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英漢對比法在翻譯教學中的應用探究

2011-12-29 00:00:00劉煒吳國初
考試周刊 2011年30期


  摘 要: 翻譯能力是英語語言能力的基本組成部分與重要體現(xiàn),翻譯水平的提高有賴于譯者對兩種語言差異的熟稔程度及對語言駕馭能力。目前高職英語翻譯教學都以教授翻譯技巧為主,忽視培養(yǎng)學生對英漢兩種語言的文化及思維差異的理解及在翻譯實踐中的應用,往往收效甚微。本文作者以英漢對比方法為視角,對英漢兩種語言思維差異在翻譯上的折射進行歸納及梳理,并認為英漢對比應貫穿于英漢互譯教學的始末,在英語翻譯教學中發(fā)揮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 英漢對比法 高職英語 翻譯教學 應用
  
  英漢對比分析主要是通過對英漢兩種語言結構系統(tǒng)的共時現(xiàn)象的對比尋求兩種語言差異來揭示兩種語言的發(fā)展規(guī)律。早在20世紀20年代,對比分析法就作為外語教學的重要方法廣泛運用于語言教學中。論及語言對比分析的意義,呂叔湘先生曾指出:“要認識漢語的特點,就非要跟非漢語比較,只有比較才能看出各種語言表現(xiàn)法的共同之處和特殊之點。”[1]無獨有偶,著名漢語言文學家王力先生也指出,外語教學“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中外語言的比較教學”。[2]英漢互譯是直接涉及到英漢兩種語言的轉換的一門課程,英漢互譯和英漢語言對比研究也就必然有著很深的淵源。目前,關于英漢互譯的教材,主要偏向翻譯技巧的傳授,很少涉及到翻譯技巧的根源所在——英漢語言與思維差異。而針對高職學生英語水平及特點的翻譯課本更是少之又少,高職學生的翻譯狀況不容樂觀,有鑒于此,筆者對日常翻譯練習中學生易犯的錯誤從詞匯及句法層面進行分類,并分析其癥結所在,旨在對高職英語翻譯教學提供一些借鑒。
  一、詞匯層面的主要差異及相關譯例分析
  英漢兩種語言在基本詞性種類上差別不大,但是兩種語言在各詞類的使用頻率和搭配習慣上卻不盡相同,如名詞與動詞的使用頻率、介詞、助詞、代詞的使用頻率都有不同的偏重??傮w而言,英語趨向于使用大量的抽象名詞、動名詞、分詞、介詞短語表示動作概念;而漢語中動詞、形容詞的使用非常頻繁。這主要有兩個方面原因:1.英語是靜態(tài)語言,漢語是動態(tài)語言;2.按照英語句法規(guī)則,每個英語句子中有且只能有一個謂語動詞,而漢語句法沒有這種限制,可以無限制地使用動詞或動詞短語。在英漢互譯過程中,譯者須熟諳這種英漢語言及思維上的差異,否則在互譯過程中譯文很容易帶有翻譯痕跡。
  如:He was a good speaker and student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譯1:他是個卓越的演說家和政治家。
  譯2:他口才很好,還精通政治哲學。
  這句話初次給學生做,所有的學生給出的譯文都與譯1大同小異。就譯文的忠實與流利程度而言,譯1也都是合格的,似乎也很難比較出譯1與譯2兩個譯文孰優(yōu)孰劣。但在給學生比較完英漢在名詞與動詞的使用習慣與思維習慣之后,兩個譯文的差異便一目了然了:譯2更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表達效果也比譯1更生動具體。
  除了詞類的使用頻率不同,英漢兩種語言在詞匯搭配習慣上亦有明顯差異,在詞匯的記憶過程中,學生往往只知其意思,不究其用法,張冠李戴,用漢語的搭配習慣指導翻譯,結果只能造出中式英語。如:
  原文:中國的產(chǎn)品價廉物美。
  譯文1:The price of Chinese goods is cheap and the quality is fine.
  譯文2:The price of Chinese goods is low and the quality is fine.
  上面譯文1給出的答案是很多中國學生容易犯的錯誤,咋一看來,讀來順口,似乎沒有什么問題。但只要仔細檢查,就能發(fā)現(xiàn)英語中“price”一詞從來不與“cheap”為伍,如:只能說“the bag is cheap”或“the price of the bag is low”。
  又如:
  原文:過去二十年的經(jīng)驗告訴我:熟能生巧。
  譯文1:My working experience in the past decade tells me that practice makes perfect.
  譯文2:My working experience in the past decade teaches that practice makes perfect.
  這句話的譯文1也是看似合理,但并不符合英語搭配習慣?!敖?jīng)驗”與“告訴”在漢語中經(jīng)常同時出現(xiàn),但在英語里“experience”可以“teach”,可以“show”,可以“demonstrate”,可以“indicate”,但若與“tell”搭配,則顯牽強。
  英語中諸如此類的陷阱可以說俯拾皆是,如:濃妝——heavy make-up(thick make-up);鬼屋——haunted house(ghost house);以漢語為母語的英語專業(yè)學習者一定要多觀察,多積累,多思考,多實踐,掌握英語詞類搭配習慣。
  針對以上情況,在英語翻譯教學中,我們要突出讓學生樹立起英語詞匯的詞義和用法不一定等同于對應的漢語詞匯的概念,從一開始就培養(yǎng)學生擺脫漢語思維模式的禁錮,了解英語語言的內在搭配規(guī)律,用英語來思維造句的習慣。
  二、句法層面的主要差異及相關譯例分析
  一種語言的句法結構,特別是語序,實際上體現(xiàn)了使用該語言的人的思維習慣方式。英漢兩種語言在句法上既存在相同之處,也存在很大的差異。從宏觀上看,筆者認為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ㄒ唬┯⒄Z重“形合”;漢語重“意合”。
  美國著名翻譯學家奈達在其著作Translating Meaning中曾指出:“就漢語和英語而言,也許在語言學上最重要的一個區(qū)別,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對比?!保郏常轁h語在重意、重神、重風骨的傳統(tǒng)哲學、美學思想的影響下,形成了一種注重內在關系、隱含關系、模糊關系的語言結構素質,即“句子中成分與成分之間的關系的特點是內在化、隱含化、模糊化,從詞的形態(tài)上看不出相互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4]句法關系從表面看似乎是一種簡單的聚合,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主要從句子的語序中推測出來;相比較而言,英語重理性,重邏輯,在組句時更注重形式鏈接,句子中的短語或分句之間的邏輯關系是靠連詞或關聯(lián)詞等語言形式手段來實現(xiàn)的。[5]整個句子結構復雜但邏輯條理清晰。句子之間的順序也比漢語更加靈活。以下是學生的日常翻譯練習中易出現(xiàn)的問題,也恰恰反映了在英漢兩種語言的句法差異。
  原文:抓住機會,拓展自己,關鍵是要自強。[6]
  譯文1:Seize opportunities and promote myself,it is crucial to strive to become stronger.
  譯文2:If I am to seize opportunities to promote my self,it is crucial to strive to become stronger.
  這個例子很典型,原句中沒有一個連接詞,也沒有主語,但意思清晰,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譯文1是很多低年級英語學生容易犯的錯誤,這顯然是在漢語思維的影響下翻出的句子,翻譯時未能正確分析原句的內在邏輯關系;譯文2添加了適當?shù)倪B詞,補充了主語,以顯示出分句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突出主句在句中的作用,因而合乎英語的表達習慣。通過以上對比與分析,學生對英漢表達思維習慣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在實踐中更能有意識地擺脫母語的消極影響,提高翻譯質量與水平。
  
  (二)英語重“主語”;漢語重“主題”。
  漢語與英語句子成分大致相同,都有主謂賓定狀補,且主語一般都置于句首,但其作用在漢語與英語中卻有大小之分。英語中的主語必須具有名詞性,對句中的語法功能起決定性作用,具有不可或缺性,也是句子的謂語動詞相應形態(tài)變化的依據(jù)(劉宓慶:87)。英語中所有的句子必須具有主謂結構才合乎語法。而漢語的主語概念比較泛、涵蓋比較寬、種性比較多、功能比較弱。它只是被陳述的話題,不必是行為者(doer),也完全可能不是行為的承受者(receptor)(劉宓慶:89)。因此,國內很多學者將漢語句子在結構上分為話題和說明兩部分。如:這碗飯我不吃了?!斑@碗飯”是話題,“我不吃”是對話題的說明。但譯成英語須分析出謂語動詞“eat”的邏輯主語“I”,因此不能譯成“This bowl of rice I am not going to eat.”,而是“I’m not going to eat this bowl of rice.”。再如“Her good work and obedience have pleased her teachers.”翻譯成“她的心情勞動與溫順的性格深得老師喜歡?!笔潜A粲⒄Z的句子結構。相比而言,“她學業(yè)優(yōu)良,性情溫順,深得老師喜歡”就更地道。這里“her”的定語轉換成了主題詞“她”。此外,時間與地點狀語作主題詞也是漢語的一大特點,漢語中很多時間地點狀語與謂語之間并沒有邏輯上的主謂關系,在翻譯成英語時須對句子進行分析,不能盲目逐字翻譯。如“中國海域已經(jīng)開發(fā)的漁場面積達81.8萬平方海里”[7],很多學生直接翻譯成“China’s sea areas have developed 818,000 square nautical miles of fishing grounds.”,但仔細推敲就能認識到“開發(fā)”一詞的邏輯主語應該是有靈主語人,而非地點名詞“中國海域”。這樣啟發(fā)學生,他們便能排除母語干擾,將原譯文改為:“People has developed over 818,000 square nautical miles of fishing grounds in China’s sea areas.”這時他們意識到這里的主語“people”并非重要信息,可以省去,譯文又改成了“The fishing grounds that have been developed in China’s sea areas are 818,000 square nautical miles.”。改到這一步就基本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了。
  (三)英語注重“客體性描述”;漢語傾向“主體性敘述”。
  語言是思維方式的體現(xiàn),英語民族偏好客體思維方式,即以自然為本體;而漢民族習慣于主體性思維方式,即以人為中心來觀察、分析、推理及研究事物。[8]體現(xiàn)在語言上,主要有兩個方面:其一:英語喜歡以非人稱作主語(impersonal subject),而漢語常使用人稱主語,或干脆把主語省去,“一切盡在不言中”。其二:英語喜歡用被動語態(tài)強調所述事物的客觀性,而漢語多用主動式,或用主動式表示被動含義,行為者則被隱去,如:
  原文:Footsteps announced his arrival.[9]
  這句話很多學生會按照字面意思翻譯成:“腳步聲宣告了她的到來?!狈g的效果非常生硬,漢語中“宣告”的主語往往是人或事件,若翻譯成“聽見腳步聲,就知道他來了”就更自然地道。再如:
  原文:在舉行個別交談之前,我已經(jīng)就所有要討論的問題預先擬好了備忘錄。[10]
  譯文1:Before the private meetings,I have prepared the memoranda on matters to be discussed.
  譯文2:Memoranda were prepared in advance of private meetings on matters to be discussed.
  筆者在講述英漢差異之前曾就這句話的兩種譯法讓學生說說自己的看法,結果有將近一半的人認為譯文2更好,但只停留在感性認識上,對其原因,還是一知半解。但進行英漢思維差異與語言差異的對比后,學生便能更清晰地了解英語表達習慣,能對各種譯文加以甄別,在翻譯時也能有意識地避免母語思維的消極遷移對譯文產(chǎn)生的干擾。
  三、結語
  筆者在翻譯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這種以對比為基礎的翻譯教學對翻譯初學者及英語水平有待加強的學生非常有效。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通過分析例句,找出差異,總結技巧,強化認識,并在今后的翻譯練習中不斷應用技巧,提高學生的翻譯水平與理論認識,培養(yǎng)了學生獨立分析思考問題的能力。同時,學生通過思考、對比,對知識點的理解更加透徹,記憶也更深刻,再加以練習,就能把這種技巧逐步內化成自己的英語能力,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的英語思維習慣,最終在翻譯實踐中能將各種翻譯技巧運用自如。再逐步從以句子為翻譯單位逐步過渡到以段落為翻譯單位,由簡入難,逐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梢哉f,英漢對比應貫穿英漢互譯的始終,正如呂叔湘先生所說:“對于中國學生最有用的幫助是盡可能用漢語的情況跟英語作比較,讓他通過這種比較得到更深的領會?!保▍问逑妫?15)
  
  參考文獻:
 ?。?]呂叔湘.中國人學英語[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1.
 ?。?]許余龍.對比語言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16.
 ?。?]毛榮貴.翻譯美學[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
 ?。?]劉宓慶.新編英漢對比與翻譯[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6.4.
  [5]孫致禮.新編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73.
 ?。?]傅敬民等.當代高級英漢互譯[M].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
 ?。?]莊繹傳.英漢翻譯簡明教程[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277.
 ?。?]劉宓慶.文體與翻譯[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8.
  [9]呂俊等.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0]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