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晶雕刻教學中,經(jīng)常有學生向我提出:“老師,我沒有美術基礎,能學雕刻嗎?”“老師,我不會畫畫,能雕好嗎?”面對諸如此類的問題,我也陷入了思考。
首先,沒有美術基礎,是不可能雕刻出優(yōu)秀的水晶工藝品的,這一點毋庸置疑。作為工藝美術作品,審美是其第一功能,形式美是其第一標準。即使再好的創(chuàng)意,外在形象的拙劣也會將其摧殘得一文不值,而要創(chuàng)造出鮮活怡情的形象,扎實的造型基本功必不可少。所以說,工藝美術范疇的創(chuàng)作和美術基礎是密不可分的。
既然如此,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就是如何快速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造型能力,提升學生的審美素質。
我所任教的水晶工藝學校,學生大多來自農村,小學、初中階段藝術教育的缺失導致他們中的多數(shù)人造型基礎薄弱,有的學生甚至連基本的簡筆畫都畫不好。平面造型能力低,就更別提三維空間的把握能力了,這樣學習雕刻的確是無從下手。對于這樣的學生,當務之急是迅速提高他們的平面造型能力,拓展空間思維方式。
我在實際教學中,通常分如下三階段來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造型能力。
一、培養(yǎng)空間判斷力
很多學生說,自己沒有美術方面的天分,不是這塊材料,沒有希望干好這一行。我告訴他們,大師的確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的,但是從事一般的美術創(chuàng)作工作也并不是必須有天賦異稟的。簡單地說,美術、工藝美術創(chuàng)作過程其實就是眼、腦、手協(xié)作的過程。首先是眼睛的判斷力,在教學中,由淺入深地訓練學生的觀察判斷力是第一步。比如,畫一條直線,讓學生去看、去“感覺”,找出該線的中點,學生們通過獨立觀察、權衡,最后都能找出中心點。當他們用尺子去檢驗,發(fā)現(xiàn)自己的判斷幾乎分毫不差時,都自信地認為自己是“有感覺”的,是可以從事工藝美術工作的,于是學習熱情被點燃了。此類訓練還包括特殊角、相同角的判斷,直線排列的散點判斷,水平線、垂直線、平行線的判斷,面積的判斷,相似形的判斷,等等。通過一個階段的訓練,學生都對平面空間的點、線、面等基本形有了客觀的把握,也就是說“感覺”是準確的,眼睛就是“尺子”。下一步就是“化整為零”、“集零為整”了,引導學生通過把復雜形分解為若干基本形,而對于細節(jié)“視而不見”,幫助自己把握較復雜的平面形象。可以說這一階段主要訓練學生對平面可見影像“看”的能力。
二、培養(yǎng)空間模仿力
這一階段以臨摹為主。先是平面臨摹,即描摹平面的形象。學生有了一定的空間判斷能力,理解了形象的構成,對點、線、面各要素有了把握,能夠理清它們之間的關系,這一步就是要將學生的這種“感覺”反饋到紙面上來。在練習的同時讓學生們理解,這只是在畫“相似形”。讓他們思考體驗,畫“相似形”過程中,有哪些元素是不變的?(如各關鍵點之間位置關系、各距離間的比例關系、各夾角的角度等)變化的只有大小、長短、粗細……學生在最初的訓練中,也可以借助如“九宮格”等輔助手段來彌補這個階段“眼高手低”的缺陷,通過大量練習達到“手眼合一”、“眼到手到”、“所畫即所見”。第二部分是實物臨摹,也可稱為“寫生”。學生對實際物象進行摹寫,把具有三維空間的物象轉化到平面上。人類在觀察事物時,或多或少會加入自己的主觀臆想,影響自己對客觀事物進行理性的判斷。典型的例子:兒童在畫杯子時,往往會把杯口畫成圓形,而把杯底畫成是平的,這符合兒童對事物的理解方式,“杯口圓方可盛水,杯底平才可放置平穩(wěn)”,但是不符合平面繪畫的透視規(guī)律。這個訓練是一個克服自己視錯覺的分析過程,這一過程實際上是理性的思考與自己固有的主觀視覺習慣相斗爭的過程。教師在訓練中,加入透視等理論指導,能使學生快速地掌握寫生要領。這一階段是一個“悟”的過程。
三、拓展空間想象力
前面的訓練基本上算是技術層面的,是簡單的“手眼配合”,是對客觀世界形象的簡單“復制”,是每一個感覺器官健全的普通人通過訓練都可以達到的?!八囆g離不開想象力”,加強空間想象力的訓練對于從事雕刻藝術工作至關重要。空間的邏輯思維訓練,多數(shù)是通過結構素描的形式完成的,學生不僅要能夠畫出物體可見的部分,而且要畫出其不可見的內部結構。這樣的訓練可以大大提高學生三維空間的想象力,對于今后的雕刻作業(yè)非常重要??v深距離感的訓練,學生利用透視原理進行逆向推測,進行還原所見平面影像的縱深度練習。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練習,就是“三視圖”,學生應該通過三視圖的訓練,提高熟練識圖、繪圖的能力,這樣更有利于自己今后獨立創(chuàng)作三維圓雕工藝品。從簡單的實物入手,讓學生理解三視圖表達的意義和方法,對照實物繪出三視圖,再根據(jù)三視圖畫出物體三維圖,最后可以由學生臆造出想象中的物體。掌握了正確的方法,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就可以天馬行空,不受局限了,真正的創(chuàng)作也就開始了。
三個階段前后銜接,不可或缺,是學習美術基礎的必由之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應依照學生的接受能力適時調整訓練時長和訓練內容,既讓學生一直保持著學習熱情,又不至于因訓練時間不足而浮于表面,使他們真正“看到”—“悟到”—“做到”—“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