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靜
美巴結(jié)盟關系緣起于20世紀50年代的“中央條約組織”。冷戰(zhàn)的大部分時期,尤其是蘇聯(lián)入侵阿富汗的10年,美巴都保持著結(jié)盟關系。冷戰(zhàn)后,美巴關系雖然有過反復,總體上依然是一種結(jié)盟關系。不過,美巴結(jié)盟關系的基礎并不牢固,其中潛藏諸多矛盾。此次美國繞過巴斯坦,單獨在巴境內(nèi)采取軍事行動并打死拉丹,引發(fā)美巴關系新的緊張,使美巴關系的深層次矛盾完全暴露。未來美巴關系何去何從?其中的不確定性很大,值得我們關注。
2011年5月2日美國宣布在巴基斯坦境內(nèi)擊斃本·拉丹之后,美巴關系驟然緊張。一方面,美巴兩國從官方到民間打起了“口水仗”。美國強調(diào)其在巴基斯坦境內(nèi)的突襲行為是合法的,沒必要事先知會巴方,更沒必要因此向巴方道歉。美并就拉丹為何長期藏匿巴境內(nèi)而巴方卻“全然不知”提出質(zhì)疑,要求巴方給出合理解釋。奧巴馬總統(tǒng)甚至表示,“拉丹可能在巴基斯坦境內(nèi)擁有‘某種’支持網(wǎng)絡……巴政府必須查明此事”。①“Obama Says Bin Laden Had‘Support Network’in Pakistan”,May 8,2011,http://articles.cnn.com/2011-05-08/politics/pakistan.us.relations_1_bin-al-qaeda-leader-pakistani-government?_s=PM:POLITICS.(上網(wǎng)時間:2011年6月7日)美國從官方到智庫、媒體普遍認為巴高層與恐怖組織有某種聯(lián)系。巴基斯坦政府則在極力否認其與恐怖組織有關系的同時,也對美侵犯巴主權擅自在巴境內(nèi)搞“突擊行動”表示抗議。巴總理吉拉尼稱“巴主權不應被侵犯”;巴情報局長帕夏在接受質(zhì)詢時表示“我們絕不允許他們踐踏我們的領土”;巴議會譴責“美單方面行為構成對巴主權的傷害”,主張“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此類事件再次發(fā)生”。②“Intelligence Chief Urges US Spies to Leave Pakistan”,New York Times,May 15,2011.另一方面,美巴兩國在行動層面還針鋒相對地對對方進行報復,這進一步惡化了美巴關系。美中情局長帕內(nèi)塔稱近期奧巴馬沒有出訪巴基斯坦的計劃,從而實際取消了2010年奧巴馬訪印前夕有關將在2011年訪巴的宣示;克林頓國務卿訪巴計劃也被延期;美國會接連舉辦四次聽證會,有議員提出美應停止對巴援助。與此同時,巴基斯坦議會通過決議禁止美無人機對巴繼續(xù)進行越境轟炸,并以切斷北約運輸線相威脅,這導致北約與巴邊防軍多次交火。巴媒體甚至曝光了美中情局在巴負責人的姓名。不僅如此,巴基斯坦國內(nèi)接連爆發(fā)反美示威活動,反美情緒空前高漲。巴媒體甚至擔心,美一方面恣意踐踏巴主權,一方面在利比亞展開“血腥侵略”,已引發(fā)中俄強烈不滿,其結(jié)果可能導致“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并把當前局勢與1914年爆發(fā)薩拉熱窩事件后的歐洲相提并論。①“US,Pakistan Near Open War;Chinese Ultimatum Warns Washington Against Attack”,Pak Tribune,May 23,2011.
不過,在經(jīng)歷了初期的相互泄憤后,兩國態(tài)度逐步趨于理性。美巴雙方均認識到彼此關系“極為重要,難以承受分裂的代價”。②“US:No‘Definitive Evidence That Pakistan Knew Bin Laden Was in Compound’”,May 5,2011,http://www.msnbc.msn.com/id/42910533/ns/world_news-death_of_bin_laden/t/us-no-definitive-evidence-pakistan-knew-bin-laden-was-compound/.(上網(wǎng)時間:2011年6月7日)美政府停止了對巴的指責,國防部長蓋茨、國務卿克林頓等均表示“沒有證據(jù)表明巴高層領導知道拉丹在其境內(nèi)”。美參院外委會主席克里及美阿巴事務特使格羅斯曼和中情局副局長莫瑞爾也先后訪巴以“修補關系”。巴基斯坦在交還美隱形直升機殘骸后,表示“在巴監(jiān)督下”允許美無人飛機繼續(xù)轟炸阿巴邊境的恐怖分子據(jù)點,間接表達了對美實質(zhì)性介入的默認。巴方還同意美中央情報局對拉丹在阿伯塔巴德的住所進行搜查,并允許美方與拉丹的妻子以及其他相關人士談話。隨后,美方作出回應,尤其是克林頓國務卿突然出訪巴基斯坦。稍后不久,美巴雙方同意恢復聯(lián)合情報行動,美承諾將按巴方要求減少在巴軍事顧問。美巴關系在降到谷底之后已開始緩慢回升。
美巴關系在一度緊張之后逐步回升,演繹了一幕大國與弱國間互有所需但又彼此排斥的不幸“婚姻故事”,其戲劇性、復雜性、敏感性與嚴重性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分析結(jié)盟關系的經(jīng)典案例。為什么美巴同盟關系會因拉丹之死而迅速交惡?為什么在兩國關系即將破裂之際雙方又回頭示好,“再續(xù)前緣”?
此次美巴交惡不是一個孤立事件,而是近年來美巴一系列矛盾累積發(fā)酵的結(jié)果,是彼此的利益落差、互不信任、“情感沖突”最終突破臨界點而造成的大爆發(fā)。首先,由于雙方利益分歧大,導致結(jié)構性矛盾損害了彼此的根本利益。美國以反恐、防擴散為中心目標,并試圖控制巴基斯坦,以圖維持印巴平衡;巴基斯坦則希望通過獲取美援支撐反恐和發(fā)展經(jīng)濟,并借與美結(jié)盟在戰(zhàn)略上制約印度。雙方盡管在反恐方面有共同利益,但輕重緩急并不一致。美將反恐作為核心的核心,為此不惜犧牲對巴關系;對巴而言,反恐只是諸多國內(nèi)外議程中的一項。此外,如何獲取對印優(yōu)勢、擴大在阿富汗影響力、維護主權、平衡好國內(nèi)軍方與文人政府關系等也是巴非常迫切的議事日程。這樣,巴美雙方在反恐方面難以步調(diào)一致。美巴核心利益的差別導致了雙方在實際行動中對對方利益的損害。巴以“反印”為核心的外交不僅不利于美反恐(美認為新德里、孟買等地的恐怖主義行為均與巴有關),也不利于美防擴散(如針對美印核合作,巴反對加入《核裂變材料條約》),更不利于美印戰(zhàn)略關系和南亞的戰(zhàn)略平衡。從巴基斯坦角度看,巴自參與反恐以來,已成為恐怖分子攻擊的首要目標,巴官方稱巴已有超過3萬平民和3000多名士兵死于恐怖襲擊。③“Death toll climbs to 98 in Pakistan suicide”,May 17,2011,http://news.yahoo.com/s/afp/20110517/wl_sthasia_afp/usattacksbinladenpakistanunresttoll_20110517054857.(上網(wǎng)時間:2011年6月14日)拉丹之死使巴國內(nèi)政局更加動蕩,軍方與文人政府矛盾進一步激化,而反對派借機對現(xiàn)政府施壓,要求總統(tǒng)、總理辭職。不僅如此,美印戰(zhàn)略合作不斷加強更是傷及巴重要的安全利益。
其次,雙方嚴重缺乏互信導致信任“赤字”。盡管“9·11”后美巴結(jié)成反恐伙伴,但對美而言,巴從來都不是忠實的伙伴。美早就懷疑巴在反恐合作方面“玩兩面游戲”,美國務卿克林頓與參謀長聯(lián)席會議主席穆勒都曾公開批評巴“三軍情報局”(ISI)暗中支持恐怖組織。從近期“維基解密”公開的美電報來看,美軍方已將巴“三軍情報局”列為與“基地”組織、黎巴嫩“真主黨”等類似的恐怖組織。而巴方則認為,美歷史上曾多次利用并背叛巴的利益,是一個無法信賴的“伙伴”。1965年印巴戰(zhàn)爭期間美停止了對巴的軍事援助;1972年的印巴戰(zhàn)爭期間,作為盟友的美國再次拋棄了巴基斯坦,致使東巴基斯坦(現(xiàn)孟加拉國)獨立。歷史的創(chuàng)傷讓巴很難對美完全信任。加上現(xiàn)實中的結(jié)構性矛盾,使巴堅定了這樣一種認識:美與巴合作僅是出于反恐需要的權宜之計,美隨時都可能因阿富汗形勢及反恐局勢的變化而再次拋棄巴基斯坦。
最后,美國的“傲慢與偏見”與巴基斯坦的反美主義情緒造成“情感沖突”。美認為巴處于“失敗國家”邊緣,內(nèi)部問題復雜混亂,而巴政府能力有很大缺陷,“這些麻煩與一種日益增長的、反國家和世俗化的遜尼-德奧班德(Deobandi)極端主義相結(jié)合,摧毀了巴的社會結(jié)構”。①K.Alan Kronstadt,“Pakistan-U.S.Relations”,p.49,CongressionalResearchService,http://www.fas.org/sgp/crs/row/RL33498.pdf.(上網(wǎng)時間:2011年6月5日)為此,美需一方面對其進行政權與民主“改造”,一方面通過軍事、外交施壓手段迫其就范。美國這種以世界老大自居、動輒干涉巴基斯坦內(nèi)部事務的做法,加上價值觀與傳統(tǒng)文化的對立,造成雙方難以從情感上彼此認同。自2008年以來,美以打擊塔利班武裝為名,派無人機在巴境內(nèi)發(fā)動200多次空襲,已有超過1000名巴民眾被炸死。2011年1月,美駐巴外交官(中情局特工)戴維斯在拉合爾以防止搶劫為由槍殺了兩名巴基斯坦男子。盡管巴方堅稱這兩名男子無辜,但后來在美壓力下還是將戴維斯無罪釋放。此外,北約利用巴阿邊境通道向阿運輸軍用物資、以及此次美海豹突擊隊在巴政府不知情的情況下突襲拉丹住所,尤其引發(fā)巴基斯坦民眾及一些政黨的強烈不滿和示威抗議,他們認為美的“霸道”行徑是對其國家主權的踐踏,也嚴重傷害了巴人民的民族尊嚴。拉丹死后,巴境內(nèi)恐怖組織不斷制造報復行動,如白沙瓦議會培訓中心爆炸導致80人死亡,巴部落區(qū)安全崗哨、卡拉奇的海軍航空兵基地及軍事醫(yī)院等接連被襲,以及不少平民被打傷等,進一步引發(fā)巴國內(nèi)對美的不滿。巴媒體指出,美要打擊恐怖分子,而巴基斯坦塔利班、阿富汗塔利班和“基地”組織又揚言對美報仇,最終結(jié)果卻是美和恐怖組織都把板子打在巴基斯坦身上。
此次美巴關系危機正是如上結(jié)構性矛盾集中爆發(fā)的結(jié)果。然而,美巴關系并未因此走向全面破裂。最初的沖動冷卻后,雙方均認識到彼此的相互需求和共同利益大于矛盾和分歧。從美國角度看,巴基斯坦的穩(wěn)定攸關美國反恐與核安全兩大核心利益,巴不再“庇護恐怖分子并控制住國內(nèi)局勢和核武器對于美任何戰(zhàn)略都至關重要”②David W.Barno and Andrew Exum,“Securing US Interests in Afghanistan Beyond 2011”,Dec.2010,pp.9-10,http://www.cnas.org/files/documents/publications/CNAS_ResponsibleTransition_Barno-Exum_2.pdf.(上網(wǎng)時間:2011年6月2日)。美認為盡管拉丹死后“基地”組織將分散到也門和非洲之角,但其核心領導和地緣重心仍在阿巴邊界。美不能讓巴核武器落入極端主義分子和其他美國敵人手中。美也認為,巴基斯坦的穩(wěn)定關乎印巴平衡與南亞穩(wěn)定?!叭缬“蛢蓚€核國家打仗或?qū)⒁了固m暴亂分子擴散到中亞將是危險的。而巴基斯坦的國家‘失敗’——不管是因為金融危機還是國內(nèi)暴動——均會使塔利班重新控制阿富汗,從而激發(fā)全球圣戰(zhàn)分子‘再次踐踏’國際社會的法治、民主與人權”。③“Pakistan”,Testimony of Michael Krepon Before the Senate Committee on Foreign Relations,May 5,2011,http://foreign.senate.gov/imo/media/doc/Krepon,%20Michael.pdf.(上網(wǎng)時間:2011年6月2日)此外,美還認為巴基斯坦是最大的穆斯林國家之一,且與中國、伊朗關系密切,其戰(zhàn)略重要性不言自明。美須借此改善美在伊斯蘭世界的整體形象,并防止巴與中國、伊朗、俄羅斯等美國的潛在對手結(jié)盟。在貫徹人權、主張民主及打擊販毒等次一級的國家利益方面,美對巴也有一定需求。從巴基斯坦角度看,巴經(jīng)濟主要靠外援、借貸維持,美對巴每年提供20億美元的援助,巴還要仰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穩(wěn)定其經(jīng)濟,這意味著美控制著巴的經(jīng)濟命脈。除需要與美合作發(fā)展經(jīng)濟外,巴還需借美穩(wěn)定國內(nèi)政局、控制印巴問題、提高國際影響力、打擊境內(nèi)恐怖勢力,以及融入國際“主流價值觀”。由于美巴在各自核心利益方面均互有所需,雙邊關系盡管齟齬叢生、矛盾不斷,但合作的內(nèi)在需求使雙方?jīng)_突被鎖定在可控范圍內(nèi)。
美巴關系在短短一個月內(nèi)起伏跌宕,由崩潰邊緣重新回到合作軌道,體現(xiàn)出美巴關系乃是一種有問題的同盟關系的實質(zhì)。美巴同盟首先是一種不對稱同盟,換言之,盡管二者因合作需求而結(jié)成盟友關系,但鑒于雙方實力過于懸殊,巴對美的需求遠遠大于美對巴的需求。按照相互依存理論,如A對B的依賴小于B對A的依賴,則會賦予A一種權力,A可以比B采取更加強硬的政策。美國是現(xiàn)有國際秩序的建構者和維護者,更是世界權力資源的主要壟斷者,相較于其他任何國家均是占據(jù)主動的一方,因而更有能力承擔與其他國家交惡的代價,更不要說像巴基斯坦這樣所謂的“脆弱國家”。這使美在對巴交往中保持著極大的心理優(yōu)勢與慣性思維,即巴必須配合美戰(zhàn)略需要,而一旦這種需求改變或消失,美就可能改變對巴政策。美巴同盟也是一種利益同盟而非價值觀同盟。二戰(zhàn)后美在全球構建起廣泛的同盟體系,其中不管是北約還是亞太同盟體系,均是建立在共同的安全利益和價值觀基礎之上,因而更加穩(wěn)定,也更有向心力。相較而言,美巴同盟是基于彼此的利益交換,而非基于共同價值觀,一旦其共同利益基礎消失,同盟也會隨之瓦解??傊腊屯耸且环N階段性同盟而非永久性同盟。美與巴結(jié)盟旨在對付恐怖主義,而巴與美結(jié)盟則出于改善自身戰(zhàn)略地位。隨著美反恐戰(zhàn)略調(diào)整及反恐在美全球戰(zhàn)略中地位下降,美對巴的戰(zhàn)略需求也會下降。這正是巴基斯坦一直擔心被美拋棄的主因。
掌握美巴同盟關系的實質(zhì)有助于判斷未來美巴關系的走向。近期看,一方面,美巴仍互有所需,特別是美仍將反恐作為最重要的核心利益,亟需巴發(fā)揮配合作用,克林頓國務卿在突訪巴基斯坦前也稱“加強與巴合作是美的戰(zhàn)略必需”。出于阿富汗戰(zhàn)爭的考慮,美需要巴繼續(xù)給北約提供補給線,而要從阿富汗脫身,促使阿政府同塔利班達成和解,美也需巴從中牽線搭橋。同時,拉丹死后美把反恐注意力轉(zhuǎn)向巴境內(nèi)的“哈卡尼”恐怖網(wǎng)絡,稱其為美“最有韌性的敵人”和“最可怕的武裝分子”。①“After Bin Laden:Confronting the Haqqani Network in Kurram”,Washington Post,May 30,2011.美認定該組織與“基地”組織關系密切,并與巴“三軍情報局”有聯(lián)系。美要解決這個問題,巴方的幫助必不可少。但另一方面,出于雙方關系的不對稱性,美會繼續(xù)無視巴主權而我行我素。未來美不會放棄在巴境使用無人機轟炸恐怖分子的活動,甚至會不惜再次采取類似擊斃拉丹的行動。奧巴馬明確表示,如果阿富汗塔利班領袖奧馬爾也在巴境內(nèi),美將“保留保衛(wèi)我們?nèi)嗣竦倪x項”。②Reuters,“Obama:Would Raid Pakistan Again If Militant Found”,May 22,2011.因此,未來美巴關系不會突破現(xiàn)有框架,雙方因互有合作需求而難以彼此拋棄,但結(jié)構性障礙仍將繼續(xù)存在并掣肘雙邊關系,使之呈現(xiàn)時好時壞、合作與危機并存的復雜局面。
長遠看,美巴關系面臨三大變數(shù)。其一是美國阿巴戰(zhàn)略的總體走向還不確定。在目前美赤字高企、國債增多、國防預算吃緊的情況下,拉丹之死被認為是美可以體面結(jié)束阿富汗戰(zhàn)爭的契機。2011年7月美將從阿撤軍,按照計劃將于2014年底把安全責任全面交給阿政府。從目前形勢判斷,美不會全面撤軍,而將維持有限存在以繼續(xù)打擊恐怖組織和維持地區(qū)關鍵利益。但從長遠看,后拉丹時代美反恐戰(zhàn)略會隨著自身實力下降而逐步調(diào)整。隨著“基地”組織更加分散化,美將軟硬并舉,以最小代價獲得最大收益。換言之,美將一方面借西亞北非動蕩火中取栗,在穆斯林世界掀起示范效應,通過阿拉伯世界自身的改變“昭示民主”,間接鏟除恐怖組織滋生的土壤;另一方面將避免動用大規(guī)模地面部隊直接介入,而采取專業(yè)化的特種部隊快速反應,實現(xiàn)“殺、抓、拆”的有限目標。事實上,美在巴的反恐行動正是這一模式的預演。如美能實現(xiàn)以最小代價反恐,則預示著未來巴必須更好地與美配合,因為美在反恐問題上有了更大的自由度,而巴作為美反恐前沿的地位會下降。從更長期看,隨著反恐在美全球戰(zhàn)略中作用下降,美巴結(jié)盟的基礎會有實質(zhì)性削弱,如缺乏其他共同戰(zhàn)略利益,加上中巴友好、印巴對立格局的牽制,美巴再次漸行漸遠也非虛言。
其二,核問題可能再次凸顯為美巴之間的核心矛盾。20世紀70年代末美巴曾因核問題而致關系破裂?!?·11”以來美將注意力主要放在反恐方面,美巴核矛盾暫時被掩蓋。但隨著反恐戰(zhàn)爭結(jié)束,美巴核問題會再次浮出水面,甚至可能成為未來的矛盾焦點。美認為巴政府執(zhí)政能力有限,很難保證核武安全,特別是巴境內(nèi)恐怖分子不斷聲稱要襲擊巴核武庫等戰(zhàn)略資產(chǎn),加重了美的擔憂。③“Assessing U.S.Policy and Limits in Pakistan”,Testimony of Samina Ahmed to the Senate Committee on Foreign Relations,5 May 2011,http://foreign.senate.gov/imo/media/doc/Ahmed%20Testimony.pdf.(上網(wǎng)時間:2011年6月1日)在拉丹死后發(fā)生的邁赫蘭海軍基地遭襲事件中,武裝分子憑借火箭炮等輕武器輕而易舉地摧毀了兩架P-3海上巡邏機,更令美方懷疑巴軍方究竟有多大防衛(wèi)能力。①“Pakistan:Caught Off-guard”,F(xiàn)inancial Times,May 3,2011.巴國內(nèi)普遍擔心該事件會給美武裝干涉巴的借口,美有可能會對其核設施發(fā)動外科手術式攻擊,或者武力接管,以避免巴核設施轉(zhuǎn)入“錯誤之手”。②“巴基斯坦核武再成焦點”,《環(huán)球時報》,2011年5月25日。引自該報對巴基斯坦國家電視臺著名主持人哈里的采訪。美2006年通過的法案允許美入侵他國收繳“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更為美干涉巴核武庫提供了法律依據(jù)。③“Intense US monitoring of Pakistan’s nuclear and missile programmes”,http://www.dawn.com/2011/05/25/intense-us-monitoring-of-pakistans-nuclear-and-missile-programmes.html.(上網(wǎng)時間:2011年6月6日)未來美巴圍繞核武庫的控制與反控制斗爭會更加激烈。
其三,巴內(nèi)部形勢復雜多變可能再次改寫美巴關系。巴基斯坦有軍人奪權的傳統(tǒng),目前巴盡管是民選政府執(zhí)政,但巴軍方把持外交與戰(zhàn)略決策,民選政府難以采取統(tǒng)一的內(nèi)外政策。拉丹之死雖削弱了巴軍方及情報機構的影響力,但也激化了軍方與文官的矛盾。加上反對派借機要推翻現(xiàn)政府,更使巴國內(nèi)政治前景撲朔迷離。在目前的動蕩局勢下,不排除巴現(xiàn)政府被軍方再次奪權的可能性。不管發(fā)生何種變動,只要巴政權與美合作,就可以被美容忍;而一旦巴奉行反美政策,美巴關系的命運必將改寫。巴基斯坦有可能成為第二個伊朗,但其遠比伊朗更為復雜,也更具災難性,而這正是美要極力避免的。為此,美一方面通過政權及民主改造試圖引導巴政治走向,另一方面也注意避免過分刺激巴而將其推到自己的對立面,制造又一個敵人,因為美認為巴“太大以至于不能失敗”④“US Intensify Pakistani Drone Attacks After Bin Laden’s Death”,Huffington Post,May 23,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