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xiàn)代詞學家龍榆生創(chuàng)辦《詞學季刊》,將其定位成以詞學研究為主的專業(yè)性期刊,在確定作者人選、確立與讀者取得溝通方式的編輯思想主導下,推出“創(chuàng)刊號”,實現(xiàn)他的編輯意旨;而后著力搞好編輯與作者間的協(xié)作,以利于期刊的持續(xù)發(fā)展;為讀者著想,爭取讀者參與到期刊編輯工作中來。《詞學季刊》的出版,為詞學研究期刊編輯史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
關鍵詞:龍榆生 《詞學季刊》 辦刊思路 編輯舉措
龍榆生(1902~1966),名沐勛,別號忍寒居士。江西萬載人。其詞學成就與夏承燾、唐圭璋并稱,是20世紀最負盛名的詞學家之一。和其他兩位大家不同的是,龍榆生主持過期刊編輯工作,他先后創(chuàng)辦了《詞學季刊》和《同聲月刊》兩份雜志。《詞學季刊》是龍榆生在名流葉恭綽等人的資助下,于1933年創(chuàng)辦的,1937年,因日軍炮轟上海開明書店印刷所,版毀而停刊。《詞學季刊》歷時4年,共出版11期。本文就《詞學季刊》來談談龍榆生的編
輯思想。
明晰的辦刊思路
給期刊定位,確定辦刊的目標;錄用稿件,選取哪一水準的作者;編者以什么樣的方式與讀者進行溝通等,都是辦刊時應當理清的思路,也是期刊能夠有序運行的關鍵所在。龍榆生在創(chuàng)辦《詞學季刊》的過程中,有著一條較為清晰的編輯思路,首先,確定“本社以約集同好研究詞學,發(fā)行定期刊物為宗旨”①,并于《詞學季刊編輯凡例》中做了進一步的強調:“本刊專以研究詞學為主,不涉及其他?!雹诎堰@份雜志定位成以詞學研究為基本內容、詞學愛好者參與并發(fā)表著述、具有較強專業(yè)性的“內部”學術刊物。與此同時,龍榆生針對當時詞學研究應該關注的問題,在參照同代人辦刊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擬將《詞學季刊》分作論述、專著、遺著、輯佚、詞錄、圖畫、僉載、通訊、雜綴等九個欄目③,分別承載相關內容,共同促成詞學的發(fā)展。
其次,確定期刊作者可能的人選?!对~學季刊》實行“社員”制,“凡對詞學素有研究兼有相當介紹者,并得為本社社員,入社之后,應負定期撰稿、搜集資料或經費方面之責”,另聘請“指導員”,“凡國內詞壇名宿、為本社社員所敬仰者,當特約為本社指導員,請其贊助一切并行特約投稿”。④其中,前者是一支潛在的生力軍,他們首先是讀者,在一定的條件下可能轉變成為《詞學季刊》的作者,在期刊發(fā)展的過程中將起到重要的作用;后者是期刊的高級顧問,他們有著較高的文化修養(yǎng),可協(xié)助解決期刊運作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些重點、難點問題,并可依據(jù)編輯的意圖適時為期刊撰寫出有較高質量的稿件,取得他們對編輯工作的指導與支持,為樹立《詞學季刊》的品牌奠定良好的基礎。
再次,是確立與讀者取得溝通的主要方式?!氨旧缬霰匾獣r,約定時地舉行大會,平時以通信交換意見”⑤,通過直接或間接的辦法,建立起編輯與讀者間的聯(lián)系,傾聽讀者意見和建議,以辦好《詞學季刊》。
我們說,清晰的辦刊思路、明確的期刊操作方略,是使編輯計劃得以順利實施、期刊得以有序運作的有力保障。后來的事實表明,《詞學季刊》能夠一直保持它的純正性、專業(yè)性,長期能夠得到當代學人的熱心支持,與龍榆生明晰的編輯思路、恰當?shù)钠诳ㄎ皇敲懿豢煞值摹?br/>
做好編輯統(tǒng)籌,推出《詞學季刊》“創(chuàng)刊號”
萬事開頭難。怎樣依據(jù)已有的思路和目標,進行編輯實務操作,使“創(chuàng)刊號”能夠順利面世呢?首先要做的,是尋覓貫徹辦刊宗旨的作者與作品。龍榆生結合自己數(shù)年來的治學和交游,在了解詞學發(fā)展現(xiàn)狀和學人研究狀況的基礎上,有重點地聯(lián)系作者約取稿件,很快,稿件有了著落,在詞學季刊社里,陸續(xù)收到了王易、葉恭綽、吳梅、張爾田、夏孫桐、陳匪石、易大廠、趙尊岳、夏承燾、唐圭璋、呂碧城、丁寧及陳家慶等新老學人的論著及詞作,這些著述,內容翔實,論證有力,說理透徹,再加上龍榆生自己的撰稿和搜尋到的相關資料,從質上,基本上符合自己的編輯要求;從量上,足夠一期期刊的編輯所需。
辦刊重要的一環(huán)算是解決了,那么,對稿件如何編排,才能更好地突出自己的編輯意旨呢?龍榆生在對詞學發(fā)展現(xiàn)狀做通盤考慮的基礎上,根據(jù)稿件的重要程度和可能在讀者中所產生的影響做分類和排序,將學界最為關注的“論述”、“專著”兩項放在前面,接著是昔人“未經刊行或已絕版之詞學著作”(遺著),而后依次是“輯佚”、“雜俎”、“近人詞錄”、“現(xiàn)代女子詞錄”、“詞林文苑”、“通訊”、“雜綴”,“附錄”則放在最后。這樣做,意在表明自己重視學術研究借以推動當代詞學發(fā)展的編輯意圖,而不是時下慣用的論資歷排文序、以盈利為根本目的的低俗做法。當然,還要對這即將面世的期刊做些形式上的裝飾,封面的裝幀分別由葉恭綽題寫刊名和名畫家吳湖帆彩繪封面圖,從名人效應的角度出發(fā),以求吸引更多關注的目光。在正文之前,插入“關于詞之各項圖畫攝影”(圖畫),⑥以示圖文并茂。在版權頁和正文末的“附錄”欄,依次排上“投稿簡章”和“詞學季刊社簡章”、“詞學季刊編輯凡例”,這些看似廣告或啟事,實為幾則沒有明言的編輯告示,借助期刊自身的傳播功能,免費為《詞學季刊》“創(chuàng)刊號”做一次廣告。這樣,從作者到讀者,從內容到形式,龍榆生對《詞學季刊》“創(chuàng)刊號”都做了精心的考慮和編輯。經過一番努力,“創(chuàng)刊號”順利出版了。
作為新生兒,“創(chuàng)刊號”的效益究竟如何?我們說:讀者是書刊質量的權威評定者。⑦可從《詞學季刊》的忠實作者兼讀者夏承燾的話中得到一些信息:“《詞季》(《詞學季刊》)問世,頗為詞壇老宿所賞,同時學者,如葉恭綽、張爾田、夏敬觀,并為延譽,多所匡贊。”⑧可見有功于詞學不淺。我們也可以從它所刊稿件的角度,來對“創(chuàng)刊號”做一點評,單看“論述”、“專著”兩欄,依次登載龍沐勛的《詞體之演進》、王易的《學詞目論》和夏承燾的《張子野年譜》及《夢窗詞集后箋》、趙尊岳的《詞集提要》,此兩目所載稿件,或在內容上或在風格上,都足以代表當時詞學的研究水平?!皠?chuàng)刊號”取得了很高的社會效益,如果用“一炮打響”一詞來形容,大概不是無稽之談。
在編輯與作者的協(xié)作上下工夫,以便《詞學季刊》持續(xù)發(fā)展
首先,繼續(xù)以這群“詞壇名宿”和新秀為基本作者,確保期刊的主要稿源。這些人大多受過傳統(tǒng)文化教育,功底扎實,學識淵博,或能寫出有見地的論著,或能創(chuàng)作出具有某種風格的詞作,而這些稿件又都是《詞學季刊》長期所需求的。繼續(xù)與他們保持協(xié)作關系,以求得到他們對期刊的長期支持。而另一方面,龍榆生又不忘發(fā)展新作者。按照《詞學季刊社簡章》“集會”一項:“本社遇必要時,約定時地舉行大會,平時以通信交換意見。”⑨由此可見,身為編輯,一開始即抱定了與“社員”經常聯(lián)絡的打算,這也是編輯深入一線的需要。從長遠來看,“社員”定期聚會或長期通信交往,在增進感情的同時,還可能出現(xiàn)年長者激勵年輕者、富學者獎掖后進者,久而久之,在這一相互切磋技藝、交流創(chuàng)作經驗的氛圍中,很容易培育出有相當功力的作者來,可以想象,他們將成為《詞學季刊》的潛在作者群。不斷壯大作者隊伍,是《詞學季刊》有望持續(xù)發(fā)展下去的一個重要因素。
其次,編輯作者化的期刊編輯方略。在稿源不足、好稿難覓的情形下,編輯自編自撰稿件便成為“編輯工作的內在要求和重要特色”?輥?輮?訛。龍榆生早在《詞學季刊》創(chuàng)刊之前,業(yè)已寫有較高質量的詞學研究論文,“長于推論”?輥?輯?訛的著述特征已嶄露頭角。在“創(chuàng)刊號”中,他首先充當起了作者的角色,首篇即刊載自己的論著《詞體之演進》,另登載詞作四闋、詞籍跋兩篇。因“創(chuàng)刊號”受到了好評,也因自己的著述達到的理論高度而受到了青睞,致使他在讀者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據(jù)統(tǒng)計,龍榆生先后在《詞學季刊》上發(fā)表論述12篇,專著1篇,詞作29首,跋文2篇及通訊1篇,為《詞學季刊》的生存和持續(xù)發(fā)展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不菲的貢獻。這種一兼二任的期刊編輯方式不僅可以拾遺補闕、及時地為稿件組合中的缺漏填補空白,而且能較圓滿地實現(xiàn)編輯的創(chuàng)意,滿足讀者的需求,辦出期刊的特色。?輥?輰?訛
為學界讀者著想,爭取讀者的參與
當時,詞學研究已有不同程度的進展,并因人、時、地等的不同而又有所差別,作為詞學者,若能夠及時獲取這方面的信息,彼此了解情況,便能夠把握研究的現(xiàn)狀,從而促進自己的研究。然而,在此之前,不曾出現(xiàn)過集中刊載詞壇信息方面的媒介,在這種情況下,若能將這類信息作為正文在書刊上登載,會方便學者不少。龍榆生在編輯“創(chuàng)刊號”的過程中,已經考慮到了這一層面,專列“詞壇消息”一欄,將搜尋到的這方面的信息編排進去,單“創(chuàng)刊號”中,就登有詞籍出版、詞社活動、詞學者近況、詞學者著述等消息14則,而在接下來的9期中,此為必載內容。為讀者著想,滿足他們的需求,拓寬他們的視野,方便他們的研究?!霸~壇消息”的刊載,也使我們看到了20世紀30年代中期中國詞學的發(fā)展。如果說這主要是著眼于學界讀者的話,那么通過期刊交流、互通有無,則是出于對普通讀者的考慮。《詞學季刊》第2卷第2號刊登“啟事”道:“本社愿以所出詞學季刊與國內外各大學、大圖書館、大書局交換關于文學或國學之有價值刊物?!边@樣就極大地滿足了不同層面、不同職業(yè)讀者群的需要。為讀者服務,拉近了《詞學季刊》與讀者之間的距離,是其能夠持續(xù)發(fā)展的又一因素。
增設專欄,盡可能引導讀者的參與,促成編輯與讀者間的溝通。龍榆生計劃從第3卷第3號起,“特添辟少年詞錄及讀者通信二欄,專載各方來稿,并由編者負責答覆一切有關詞學之問題,特將來往信件,在本刊公開發(fā)表,藉共商榷”?輥?輱?訛,在不降低《詞學季刊》整體質量的前提下,讓讀者參與到期刊編輯工作中來,讓他們對作者的學術見解和編輯工作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積極爭取讀者參與《詞學季刊》的建設與發(fā)展,這樣,不僅可了解讀者的需求,從讀者的批評與建議中受到如何改進編輯工作的啟發(fā),而且能增進讀者對編輯與期刊的親和力與認同感。?輥?輲?訛開設“通信”等專欄,可充分發(fā)揮期刊的傳媒作用,便于讀者、作者與編輯三方的溝通,相互促進。但遺憾的是,此兩欄未來得及刊出,《詞學季刊》即告停刊。
綜觀這11期的《詞學季刊》,主要作者僅常見的十幾位詞學研究者,盡管他們能夠提供出高質量的稿件來,但從長遠來看,作者的凝固性,使得期刊未必能夠朝良性循環(huán)的方向發(fā)展,又因為雜志的專業(yè)性強,理論水平高,相應地,勢必成為期刊在市場的運作過程中發(fā)展的瓶頸,“每期發(fā)行千冊”?輥?輳?訛,讀者市場狹小,銷行不暢,這也是它停刊的另一緣由,有人據(jù)此稱它是“曲高和寡”的刊物,然而正是由于它的專、高、深等特性,才使之“起到了聯(lián)系新老詞家、交流創(chuàng)作、挖掘保存詞學遺佚的作用,推動了當代詞學的研究,在國內外都有一定的影響”?輥?輴?訛,據(jù)此我們說,龍榆生基本上實現(xiàn)了他的編輯宗旨,從而使《詞學季刊》取得了極高的價值,為我國現(xiàn)代詞學研究期刊發(fā)展史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亦可見龍氏為光大詞學的拳拳之心。夏承燾在為《詞學季刊》影印本題詞時說:“蓋詞之為學,久已不振,舊學既衰,新學未興。龍君標舉《詞學》(《詞學季刊》),使百年來倚聲末技,頓成顯學,厥功甚偉?!?輥?輵?訛洵為中肯之論。
注 釋:
①②③④⑤⑥⑨龍榆生編:《詞學季刊“創(chuàng)刊號”》,上海:民智書局,1933年版,第225頁,第226頁,第226頁,第225頁,第225頁,第226頁,第225頁。
?、哧I道隆等:《書籍編輯學概論》,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38頁。
?、?輥?輵?訛夏承燾:《詞學季刊》影印本題詞,《詞學季刊影印本》,上海:上海書店,1985年版。
?、?輥?輰?訛?輥?輲?訛胡永啟、沈雁冰:《革新〈小說月報〉的編輯思想研究》,河南大學研究生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版。
?輥?輯?訛夏承燾:《夏承燾集·天風閣學詞日記(一)》,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331頁。
?輥?輱?訛《本刊啟事二》,《詞學季刊》,第3卷第2號,上海:開明書店,1936年版,第178頁。
?輥?輳?訛龍榆生:《乙巳中秋龍榆生題記》,《詞學季刊》,第3卷第4號。
?輥?輴?訛龍榆生:《百科名片》,http://baike.baidu.com/view/297919.htm
?。ㄗ髡邌挝唬褐兄荽髮W文化傳播學院)
編校:趙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