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教育的過程,是學生動手實踐的過程,也是學生的一個創(chuàng)造過程。在學生完成一件作品,利用計算機進行學習的過程中,都需要學生開動腦筋、大膽想象、自己動手。”(原國務委員陳至立語) 而新的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xiàn)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xiàn)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毙W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便是現(xiàn)代科技手段在教學中的有效應用之一。
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幫助學生正確把握語文文本
由于多媒體平臺具有形象直觀、內容豐富、動態(tài)呈現(xiàn)、信息容量大等特點,因而可以為教學活動提供圖片、圖像、動畫、聲音、文字等多樣而豐富的外部刺激。小學生對具體形象事物感興趣的心理特點,非常有利于他們知識的獲取、存儲與建構,使現(xiàn)代信息技術成為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不可多得的有效手段。
首先,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方便地體現(xiàn)重點。教學中的重點內容,有時需要我們不斷地重復呈現(xiàn),以此加強體驗;有時需要化整為零,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有時需突出局部,便于學生仔細觀察,以此來突出教學的重點。比如小學語文三年級(下)《趙州橋》一文,趙州橋設計上的特點是課文的重點。但由于閱歷和知識水平有限,學生理解起來還是比較困難的。因此,可以引導學生對照插圖初步學習課文,再利用多媒體技術打出趙州橋圖片,引導全班學生研究。這時,學生的學習熱情會異常高漲,討論會非常熱烈,比較容易地解決了課文重點。
其次,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有效地突破難點。課文中很多難點問題,由于受生活環(huán)境、知識水平和認識能力的局限,學生難以理解。但是,如果能巧妙地借助現(xiàn)代信息技術,就可以很容易地進行突破。如《趙州橋》中理解趙州橋在建筑上的美觀,是學生學習課文的一個難點。對幾種雕刻圖案做抽象講解也是比較困難的。如什么叫“戲珠”?“飛龍”是什么樣的?“抵著”怎么講?教師可以用圖片演示的方式,輕而易舉地解決這些問題??谡Z交際中,與什么樣的對象說什么話,是小學生所不容易把握的。教師可以做成動畫,設計不同的對象進行對話,讓學生扮演有關角色進行模擬,也可以讓學生從中得到合適的訓練。
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促進學生準確理解語言材料
建構主義把創(chuàng)設情境看作是“意義建構”的必要前提和教學設計的最重要內容之一。而信息技術是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的有效工具。適當?shù)剡\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可以讓學生更準確地理解語言材料,使我們的教學活動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是形式更新。配樂朗讀是常用的朗讀方式,即播放與課文內容相符的音樂,能夠烘托情感,襯托意境,渲染氣氛,讓師生產生共鳴,聲情并茂地朗讀。如小學語文六年級(上)《月光曲》記敘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鋼琴曲《月光曲》的美麗傳說。全文語言優(yōu)美,感情豐富,意境優(yōu)雅,本身就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朗讀材料。在舒緩、柔和的樂聲中朗讀《月光曲》,學生就像沐浴在如水的月光里,欣賞到月下優(yōu)美的景色,感受到貝多芬美麗的心靈。實際上,根據(jù)不同的課文內容,采用多媒體技術,通過看圖說文、情境演繹、動漫演示等形式,可以讓學生形象地感知課文,深刻地感悟哲理,有效地深化課堂教學。
二是方法更活。如《音樂之都維也納》第一自然段中介紹“它坐落在阿爾卑斯山北麓一個山清水秀、風景如畫的小盆地里,波光粼粼的多瑙河穿城而過”。為了讓學生對這座城市留下美好印象,同時把“山清水秀”、“波光粼粼”、“風景如畫”等字詞理解透徹,教師可用多媒體課件播放自制的相關音樂短片。伴隨著動聽的圓舞曲,學生看到了阿爾卑斯雪山的巍峨,又欣賞了多瑙河的波光。短片結尾定格在悠然游戲在多瑙河上的幾只白天鵝身上……此時無聲勝有聲,學生已充分把語句體會透徹了。當然,條件許可,還可以直接在網(wǎng)絡教室里上語文課,讓學生上網(wǎng)瀏覽有關維也納的圖片資料,描述各自了解的音樂之都,就更容易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整個課堂教學變成師生互動、生生合作的探究過程。
三是內容更實。王冕是元代著名畫家、詩人、書法家,被后人稱為“儒林之楷模,學者之榜樣”,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少年王冕》主要講他小時候刻苦學畫的事跡。為了讓學生對文中所提及的畫作和優(yōu)美的語段有比較直觀的感知,可以用PPT展示王冕的繪畫作品,并以輕音樂作背景,投影“一陣大雨過后,天空中黑云邊上鑲著白云。陽光透出來了,照得湖水通紅。山上青一塊,紫一塊;山下樹木蔥蘢,青翠欲滴。樹枝像水洗過一般,綠得尤其可愛。湖里有十來枝荷花,花苞上雨水點點,荷葉上水珠晶瑩透亮。”這樣處理,不僅使課文內容更加豐滿,而且也給學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推動學生不斷拓展語文生活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xiàn)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xiàn)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合理地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可以使學生的語文生活更加豐富和充實。
一是可以拓展學生語文生活的寬度。小學語文課文的選擇,一般都體現(xiàn)了“文道統(tǒng)一”的原則,也就是《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所要求的,都是“文質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的文章。小學語文六年級(上)《輪椅上的霍金》這篇課文,講的是被稱為“宇宙之王”的著名科學家霍金在自己完全癱瘓,被長期禁錮在輪椅上的情況下,面對常人難以想象的艱難,仍然孜孜不倦地探索宇宙的未知世界,勇敢頑強地面對命運的挑戰(zhàn),為科學事業(yè)作出重要貢獻的故事?;艚鹗且晃怀錆M傳奇色彩的物理天才,同時也是一位令人折服的生活強者。為了讓霍金的精神給予學生更強烈的震撼,我們可以讓學生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廣泛收集司馬遷、華羅庚、張海迪、史鐵生和海倫·凱勒、奧斯特洛夫斯基、貝多芬等同樣身殘志堅的古今典范,展示他們的事跡,學習他們的精神,使學生的語文生活得到極大擴展。
二是可以加大學生語文生活的深度。小學語文四年級(下)的《特殊的葬禮》,通過巴西總統(tǒng)菲格雷特為曾經是世界上流量最大、而今即將消失的塞特凱達斯大瀑布主持葬禮,說明環(huán)境破壞給大自然帶來的嚴重危害,告訴我們要珍惜和保護環(huán)境,愛護我們共同的家園。很顯然,這是一篇有關環(huán)境保護的文章。環(huán)境破壞到底給人類帶來了什么樣的危害?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搜索分析羅布泊的變遷、五大淡水湖面積的變化、北方的沙塵暴天氣、南方冰雪災害增加與北方干旱少雨等極端天氣情況,找到其中人類破壞環(huán)境的影子,進一步加深對保護環(huán)境、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解,避免“人類的最后一顆眼淚,就是地球上最后一滴水”的情景發(fā)生。由點及面,由表及里,學生對環(huán)保的主題認識才會不斷深入,使命感才會不斷增強,人類才會延續(xù)不斷地科學發(fā)展。
三是可以提升學生語文生活的高度。按照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小學語文課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而且課程目標根據(jù)“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來設計展開。因此,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讓學生語文學習中,知識面更廣一些,能力訓練更扎實一些,學習的過程更科學一些,方法更靈活一些,情感體驗更豐富一些。如在學習小學語文五年級(上)《黃河的主人》一課時,可以讓學生回憶描寫黃河的詩句,領略黃河從天而降、洶涌澎湃的氣勢;學習過程中,可以讓學生觀看黃河壺口瀑布的照片、黃河船工的影視片段,感受艄公的大智大勇;品味階段,可以讓學生欣賞交響樂《黃河大合唱》。通過多種媒體的烘托渲染,深刻地理解黃河上驚濤駭浪,可艄公卻如履平地,他們真不愧為黃河的主人,并進而感悟出奔流不息的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它不僅孕育了千千萬萬中華兒女的生命,更塑造了千千萬萬中華兒女的聰明智慧和不屈品格。黃河上的艄公就是其中的一個縮影。
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促進學生不斷提高語文素養(yǎng)
提高語文素養(yǎng),是一項綜合性的工作,也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光靠幾節(jié)語文課是遠遠不夠的。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讓學生學以致用,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式。
編制電子小報。一張小報,涉及報頭設計、版式安排、文字采編、美工修飾,是對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檢閱與培養(yǎng)。由于電子小報具有修改方便、傳遞快捷、可以共享等特點,學生可以將美文欣賞、平時作文、文學常識等熔于一爐。我們提倡編制電子小報以來,每周一期,每期根據(jù)內容多則8張A4紙,少則4張A4紙,每期至少刊登學生習作8篇,每學期可以發(fā)表學生作品近200篇,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同時,由于編輯工作以學生為主,又培養(yǎng)了他們電腦繪畫、漢字輸入、色彩配置、整體審美能力,一舉多得,受到師生一致歡迎。
開設班級博客。多寫多練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方法,長期以來人們都以記日記、寫周記的形式進行實踐。但是,刻意的寫作,學生往往會陷入無話可寫的尷尬境地。隨性而寫,可長可短,可斷可續(xù)的博客,恰恰解決了這個難題。以班級為單位開設博客,更多地增加了博客的交互性,同學們有感而發(fā)的一個話題,可能在大家的努力下就寫成了一篇有血有肉的文章;一個人的發(fā)現(xiàn),可能成為大家共同的寫作題材;電光火石的一個觀點,可能成為大家唇槍舌劍的導火索……班級博客也可以有版主,那要看誰寫得勤快,寫得出色;班級博客自然更易于組織評選,那是真正的公平公正公開!當然,班級博客,在發(fā)揮著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作用的同時,也需要老師的正確引導,防止成為學生間不良情緒的宣泄場所。
建立互動平臺。電子小報也好,班級博客也好,只要我們引導得當,就會有百利而無一害。鑒于信息技術所具有的動態(tài)生成、可改可續(xù)的屬性,我們可以建立互動平臺,開展糾錯改錯、作文擂臺、好詞連句等一系列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活動與欄目,讓學生樂在其中,自然發(fā)展。根據(jù)學校、教師和學生家庭條件,互動平臺可以是班級內部的,也可以是學校內部的,可以是有權限登錄,也可以無權限登錄,關鍵是有利于學生的真正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