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價值觀是自然形成的社會共同價值取向,它的內涵雖因國家、民族、歷史時期、思想觀念、道德標準的不同而相異,但人類追求公平、正義、友愛、善良、和諧、發(fā)展的普世愿望卻是高度一致的。通常情況下,社會價值觀是某一國家和地區(qū)、區(qū)域全社會主流價值取向的集中體現(xiàn),個人價值觀總體基本上服從社會價值觀。而大眾媒體正是弘揚主流價值觀的最佳渠道。因此,新聞記者等媒體從業(yè)人員,應責無旁貸地以弘揚主流社會價值觀為己任,為全社會營造一個講文明、講道德、促和諧、促發(fā)展的良好氛圍。
社會責任是新聞傳播活動的基礎
輿論監(jiān)督功能是媒體的基本功能之一,如何完成監(jiān)督職責,擔負起輿論監(jiān)督的社會責任,更是新聞媒體需要關注的問題。這里首先要考慮輿論監(jiān)督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新聞媒體是社會的潤滑劑和穩(wěn)定劑,也可以是導火索和助燃劑。那就要看記者是從什么樣的角度去報道事件和評論事件。
記者的傾向性是不可避免和自然流露的,盡管我們從理論上一再聲稱新聞報道應該是客觀公正的,或者說是盡可能客觀公正的。但是作為社會的一分子,記者受其教育程度、世界觀、價值觀、分析判斷能力的影響,不可能完全、徹底沒有自己的傾向性,這種傾向性似乎是無法避免的,關鍵是記者應具有社會責任感。嚴格地說,社會責任感會促使甚至是要求每一個媒體從業(yè)者從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角度出發(fā),從受眾滿足幸福生活的愿望出發(fā),去報道新聞事件,傳遞社會資訊,弘揚真善美,揭露假惡丑。
媒體需要及時反映社會,報道事件,監(jiān)督政府,表達輿情,關鍵是怎么反映。
現(xiàn)在,相當一部分受眾每天打開報紙、電視、收音機或者互聯(lián)網(wǎng),乃至手機報、博客、微博,好像一定要讀到一定量的負面新聞,好像要以別人的不安來反襯自己的安寧和幸福,才能得到一種心理滿足,否則就寢食難安,夜不能寐。
這是什么精神狀態(tài)?是不是一種心理成癮?更有甚者,一些人每當讀到、看到或聽到媒體報道的負面消息之后,來不及細看和理性分析,第一時間就按照自己的標準和理解做出匆忙判斷,最終得出一個讓自己憤慨不已的結論,在網(wǎng)站和微博上進行大規(guī)模暴力圍觀和罵陣。如襲警事件、強拆現(xiàn)象、名人自殺、明星婚戀等熱門話題。不少人養(yǎng)成的這種新聞閱讀習慣,媒體的輿論導向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責任勝于能力》一書在前言中說:“放棄了對社會的責任,就背棄了對自己所負使命的忠誠和信守?!边@話是對每一個人說的,但更像是針對新聞媒體的編輯記者們說的。社會責任感取決于一個人的世界觀和價值取向,取決于一個人的社會良知和職業(yè)操守,而似乎與家庭背景和受教育程度無關。“新聞記者的社會責任感,是指從事新聞職業(yè)活動的人員對其行業(yè)行為所產生的社會作用和社會意義所應承擔的責任。社會責任感是構成新聞傳播活動的基礎,它是新聞工作者基于一定的政治立場、思想意識、價值觀念和業(yè)務水平,在內心信念和道德責任感的驅使下,自覺履行的對事實、受眾和社會應盡的職責、使命和任務。”(孫碩:《關于新聞記者的社會責任意識的思考》)
這是一個很好的詮釋,記者不能把新聞職業(yè)當做自己謀取一己私利的工具,更沒有權利因為自身原因而毀壞新聞媒體在人民心目中的公信力。
社會價值觀激發(fā)社會責任感
社會責任感源于社會價值觀,社會價值觀又激發(fā)社會責任感。
報道社會是為了讓受眾了解社會,不是激化矛盾,不是似是而非,不是爭搶眼球。是迎合還是引導,是沖突還是和諧,這是每位新聞工作者應有的最起碼的導向判斷標準。
新聞媒體的輿論監(jiān)督作用是維護一個社會健康和諧發(fā)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弘揚正義、善良、公正、公平也是新聞記者義不容辭的職責。對社會上出現(xiàn)的假惡丑必須針砭、必須揭露、必須批評,關鍵是我們應該站在什么樣的出發(fā)點上來監(jiān)督、來批評。特別是當自然災害暴發(fā),生產事故突現(xiàn),人身財產安全受到挾持,公共衛(wèi)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頻發(fā)的最初階段,如何以及時、客觀、真實、負責任的新聞意識去進行采訪和報道,找準第一落點,找出人們最關切的新聞核心,找準有利于推動事件向挽救危局方向發(fā)展的新聞切入點,正是檢驗記者社會責任感和社會價值觀的最佳時機。
有的媒體在令人悲傷、悲哀、悲愴的災難事件報道中,往往用冷漠、調侃甚至是幸災樂禍的視角,進行所謂的“俏皮”報道:
事例一:2004年9月4日,某欄目在對俄羅斯別斯蘭人質危機事件的報道中,滾動播出有獎競猜人質死亡人數(shù)。有獎問答:俄羅斯人質危機目前共造成多少人死亡?下列哪一個選項是正確的?A.402人B.338人C.322人D.302人。
事例二:2004年6月,阿富汗發(fā)生中國工人遇襲事件,11人遇難,4人受傷,某電視臺在節(jié)目播出中打出滾動字幕——發(fā)送短信到×××選擇中國工人遇害的襲擊者:A.基地組織;B.東突分子;C.當?shù)貏萘?。猜中者有機會獲得美國某電視公司的電視卡,每周兩位幸運者!
有網(wǎng)友評論:我們要求媒體有人文關懷,但這對于某些媒體從業(yè)者來說,要求是太高了,他們現(xiàn)在的問題,是要有一點人性,補一點起碼的人道主義,不要再拿當事者的苦難來當笑料。
事例三:吉林某報報道一跳樓自殺者,標題為《昨晚上演高空飛人》。
網(wǎng)友評論:在這里,你幾乎看不到媒體對遇險者命運的關注,這件事情之所以會得到報道,只是因為它有幾分稀奇,而不是因為它事關一個人的生與死。
事例四:江蘇一行人被農用車撞倒,又被該車從頭部軋過,當場慘死于血泊中,9月6日,該省一媒體赫然出現(xiàn)《騎車人“中頭彩”慘死》的標題。同是這家媒體,在報道另一起相似車禍時,用的標題更絕:《公交車輪從頭越》。
網(wǎng)友評論:作為一個常人,這樣的悲慘場面誰也不愿意看到。而該報卻頗費心思,分別采用了雙關(“中頭彩”)和套用詩句(“從頭越”)的文學化表現(xiàn)手法,以期為標題增添一些娛樂元素。我在想:如果該文作者不幸被恐怖分子割頭,次日該報會不會出現(xiàn)這樣的新聞標題——《從無冕之王,到無頭蒼蠅》?
看到上述觸目驚心的新聞標題,我們不難得出結論:報道是否有利于整個社會的安定團結,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幸福和諧,是否有利于受眾的心理健康,是否有利于維護大多數(shù)人的切身利益,是檢驗新聞報道和輿論監(jiān)督的導向性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
新聞記者是大眾媒體的從業(yè)者,是大眾輿情的傳遞者,是溝通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的具有公信力的橋梁和紐帶,實際工作中必須剔除個人價值觀中與社會主流價值觀不和諧的因素,快捷、客觀、公正、透明、平衡地報道新聞事件。換言之,記者需要隨時隨地地替老百姓著想,而不是泄私憤、謀私利、干私活。
改革開放以后,新聞媒體在新聞理念、傳播結構、報道方式和技術手段等方面都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但引導人向上的導向原則卻歷久彌新。引導人向上的社會價值取向涵蓋了全社會對新聞媒體的基本要求,是新聞媒體首先要遵循的根本行為規(guī)范。
許多職業(yè)可以以個人為中心,圍繞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而展開。但媒體不行,無論是紙媒還是電子媒體都不行。既然選擇了大眾媒體作為事業(yè)平臺,記者就必須拋卻個人利益,以社會責任為己任,以引導人向上為前提,遵守社會價值觀的要求,全心全意為大眾服務,為整個社會的和諧發(fā)展服務,做一個高尚、無私、公平、正義、善良、友愛、有社會責任心、有良知的新聞工作者。
?。ㄗ髡邌挝唬汉幽先嗣駨V播電臺)
編校:趙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