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民生新聞正在躥紅,收視率和收聽率正在攀升,這是好事情,說明我國媒體正在轉(zhuǎn)換功能,話語權也正在由權威發(fā)布獨霸天下向大眾和草根傾斜,給了老百姓一個說話的機會和展示的平臺。
然而,一個不可忽視的現(xiàn)象也正在悄悄地向我們逼近,這就是民生新聞里擠進了一些粗鄙、庸俗、低下、無聊甚至是很無恥的內(nèi)容,出現(xiàn)了民生新聞的低級化傾向。一個10~20分鐘的節(jié)目里充斥著酗酒尋釁、打架斗毆、兇殺色情、偷盜搶劫、連環(huán)車禍等這些很低俗、很丑陋的現(xiàn)象,它們把一個真實、公正、權威、干凈的平臺,一個與我們老百姓終日廝守的平臺給污染了,受眾的眼睛和耳朵里糅進了污水和雜音。由于這些負面的東西播出時間太長,占的版面太多,時間段太好,內(nèi)容太集中,對受眾的視覺和聽覺的沖擊波太大,特別是有的電視民生板塊,低質(zhì)量的內(nèi)容就占了三分之二的空間,成為我們媒體從業(yè)人員不得不認真思索對待的事情。
誠然,新聞學上有“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的新聞哲學理論,但如果新聞氣場上人咬狗的新聞占得比例太大,社會的價值取向就會偏離,大眾的生活觀就會迷亂,我們不能小看這個現(xiàn)象。我想起某檔以民生內(nèi)容為主的電視節(jié)目,當兩位主持人插科打諢為誰踩誰一腳而互不相讓、互相指責時,女主持人說:“你不要嫌我的素質(zhì)低,我都是跟下面幾個學的?!比缓缶o接著播出了一組由坐出租車而引起爭端的事例。我想,主持人看多了還模仿兩下,那么,下面的受眾會不會也因為不良的事例看多了受到不好的影響,進而影響社會風氣?但愿我是杞人憂天、危言聳聽。
由此,我想起了西方的“烏鴉嘴”新聞。在美國,由于新聞不屬于國家建設體系,記者也不是道德教化者,所以他們對政府、對社會沒有責任。新聞是商品,只要能賺錢就行。媒介的作用“只是在告知”。記者不為政府、不為社會,只為老板,報道的目的,在于滿足受眾的需求來營利。他們的責任,基本上受媒體壟斷財團和廣告商的控制和驅(qū)使,媒介成為社會的“淘糞勺”,特別是在20世紀初,形成了“淘糞運動”,并掀起過高潮。當時的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就很討厭這種現(xiàn)象,他把愛做這種新聞的記者比做英國作家約翰·班揚的小說《天路里的歷程》里的一個代表人物,整天埋著頭拿著糞耙收集污物,而不愿抬頭看天主。在羅斯??磥恚@些記者也像朝圣途中拿著糞耙的人,“即使給他們一頂閃閃發(fā)光的皇冠,他們也不會把目光從污穢處收回”。在他們的眼中,社會充斥丑聞,天空漆黑一片,宇宙沒有光明。
難道說我們的記者今天又要倒回去,向西方學習,在民生新聞報道上忘記我們的社會責任和“用正確的輿論影響人”的功能,不去做光明的使者,也成為一張“烏鴉嘴”?過去我們確實走過一段只報喜不報憂的“喜鵲新聞”的路子,這些報道很極端、很幼稚,也確實很討人嫌,剝奪和低估了廣大民眾的知情權和智商,好像只要我們的媒體不吭聲,別人就都不知道,上演過一出出自欺欺人的鬧劇,歷史證明這是失敗的。
現(xiàn)在時代進步了,走進了信息爆炸、碎片滿天飛舞的新時期,誰也沒有一手遮天和屏蔽世界信息的能力,這是好事情、好現(xiàn)象,特別是中宣部近年來提出的新聞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三貼近”原則,更是把新聞事業(yè)引領到一個空前廣闊的社會大舞臺。新聞和社會交融了,成為政府和群眾溝通的橋梁;新聞和展示才智結合了,成為科技進步的階梯;新聞和文藝結伴了,成為休閑娛樂的輕松場所;新聞和經(jīng)濟交會了,成為家庭理財?shù)暮脦褪?;新聞和法律?lián)手了,成為規(guī)范秩序的通俗教科書。于是,天是藍的,地是闊的,事物是美好的,人間正道是寬廣的。
在社會進步的過程中,肯定也會有陰暗面。對于陰暗面,新聞的監(jiān)督功能就是要有力地揭露它,無情地撕毀它,粉碎這張網(wǎng)。對于在社會變革中有欠缺的、不盡如人意的社會現(xiàn)象,甚至對走彎路的或犯錯誤的人,新聞就要像在大海中航行時船桅桿上的航標燈,時刻提醒著人們該注意了,哪個地方有暗礁,哪個地方有險灘,哪個地方該撥正船頭了。記者就是要有這種船長氣質(zhì),要做輿論領袖。
有人說,我們的民生新聞就是市井新聞,就是東家長西家短,報道在左鄰右舍、街頭巷尾發(fā)生的那些雞毛蒜皮的瑣碎事兒,特別是把情感節(jié)目做成偷情和第三者插足,頻頻展示神經(jīng)病殺人、午夜裸奔等鏡頭,更能刺激受眾的感官,更有看點和賣點。我看持有這種觀點的人和無聊近乎無恥的長舌婦沒有什么區(qū)別,把大好的時段賣給這些內(nèi)容是媒體在賤賣自己。
媒體要尊重社會,社會才會尊重媒體;記者要尊重自己,受眾才會繼而尊重記者。
美國著名的新聞學者李普曼說:“新聞媒介創(chuàng)造了我們頭腦中的圖像,盡管新聞界提供的形象常常是不完整和扭曲的,然而這些反映卻是我們認識世界的基礎?!爆F(xiàn)實生活中,我們也都意識到,新聞的“話題設置”往往影響人們“討論什么”;“討論框架”往往影響“如何討論”;“形象塑造”往往影響“討論成什么”,媒體不一定能決定受眾想什么,卻往往能影響受眾該怎么去想。這就是不可低估的媒體的影響力,媒體的影響力決定了我們給受眾提供什么樣的精神食糧,它究竟是一道美味的心靈雞湯,還是一筐沒經(jīng)挑揀的爛白菜。
我認為民生新聞不僅僅是市井新聞,它還負有一份沉甸甸的社會責任,那就是把市井之人帶出市井,給受眾以思想上的提升,使之走向更廣闊的精神世界。新聞媒介就好像是路上跑的車子,不裝貨物就是空駛,新聞作品如果沒有意義也等于是車子空駛。傳媒產(chǎn)品應該在對受眾的精神撫慰、價值的認同和心態(tài)體察上有所表現(xiàn)。只有讓新聞載著思想遠行,讓歷史的身影在新聞報道中更清晰,作品也才會擁有生命力,而不至于成為易碎品,否則就是流于平庸,甚至是一堆垃圾。
正如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所長喻國明教授所說的:“如果遠離人民群眾的所思所感去談‘親和’和‘貼近’,就會失之瑣碎和庸俗。”民生新聞如果僅僅是流于社會表層的泡沫,市井新聞就會墮落成整天責罵社會的潑婦、交通事故的集裝箱、社會陰暗面的淘糞機器。
實際上,“民生”等同“國計”,民生無小事。對此,一些電視臺就做得很好。例如,杭州民生新聞反映生活重壓下城市白領階層產(chǎn)生焦慮情緒的報道就顯得比較有內(nèi)涵。這是一組三篇的跟蹤報道。首先說新聞事實:杭州市有家寺院接收了一些城市白領,還辦了幾期短修班,來安置心靈和精神上不堪重負的人群。接著記者從報道現(xiàn)象入手,深入分析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這是一種長期的逃避現(xiàn)實的行為,還是一種短期療傷的好辦法,還有沒有能緩解壓力的其他嘗試。最后提出一些建議供政府和這些白領思考。
還有河南省都市頻道記者跟蹤多日,連續(xù)播出十幾期的中州大道車禍頻發(fā)、連傷數(shù)十人的報道就很令人揪心和關注。這比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地散亂地報道車禍現(xiàn)象要有力得多,也更能引起有關部門的注意和重視,促使交通事故頻發(fā)地段的問題能夠更快地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