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型的鐵物件,都可以靠翻砂鑄造而得。譬如汽車上的汽缸,縫鞋用的拐子,下水道的井蓋,以及爐子上的箅子。翻砂鑄造是一種非常老的工藝。
澆注鐵水的工人手端的盛滿鐵水的澆注勺分量不輕,加上鐵水,最少也得七八十斤。負(fù)責(zé)澆注端勺工人的胳膊上永遠(yuǎn)傷痕累累,舊傷未去新傷又來——保護(hù)措施再嚴(yán)密也是。
我想,我之所以對一個我不了解的行當(dāng)產(chǎn)生如此觀察興趣,因為等一個人,受冥冥中某種宿命驅(qū)使等待一個人,等待某一日一定會出現(xiàn)的某個人的文字。然后,我在深夜扒著窗戶看一間小工廠的鑄造車間,昏黃的燈光,刺眼的鐵水由白熾到通紅,逐漸暗紅最后慢慢黑下去。
透過那間鑄造車間的破玻璃,我發(fā)現(xiàn)澆鑄工作大多都在夜里。白天,那些工人一般都是蹲在車間里做砂模兒,一個,一個,排隊一樣攤在車間的地上。
我總是這樣理解這個世界:越是處在生活最逼仄角落的人,他向四周看的空間維度越大??桑苌儆腥巳タ?,為何呢?衣食壓迫著??晌业却哪莻€人是個例外,他所過的,是實實在在的生活。
一個社會,思想中貧與富的裂變每時每刻都存在著,智慧與本能的絞殺時刻都存在著。
這種存在是考量一個人的標(biāo)尺——作為能站立“人”的標(biāo)尺。
沒有了思考與樸實勞動的社會,容易沸騰——如同血管里流著的溫暖的血液,倘若失去了氣壓就會開鍋一樣!
內(nèi)心里我一直關(guān)注這個人,不僅僅因為他的文字,更多地把他作為一個目光能及的風(fēng)向標(biāo),仿如久航海際顛沛的人對陸地的某種渴望。瞧見了鷗鳥自在翔飛,我知道,淡水不遠(yuǎn)了。
一年前或者更早時候,北京作協(xié)還是中國作協(xié),有個作家聲明,呼吁關(guān)注拮據(jù)的史鐵生先生。感嘆透析費用之重與這個社會對思想者之漠視。我的一個朋友跟史先生較熟,某一次酒后,一桌人一起罵街,鉆出酒店,我在停車場塞給我那個朋友不多點兒錢,想我那個朋友見史先生的時候順手給他。
一個月不到,再聚,那2000塊錢又回到了我手里。朋友說:掏不出來呀,在他的面前,那股子勁兒壓得你掏不出錢來,一掏就成了褻瀆——除了對他本人,還有文字。
空氣一下子僵住。
一個人說:我最近有了個小情人兒。
一個說:今兒這白菜不錯,青口的。
一個說:前兒個,我們老爺子找了律師,硬要跟我脫離父子關(guān)系。
任何一個話把兒都沒有下文,四個老爺們,加起來接近200歲,誰都不再言語,喝酒,喝酒,喝酒。
對翻砂的窺探給了我某種神諭的暗示。當(dāng)我已成人,坐在辦公室百無聊賴用無所謂輕佻的心性翻書,忽然撞見了那篇《我與地壇》??催^那文字之后,我把史鐵生與翻砂工聯(lián)系在一起——勤懇,隱忍,咬緊牙關(guān)勞動是對鐵般重壓的樸素回答。
一個人,當(dāng)他本身就是這個世界的傷口——沒有辦法選擇,只能,只能依靠發(fā)聲減輕痛苦。呻吟是一個方向,歌唱是另一個方向。如同一塊來自巖石的鐵的選擇,要么經(jīng)過高溫鑄造成鍋,要么等待銹蝕風(fēng)化成顆粒。地壇中的祭壇每年只有一個主祭,其余的人,任怎么努力都上不去,高貴人心中的祭壇也是嗎?
那是我另外一個波谷。鑲嵌于我生命中的某個人突然離去,處理完他的事情,覺得生命一下子空了。抄起一本書,想借助某種力量讓自己睡去,躲開一會兒是一會兒,像小時候那般,無論多么愁苦,一覺醒來霞光滿天。鬼使神差,還是那篇《我與地壇》。我押著自己走進(jìn)去硬讀那些文字,像狗伸出舌頭去舔一只手。上下左右,唯恐落下每一道細(xì)碎紋路。一舔一舔的重疊中,我能感到自己有了體溫,團(tuán)揉的硬紙一樣,由僵硬逐漸平復(fù)到柔軟。
閱讀量少的緣故,北京的作家群離我很遠(yuǎn)。這種遠(yuǎn)也有好處,逼迫我在有限的文字閱讀中憑直覺迅速作出判斷,這種判斷反過來又會指引我下一個波次的閱讀。
對于閱讀,你得承認(rèn)有一個由細(xì)到粗的過程。涓涓細(xì)流急速地流動,跳躍于崖隙。而后舒緩,而后平靜如大湖。這是一個由狹小到開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很多我們懵懂時候引以為驕傲熠熠生輝的作家,總會逐漸黯淡消失,如夏日跳躍于玉米秧之上的螢火。人生的閱歷會幫助我們把很多貌似凜然巨大不可僭越的文字打成零件狀態(tài),一大片開闊地,只剩下野花般伶仃的一些,等待我們重組。上帝對文字的公平之處在于:他派遣了一大批寫字的到人間來,這些人也的確兢兢業(yè)業(yè),留下了很多很多文字,可,大多都是草稿。真正往紙上謄寫的時候,你才會發(fā)覺:思考的人,離上帝更近!
史鐵生先生是一個,是離上帝最近的人之一。
離我們所消費的這個年頭就差一次日升,確切點兒說,他同我們一起迎接了這個新年??桑瑳]舍得花,沒等到太陽升起,走了,一個人,搖著輪椅,如同他年輕時候追問未來在哪兒,進(jìn)地壇,讓媽媽苦找。
一個北京人走了。那個北京人愛聽半夜下夜班呼號著回家的小伙子,愛聽晌午磨剪子磨刀,愛聽禮拜天鄰家剁肉餡兒。
這是一個生在北京的人,他到陜西延川插隊的時候,我落生。
或許他是踟躕一步三回首,或許他是充滿浪漫蹦跳著,那時候,他有雙腿,跟我們一樣。
1974年,我挎著書包上學(xué)。他回來了,陜西的黃牛一樣默默咀嚼,有風(fēng)沙的劃痕,有歲月的火跡,有荊石的擦傷,還有雙腿,可不大管用了。
偌大的北京,蟬鳴浩大。誰會在乎一個年輕人,一個黃牛一般沉默無息吮傷的年輕人!
然后,他掙扎著學(xué)習(xí)站立,用文字更確切些說用思考擊敗棄世的想法。一次一次,最終吹鼓了自己,變成一個漂亮的氣球掛在生活的門框上。
一個沒有壯舉可也沒有怯逃的人,刪減到極,剩下一個名字和一座叫作地壇的公園。
一個沒有雙腿討厭墻的束縛而又承認(rèn)墻的存在,承認(rèn)靈魂之于認(rèn)知先導(dǎo)的存在的人,剩下那么多文字,湮沒在中國深不見底的文字海洋里,激不起哪怕一朵浪花。
如果我的判斷成立,我覺著王小波和史鐵生是北京作家中卓爾不群的兩位。我所說的卓爾不群在于文字中思考本身的重量。兩人的暗合處在于通過自身體驗寫作,與文字一同站立。一條巷道直通他們的內(nèi)心,深邃、幽暗、曲折、濕漉漉。初踏文壇的他們的文字看上去都有些粗糲,最少要比翻砂工所用的砂子粗,不能順著指縫兒流。捧著,捧著,你會覺著那些字慢慢燃起來,酒精般的淡藍(lán)火苗跳躍,不太燙,時候稍久,點燃你。
這個季節(jié),如果你能在北京轉(zhuǎn)上一圈兒,抬眼望望天空,晨昏的時候,你會看到斑斑點點的烏鴉。多注視一會兒,那些烏鴉多少會讓你產(chǎn)生某種敬畏——只與靈魂有關(guān)的敬畏。它們不因高樓過多侵占了飛翔的天空而懊惱,也不因今夜無樹可棲而憂愁。北風(fēng)中,悠悠地飛,帶著思考一般地飛。那是一種不甚美觀居無定所食不果腹的黑色大鳥,它覓食于人群之外城市之外,孤傲,自尊,飄忽得令人不得不充滿敬意??
一個靠霓虹燈斑斕閃爍營造映襯的社會,讓誠實勞動——如翻砂工,如史鐵生,如天空中那些烏鴉變得輕飄、笨拙甚或毫無意義,上帝之所以還要他們存在,是因為人需要有一些重物墜著。沒有造翅膀給他們,風(fēng)大,整個人群倘真的失了重,極容易刮到高樓上撞死了。
史鐵生先生走了,據(jù)說離他的60歲生日只差幾天。走了好,60減21,39年,他坐了整整39年,太久了!
編輯/麻 雯mawen21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