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高考制度的改革,在“三+文科綜合/理科綜合”的新高考模式下出現了化學復習課時少、內容多的現象,復習方法的選擇顯得尤其重要。本文從基本概念、元素化合物、基本理論、信息給予題、解法優(yōu)化等方面進行論述,運用大量課堂教學事實說明比較法在理綜化學復習中的具體應用以及其實效性和優(yōu)越性。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比較教學法,有利于學生獲得清晰的知識體系,揭示事物的內在聯系,使知識系統(tǒng)化,提高學生的辨別能力,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對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 比較法 理綜化學復習 知識遷移 應用
化學復習是使學生理解和鞏固所學化學知識的重要方式。隨著高考制度的改革,廣東高考已發(fā)展成“三+文科綜合/理科綜合”模式,使化學科的復習由原來專業(yè)班的一門學科變成現在的“物理+化學+生物”三科合一,導致出現課時少、內容多的現象。高考命題思想已由過去的“由知識立意”改為現在的“以能力立意”,更加注重考生的基礎文化素質和創(chuàng)新能力,既著重以化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為載體考查化學學科能力,又注意“反映出考生能夠初步運用化學視角,去觀察生活、生產和社會中的各類有關化學問題?!比绾误w現高考命題思想,又能提高化學復習的課堂效率,教學方法的選擇顯得尤其重要?!氨容^法”是化學教學的重要方法,也是培養(yǎng)學生能力,開發(fā)學生智力的重要手段。下面我談談比較法在理綜化學復習中的具體應用。
比較是確定對象之間的共同點和差異點的一種邏輯方法,是邏輯加工的初步方法。一般說來,認識事物從區(qū)分開始。要區(qū)分,就要比較,有比較才能鑒別。比較法在科研和教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1]
教學中的許多內容既有區(qū)別又有聯系。教學中充分利用比較教學法,有助于幫助學生獲得清晰的知識體系,揭示事物的內在聯系,使化學知識系統(tǒng)化,防止知識混淆,提高對知識的辨別能力,還可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其對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培養(yǎng)學生辯證地看待問題,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學習的潛力有重要作用。
一、相似概念比較,理清本質,明辨是非
在新課講授時,知識點往往比較分散。在復習時,教師要幫助學生通過比較,把一些有內在聯系、相似的概念串聯起來,以區(qū)分和深化概念。比如教師在進行強電解質與弱電解質的概念復習時可作如下比較。
我們還可以對電解質與非電解質、電離與電解、原電池與電解池、同分異構體與同素異形體、化學方程式與熱化學方程式等相似概念進行比較。
教師通過詳細的比較,可讓學生抓住本質,深刻全面地理解概念,對概念的理解變得簡單直觀,從而活化概念和深化概念,科學正確地運用概念。
二、通過比較歸納,使元素化合物知識系統(tǒng)化、網絡化
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內容量多面廣,并且存在特有的內在聯系,但在教材編寫時,不得已將它們分割開來編入不同的章節(jié)中,使知識點顯得比較零散、系統(tǒng)性和規(guī)律性不強。學生常常感到它易學難記,易懂難學,思維潛力得不到充分發(fā)揮,激發(fā)不了學習興趣。運用比較歸納的方法可幫助學生牢固地建立起知識的內部聯系,把一些零散的知識組織起來,使元素化合物知識由凌亂到系統(tǒng),由分散到集中,使元素化合物知識系統(tǒng)化、網絡化,促進學生加強聯想和意義識記,提高學習效率。
比如在進行《鈉和鈉的氧化物》復習時可進行如下比較歸納。
較歸納。我們還可以對元素化合物知識進行比較歸納使之形成知識網絡,比如鈉及其化合物、鎂及其化合物、鋁及其化合物、鐵及其化合物之間的轉化關系。
教師通過比較歸納,可使問題的說明更準確,知識點的落實更到位,知識才會系統(tǒng)化、規(guī)律化、條理化、網絡化,使課堂教學更富有思考性和邏輯性。
三、類比遷移,剖析理論,加深對基礎理論的理解和運用
類比是根據兩個對象或兩類事物間存在著的相同或不同屬性,聯想到另一類事物也可能具有某種屬性的思維方法。類比遷移可發(fā)現新的化學知識,可尋求到解決化學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可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創(chuàng)造性思維。但類比的結果是否正確,還需要經過實踐檢驗。在化學理論復習教學中可利用類比遷移推理出許多似是而非、模棱兩可的結論,讓學生判斷正確與否,使學生明辨是非,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比如:
1.在電解池中陽離子向陰極運動,陰離子向陽極運動,所以原電池中陽離子也向負極移動,陰離子向正極移動。
2.電解質是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狀態(tài)下能導電的化合物,所以在水溶液或熔化狀態(tài)下能導電的物質就是電解質。
3.強堿弱酸鹽水溶液呈堿性,所以含有弱酸根的鹽的水溶液一定呈堿性。
同理還可以遷移出以下結論:
4.原電池的電極必須是兩種不同的導電材料。
5.鹽酸的導電性比醋酸強。
6.鹽酸和醋酸分別和等物質的量的氫氧化鈉中和后,溶液呈中性。
7.pH=7的溶液就是中性溶液。
8.溶液呈中性的鹽一定是強酸強堿生成的鹽。
9.電解質電離出的離子,金屬元素一定都形成金屬陽離子。
上述結論都是運用類比遷移推理出來的錯誤結論,教學中經常運用可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科學、探索科學的能力,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理論,明辨是非,運用所學知識,加深對基礎理論的理解和運用。
四、緊扣信息,比較遷移,提高信息分析能力
高考考試大綱明確指出要“反映出考生能夠初步運用化學視角,去觀察生活、生產和社會中的各類有關化學問題?!毙畔⒔o予題是根據題中提供的新信息、新知識,使考生利用已掌握的化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經過短時間閱讀和一系列的思維活動,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新問題。信息給予題能很好地貫徹這一指導思想,還能檢查學生接受新知識,運用新知識的能力,能很好地指導教師貫徹落實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課程理念。近幾年的高考題中年年出現,且所占分值比例不小,比如2010年廣東高考理科綜合化學試卷30題有機題、31題化學基礎理論題、32題工藝流程題都屬于信息給予題,但此類型題往往得分率偏低,主要原因就是部分學生基礎不牢,信息比較遷移能力比較弱,而導致不理解題意得出錯誤答案。
比如:FeO可寫成FeO·FeO,看作鹽時又可寫成Fe(FeO)。根據化合價規(guī)律和這種書寫方法,PbO用氧化物的形式可寫成?搖?搖?搖?搖,看成鹽時可寫成?搖?搖?搖?搖。等物質的量的FeO和PbO分別在一定條件下跟濃鹽酸反應時,消耗的HCl的物質的量之比是?搖?搖?搖?搖,上述兩個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分別為?搖?搖?搖?搖?搖?搖?搖?搖。
有些考生由于不懂得信息的分析和比較,不理解題目的真實意圖而得出錯誤答案:PbO·PbO、Pb(PbO)。其實只要學生學會了比較遷移,問題就簡單得多。由題目中的要點“根據化合價規(guī)律和這種書寫方法”,一定要從化合價出發(fā)進行分析比較、遷移,然后找出規(guī)律進行解題。FeO可寫成FeO·FeO的依據是Fe有+2、+3價,且書寫時低價寫在前面,高價的寫在后面;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Pb在ⅣA,常見化合價是+2、+4價,而不是+2、+3價。至此學生進行分析比較就能寫出正確答案:2PbO·PbO;而鹽的書寫是低價的Fe成陽離子,高價的Fe成酸根FeO,所以PbO寫成鹽的正確答案應為:Pb〔PbO〕。
書寫化學方程式時,也要引導學生進行知識比較遷移,由于Pb的+4價化合物不穩(wěn)定,易轉化為+2價化合物,所以PbO與濃鹽酸發(fā)生的是氧化還原反應:
PbO+8HCl=3PbCl+Cl↑+4HO
在平時教學中,要讓學生學會緊扣信息要點,運用比較遷移,結合所學基礎知識,進行科學合理的分析和推理,提高信息分析能力和解題能力。
五、相似題比較,科學重組,提高測試效果
綜合測試是教學過程中很有必要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但是有些科任教師貪圖方便、快捷,從網上下載相關試題或成堆外地“套題”照搬照用,從效果上來說這是效果最差的一種做法。對于網上或外地的“套題”很多學生(特別是尖子生)都見過,甚至做過。這些題對他們吸引力不強,也反映不出學生的真實水平,更重要的是不切合本校學生的實際,不能做到因材施教。我們最常用的就是選題、改題、組題甚至命題,選題就是從茫?!邦}?!敝羞x出適合本校學生實際的題目進行教學或測試;改題就是根據學生的實際對題目進行適當的改動以適合學生實際;最大的“亮點”就是組題,就是對多道相關知識點的題目進行比較,科學合理地重組,使其面目一新又符合學生實際,從而提高測試效果。
比如2010年普通高考廣東卷理科綜合32題與2010年中山市高三理科綜合(最后一卷)中的31題都是以β-鋰輝石為原料制取碳酸鋰的生產流程為背景材料命題,但命題的出發(fā)點和角度基本不同。如果將兩道題根據本校學生的實際進行科學合理的重新組合,將能命出一道既適合學生實際,又讓學生覺得既熟悉又新穎且具有挑戰(zhàn)性的題目,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測試效果。
六、解法比較,優(yōu)化思路,提升解題能力
每到復習特別是高考復習,很多老師還是信奉“熟能生巧”、“題海創(chuàng)佳績”的“陳舊”理念。這使學生天天“暢游”在題海之中,但是考試成績總不理想。究其原因就是沒有找到科學的復習方法,沒有掌握科學的解題方法和解題技巧,沒有優(yōu)化解題思路,思路不開闊,思維不靈活,導致學習效率低下。如果我們通過對同一問題多研究幾種解法并進行比較,將能優(yōu)化學生的解題思路,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比如:
向一定量的FeO、Fe、FeO的混合物中,加入100ml 1mol/L的HCl,恰好使混合物完全溶解,同時放出224ml(標準狀況)的氣體,在所得的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無明顯現象。若用足量的CO在高溫下還原相同質量的此混合物,能得到的鐵的質量是(?搖?搖?搖?搖)。
A. 11.2g B. 5.6g C. 2.8g D. 無法計算
如果學生沒有掌握相應的解題技巧,用常規(guī)的分步計算進行解答,將會比較麻煩且容易出錯,導致費時費力影響解題速度和準確度。如果學生經過教師長期的引導將能拓寬思路,找到便捷的解題方法。題目中的“題眼”是“反應后的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無明顯現象”,說明溶液中只存在Fe,根據電荷守恒原理可得如下關系:n(Fe)=n(Fe)=n(Cl),問題即可迎刃而解。
教師應通過對同一問題解題方法、模式上的異同進行比較,展現解決問題的不同思路,使學生形成自覺運用的意識,增強思維的靈活性,加深對比較思想的理解,從而優(yōu)化解題思路,提升解題能力,打破“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呆板模式,擺脫“應試教育”下“題海戰(zhàn)術”的束縛。
在高考理綜復習的過程中,教師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巧妙、科學、合理地運用比較法,可使零散的知識系統(tǒng)化、網絡化,從而構建起完整的知識體系,有利于學生辨別和鞏固所學知識,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思維的深刻性,克服思維定勢的干擾,拓寬思路。
參考文獻:
?。?]劉知新主編.化學教學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3,第二版(2002年5月第七次印刷).
[2]王劍蘭,張鳳琴,陳尚生主編.心理學[M].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第1版(2007年8月第四次印刷).
?。?]王大赫主編.高考化學考什么[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2.1,第2版.
?。?]李心泰主編.舉一反三解題經典高中化學[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12,第1版.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公式、注解等請以PDF格式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