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青
(蘇州大學文學院,江蘇 蘇州 215123)
《醒世姻緣傳》(以下簡稱《醒》;本文所依據(jù)的版本是黃肅秋校注的《醒世姻緣傳》,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81年出版)既是明末清初用山東方言寫作,帶有濃厚的口語色彩的一部長篇白話小說,又是研究明末到清代中期漢語言的重要語料庫,反映了近代漢語向現(xiàn)代漢語轉變時山東方言的歷史原貌。本文以其為例,窺視此期山東方言推測假設連詞的歷史風貌。
假設連詞是根據(jù)其所連接的前后兩個語言單位間的邏輯關系所做的分類。這類連詞連接的兩個語言單位中,前一個提出假設,后一個為假設情況下出現(xiàn)的結果。《醒》中的假設連詞共20個:若、若使、如、要、倘、萬一、倘或、若是、要是、如果、倘得、不然、若非、若不、若不是、如不然、再不、要不、要不是、要不然。我們根據(jù)假設與現(xiàn)有情況在事理邏輯上的一致性,把這20個假設連詞分為推測假設和反證假設兩小類。推測假設即對過去、現(xiàn)在或將來的情況提出的某種假設,接著進行推論,或說明由此產(chǎn)生的結果。《醒》中推測假設類連詞共11個:若、若使、如、倘、萬一、若是、要是、倘或、倘得、要、如果。
沿用上古漢語的連詞共5個:若、若使、如、要、倘。
(一)若
“若”用作假設連詞見于上古時期,常用在復句的前一分句中,可譯為“假若”、“如果”等。例如:“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左傳·僖公四年》)?,F(xiàn)代漢語中,“若”的意義、用法和“如果”相同,常和“則”、“就”、“便”等詞配合使用,表示假設和結論的關系。“若”是從古代漢語繼承而來的,文言色彩很濃[1]380?!缎选分?,“若”用于前一分句,提出某種假設,后一分句在這一假設的基礎上引出結果或結論。
有時,前一分句還出現(xiàn)“果真”、“果然”、“真?zhèn)€”等詞,在詞義上進一步強化前一分句的假設義。具體用例如下:
(1)晁老道:“若果真如此,一發(fā)接到衙門罷了,叫他外邊住著做甚?”
(2)你若果然做出這事來,莫說他財大勢大,我敵他不過,就是敵得他過,他終沒有償命的理!
(3)若真?zhèn)€來歷不明,還不夠叫俺族里的幾個強盜掀騰哩!
有時,在后一分句中出現(xiàn)“必定”、“定然”等表達主觀情感的詞,強化了整個假設句在假設基礎上的推斷意義。
(4)若這一日沒有人家請去,過了午末未初的時候,摘了門牌,關了鋪面,回到家中自斟自酌,必定吃得結合了陳希夷去等候周公來才罷。
(5)若再遲延,定然稟了官,拿出家屬去監(jiān)比。
有時,“若”用在正反兩種假設句中,構成并列句。
(6)老計與那些族人商議告狀,族人說:“這憑你自己主意。你自己忖量著,若罩得過他,就告上狀。若忖量罩不過他,趁著剛才那個意思,做個半截漢子罷了?!?/p>
(7)如今這兩個姑子現(xiàn)在,老爺著人驗他一驗:若果是個和尚道士,就該處計氏,總然計氏死了,卻坐罪于小的,小的死也無辭;若驗得不是和尚道士,娼婦把舌劍殺人,這也就是謀殺一般,老爺連官也不叫他出一出,甚么是良家婦女,恐怕失他體面不成?
《醒》中,“若”有如下幾種搭配形式:“若……就……” (16例);“若……便……” (15例);“若……也就……” (8例);“若……也便……”(2例);“若……便就……”(3例);“若……倒……”(1例);“若……卻……”(1例);“若……卻也……”(2例);“若……則……”(2例)。
(二)若使
“若使”是復合虛詞,由連詞“若”和“使”組成?!叭簟焙汀笆埂倍伎杀硎炯僭O,二者連用為詞,與單用義同?!叭羰埂弊鲞B詞,用于復句的前一分句,表示假設的條件或情況,可譯為“如果”、“假若”、“假如”、“倘若”等,上古就有用例:“若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肖者乎?”(《墨子·兼愛上》)《醒》中共有5例“若使”,不但文言書面色彩濃厚,假設的意味也很濃。
(1)若使走到下處,或是狄希陳桀驁不馴,或是那妓者虎背熊腰,年紀長大,撅嘴拌唇,撩牙扮齒,黃毛大腳,再若昂昂不采,這又不免“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
(2)但這里晁奶奶若使不肯叫你認回去,你卻怎處?
有3例出現(xiàn)在文言色彩濃重的韻文詩歌里。
(3)若使雄風不露,爭夸洛浦明妃,如能英氣終藏,盡道河洲淑女。
(4)若使嫻于姆訓,庶幾不墜夫綱。
(5)若使牒文通得到,發(fā)斷阿犁一萬鞭!
(三)如
“如”為連詞表示假設,可譯為“如果”、“假如”等,上古即有用例:“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孟子·滕文公下》)現(xiàn)代漢語中,“如”作連詞,其意義、用法和“如果”一樣,用在主從復合句的副句中表示假設。《醒》中,“如”位于前一分句中表示假設,可位于主語前或后。“如”常出現(xiàn)于由正反兩個假設句構成的并列句中。
(1)這家說道:“我家有三百,只管取用。利錢任憑賜下。如使的日子不多,連利錢也不敢領。”
(2)都說道:“你如隨錢老先去了,我們飯也是吃不下的。你難道下得這等狠心?”
(3)袁萬里說:“你要收我的價,我收你的木頭;你如不肯收價,這木頭我也不好收的?!?/p>
“如”有以下幾種配合使用形式:“如……就……”(2例);“如……便……” (3例);“如……便就……” (2例);“如……可……” (2例)。
(四)要
《說文》:“要,身中也?!薄耙钡奶撛~義是由實詞義引申而來的,漢代始出現(xiàn),可作副詞、助動詞和連詞?!耙弊鬟B詞連接分句,表示假設關系,“要”所在的前一分句表示假設的情況或條件,后一分句表示結果,可譯為“如果”或仍做“要”[2]680-681。現(xiàn)代漢語中,“要”的意思相當于“要是”,但是“要”只能放在主語后,不能放在主語前?!耙恰脑挕薄ⅰ耙脑挕笔强谡Z里常用的格式,與“要是”、“要”用法相同,語氣略強一些[1]452?!缎选分校耙背霈F(xiàn)在前一分句中表示假設。絕大多數(shù)用例中,“要”位于主語后,位于主語之前的全書只有2例。
(1)我要不起去,一個家,沒顏落色的。
(2)你要叫不醒他,待我自家進去請他。
(3)薛三省娘子又悄悄對他說道:“娘叫我悄悄的對姐姐說,叫你后晌和姐夫好好的睡覺,別要扭手扭腳的,頭一日,取個和美的意思。你要聽說,咱娘明日早來替你送飯;要姐姐不聽說,明日咱娘也不來了,三日可也不來接你?!?/p>
(4)這要你娘知道,說甚么不合那汗巾子似的,又說是他的!
《醒》中,“要”有如下幾種搭配形式:“要……就……” (47例);“要……也就……” (4例);“要……可……” (16例);“要……可就……”(1例);“要……倒……”(3例)。
(五)倘
“倘”作連詞表示假設,上古已見,字作“黨(儻)”,可譯為“假如”、“倘若”等?!对~詮》卷二:“黨,假設連詞,若也,如也。今用‘儻’。”例如:“黨皆法其君,奚若?” (《墨子·法議》)現(xiàn)代漢語中,“倘”的意義、用法和“倘若”一樣,用在主從復句中,表示假設和推論關系。這個連詞是直接從古代漢語繼承來的,多用于書面語中[1]412-413?!缎选分校疤取钡囊饬x、用法和“假如”、“如果”相同,用在主從復句中,表示假設和推論關系?!疤取痹凇缎选分械挠?例,且書面色彩較濃,位于假設分句的前面。例如:
(1)倘得便,叫奶奶開了驗驗,可見我們不是說謊,且當我們收了銀子的憑信。
(2)倘緣法不斷,府案取得有名,再來進道,這倒有許久的相處。
(3)倘爾民良心不死,明歲收成照數(shù)還補,以無負本生好義之美。
《醒》中,沿用中古漢語的連詞共2個:萬一、倘或。
(一)萬一
“萬一”表示一種可能性極小的假設,可譯為“假如”、“一旦”?!段簳x南北朝歷史語法》認為,“萬一”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凝結成詞?!叭f一”本用來指可能性極小,由此引申開來,在幾乎不可能的情況下表示一種也許可能的存在,進而產(chǎn)生假設義。現(xiàn)代漢語中,“萬一”有假設語氣,所假設的情況在說話人看來很少有可能發(fā)生,而且一般是不希望發(fā)生的[1]422?!缎选分?,“萬一”是對整個事情或情況的假設,一般總是位于假設分句的前面,全書47例中,僅發(fā)現(xiàn)有1例用在主語后。
(1)你說得甚是有理,萬一冒冒失失推一個歪缺出來,卻便進退兩難了。
(2)他萬一死了,怎么樣著?
(3)劉振白道:“你進去替我說聲。萬一狄大爺合我相厚,借給我也未可知的。”
有時,“萬一”與表示假設的“再”連用,構成“萬一再”和“再萬一”。
(4)晁老道:“仔細尋思,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偸且蚕炔粊?,我尋出來問軍問死,破著使上幾千銀子,自然沒事;再萬一銀子使不下來,就在刑部里面靜坐,也強如把頭被也先割去。
(5)我說:“玉成學生上京,萬一再有寸進,孝敬先生日子正長。”
《醒》中,“萬一”有以下幾種搭配使用的形式:“萬一……就……” (2例);“萬一……便……”(1例);“萬一……卻便……” (1例);“萬一……可……”(1例)。
(二)倘或
“倘或”即“儻或”,由假設連詞“倘”和“或”同義復合而成?!皟颉弊钤绯霈F(xiàn)在《三國志·吳書·魯肅傳》:“魯肅忠烈,臨事不茍,可以代瑜。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儻或可采,瑜死不朽矣?!薄疤然颉弊鬟B詞,用于復句的前一分句,表示假設,可譯為“如果”、“假如”、“倘若”等?!缎选分校疤然颉敝挥?例,用于假設分句的前面,和“就”搭配使用。
狄婆子于是把罪發(fā)惡的排遣,盡數(shù)丟開,算道:“爽利留他兩日,等我上完了廟,送他二三兩銀子,好好送他回去,帶了兒子歸家,倘或處得過激,孩子生性惱出病來,悔就晚了。”
《醒》中,使用近代漢語新詞的連詞有4個:若是、要是、如果、倘得。
(一)若是
“若是”是由假設連詞“若”加后綴“是”粘合而成。太田辰夫認為,“若是”是從隋唐時開始使用的,《三論玄義》云:“若是諸部所說乘大小經(jīng)自立義者,則破而不取。”“若是”和“若”意義相同,用法也很相似,用在前一分句,常與“便”、“就”、“則”配合使用。但如果所在分句出現(xiàn)主語時,“若”往往置于分句主語之后、謂語之前;“若是”則較靈活,可前置也可后置。這可能由于“若是”是由“若”加詞綴“是”雙音化而成,獨立性大大增強。現(xiàn)代漢語中,“若是”的意義、用法同“若”,但文言色彩較輕?!缎选分?,“若是”的用法同“若”,但使用頻率明顯偏低。
(1)若是遇著個不賢妻子,嫌貧惡賤,終日鬧吵,怕那陳仲子不同食萬鍾之粟,不同居蓋邑之房,怕他不與兄戴同做那愧天怍人的事。
(2)若是看得萬物不在我胞與之內,便看得人也就在我一膜之外,那才成個大人!
(3)若是再把計氏屈死了,二難齊作,你一發(fā)招架不住了。
兩個“若是”連用,表示兩種情況對舉。
(4)若是要處置我,脫不了還有明日!要殺要砍,任你們白日里擺布!若是真病,好了是不消說起;死了時節(jié),他自有他任里爹娘來與淫婦討命,我也是不管他的!
“若是”有如下幾種搭配:“若是……就……”(8例);“若是……便……”(8例);“若是……便就……” (2例);“若是……也就……” (2例);“若是……卻……”(1例)。
(二)要是
“要是”由表示假設條件的連詞“要”加后綴“是”粘合而成的,用例不晚于明代。現(xiàn)代漢語中,“要是”跟“如果”、“假如”等基本相同,表示假設,但多用于口語。主句里有時用“就”與其呼應,引出具備或出現(xiàn)某個條件將會產(chǎn)生的結果。主句有時是肯定格式,有時是疑問或反問形式。在對話中,主語有時省略,表示說話人覺得沒必要或者不好說出來[1]451-452?!缎选分?,“要是”和“要”的用法基本相同,但“要”和“要是”常常前后對比使用。
(1)要是看的脈真,何消第二帖藥?
(2)這要是我做了這事,可實實的剪了頭發(fā),剝了衣裳,賞與叫花子去了,還待留我口氣哩!
(3)計大官道:“妹夫自己忖量,要差不多,就使了也罷;要是念夫妻情分一場,叫人快買去!”
《醒》中,“要是”有以下幾種搭配形式:“要是……就……” (14例);“要是……也就……”(1例);“要是……可……”(7例)。
(三)如果
“如果”是由表假設條件的連詞“如”和“果”復合而成,“如”和“果”用例見于上古時期,“如果”成為一個連詞不晚于宋代,宋代以后,用例逐漸增加。現(xiàn)代漢語中,“如果”用在主從復合句的副句中表示假設,在主句中常有“就”、“還”、“便”、“則”等與“如果”相搭配?!叭绻焙笥袝r加“說”,并且有停頓?!叭绻背Ec“的話”呼應,構成“如果……的話”的格式。當“如果”所引出的表示假設的副句兼表時間時,常使用“如果……的時候”的格式[1]378-379。從語義的角度看,“如果”和“如”是可以互換的,但在《醒》的實際語言運用中,“如果”遠遠沒有“如”用得普遍。全書共有5例,列舉如下:
(1)你如果不曾托生,還在家里,你待要如何,今日晚夜你明明白白托夢與我,我好依了你行,不得仍舊含糊。
(2)若是這財,喪了良心,涂抹了面孔,如果求得他來,便也只圖目下的快活,不管那人品節(jié)概的高低,倒也罷了。
(3)將牌送到晁家來問:“這邢老爺是與府上致祭不是?恐錯了不便。如果與宅上致祭,好預先往墳上伺候。探馬來報,明晚座船就到河下?!?/p>
(4)素姐道:“你是哄我放你?你說在那里,我叫玉蘭去取。如果見在,我放你不遲;你若是謊話,我又另用刑法。”
(5)如果弟子該偷他的,望菩薩賜一上上之課;如果不該偷他的財物,只許他騙害平人,賜弟子一個下下之課。
(四)倘得
《醒》中,“倘得”僅有3例,位于假設分句的前面?!疤鹊谩笨膳c“便”搭配使用,如:
(1)人人也都知道他死期不遠,巴了南墻望他,倘得他“一旦無常”,可得合村安凈。
(2)狄員外……想說:“倘得因此果得回心轉意,便得清門凈戶,宅安家穩(wěn),兒子不受折磨,老身有了倚靠?!?/p>
(3)倘得痊愈,恩有重謝,不敢有違。
明末清初的山東方言中,推測假設連詞數(shù)量多,且存在大量同義連詞,并在繼承上古和中古連詞的基礎上,出現(xiàn)了近代漢語新詞 (表1),雙音節(jié)的推測假設連詞占據(jù)優(yōu)勢地位。另外,此期的推測假設連詞在復句中的搭配使用也是復雜多樣的。從這一時期的推測假設連詞中,已經(jīng)可以看到現(xiàn)代漢語中推測假設連詞系統(tǒng)的雛形。
表1 《醒》推測假設連詞使用情況
[1] 北京大學中文系1955、1957級語言班編.現(xiàn)代漢語虛詞例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2]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古代漢語研究室編.古代漢語虛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