63名被試,使用全圓彈性跳臺開關測試自我時機控制能力,說明少年的節(jié)奏調節(jié)能力、動時估計能力、轉向速度調節(jié)能力、騰空控制能力的在不同年齡階段具有不同的發(fā)展特點,并且存在性別差異,研究從基本的運動控制能力探討少年的運動技能發(fā)展的特點[6]。

早期關于運動操作研究中選取的指標比較簡單,主要圍繞著基本知覺能力和簡單的操作思維能力,相應的測試儀器也比較簡單,但是其研究范式基本沿用。

2.1.2 預期能力 預期能力是運動員取得優(yōu)異運動成績的重要認知加工能力,特別是在環(huán)境引導的運動項目中更為明顯。預期能力是高水平運動員的一個突出的認知技能,隨著時間阻斷和空間阻斷技術的使用,近年來有關預期能力的研究逐漸增多。

孫延林等人對國內外有關不同水平運動員的預期認知能力的研究進行了綜述,也體現(xiàn)了國內學者對高水平運動員認知能力的關注,突出了新的研究范式,從以往的問卷調查,逐步發(fā)展到專家-新手實驗范式,以時間阻斷技術、空間阻斷技術來控制刺激信息的呈現(xiàn)[7]。孫延林等人以不同水平的體操運動員為被試,采用視頻為實驗材料,對不同信息條件下的反應時和準確性進行了比較,結果發(fā)現(xiàn),不同水平體操運動員的反應時差異不顯著,準確性差異顯著,說明運動認知過程中的反應時并不是區(qū)分不同水平運動員認知差異的敏感指標,反應速度與運動項目的特點有關[8]。王樹明等人以羽毛球運動員為被試,實驗結果也發(fā)現(xiàn)不同水平運動員的反應時不存在顯著差異[9]。雷慧等人采用時間阻斷和空間阻斷技術研究了網球運動員接發(fā)球中的思維特征[10],結果表明時間阻斷條件下,高水平運動員的落點與旋轉判斷的準確性明顯高于普通組,通過空間阻斷發(fā)現(xiàn)落點與旋轉的信息判斷主要依賴于球拍。

2.1.3 運動認知中的眼動和腦電 有關高水平運動員高級運動行為的眼動和腦電特征的研究也逐步成為一個熱點,視覺搜索能力是高水平運動員在復雜和時間短暫的情景中提取關鍵信息,以保證成功的動作操作,眼動特征成為研究高水平運動員視覺搜索能力的一個客觀指標[11]。張運亮等人使用眼動儀,以男子籃球運動員和普通大學生為被試,讓他們觀看實際比賽的圖片,結果發(fā)現(xiàn)運動員比普通大學生的注視模式更加合理,這是國內較早的使用眼動儀研究運動員認知特征的文章之一[12]。廖彥罡等人對排球運動員觀看運動情境圖片的眼動特征進行了研究,采用專家-新手范式,結果發(fā)現(xiàn)專家組運動員的首、次注視時間長,注視次數(shù)少,對圖片信息的加工效率較高[13]。閆蒼松等人比較了環(huán)境主導與主體主導的運動員在不同數(shù)量的分心刺激條件下的眼動特征,結果發(fā)現(xiàn)環(huán)境主導型的運動員的注視時間短、注視次數(shù)少,表明注視效率高[14]。隨著眼動儀在運動心理學研究中的應用,相關的研究還會增加,使得我們對運動情境中運動員的視覺搜索加工的特征的認識越來越深入。

腦像圖也作為運動員的認知加工能力研究的一個重要技術,神經生理學的指標更能夠說明高級運動行為的大腦機制,呂雅君等人采用事件相關電位技術隊240名男女運動員進行了測試,結果表明,P300在不同專項和不同水平運動員之間存在顯著差異,P300潛伏期是影響辨別反應時的主要成分,P200與串行加工有一定關系,說明大腦電位變化與認知加工有關,有助于了解不同水平運動員的信息加工的腦電特點[15]。

呂雅君等人提出運動員的腦像圖是否可以反映運動員的智商高低,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腦像圖主要與智力測驗中的操作量表得分由中度相關,總體看,腦像圖與智商相關系數(shù)較低,腦像圖還不能作為運動員智力選材的有效指標[16]。胡詠梅等人也使用腦像圖對擊劍運動員的信息處理能力進行了研究[17],發(fā)現(xiàn)左前右腦的雙側匹配在擊劍運動員處理信息的過程中有著主要的作用。

胡勇等人選取軀體活動形容詞和心理活動形容詞作為實驗材料,使用ERP技術對體操運動員的詞匯加工中的特異性效應進行了研究,結果顯示軀體活動形容詞比心理活動形容詞所誘發(fā)的ERP在負走向上更大,提示體操運動員加工軀體形容詞的能力更強,即軀體形容詞容易激活運動反應,有利于運動員運動技術的發(fā)揮[18]。

運動認知的研究體現(xiàn)出從基本認知能力,如知覺、記憶、操作思維等,到高級認知能力發(fā)展,如預期、直覺等,采用的刺激材料也越來越接近運動競賽的實際,多選擇真實比賽情境作為實驗材料,實驗設計也越來越精細,研究的生態(tài)學效度也逐步提高。

2.2 心理能力與心理訓練

有關運動員的競技心理能力的研究是心理訓練的基礎,不同的研究者試圖發(fā)現(xiàn)運動員的心理能力的共同特點,也在尋找不同運動項目運動員的心理能力的不同。運動心理學研究中,對運動員心理能力的簡單描述發(fā)展到結構性探討,采用結構性訪談和問卷測量的方法探討不同水平運動員的心理能力。

杭承義等人對圍棋運動員的心理品質進行了初步探討,提出圍棋運動員要想取得好的比賽成績需要具備堅定的自信心、頑強的意志品質、穩(wěn)定良好的情緒和不斷陶冶的一顆平常心[19]。我們可以看出,早期對運動員心理能力的探討主要是從外部進行分析,缺少相關理論的支持,描述較多,定量分析較少。

蔡克如采用日本學者德永干雄編制的《心理競技能力診斷檢查》,并針對體操運動員登陸有關的自信心、判斷、協(xié)調等進行了修訂,測試了國家體操隊和天津體操隊的優(yōu)秀運動員43人,結果發(fā)現(xiàn),男運動員的心理能力優(yōu)于女運動員,健將級運動員優(yōu)于非健將級運動員[20]。朱健民等人采用同樣的問卷對104名高水平女子足球運動員進行了調查,發(fā)現(xiàn)優(yōu)秀女子足球運動員心理競技能力中最主要的是比賽能力和精神安定與集中兩個方面[21]。比較全面的采用儀器測試和紙筆測驗研究優(yōu)秀女子足球運動員心理素質結構的研究提出[22],優(yōu)秀女子足球運動員的專項心理素質包括快速反應、思維敏捷、協(xié)調穩(wěn)定、注意、時間空間、觸覺敏感和意志品質等七項,可以作為選材和訓練的依據(jù)。

陳靜采用質性研究方法對中國國家隊乒乓球運動員進行了半結構性訪談,提出運動員自身感知的重要的8項心理素質,主要包括表現(xiàn)性、工作專注、穩(wěn)定性、樂觀性、有恒性、探究性、變通性和自律性等[23]。

鄭磊針對籃球運動員研究了特質性心理因素對青年籃球運動員身體對抗能力的影響,提出特質自信、意志品質、攻擊性和情緒特征等4項核心因素,對106名運動員進行測量,將各項數(shù)據(jù)與運動員身體對抗能力進行相關與回歸分析,結果表明意志品質和特質運動自信心可以預測青年男子籃球運動員的身體對抗能力,且意志品質較特質運動自信心的影響更為重要[24]。

心理訓練歷來是運動心理學中最受人關注的研究領域,心理訓練方法的效果和評價,具有針對性的心理訓練方法的設計和實施等。早期論文多是介紹心理訓練的方法、康德年分析了影響籃球罰球技術的不良心理因素,并提出使用念動訓練法和心理控制法對罰球隊員進行訓練可以提高罰球命中率[25]。周子安對藝術體操運動員提出的心理訓練方法的介紹[26]。吳松齡介紹了競賽中的環(huán)境心理的一些特點,如多重性、波動性、矛盾性和廣延性,提出了針對適應比賽環(huán)境的運動員的心理訓練方法,如自我暗示、模擬賽場氣氛和動態(tài)控制等,以及對不同運動項目和不同動作階段實施心理訓練的重要性分析[27]。在早期的文章中定性分析多,嚴格的實驗設計少;宏觀敘述多,具有針對性的操作實施少。

比較全面地提出運動員心理訓練的文章是曾振豪等人于1996年針對乒乓球球運動員賽前心理訓練狀況進行了訪談,提出現(xiàn)有的對運動員的心理訓練不足,提出對乒乓球運動員的心理訓練應具有針對性[28]。

越來越多的研究關注心理訓練方法的設計,使其更有針對性,針對某個運動項目的運動員的具體的心理訓練方法的設計與實施的研究不斷增加。王建洲等人針對優(yōu)秀古典式摔跤運動員賽前心理狀態(tài)的干預研究中,設計了放松訓練、表象訓練、情緒調控、目標設置訓練和自我暗示訓練等,以心理疲勞和心境狀態(tài)為主要檢測指標,通過心理干預,運動員的心理疲勞和心境狀態(tài)有了明顯的改善[29]。黃濱等人在針對冬季兩項運動員的射擊表現(xiàn)的心理干預研究中提出思維優(yōu)化與重組的設計,對提高運動員的射擊成績有著明顯的作用[30],也可以看出在心理訓練中認知調整是關鍵。姒剛彥提出的逆境應對訓練[31],也是以改變運動員的思維方式為核心,認為正確認識運動競賽中的不利因素,主動適應環(huán)境,發(fā)展合理思維,有助于運動員的發(fā)展和適應運動生涯。

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在天津體育學院舉辦的歐洲應用運動心理學家高峰論壇上,11位來自歐洲的運動員心理訓練專家和國內學者分別介紹了針對高水平運動員的心理訓練方法,以及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運動員心理訓練工作的總結后,《天津體育學院學報》在2008年第3期和2009年第1期分別開辦了專欄進行了介紹。并且對中國體操隊、舉重隊、擊劍隊、女子柔道隊等項目的運動員進行大賽前的心理訓練工作進行了總結。

2.3 社會心理現(xiàn)象

體育運動中存在人際交往與人際和諧,受到來自社會各個方面的影響,如教練員心理、教練員對運動員心理的影響、運動場上的侵犯和暴力行為、團體凝聚力、團隊信任、自我和滿意感、心理疲勞等也都成為運動心理學研究中所關心的主題。

趙國雄分析了高水平運動員心理衰竭的原因和發(fā)展階段,認為心理衰竭是高水平運動員的訓練和比賽中客觀存在的,并且比較普遍,但是是可以預防和控制的[32]。

不同運動訓練負荷對運動員的心理疲勞會產生一定的影響,馮燕針對游泳運動員大負荷訓練時的心理疲勞特點發(fā)現(xiàn),女運動員的精神疲倦顯著高于男運動員,在應對大負荷訓練時的心理疲勞時,男運動員更多采用自我鼓勵、轉移注意力和解決問題和逃避等策略,女運動員則采用自責、宣泄、尋求支持和幻想及逃避等方式[33]。郭玉江等對優(yōu)秀運動員的應激源于心理疲勞的關系進行了回歸分析,比賽失利因子是影響運動心理疲勞的最重要的因素[34]。

運動員競爭意識[35]是一種有意識提取還是無意識提取,運動員長期訓練對運動員的競爭意識是否存在影響,這種影響的機制是什么?常璞等人采用加工分離程序研究了運動員競爭意識,結果表明,運動員的競爭意識表現(xiàn)出意識性提取大于無意識性提取,并且具有較強的外顯性和意識提取性,說明運動環(huán)境確實對運動員的過度競爭意識有明顯的影響。

葛惟倬對10名國際級和一級以上棒球裁判員的神經類型和性格類型進行了測試,采用《808神經類型測試表》、《克列奇馬爾性格測試表》、《吉爾福特性格調查表》和《淡路性格向性測驗》,結果發(fā)現(xiàn),優(yōu)秀棒球裁判員的神經類型多屬于靈活型和穩(wěn)定型,優(yōu)秀棒球裁判員中情緒穩(wěn)定性較高,兩組裁判員的向性特點沒有顯著差異,并提出該結果可以用于棒球裁判員的心理選材[36]。這個研究開始從對運動員人格特點的研究擴大到裁判員的人格特征研究。

魏瑤等人以自我決定理論為基礎,探討了教練領導行為與大學生運動員的自主需要、內在動機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具有自主支持性的教練與具有控制性的教練相比更能激發(fā)運動員內在動機,學習訓練效果也有顯著差異[37]。

魏燁]對教練員的工作壓力、社會支持和工作滿意度的關系進行了研究,表明教練員的工作壓力在管理制度、選手訓練、工作負荷等方面得分在中等以上程度,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存在負相關關系,社會支持與工作滿意度存在正相關關系[38。

集體運動項目和個人運動項目的運動員在社會心理層面是否存在差異,張力為等人采用3個研究,探討了從事不同運動項目的運動員在社會心理特點,如社會支持、成就動機、生活滿意感、自尊和同理心等幾個方面的差異,結果表明,集體項目和個人項目運動員在這幾個方面都沒有表現(xiàn)出顯著差異,似乎與學者的期待不一致,提出可能與訓練年限不夠以及心理指標測試不敏感有關[39]。

田寶等人對13~15歲的307名被試進行了調查,探討了學業(yè)可能自我與運動可能自我對運動員心理滿意感的影響,特殊心理滿意感分為學業(yè)滿意感和運動滿意感,結果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學業(yè)可能自我和未來運動可能自我是預測運動滿意感的最佳變量,年級和現(xiàn)在學業(yè)可能自我是預測學業(yè)滿意感的最佳變量[40]。

馬愛國等人采用漢語協(xié)作性和獨立性成語為實驗材料,考察了大學生運動員協(xié)作性和獨立性的內隱成分,結果顯示內隱協(xié)作性強于內隱獨立性,在集體項目中,協(xié)作行為是取勝的關鍵,長期訓練會使得協(xié)作性成為一種內化的意識[41]。

高水平運動員的退役心理也成為近年來研究的一個主題,黃志劍等對高水平運動的對退役的心理準備進行了問卷調查和訪談,結果表明,我國高水平運動員在退役過程及其后社會職業(yè)生涯的適應過程中,由于缺少適當、有效的教育輔導手段的干預,運動員對退役及角色轉換的意識存在不足,對于從事競技運動事業(yè)對自己人生發(fā)展已經產生的和將來潛在的影響的認識較少有全面的理解和把握[42]。

競技體育中的暴力和侵犯行為歷來是運動心理學家關注的問題,石巖針對《國際運動心理學》1996年發(fā)表的一篇文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認為有關圍繞體育中攻擊與暴力問題展開的爭論,有三個問題應引起關注;一是國際運動心理學界以往忽視體育中攻擊與暴力問題的研究;二是這一學科的不斷細化帶來的影響;三是單一學科研究的局限性[43]。多年來,運動心理學主要關注運動員訓練與比賽的心理問題研究,而對其他內容關注不夠。進而石巖等人對有關球場觀眾暴力研究的方法進行了分析,提出應加強定量研究和個案研究,主張進行多學科、多角度的研究[44]。劉賀等人使用內隱聯(lián)想測驗,發(fā)現(xiàn)青少年運動員的攻擊行為傾向具有明顯的自動化特點,集體項目的運動員比個人項目的運動員具有更強的內隱攻擊性[45]。

2.4 運動動機和情緒

運動員參與運動訓練和競賽的動機與運動操作和競賽的成績有關,在追求高運動成績的過程中,運動動機是一個重要的心理因素。研究者們對此也有很多關注,成為研究的一個熱點。早期運動動機的研究多是和目的、態(tài)度相聯(lián)系,理論基礎不夠,近年來多以目標定向理論、自我決定理論、自我效能理論和歸因理論為基礎研究運動動機。

翟一飛等人提出運動員的目標取向和對動機氣氛的覺察是運動自信心的來源中的兩個緊密因素,因此,教練員應該了解運動員的目標取向和創(chuàng)設適宜的動機氣氛,能夠提高運動員的運動自信心[46]。

有關運動員流暢心理狀態(tài)的研究開始于2000年,孫延林等人在國內最早開始運動員流暢心理狀態(tài)的研究,采用國外學者編制的運動員流暢心理狀態(tài)問卷對國內排球運動員進行調查,發(fā)現(xiàn)不同水平運動員之間,流暢心理體驗存在顯著性差異[47]。胡詠梅等人采用流暢狀態(tài)量表對200名棒壘球運動員進行了測試,并分析了流暢心理狀態(tài)的主要特征,結果表明,流暢心理狀態(tài)的特征與運動成績有一定關系[48]。同時,胡詠梅等人還就運動員流暢心理狀態(tài)的誘發(fā)因素及可控性進行了研究,對25名技能表現(xiàn)類運動項目的運動員進行了訪談,發(fā)現(xiàn)流暢心理狀態(tài)的誘發(fā)因素主要集中在適宜的身體準備、賽前和賽中的計劃準備、自信心和積極態(tài)度、賽前達到喚醒水平和良好的比賽動機等五個方面,此外多數(shù)運動員認為流暢心理狀態(tài)是可控的[49]。

運動焦慮一直是運動心理學的研究熱點,但隨著對運動焦慮的認識深入,在運動焦慮與運動成績的研究中更考慮焦慮的方向和強度對運動成績的影響,祝蓓里等人使用《競賽狀態(tài)焦慮問卷(CSAI-2)》對88名男女大學生的競賽狀態(tài)焦慮得分與長跑成績的關系進行了研究,對狀態(tài)焦慮的中的認知焦慮、軀體焦慮和狀態(tài)自信心分別區(qū)分了強度和方向性,結果表明,焦慮的方向性更有價值,特別是狀態(tài)自信心的方向性是長跑成績的重要預測因子[50]。

劉俊等人的研究結果同樣表明,焦慮的方向性比焦慮的強度更能預測運動成績[51]。適宜的運動焦慮對運動員取得優(yōu)異的運動成績是有幫助的,因此,焦慮并不完全是一個負性情緒,葉平等人采用漢寧的適宜作用區(qū)間假設研究了運動員適宜焦慮區(qū)間問題,選取40名運動員測試CSAI-2和生理生化指標,結果發(fā)現(xiàn),生理生化指標與焦慮分數(shù)具有對應關系,并且提出±1/2標準差不能反映運動員個體的適宜焦慮區(qū)間,而應采用正常發(fā)揮時的平均焦慮分數(shù)±實力正常發(fā)揮范圍內的焦慮Z分數(shù)來確定[52]。閆萬軍等介紹了多維焦慮理論,即在研究焦慮對運動成績的影響時要考慮即焦慮的強度、焦慮的方向性及焦慮的頻率[53]。

歸因與運動成績的關系,劉麗云等對136名優(yōu)秀蹦床運動員進行了調查,說明失敗情境下的歸因穩(wěn)定性是影響蹦床比賽成績的心理因素,在對比賽結果滿意時和不滿意時,運動員的歸因方式不同[54]。

2.5運動員的人格

運動員的人格特點也是早期運動心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主題,卞薇采用卡特爾十六種性格因素測試量表測量了我國38名成年甲級和乙級隊的二傳手,結果表明,二傳手的性格特點表現(xiàn)為樂群、情緒穩(wěn)定、好強、敢為等,并且敢為性與組織一攻時的兩次球進攻的百分率有關[55]。也有研究調查了乒乓球運動員的個性特征,使用卡特爾16PF對26名中國男子乒乓球隊運動員進行了測試,結果發(fā)現(xiàn),乒乓球運動員的個性特征具有樂群、聰慧、情緒穩(wěn)定的特點,與握拍、打法不同沒有關系[56]。

有關運動員人格的一般特征的研究已經不再是運動心理學領域的主要課題,但在其他主題的研究中可以考慮人格因素的作用,戴群等人研究了運動損傷與人格特征的關系,發(fā)現(xiàn)外向人格特征傾向的運動員在面對消極生活應激時,發(fā)生急性運動損傷的可能性越大[57]。

近年來有關運動員的自我設限和完美主義的研究可以看做是人格特點方面主題的一種延伸,盡管單純的劃分人格類型的研究在運動心理學研究中越來越少,但針對某個人格特征的研究還是可以看到的。李靜等人研究了運動員的一般自我效能與自我設限傾向的關系,結果表明,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自我設限傾向越弱,且競賽壓力水平越高,自我設限傾向的抑制性越增強[58]。而且這種自我設限傾向與運動項目有關,集體項目中運動員的自我設限傾向具有抑制性。祝大鵬研究了體操運動員的完美主義特點與飲食障礙、運動動機和賽前情緒的關系,指出完美主義人格特點會引起不良心理狀態(tài)的出現(xiàn)[59]。

3 鍛煉心理學領域

鍛煉心理學以普通人群從事體育鍛煉活動中的心理特點和心理效益為研究對象,在本文中涉及以學生和普通人為研究對象的論文,涉及體育活動參與的動機、體育活動與心理發(fā)展、體育活動與心理健康以及體育鍛煉的心理促進等方面。

3.1 體育活動參與的動機

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動機分析對促進學生參與體育課和體育活動具有重要意義。在運動心理學中解釋體育活動中學生動機的前沿理論是目標定向理論和自我決定理論,運動能力知覺是參與體育活動的來源,John等人在2003年發(fā)表的《初中女生的運動能力信念和調節(jié)方式:與愉快、努力和厭煩的關系》是《天津體育學院學報》發(fā)表的第一篇英文的運動心理學文章,研究中分析了女生不喜歡參與體育活動的原因和運動能力信念有關[60]。目標定向理論是以能力知覺為基礎,對動機傾向的一種劃分方法,分為任務定向和自我定向[61],學生體育活動中的目標定向存在性別和年齡的差異,孫延林等人的研究發(fā)現(xiàn),男生有較高的自我定向,并且自我定向是預測男生參與體育活動的正相關預測指標,而女生則是任務定向能夠積極預測體育活動的參與[62]。李京誠等人采用目標定向理論,調查學生體育課的目標取向與課堂動機氣氛的關系,研究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證明中小學生成就動機存在任務和自我兩種取向,而且具有年齡差異,年齡越大,越傾向于自我取向,學生體驗到掌握動機氣氛,則傾向于采取任務定向,而體驗到表現(xiàn)動機氣氛,則傾向于采取自我定向[63]。胡詠梅等采用教學實驗方法,在體育課上創(chuàng)設學習氣氛和成績氣氛,發(fā)現(xiàn)學習氣氛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機,而成績氣氛可以降低學生的學習動機[64]。

基本心理需要理論提出能力、自主和關系是個體的三種基本心理需要,自主性被認為是調節(jié)學生體育活動動機的中心。孫開宏等人的研究指出,每種基本心理需要對學生的動機定向都有著明顯的預測作用,學生知覺到的體育教師的自主性支持對于提高學生參與體育課的自己起著核心作用[65]。基本心理需要可以影響學生的內部動機,并且能力感在自我定向與內部動機之間有著間接調節(jié)作用[66]。

自我決定理論提倡動機來源的自主性,以內部動機的促進作為激發(fā)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核心手段,學生越是體驗到行為的動力來源于自己,他參與體育活動的動機越積極。陳愛國等人的研究發(fā)現(xiàn)目標定向與自我決定水平的高低有關,任務定向與高自我決定動機有顯著相關,而自我定向與低自我決定動機有顯著相關[67]。

3.2 體育活動參與與心理發(fā)展

學生參與體育活動對認知、態(tài)度、自我等心理品質的發(fā)展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很多研究都試圖探討參加體育活動對學生的心理品質的發(fā)展產生積極的作用。

李樹怡1981年在《天津體育學院學報》發(fā)表的有關學校體育與學生智力發(fā)展的文章[68],是比較早的對參加體育活動與學生智力發(fā)展的關系進行了綜述,提出學生參加體育活動可以開發(fā)頭腦資源,有助于右腦發(fā)展,這些會促進學生智力的發(fā)展。

郭建國等人針對女大學生的身心特點,選用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APTA情感測量,結果發(fā)現(xiàn),實驗后對健身意識的得分有明顯提高,審美的得分也有明顯提高,而社交、刺激、解脫和磨難的得分沒有太大變化[69]。說明改善教學方法,提倡快樂學習對提高女大學生的健身意識具有一定作用。楊菊生等人關于體育教學培養(yǎng)大學生意志品質的研究中,從意志力、競爭意識和耐挫力等三個方面發(fā)現(xiàn)設置有針對性的體育教學方法有助于大學生提高意志品質[70]。

孫延林等人在2001年發(fā)表的有關體育課學習與學生自尊心和社會道德發(fā)展的綜述中分析了體育活動的參與對學生的自尊發(fā)展和道德發(fā)展具有一定的作用[71],也體現(xiàn)出有關體育活動參與對青少年學生心理發(fā)展的研究從簡單的意志品質培養(yǎng)、情緒和情感的發(fā)展等描述性研究逐漸走向更為深入的主題。

杜曉紅等人采用青少年身體自我量表和大學生體育鍛煉調查問卷,研究了大學生的身體自我的特點及其與身體鍛煉的關系,體育專業(yè)大學生的身體自我滿意程度明顯高于普通大學生,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大學生的身體自我更為積極[72]。

鄂亞鵬在1988年發(fā)表的體育課對學生心理品質和人際關系影響的實驗研究報告,采用不同的體育課教學方法,探討對學生情緒、注意、意志以及人際關系的影響,對實驗班的教學方法進行細化,針對注意、情緒和意志提出具體的教學模式,結果表明實驗班的三個心理品質都有所提高,而且人際關系有所改善,并對一年后實驗班的體育態(tài)度進行了追蹤調查,體現(xiàn)出教學方法的改進對延續(xù)喜歡體育的態(tài)度具有一定作用[73]。

參加體育鍛煉可以作為學生提高應對策略的一個方法,李林的研究中,在大學生重要考試前采用體育鍛煉和休閑閱讀兩種應對方法來減緩應激反應,結果發(fā)現(xiàn),體育鍛煉組的大學生心境狀態(tài)有明顯改善,鍛煉產生的愉快感[74]。

亓圣華研究了身體鍛煉與中學生羞恥感的關系,羞恥感作為一種負性評價,對青少年的自我發(fā)展有消極影響,體育鍛煉量與羞恥感有著顯著負相關,大鍛煉量對個性羞恥、行為羞恥和羞恥體驗有顯著影響[75]。

3.3 學生體育活動與心理健康

參與體育活動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一般包含了對病理性心理的減少或治療,大多使用Scl_90測量心理健康,周麗君采用Scl_90和參與體育活動狀況調查表,在浙江省調查了1855個有效青少年被試,結果表明,參加體育活動意愿對軀體化、抑郁、焦慮、恐怖、偏執(zhí)和敵對等癥狀有顯著影響,每周鍛煉次數(shù)在5-6次的心理健康水平最高,再增加體育鍛煉次數(shù),心理健康水平反而有所下降,參與球類項目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最好[76]。還有一些研究針對心理健康中的某個成分進行調查,何穎等人對895名大學生進行調查,測量了體育鍛煉量、抑郁水平和身體自尊水平,結果表明,體育鍛煉量和抑郁水平存在顯著負相關,并檢驗了身體自尊是體育鍛煉影響大學生抑郁水平的中介變量[77]。

不同的體育活動項目和內容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張春美等人研究了有氧操鍛煉對女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通過自編有氧操對實驗組進行18周的訓練,結果發(fā)現(xiàn),除疲勞感外,實驗前后女大學生的鍛煉感覺出現(xiàn)明顯變化,增強了運動愉快感[78]。

有關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的研究都試圖通過設計體育鍛煉的項目來區(qū)分心理健康指標的差異。但這類研究中的無關變量比較多。

3.4 體育鍛煉的心理效益

有關老年人參加體育鍛煉的心理效益,孫延林對國外研究進行了綜述[79]。周成林等人將老年人的體育鍛煉方式分為自行車、游泳、慢跑組和氣功、太極拳組,測量認知功能和心理健康水平,結果表明兩種體育鍛煉方式對老年人的認知功能具有同樣的改善效果,氣功、太極拳鍛煉更有助于改善老年人的情緒狀態(tài)[80]。

體育鍛煉對老年人的身體能力和心理健康具有積極影響,崔熙芳對116名老年人進行了身體鍛煉情況調查,并進行了身體能力和心理健康狀態(tài)測試,結果發(fā)現(xiàn),鍛煉時間在5年以上的可以減緩身體機能的衰退過程,參加體育鍛煉可以改善心態(tài),具有改進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81]。

體質與個體的心理狀態(tài)有關,膽曾壽等人采用典型相關分析,研究了244名女大學生的體質與氣質、心理適應性和意志品質的典型相關,結果發(fā)現(xiàn)體質與心態(tài)有密切相關關系,其中心理適應性與體質的相關最大[82]。

楊鄂平等人對4800知識分子進行了問卷調查,發(fā)現(xiàn)不同健身水平的知識分子和生活方式、職業(yè)特征以及心理自我感受有著不同的影響,生活方式和職業(yè)特征是知識分子健身和健康狀況的有效預測因子,健身活動和健身心理存在正相關[83]。

3.5 體育鍛煉行為的促進

在鍛煉促進理論中,主要包括計劃行為理論、合理信念理論和跨理論模型,近年來,跨理論模型越來越受到關注,該理論將個體參與體育活動的過程劃分為前意識階段、意識階段、準備階段、行動階段和維持階段。方敏等人采用跨理論模型的思想,對大學生進行問卷測試,結果發(fā)現(xiàn),大學生鍛煉階段分布是準備階段所占比例最大,在鍛煉階段轉變過程中,變化因素具有明顯的預測作用[84]。

李京誠比較了合理行為理論、計劃行為理論與社會認知理論在預測身體鍛煉行為中的不同,研究以199名大學本科學生為調查對象,調查了身體鍛煉情況、身體鍛煉行為意向、行為控制感和自我效能,結果發(fā)現(xiàn),態(tài)度與體育鍛煉的意向有關,社會認知理論中的鍛煉自我效能更能解釋鍛煉活動的參與行為,說明運動能力感是支持鍛煉行為的主要因素[85]。

4小 結

《天津體育學院學報》30年體育運動心理學論文的發(fā)表情況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運動心理學發(fā)展的歷程,研究的領域與研究方法逐漸與國際運動心理學的發(fā)展靠近。從總體上看,30年來,《天津體育學院學報》發(fā)表的心理學方面的論文水平逐步提高,但是和母學科心理學的發(fā)展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一些文章的心理學范式還不突出,心理學理論的支持還比較薄弱。研究的主題比較分散,沒有形成系統(tǒng)的對某一個領域的高水平研究。

[1]姚家新,張力為,李京城,等.運動心理學研究進展[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8,23(1):1-10.

[2]Williams A M,Hardy L,Mutrie N.Twenty-five years of psychology in the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A historical overview[J].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2008,26(4),401-412.

[3]柴文袖.時機控制的實驗研究[J].體育教學與科研,1982(2):20-27.

[4]于學禮,譚思潔.少年球類運動員的視野調查及其應用于選材的實驗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988(2):1-5.

[5]譚思潔,王成武.少年田徑運動員幾項心理指標的測試結果與分析[J].體育教學與科研,1987(3):26-31.

[6]柴文袖,于小霞,薛洪霞.少年自我時機控制能力發(fā)展初探[J].體育教學與科研,1983(4):1-9.

[7]孫延林,白學軍.運動情境中運動員預期反應的認知加工[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8(6):465-468.

[8]孫延林,白學軍,胡軍,等.部分信息與完整信息條件下不同水平男子體操運動員的認知加工能力 [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0(6):461-464.

[9]王樹明,尹小儉.羽毛球運動員動作前情境的預判績效及其差異性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8,23(2):119-122.

[10]雷慧,鄧羅華,孫華.時間阻斷和空間阻斷對網球運動員接發(fā)球思維判斷的影響[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0,25(3):257-261.

[11]孫延林,白學軍.運動情境中運動員的視覺搜索行為[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9,24(2):111-115.

[12]張運亮,李宗浩,孫延林,等.籃球后衛(wèi)運動員專項認知眼動特征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5,20(3):39-41.

[13]廖彥罡,張學民,葛春林.排球運動員觀察運動情境圖片的眼動分析[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9,24(2):133-137.

[14]閆蒼松,吳兵.環(huán)境主導注意型項目運動員在不同數(shù)量分心刺激條件下的眼動特征[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7,22(2):126-133.

[15]呂雅君,馬啟偉.用事件相關電位研究運動員腦內信息加工特點[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995,10(4):1-4.

[16]呂雅君,馬啟偉,李安格,等.運動員腦像圖與智力IQ的相關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1,16(4):20-22.

[17]胡詠梅,吉承恕,徐紅,等.腦象圖技術在優(yōu)秀大學生擊劍運動員大腦處理信息能力診斷中的應用[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7,22(4):289-292.

[18]胡勇,楊俊軍.體操運動員心理活動與軀體活動形容詞加工的ERP比較[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7,22(6):533-535.

[19]杭承義,楊有為.圍棋運動員應具有的心理品質初探[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986(2):48-51.

[20]蔡克如.體操運動員動作“登陸”時心理能力探析[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996,11(4):96-99.

[21]朱健民,潘國平.高水平女子足球運動員心理競技能力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4,19(1):23-26.

[22]侯衛(wèi)東.優(yōu)秀女子足球運動員專項心理素質結構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4,19(1):65-69.

[23]陳靜.高水平乒乓球運動員心理素質的質性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8,23(4):281-284.

[24]鄭磊.特質性心理因素對我國青年男子籃球運動員的身體對抗能力的影響[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0,25(1):26-29.

[25]康德年.關于籃球罰球技術的心理訓練[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989(2):76-77.

[26]周子安.藝術體操運動員心理訓練的探討 [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988(4):49-51.

[27]吳松齡.競賽中的環(huán)境心理與運動員的心理訓練[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990(2):41-43.

[28]曾振豪,云瓊箐,王樹聲.乒乓球運動員賽前心理訓練探索[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996,11(1):37-42.

[29]王建洲,周成林,盛澤田.心理干預對優(yōu)秀古典式摔跤運動員賽前心理狀態(tài)的影響[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8,23(3):217-221.

[30]黃濱,朱泳.中國冬季兩項隊員射擊思維干預的設計與應用[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0,25(3):189-192.

[31]姒剛彥.青少年運動員的逆境應對訓練 [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8,23(3):185-186.

[32]趙國雄.高水平運動員心理衰竭現(xiàn)象初探 [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990(4):25-32.

[33]馮燕.游泳運動員大負荷訓練中心理、生理疲勞和應對方式[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4,19(3):54-56.

[34]郭玉江.優(yōu)秀運動員應激源與運動心理疲勞關系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9,24(5):449-452.

[35]常璞,馬愛國.運動環(huán)境對運動員競爭意識影響的實驗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5,20(6):88-90.

[36]葛惟倬.中國棒球裁判員心理選材的研究 [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995,10(4):9-12.

[37]魏瑤,洪冬美.教練領導行為與大學生運動員自主需要、內在動機關系模型構建[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7,22(3):262-265.

[38]魏燁.教練員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工作滿意度的相關性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0,25(1):76-80.

[39]張力為,林衛(wèi)國,張禹,等.集體項目和個人項目的非智力特征分解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999,14(4):15-19.

[40]田寶,趙志航,趙凌燕,等.少年運動員心理滿意感:學業(yè)可能自我與運動可能自我的影響[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4,19(4):11-14.

[41]馬愛國,常璞.大學生運動員協(xié)作性特征的內隱實驗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6,21(2):161-164.

[42]黃志劍,姒剛彥.高水平運動員的退役準備與適應:一項定量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8,23(5):393-395.

[43]石巖.競技體育中的攻擊與暴力:運動心理學界的一次爭論[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3,18(4):1-4.

[44]石巖,李曉彪.我國球場觀眾暴力研究方法的演進與思考[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6,21(6):464-460.

[45]劉賀,李靜.青少年運動員內隱攻擊性的特點與差異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9,24(5):439-441.

[46]翟一飛,楊俊敏,季瀏.運動員目標取向、動機氣氛與運動自信心來源的相關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7,22(1):72-74.

[47]孫延林,李實,蔣滿華,等.運動員流暢心理狀態(tài)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0,15(3):12-15.

[48]胡詠梅,張健,劉松波,等.棒、壘球運動員流暢心理狀態(tài)的主要特征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2,17(1):27-29.

[49]胡詠梅,孫愛華,孫延林,等.技能表現(xiàn)類項群運動員流暢心理狀態(tài)誘發(fā)因素及其可控性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4,19(1):27-30.

[50]祝蓓里,方媛.競賽狀態(tài)焦慮的強度和方向性及其與長跑成績的相關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998,13(4):81-84.

[51]劉俊,王樹明,左從現(xiàn).大學生運動員賽前狀態(tài)焦慮強度與方向實驗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3,18(1):35-37.

[52]葉平,代毅,葉燕熙,等.運動員適宜焦慮區(qū)間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4,19(3):15-18.

[53]閆萬軍,楊長城.多維焦慮理論的構建及其在運動訓練中的應用[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0,15(4):33-34.

[54]劉麗云,徐慧明.蹦床運動員歸因于運動成績關系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5,20(6):76-78.

[55]卞薇.我國成年女排二傳手性格特征現(xiàn)狀及部分二傳手性格特征與其二傳行為關系的初探[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988(2):44-48.

[56]任炳虎,李振彪.中國男子乒乓球隊員個性特征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990(3):68-72.

[57]戴群,吉承恕,李宗浩.人格特征對棒球運動員運動損傷的影響[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5,20(2):11-13.

[58]李靜,劉賀.運動員一般自我效能感與自我設限傾向的關系及競賽壓力的調節(jié)作用[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0,25(3):253-256.

[59]祝大鵬.體操運動員的完美主義與飲食障礙、運動動機和賽前情緒的相關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9,24(2):142-146.

[60]Wang J,Liu W,孫延林,等.Female secondary students’sport ability beliefs and regulatory styles:relationships with enjoyment,effort and boredom[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3,18(2):13-18.

[61]孫延林,李實,陳桂嶺.目標定向對體育課中學生動機模式的影響[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998,13(4):81-83.

[62]孫延林,WangJ,Biddle S.青少年體育活動中的目標定向和自我決定理論:年齡和性別的差異 [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1,16(3):10-14.

[63]李京誠,孫偉春.中小學生體育課成就動機、取向及其與動機氣氛的相關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999,14(3):34-37.

[64]胡詠梅,孫延林.體育課中的動機氣氛對初中生的動機水平、目標定向和能力知覺的影響[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2,17(4):45-47.

[65]孫開宏,季瀏,王春芳.小學高年級女生體育課中的自主支持感與動機定向之間的關系:基本心理需要的中介作用[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0,25(5):410-413.

[66]魏瑤,洪冬美.目標定向對大學生體育鍛煉內在動機的影響[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9,24(5):442-445.

[67]陳愛國,許克云,殷恒蟬,等.體育學習中成就目標定向與多維度學習動機的關系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0,25(3):214-217.

[68]李樹怡.學校體育與智力發(fā)展[J].體育教學與科研,1981(2):18-20.

[69]郭建國,馮雯,王德潔,等.女大學生體育健身意識培養(yǎng)的實驗與分析[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996,11(3):56-59.

[70]楊菊生,張永哲,項新求.體育教學中大學生心理品質控制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6,21(1):89-91.

[71]孫延林,李實.體育課在發(fā)展學生適宜動機模式、自尊心和社會道德中的作用[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1,16(1):56-58.

[72]杜曉紅,唐東輝,陳永發(fā).當代大學生身體自我特點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5,20(6):35-38.

[73]鄂亞鵬.體育課心理訓練與人際關系的研究及實驗[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988(3):20-25.

[74]李林.體育鍛煉作為大學生應對策略的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2,17(4):42-44.

[75]亓圣華.身體鍛煉與中學生羞恥感關系的探索性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5,20(6):53-55.

[76]周麗君.浙江省青少年不同體育活動狀況對心理健康因子影響的調查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5,20(6):39-42.

[77]何穎,季瀏.體育鍛煉影響大學生抑郁水平的中介變量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5,20(1):6-8.

[78]張春美,季瀏,徐波.有氧操鍛煉對女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效應的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6,21(5):456-458.

[79]孫延林,Biddle.體育活動與老年人的抑郁:系統(tǒng)回顧[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2,17(2):49-54.

[80]周成林,于晶,謝虹.不同身體鍛煉方式對老年人心理效益的實驗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3,18(1):51-53.

[81]崔熙芳.體育鍛煉對保持老年人身體能力和心理健康的積極影響[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997,12(3):60-62.

[82]膽曾壽,楊晨.女大學生氣質、心理適應性、意志品質與體質典型相關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995,10(3):26-29.

[83]楊鄂平,童麗平,丁愛玲,等.全民健身對知識分析身心健康影響的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6,21(5):372-377.

[84]方敏,孫影.大學生鍛煉行為階段變化模式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9,24(5):453-456.

[85]李京誠.合理行為、計劃行為與社會認知理論預測身體鍛煉行為的比較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999,14(2):34-36.

Review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in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Sport for 30 Years

SUN Yanlin1,LI Jun2,JI Chengshu3
(1.Dept.of Health and Exercise Sciences,Tianjin University of Sport,Tianjin 300381,China;2.Eidtional Board,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Sport,Tianjin University of Sport,Tianjin 300381,China;3.Dept.of Sport Arts,Tianjin University of Sport,Tianjin 300381,China)

In this paper,the authors reviewed some papers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Sport in 30 years with the discipline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Some important topics in the field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were reviewed and some analysis and perspectives were proposed.This paper was written for remembering the 30 years of the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Sport.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Sport;sport psychology;exercise psychology

G 804.6

A

1005-0000(2011)06-0470-07

2011-06-14;

2011-09-21;錄用日期:2011-09-23

孫延林(1965-),男,天津市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為運動心理學。

1.天津體育學院健康與運動科學系,天津300381;2.天津體育學院學報編輯部,天津300381;3.天津體育學院體育藝術系,天津300381。

猜你喜歡
學報心理學運動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征稿簡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征稿簡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征稿簡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征稿簡則
一位短跑運動員的孤獨
我國優(yōu)秀運動員商業(yè)價值的開發(fā)
爆笑心理學
爆笑心理學
爆笑心理學
爆笑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