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08年起四川省啟動牧民定居計劃。計劃啟動之后,牧民的生活方式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媒體在牧民定居中發(fā)揮了怎樣的作用?作者通過發(fā)放問卷和走訪的形式對牧民定居計劃中的一個自然村進行調(diào)查,分析電視在其中的作用,并對這次調(diào)查的結(jié)果進行了總結(jié)。
關(guān)鍵詞: 牧民定居 康定縣玉龍西村 電視
從2008年起,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實施牧民定居計劃,牧民的生活從原來的游牧狀態(tài)進入到定居狀態(tài),即便在每年的5月到9月,到高原牧區(qū)進行放牧時,大部分牧民仍然居住在山下的村落中。
牧民由游牧狀態(tài)進入定居狀態(tài),是一種生產(chǎn)、生活方式的巨大改變。從生產(chǎn)方式來看,盡管還是畜牧業(yè),但是牲畜由放牧變成半牧半養(yǎng);生活上,由游牧的生活方式向定居的生活方式轉(zhuǎn)變,這種巨大的改變集中體現(xiàn)在牧民對信息的獲取方式的改變。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縣玉龍西村是一個有70多戶人家,200多人口的一個村莊,人們以放牧牦牛為生。為了調(diào)查牧民定居以后的媒體情況,我以全村人口作為調(diào)查對象,對全村70多戶人家進行走訪,通過發(fā)放問卷和訪問的形式進行調(diào)查。全村256名村民,共收回248份。其中20歲以下的78份,20至50歲的居民問卷有100份,50歲以上的居民問卷有70份。
我們的問卷共有四道問題:
在定居之前,當?shù)鼐用瘾@取信息的主要手段是與他人交談和廣播。通過報刊和電視的獲取信息的方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是因為在游牧狀態(tài)下,報刊很難及時送達,并且牧民的文化程度比較低,很多人對漢語讀物的閱讀比較困難,同時電視需要相對固定的供電系統(tǒng)。而廣播對電力的依賴比較少。
定居之后,由于有固定的電力保障,電視作為居民獲取信息方式的比重大為增加,青少年、中年人選擇電視作為首要信息接收方式的為37.2%和44%,選擇電視作為他們次要信息接收方式的為55.2%和47%。電視在定居以后成為青少年和中年人的主要信息接收方式。其他三種方式的比例都相對下降,其中廣播的3c498b378308da1bd99dc7c5f74ca298比例下降幅度最大。在青少年和中年人中,定居之前,選擇廣播為首要信息獲取方式的達到了33%和37%,選擇廣播為次要信息獲取方式的為64.1%和70%。定居以后,青少年和中年人選擇廣播為首要信息獲取方式的為10.3%和10%,選擇廣播為次要信息接收方式的為7.7%和12%。
3.你每天看電視的時間有多少?
我們提供了四個選項,下面是具體的選擇和答卷情況。
從上面兩道題目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的定居居民每天都看電視,而且看電視的時間維持在1至3個小時。超過一半的居民喜歡看的是娛樂節(jié)目,他們認為電視給他們提供了娛樂的時間。因此電視在他們生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從地理位置上看,玉龍西村地處四川省西南部,海拔3000多米。整個村落坐落在一條2千米長的山谷里。玉龍西村只有一條土路與貢嘎山鄉(xiāng)相通。整個村落與外界聯(lián)系只有這條土路。每年走出村子的人很少,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村中的孩子需要到鎮(zhèn)上上學(孩子只能在村子里上到小學二年級),因此整個村子形成某種封閉的空間,而電視形成了他們對外部世界的想象。
傳播學認為媒介所傳播的內(nèi)容對人產(chǎn)生效果:一種是明顯的效果。傳播內(nèi)容明確地告訴信息的接受者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壞的,有時甚至會引起信息接受者的模仿。就像電視廣告一樣,廣告的最終目的就是讓信息的接受者購買廣告中極力推銷的產(chǎn)品。
另一種是潛在影響。這種潛在的影響不易為信息的接受者察覺,這種影響首先表現(xiàn)在占有信息接受者個人的時間上。在第一個和第二個問題中,我們發(fā)現(xiàn)當?shù)氐木用裨诙ň右郧昂投ň右院笮畔⒌膩碓瓷习l(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一變化表現(xiàn)在電視成為他們信息的主要來源,而這一來源是以削減同他人聊天和收聽廣播上。從問題3的回答情況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人每天都要看電視,而且每天看3個小時以上的居民在青少年和中年人的比例都超過了10%。而看電視所花的時間過多必然會減少居民之間相互交流的時間。而且通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定居以后每家每戶都有自己固定的住處,居民之間的交流明顯遞減少了。
其次,對知識的吸收。每天頻繁地觀看電視,能在不知不覺中獲得知識。在玉龍西村,當?shù)氐木用衿綍r采用藏語進行交流,不說漢語。當?shù)氐膶W校只有一名漢語老師進行教學,當?shù)鼐用竦淖R字率普遍較低。由于自然環(huán)境封閉,村民之間完全用藏語進行交流,幾乎沒有使用漢語的機會。有趣的是當?shù)卮迕駧缀醵伎梢月牰疂h語。如果從傳播流程的角度看,這似乎就是大眾媒介的功勞。在定居之前,居民獲得知識的手段除了與他人交談外,主要就是聽收音機,33%的20歲以下的青年人,37%的20歲至50歲的中年人,57%的50歲以上的老年人把廣播作為自己獲得信息的首要方式,64%的20歲以下的青年人,60%的20歲至50的居民,43%的50歲以上的居民選擇廣播作為自己獲得信息的次要方式。定居之后,37.2%的20歲以下的青年人,44%的20歲至50歲的中年人,21.4%的50歲以上的老年人把電視作為自己獲得信息的首要方式,55.2%的20歲以下的青年人,47%的20歲至50的居民,7.1%的50歲以上的居民選擇電視作為自己獲得信息的次要方式.。在定居之后,50歲以下的居民每天看電視超過1個小時的占60%左右。
最后,社會化。所有的電視節(jié)目都有教育的功能,唯一的差別是它在教什么。所謂的社會化,就是如何發(fā)展成為一個社會。對每個人來說就是要學習社會所需要的規(guī)則,知道社會允許什么,不允許什么。
在對玉龍西村的調(diào)查中,這一方面體現(xiàn)得并不明顯,原因可能是社會化的影響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體現(xiàn)出來。而玉龍西村從2006年才開始進行定居。但是在調(diào)查中,玉龍西村的村民普遍喜歡電視的娛樂節(jié)目。73.5%的20歲以下的居民、52.9%的20歲至50歲的居民和55.6%的50歲以上的居民認為可以從電視中得到娛樂。
在玉龍西村從游牧狀態(tài)轉(zhuǎn)變?yōu)槎ň訝顟B(tài)后,電視在居民的生活中發(fā)揮了較大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第一,電視在居民的信息來源方面完全取代廣播,成為居民重要的信息來源。第二,大多數(shù)的居民每天都在看電視,而且電視成為居民了解外界不可或缺的窗口。
參考文獻:
[1]威爾伯·施拉姆.傳播學概論.新華出版社出版,1984,9,(1).
本文為四川民族學院2010年校級課題“傳播學視野下牧民定居與文化轉(zhuǎn)型”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