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豐(浙江工商大學外國語學院,浙江杭州,310018)
伯克新修辭學視角下的林肯《蓋茲堡演說》分析
張智豐(浙江工商大學外國語學院,浙江杭州,310018)
“戲劇五位一體”和“同一”理論是伯克新修辭學思想的核心內(nèi)容。在此通過戲劇五位一體理論揭示了林肯的著名演說《蓋茲堡演說》背后的修辭動機,即演講者希望美國人民能夠為自由、平等而殊死奮斗。同時運用“同一”理論展現(xiàn)了演講者如何一步步地將其動機傳遞給受話者,使其與發(fā)話者達成同一、誘發(fā)行動。
伯克;新修辭學;戲劇五位一體;同一;蓋茲堡演說
肯尼斯·伯克(Kenneth Burke)是美國當代著名的修辭學家,是新修辭學的領(lǐng)袖人物。“從20世紀20年代起到80年代伯克寫了幾十部著作論述他對哲學、文學、社會學、修辭學的看法。由于其作品語言艱澀,加之其修辭學思想的超前性,直到20世紀60年代之后才被人們廣泛地注意與認同”[1]。在修辭學方面,伯克提出了兩個重要的理論:“戲劇五位一體”(dramaticpentad)和“同一”理論(identification)。其中“戲劇五位一體”是當今最流行的修辭批評范式,而“同一”理論則反映了與該修辭批評方法相對應(yīng)的修辭觀。
在此試圖通過戲劇主義五位一體和“同一”理論來分析林肯的著名演說《蓋茲堡演說》,以期揭示發(fā)話者背后的修辭動機,并發(fā)現(xiàn)發(fā)話者是如何一步步地將其動機傳遞給受話者,使其與發(fā)話者達成同一、誘發(fā)行動,從而加深讀者對該演說的理解和認識,同時也為讀者提供一種分析人類話語動機的工具。以下先對戲劇五位一體和“同一”理論進行簡單的介紹。
“戲劇主義是伯克所提出的象征應(yīng)用哲學,通過分析戲劇來研究人類動機,是一種根據(jù)行為模式而不是傳遞信息手段的語言分析和思想技巧分析”[2]。在伯克看來,世界就是一個戲劇舞臺,現(xiàn)實世界上的人就是演員,那么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是戲劇,是一種象征行為。所謂象征行為,“是指符號化過程中所實施的行動”[3],即人類使用符號(如語言、動作)實現(xiàn)自己欲望的行為(如戲?。?,因此人的任何行為都是欲望的表現(xiàn),都有其相應(yīng)的動機。戲劇主義就是一種將語言看作戲劇(象征行為),揭示隱含其中話語動機(修辭動機)的話語分析模式。
在具體的分析方法上,伯克提出了兩個重要的概念:“五位一體”和“關(guān)系比”,因此戲劇主義也稱為“戲劇五位一體”?!拔逦灰惑w”就是戲劇中的五個要素:行為(act)、執(zhí)行者(agent)、方法(agency)、場景(scene)和目的(purpose)[4]?!靶袨椤笔侵溉魏斡幸庾R或有目的的行為;“場景”則是行為發(fā)生的背景、處所或場面;“執(zhí)行者”表示完成某一行為的主體,包括單個人或一組人;“方法”是指完成某一行為的工具或方法;“目的”是指執(zhí)行者完成某一行為的個人目的[4]。五個要素可以以不同的方式組合,以此構(gòu)建了修辭者的不同動機,而這五種成分之間的關(guān)系則可以用“關(guān)系比”(ratio)來表示。伯克用十個關(guān)系比詳細闡述了五種成分之間的多種關(guān)系,他們是:場景—行為、場景—執(zhí)行者、場景—方法、場景—目的、行為—目的、行為—執(zhí)行者、行為—方法、執(zhí)行者—目的、執(zhí)行者—方法和方法—目的,如果把以上關(guān)系比中的各要素互換位置則又可得到另外十對關(guān)系比。每一對子中的兩個元素都構(gòu)成因果關(guān)系,例如場景—行為,伯克舉的一個例子就是教堂這一場景決定了祈禱這一行為是合適的而大聲喧嘩是不合適的。文本或話語中的每對關(guān)系比反映了不同的現(xiàn)實世界,而修辭者為了傳達他的修辭動機就會特別突出某一關(guān)系比。戲劇五位一體涉及到的各要素之間的關(guān)系可以用下圖表示[5]:戲劇主義五位一體
傳統(tǒng)的修辭學將修辭定義為說服的藝術(shù),在具體修辭策略上包括品格訴諸、理性訴諸和情感訴諸。與傳統(tǒng)修辭觀不同,與戲劇主義相配的修辭觀認為,“修辭是用話語使他人形成態(tài)度或誘發(fā)他人的行動”[6]。伯克認為,勸一個人時,只有當你用他的語言說話、使用同樣的手勢、具有相同的思想或觀點,你才能勸服他人,也就是說修辭者使用符號或語言與讀者取得“同一”時,才能達到誘發(fā)他人行動的目的[7]。伯克還對此提出了三種取得“同一”的方式,即“同情認同”、“對立認同”和“誤同”[8]。同情認同強調(diào)聽眾與說話者的共同情感、信仰和利益等,借此達到他人對說話者的認同。例如,當大部分聽眾是農(nóng)民出身時,演講者就會尋找“農(nóng)民”這一特點與聽眾實現(xiàn)同一。對立認同是“一種通過分裂而達成凝聚的最迫切的形式”[8],即大家由于共同的對立面而形成聯(lián)合,如二戰(zhàn)時期原本對立的美國與蘇聯(lián)因為法西斯這一共同敵人而形成聯(lián)盟。誤同則是普遍存在的思維認知誤區(qū),例如,消費者會把時裝廣告中那美麗模特誤認為自己,認為將衣服穿在自己身上具有同樣的效果,從而做出購買的決定。
演講的主要目的就是說服聽眾,按照伯克修辭觀的理解就是使聽眾與演講者達到“同一”的交際狀態(tài),因此蘊含豐富的修辭藝術(shù)。亞伯拉罕·林肯的《蓋茲堡演說》(Gettysburg Address)也不例外。它是林肯最著名的演說,也是美國歷史上為人引用次數(shù)較多的政治性演說。1863年11月19日,美國內(nèi)戰(zhàn)中蓋茲堡戰(zhàn)役結(jié)束剛四個半月,林肯在賓夕法尼亞州蓋茲堡的蓋茲堡國家公墓(Gettysburg National Cemetery)揭幕式中發(fā)表此次演說,目的是想帶領(lǐng)在場的1.5萬名參加公墓啟用典禮的美國人經(jīng)歷一次情感的最后典禮,他也需要一場還遠遠沒有勝利的血腥的斗爭贏得繼續(xù)的支持[9]。那么林肯是如何感染、說服聽眾的,或者更準確地說與聽眾達成“同一”的呢?背后的修辭動機又是什么?下面將用戲劇主義“五位一體”和“同一”理論對該演說進行分析。演說一共有三段話,筆者根據(jù)段落將它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
Four score and seven years ago our fathers brought forth on this continent a new nation,conceived in Liberty,and dedicated to the proposition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場景:八十七年前
執(zhí)行者:我們的先父
行為:創(chuàng)建了一個信仰自由,信仰人生而平等的國度
文本中的八十七年前即1776年,這一年大西洋沿岸的13個英國殖民地為了反對殖民者的蠻橫壓榨和殘酷剝削而聯(lián)合通過了《獨立宣言》,宣告了美利堅合眾國的誕生。所以在這一部分中場景即87年前殖民者的壓迫決定了“我們的先父”要建立一個“自由的,平等的國家”。因此主導要素是場景,突顯的關(guān)系比是場景-行為。通過第二部分的分析,會發(fā)現(xiàn)這對關(guān)系比為后面的演講內(nèi)容做了一個有力的鋪墊,說明在類似的歷史處境下“我們”應(yīng)以“先父”為榜樣。另外演講者通過使用“我們的先父”、“一個新的國家”以及訴諸《獨立宣言》中“人生而平等”之原則,說明大家擁有共同的身份與信仰,即通過同情認同與聽眾達成同一。在這部分演講者能否與聽眾達成“同一”是該演說能否成功的先決條件。
第二部分:
Now we are engaged in a great civil war,testing whether that nation or any nation so conceived and so dedicated,can long endure.We are met on a great battlefield of that war.We have come to dedicate aportion of that field,as a finalresting placefor those who have gave their lives that nation might live.It is altogether fitting and proper that we should do this.
場景1:一場偉大的內(nèi)戰(zhàn)
場景2:“我們先父”的最后安息之處
執(zhí)行者:我們
行為:奉獻于這片土地
場景1說明現(xiàn)在“我們”的處境就像87年前“我們的先父”一樣,那么“我們”擁有同樣信仰的人就應(yīng)學習他們,將自己奉獻于這片神圣的土地,保護這個自由的國家。而場景2也要求“我們”將自己奉獻于這個戰(zhàn)場,因為它是“我們先父”的最后安息之處。所以在這一部分,主導的要素是場景,而場景—行為是突顯的關(guān)系比,動機是為了說明了“我們”之所以要殊死奮斗的理由。在這一部分,演講者使用了同情認同的修辭策略,表明此內(nèi)戰(zhàn)不僅攸關(guān)國家的生死存亡,亦是告“先父”的在天之靈。同時需要注意,演講者暗含了將北方聯(lián)邦政府代表了整個國家的意思,它承載了拯救國家于危難的使命。這就是說只要是信仰自由、平等的美國人民,都應(yīng)該支持演講者領(lǐng)導的聯(lián)邦政府對抗共同的敵人即南方邦聯(lián)政權(quán)來以此捍衛(wèi)國家主權(quán)的完整和信仰的不滅。很明顯,這是一種對立認同的體現(xiàn)。
第三部分:
But,in a large sense,we can not dedicate,we can not consecrate,we can not hallow this ground.The brave men,living and dead,who struggled here,have consecrated it,far above our poor power to add or detract.The world will little note,nor long remember whatwe say here,butit can never forget whatthey did here.It is for us the living,rather,to be dedicated here to the unfinished work which they who fought here have thus for so nobly advanced.It is rather for us to be here dedicated to the great task remaining before us—that from these honored dead we take increased devotion to that cause for which they gave the last full measure of devotion.We here highly resolve that these dead shall not have died in vain—that this nation,under God,shall have a new birth of freedom and that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earth.
場景:一項未完成的事業(yè)
執(zhí)行者:我們
行為:繼承這項偉大,未完成的事業(yè)
目的:使“我們的先父”犧牲有所值,使我們這個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長存
方式:斗爭,奉獻
在這部分中筆者將場景理解為一種形勢,即在“我們”無法再奉獻,無法再使這片土地更加神圣的時候(因為“我們的先父”已使這塊土地如此神圣了,“我們”微不足道的能力已不足以增加或減少它的圣潔了),在“我們的先父”還未完成他事業(yè)的時候,“我們”繼承這項偉大的未完成的事業(yè)則是責無旁貸、義不容辭的。而最終的目的便是使“我們的先父”犧牲得有所值,使“我們”這個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長存。因此在這部分,主導的要素是場景、行為,突顯的關(guān)系比分別是場景—行為和行為—目的,動機是為了進一步堅定人們繼續(xù)戰(zhàn)斗的決心。在這部分,演講者重新定義了這場內(nèi)戰(zhàn),即它不止是為聯(lián)邦存續(xù)而奮斗,而且是“自由之新生”,將真正的平等帶給全體公民,并且創(chuàng)造了一個美好、理想化的政府即“民有、民治、民享”??梢钥闯?,演講者一定程度上美化了戰(zhàn)爭與政府形象,從而使聽眾產(chǎn)生誤同,進一步增加他們的戰(zhàn)斗意志。但事實上,南北戰(zhàn)爭并沒有將真正的平等帶給全體公民,戰(zhàn)后黑人歧視并未完全消失,而那個完美政府的形象塑造也遠沒有實現(xiàn)。
可以看出,如果從整體的文本來看,主導要素是場景,而突顯的關(guān)系比是場景—行為,即當前“我們”這個信仰自由、平等的國家正處于危險之中,決定了“我們”擁有同樣信仰的人就必須承擔起保衛(wèi)它的使命,使它永世長存。所以演講者背后的修辭動機就是希望美國人民能夠為自由、平等而殊死奮斗。同時演講者通過一系列的修辭策略,如同情認同、對立認同和誤同對聽眾進行規(guī)勸,與他們達成同一,最后將自己的修辭動機實現(xiàn)。
任何語篇都隱含著相應(yīng)的動機,都可以運用戲劇五位一體理論與方法對其進行分析,而以規(guī)勸為目的的演講語篇則很好地體現(xiàn)了“同一”的修辭思想。伯克新修辭學理論無疑為人們對話語的運用與理解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
[1] 李鑫華.伯克新修辭學認同說初探[J].外語學刊,2001(1):54-58.
[2] 樊燕龍,劉瑜.從肯尼斯·伯克修辭理論看演講話語行為動機[J].浙江科技學院學報,2009(3):57-61.
[3] 鄧志勇,楊勇春.美國修辭批評:范式與理論[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3):24-30.
[4] 鞠玉梅.肯尼斯·伯克新修辭學理論述評:戲劇五位一體理[J].外語學刊,2003(1):73-77.
[5] 馬小雅.伯克新修辭學視角下的肯尼迪就職演說分析[D].上海大學,2008:42.
[6] Burke,K.ARhetoricof Motives[M].BerkeleyandLos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9:41.
[7] 鄧志勇.修辭批評的戲劇主義范式略論[J].修辭學習,2007(2):36-40.
[8] 鞠玉梅.肯尼斯·伯克新修辭學理論述評:關(guān)于修辭的定義[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5(1):72-76.
[9] 張健鵬,胡足青.美國語文:美國當代中學語文教程[M].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2008:220.
Analysis of Lincoln's Gettysburg Address from Burke's New Rhetoric Perspective
ZHANG Zhi-feng
“Dramatic Pentad”and“Identification”are mainideas of Burke's newrhetoricaltheories.This thesisintended to use Dramatic Pentad to revealthe rhetoric motivation hidden in Lincoln's Gettysburg Speech,that is,the speaker wanted the American people to struggle bravely for the freedom and equality,and meanwhile,from perspective of“Identification”,to demonstrate how the speaker conveyed the motivation to his audience,identified them and enticed them to act.
Burke;new rhetoric;dramatic pentad;identification;Lincoln's Gettysburg Address
H315
A
張智豐(1987-),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