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一代的高中歷史教師要更新觀念,樹立新的教學理念,改變教學模式,變學生被動學為主動學,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激發(fā)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教師的引導是學生學習的保障,靈活開放的教學方式是學生學習的有效途徑,客觀公正的評價是學生學習的檢驗。
關鍵詞: 課改 高中歷史數(shù)學 課堂教學改革
新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大力推進教育創(chuàng)新,構建有中國特色的、充滿活力的課程體系。核心是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過去的課堂教學只重視傳授書本知識,忽視好奇心、創(chuàng)新意識和探索精神的培養(yǎng)。短時間內如何改變高中歷史課的教學模式,實現(xiàn)素質教育,成為目前高中歷史教學的難題。但隨著課改的深入,課堂教學改革勢在必行。高中歷史教師要積極應對新的時代發(fā)展要求,通過歷史課堂培養(yǎng)出具有高素質的人才。
一、激發(fā)興趣,創(chuàng)造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和教學氣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某事物產(chǎn)生興趣時,他就會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學生對學習產(chǎn)生的興趣,必將成為他學習的內在動力。對學習有無興趣,既是反映學生學習效率高低的重要標志,又是衡量教師教學成敗的重要因素。因此,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心情愉快地學習,變被動為主動,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就成為眾多教師不懈追求、不斷探索的重要課題。首先,要建立民主、平等、互尊互愛的師生關系,形成和諧愉快的課堂氣氛。教師對學生影響很大,因而要做到教態(tài)自然大方,平易近人,促進師生關系融洽。其次,用簡練生動的語言導入新課,提出新課內容、重點及學習目的和學習方法,使學生初步認識事件發(fā)生發(fā)展的來龍去脈,引導學生深入了解事件的求知欲。最后,可以利用影視資料,播放學生感興趣的,又可以聯(lián)系教材的影片,吸引學生的目光,使學生產(chǎn)生求知的欲望。
二、靈活使用和挖掘教材,緊扣課時中心,優(yōu)化教學目標
自從新課改實施以來,高中各學科大部分教材都進行了重新編寫,很多教材與原有的教材相比變動很大。它是按照專題形式編排的,既然是專題,就肯定是圍繞某個中心的,我們在進行情境教學時切忌偏離甚至遠離課時中心。如《太平天國運動》,此課的課時中心在導語中已闡明得比較清楚: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我們在講課時必須緊扣這個中心,正確定位太平天國在民主革命中的先驅地位。過多地講述太平天國的經(jīng)過和失敗的原因,明顯偏離了課時中心,那樣的課肯定是失敗的。新課程強調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實現(xiàn),這種課程目標和課程特點必然要求我們在創(chuàng)設情境時要考慮教學目標是否已經(jīng)達到優(yōu)化。教師還可以通過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和分組合作探究的互動展開,比如在講到《百家爭鳴》時,可創(chuàng)設辯論的情境,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既掌握各學派主張的內容,又知道思想家們對中國文化的貢獻,還在集體探究的活躍氣氛中培養(yǎng)集體合作感和榮譽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也相應得到提升。
三、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實施開放性互動式的教學
課堂是歷史教學的主陣地,所以要提高高中歷史教學效益,實現(xiàn)素質教育的要求,就必須做好課堂教學工作。教師要發(fā)揮學生的參與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加課堂教學活動,實現(xiàn)學生成為真正的課堂教學主體,教師則退居為主導,成為一名好導演,而不是傳統(tǒng)的既是導演又是演員的角色,否則學生會產(chǎn)生惰性,影響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可以采用多種開放式的教學方式,如開展課堂討論、組織歷史故事會、參觀歷史博物館、觀看歷史影視片等。比如:在講三民主義時,可以對新三民主義的“新”分組討論,得出“新三民主義更符合中國歷史國情”的結論。
還可以觀看影片《孫中山》、《毛澤東》、《孔子》等,讓學生直觀地了解歷史人物及其對中國歷史的貢獻。對文學科技史等學生感興趣的課題,更加適合采用這種新的教學方式,也能得到學生的認可和擁護。
另外,歷史課堂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學習的互動,也有作業(yè)的互動;有教學內容的互動,也有學習方法的互動,等等。比如,將普通作業(yè)改變?yōu)閹熒鷮υ捊涣魇降幕幼鳂I(yè);將過去學生被動完成、教師機械批改的作業(yè),改變?yōu)閹熒p向設計的作業(yè)。例如平時的檢測或考試試題,交學生自己去出,教師把學生的試題精選成一套試題。學生知道是自己出的試題,有一種自豪感,會更積極主動地學習、思考、創(chuàng)新。也可以對作業(yè)實行師生雙向批改,由學生寫出批改總結,從而讓學生自己總結學習的經(jīng)驗教訓。
四、轉變評價學生的方式
由于高考等客觀原因,在應試教育體制下,對教學的評價往往注重的是結果,評價的手段是單一的筆試,評價依據(jù)是考試分數(shù)。高考怎么考,教師就怎么教,學生就怎么學。當時,高中歷史教學被固定在一個模式下,不得不這樣做,這種評價方式的結果既禁錮了學生的思維,又禁錮了教師的思維,使學生只能學到知識,不能提高能力。在新課改的實踐中,我們逐步改變傳統(tǒng)的單一評價方式,采用復合型的評價方式,深受學生的歡迎。如我們除必要的平時習作、期中、期末筆試之外,把探究活動課上的主題發(fā)言、平時課堂上的精彩見解、歷史小報的編制、歷史小論文的撰寫等都納入評價體系,這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探究的熱情,又很好地促進了歷史課堂教學。
綜上所述,新課改以后,高中歷史面臨著機遇與挑戰(zhàn),教師一定要采取新的方法去應對這種機遇與挑戰(zhàn),以實現(xiàn)素質教育的目標。要不斷探索,多方面學習,轉換思維,更新觀念,以實現(xiàn)高中歷史教學的目的,使新課改不再成為一紙空文,不再是一場形式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