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學生活動空間是教學活動的基本要素。研究教與學的空間狀態(tài),加強教學空間管理,是優(yōu)化教學系統(tǒng)各要素及其聯(lián)結關系、提高課堂效率的基本要求。對此,本文作者從改變教學模式的空間、探索有效整合的空間、創(chuàng)設動手操作的空間等方面進行了探討,以期達到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目的。
關鍵詞: 數(shù)學空間 教學模式 有效整合 動手操作
《數(shù)學課程標準》倡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數(shù)學學習方式,從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fā),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shù)學活動和交流的時間和空間,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shù)學知識技能,數(shù)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shù)學活動經(jīng)驗。
一、改變教學模式的空間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主要是學生在下面坐著聽,老師在前面上站著講,而且在教師腳下還有提高其地位的講臺,在教師和學生之間,有寬大的講桌。這種高度的差異,除了便于板書等原因外,另外一個突出的恐怕就是這種空間關系突顯了教師的權威地位,有利于教師對學生進行心理控制與管理。客觀上它促進了課堂紀律的維護與管理,鞏固了正常的課堂教學秩序。但另一方面又使學生在空間處于受控制、受監(jiān)視的不利地位,不利于師生以平等的地位進行交流和交往。德國心理學家黑爾加·吉爾特勒告訴我們,與孩子談話時,最好蹲下來。這不僅要求教師用學生的眼光看世界,而且要求創(chuàng)造與學生平等交流的機會。
案例一:這是一節(jié)數(shù)學練習課,有這樣一道題:“小明跑100米用13.5秒,小軍每秒跑8米,他倆誰跑得更快些?”孩子們很快給出了老師預想的答案:100÷13.5≈7.5,小明每秒跑7.5米,7.5米<8米,所以小軍跑得快。老師稍等了片刻。目的讓其他沒有舉手的同學也有一個思考、回味的過程。而這時,小杜急匆匆站起來說:“老師,我認為這種方法不好,100÷13.5得數(shù)是近似值,不好算,我們可以假設小軍也跑了13.5秒,用13.5×8=108(米),這是小軍13.5秒跑的路程,108米大于100米,在時間相同的前提下小軍跑得快。”他從一個非常規(guī)角度,順利解決了這個問題,并且計算起來確實容易,大大出乎了授課老師的意料。
學生們的思維卻因他的發(fā)言而一下子活躍起來。小劉同學這樣說:“我可以在路程相等的情況下比,如果小軍也跑100米,他用的時間就是100÷8=12