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8歲孩子問媽媽:“媽媽,什么叫吃苦呀?”媽媽對孩子的這個問題,在回答時進行了一個巧妙的設(shè)計。首先,媽媽給孩子準備了一些略帶苦味的食物,讓孩子來嘗嘗,孩子吃了一點后馬上問:“這是什么味道呀?”媽媽告訴他:“這是食物的苦味呀。”孩子似乎有所理解。過了兩天,孩子感冒咳嗽了,媽媽沒有像過去一樣從醫(yī)生那兒買來止咳糖漿,而是特地準備了一些帶苦味的中藥水給孩子喝,孩子張口服了一點后忙說:“好苦,我不要吃了?!眿寢屃⒓凑f:“那不行,藥是苦了點,為了治好病,你還是得喝,要不然你就得接著感冒、繼續(xù)咳嗽?!焙⒆右宦?,知道不吃這苦藥是不行的,只得堅持著一小口一小口地把它喝了下去。又過了一段時間,媽媽特意帶著孩子去和一些農(nóng)村孩子一起住了些日子,孩子懂得了“吃不好、沒有玩具玩、沒有畫書看”也叫吃“苦”等等。平時,孩子在家挑三揀四,吃了這一輪“苦”下來,孩子變得乖巧多了。
“苦”得有價值
每一個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具有一種抵御風(fēng)雨的堅強品格,那么對其進行挫折教育是必要的,如果孩子缺少了“臥薪嘗膽”的歷程,就難以形成“奮發(fā)圖強”的精神。
現(xiàn)在,許多孩子“盡享榮華富貴”,家長生怕孩子受一點委屈,吃一點苦,總是在物質(zhì)上百般地滿足孩子的“需要”,結(jié)果是,孩子物欲增長了,性格霸氣了,可愛、堅強的一面卻慢慢地消減了。所以,要想讓孩子知道什么是“苦難”,從“苦”中長精神,上面提到的那位媽媽是一位智慧的媽媽,她在適當(dāng)?shù)那榫持?,讓孩子“味”苦、知苦,孩子在“苦”的過程中,體驗深刻,潛移默化中進行了自我教育。只有這樣,給孩子進行的吃“苦”教育,才“苦”得有價值,“苦”得有味道。
其實,一個人要想成就自我,就應(yīng)該知道什么是“苦難”。從“苦”處長精神,這對于孩子將來辯證地看待苦與樂,看待生活與自身的成長過程,是十分有益的。
“苦”得有方法
讓孩子吃點“苦”,不是家長惜愛,更不是家長忍痛去做使孩子受罪的事,如果只是這樣,那就沒有意義了。因此,這就要求我們在引導(dǎo)孩子進行吃苦教育的時候,有必要去考量它是否具有積極的意義。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其一
吃點物質(zhì)缺乏的“苦”,讓孩子理解什么是饑餓和寒冷。它可以分兩個方面進行,一是從媒體上、現(xiàn)實生活中看一看窮苦人家的孩子是怎么過生活的,使孩子了解饑餓、貧寒在人們生活中是的的確確存在著的,借此還可以培養(yǎng)孩子的同情心和社會責(zé)任感;二是可以適當(dāng)安排幾次孩子能切身體驗饑餓的事件,只要注意合理地把握時間和量度,不是那種“連續(xù)不斷的考驗”,從身體健康的角度講是沒有什么妨礙的。這樣做的效果可以使孩子理解疾苦,珍惜糧食,進而崇尚勞動。
其二
在適合孩子身體承受強度的體育鍛煉中吃一點“苦”,培養(yǎng)孩子的毅力和耐力。低齡期孩子的體育活動,多是以自由的室外嬉戲為主,但是,對5歲以上的孩子,在家長和老師的帶領(lǐng)下,適當(dāng)進行一些跑、跳等項目上的技能訓(xùn)練也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可以培養(yǎng)孩子的體育意識,另一方面對于一些孩子來說,也是“特長啟蒙”教育的需要,這就形成了大眾化體育與潛能生特長化體育相結(jié)合的成長氛圍。通過選取適合孩子的體育活動,既可以培養(yǎng)出一個健康活潑的孩子,發(fā)展了孩子的體育興趣,又可以使孩子養(yǎng)成吃苦耐勞的好品質(zhì)。
其三
借助一定的問題情境,在磨礪和吃“苦”中使孩子獨立自主的精神生長。對于獨生子女家庭來說,不能過分溺愛孩子,不然會造成孩子依賴性過強,缺少應(yīng)對困難的勇氣。所以,在孩子面對困難時,家長要創(chuàng)造條件讓孩子“跳起來摘到桃子”,事實上,經(jīng)過孩子自己的努力,許多問題是可以獨立辦到的,我們在讓孩子感覺到解決問題的難度時,使其明白解決問題主要還是要靠自己,家長只是提供一些必要的幫助,而不是包辦代替;換而言之,孩子自己的事情,如果在孩子的能力范圍之內(nèi),孩子自己是主角,我們只是配角。當(dāng)孩子通過自己的智慧和勞動的付出獲得了成功后,他就會覺得吃苦是必要的,先學(xué)習(xí)、先勞動、先吃苦,就會苦盡甘來。
其四
在孩子吃了與人交往不成功的“苦”時,正確引導(dǎo)孩子化解存在的矛盾,擺正自我位置,使孩子從中學(xué)習(xí)一些交往技巧,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孩子在同伴中吃了一點“苦”,而作為家長站出來說的總是“我的孩子在那一點上吃了虧”,如此一來,孩子就會變得“驕橫、無理”,后患無窮;當(dāng)然,一個孩子確實是受了委屈,我們可以采取正當(dāng)合理的辦法安慰和引導(dǎo)孩子,使其在“吃的虧、吃的苦”中能夠正確認識自己和他人,從而變得堅強起來。
其五
給孩子吃一點易犯毛病的“苦”,以此幫助孩子矯正不良的行為習(xí)慣。比如,當(dāng)面對孩子的任性,過分好強,不懂禮貌,不守規(guī)矩時,我們可以讓其坐一坐冷板凳,甚至略施一些懲戒,促使其及時明白自己有這些毛病是要“受苦”的,從而從懲戒教育中矯正孩子的思想和行為,提升孩子的個性品格。
最后,當(dāng)孩子在生活、學(xué)習(xí)中遇到困難時,更多的時候,我們要用具體生動的事例啟發(fā)引導(dǎo)孩子,使其知道苦與樂是相生相伴的,自己要學(xué)會從苦中求樂。慢慢地,孩子就會形成這樣的認識——苦點沒什么,它是成功的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